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脉学散论(四)




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西医利用仪器进行诊断的水平,而另一方面,中医传统的“四诊”技术的没落,使中医越来越让人诟病,这也成为攻击中医的一个靶点。

不得不承认,当下对中医“四诊”的继承上出现很大的断层,不仅是普通老百姓不相信,就是广大的中医人也已渐渐不敢相信“四诊”了。我们经常会遇到中医对病人说:“你还是去做个CT吧。”

这说明什么?

中医的不自信在当今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中医自古重脉诊,脉诊因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一直是中医辩证论治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依据。但脉诊的发展同样遵循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由简入繁,从最初的脉分阴阳,到脉应五脏六腑,到二十四脉,再到二十八脉。使后人在学习脉法时,苦于记背、辨别这些种类繁多而又相似的脉名,生怕摸错了脉名而落人笑柄。其实这么多的脉名,再加上各人指下功夫、感觉各异,根本就不可能进行统一,如谁能真正辨别清楚数脉、急脉、弦脉、紧脉、滑脉呢?进一步说,即使你能辨别的清楚,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真的能照搬书上写好的什么脉代表什么病吗?

其实,正是用“贴标签”的方式来死记硬背脉诊,才是脉诊越来越没落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我们只顾得在这些模棱两可的脉名中摸索、辨别了,而恰恰忘记了脉诊最大的特点:直观性和朴素性。即有什么病机,就会出现什么脉象;反之,我们摸到什么脉象,必会代表什么病理。也就是说,脉象即脉理。而不是当今普遍流行的摸到脉象后,赶快去对号入座脉名,再根据脉名对号入座病症。我们把注意力只用在对号入座上了,而失去的恰恰是自己的分析与思考。

可以说,我们被这些似曾相识的脉名给绑架了,而忘记了用中医基础理论去辩证分析了。

举一个例子,有次我给一位病人诊脉,唯右寸脉数大,而其他五脉皆为常脉,于是我就毫无疑问的诊断病人有便秘之症。病人当时也很惊奇。其实我的辩证还是来自于中医的最基础的那些理论而已:首先,右寸偏大,右寸主肺,说明肺气过盛,因为只有过多的气壅堵在肺部,才会出现右寸偏大的脉象。其次,肺又主宣降,宣即宣发上升,降即沉降,而肺气壅堵偏大,明显是宣而不降了,就象我们平时吹气球时,越吹气球会越大,而如果你给气球开一个小出口,你再怎么吹气球也不会过大的。第三,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大肠之气也不会降,大肠之气不降,肠中粪便又怎么能降呢?这不就是便秘吗?

当然,这一脉象,代表的症状不仅仅只有便秘,顺着这个思路辩证下去,还会不定时的出现胸闷、呼吸短促、咳喘气逆、头晕、鼻塞鼻炎等等症状。

具体临床时,我们并没有必要列举过多症状,只选其一说出,让病人反馈,能验证你辩证正确即可以了,主要还是根据这辩证来组方用药,解除病人病痛为最终目的。

写此文目的,即是告诫学习脉法时,务必要跳出纷繁的脉名,养成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来分析脉理的好习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其实脉诊可以很简单
仁寿县一九六五年度中医学徒考试题五答案
[转载]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
中医诊断
周仲英谈中医临床四诊技巧
中医难传之秘——脉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