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古迹大盘点!带你去看繁华都会的另一面

香港,一座终年为亚热带海风吹拂的自由港。

大大小小263个岛屿,隐约勾勒出这个城市的独有轮廓:山风,海风,总是呜呜吹着棕绿的树;满山的杜鹃花簌簌落落,落不完地落,红不断地红。

香港大港湾

香港自秦汉时,便被划入南海郡,在近代后,又曾历经过英国的殖民统治。

历史的过往,为香港制造出矛盾的一面:古色古香的烟火庙宇藏身于高楼间隙;现代化的公寓里,仍是由古老的传统布置着生活的细节。

香港九龙城寨

西式建筑的石廊、拱柱和哥特式的尖屋顶架构于中式建筑的框架当中,一种异国情调的、中西交融的风格为香港奠定了最基础的特质。

香港湾仔,图源:陈绵绵

和大陆相比,港岛面积狭小,因而香港立法局于1971年通过了《1971年古物及古迹条例草案》,以成立古物咨询委员会的形式,开始对整个香港(包括了香港岛、九龙、新界、离岛四个区域)具有历史、考古或古生物学意义的建筑、地点或构筑物进行了普查。

在普查后,香港政府又对所有历史建筑物进行了三级评级,其中,具备最高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会被单独纳入“香港法定古迹”的名单当中。

香港法定古迹地图,图源:中国香港政府官网

我们挑选了这份名单里值得一看的一些建筑,跟随着这份清单,我们一起领略香港的魅力!

香港岛

01/ 大坑莲花宫

地点:港岛大坑莲花街

港岛大坑莲花宫大概建于1863年,用以供奉观音。

莲花宫

其建筑造型非常独特,设有重檐攒尖顶的前殿呈八角形,主体部分却接近于一个方正的普通民居。

由于莲花宫与大坑舞火龙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莲花宫也是港岛区内的历史地标。

大坑舞火龙现场

02/ 中环花园道圣约翰座堂

地点:中环花园道4-8号

圣约翰座堂是香港圣公会香港岛教区之母堂兼主教座堂,也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西式基督教会建筑物。

圣约翰座堂

圣约翰座堂的设计带有英国早期及中期哥德式风格,装饰有尖顶拱、呈肋形线条的构件和几何图形铁楞窗花格等,建筑整体气势宏伟。

教堂内部

03/ 中环前中央裁判司署

地点:中环荷李活道10号

前中央裁判司署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法庭建筑物之一。

前中央裁判司署

建筑物的正立面外观雄伟,装有巨大圆柱、希腊风格的带状回纹装饰、拱门及券心石,风格极为独特。和中区警署、域多利监狱一起组成了标志着香港法律与纪律的历史建筑群。

内部的监狱及其它景观

04/ 半山区司徒拔道45号景贤里

地点:香港司徒拔道45号

景贤里糅合优秀的中西式建筑特色,是香港一幢罕见及出众的建筑艺术品。

景贤里

大宅原名“禧庐”,约建于1937年,最初的主人为广东著名商人岑日初的妻子李宝麟。1978年,李将大宅转售予邱子文,邱氏家族将大宅易名为“景贤里”。

景贤里是散建于港岛山边的历史豪宅之一,曾记录下二次大战前香港历史的重要片段。

景贤里内部陈设

05/ 香港大学内部多幢大楼

地点:薄扶林道

香港大学是香港最著名的学府之一,建校于1910年,校内的本部大楼是校园内最古老的建筑物。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港大曾是孙中山、张爱玲、朱光潜等人就读过的学校,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这里也是记述着香港历史的地标之一。

香港大学校园风景

港大内部多幢大楼均由当时的著名商人或社会活动家捐资兴建,建筑风格上复杂多样,亦中亦西,十分值得一看。

06/ 旧鲤鱼门军营第十座

地点:香港柴湾道75号鲤鱼门公园

旧鲤鱼门军营是英军在香港最早设置及最为重要的防御工事之一,于1890年至1939年之间陆续建成。

旧鲤鱼门军营

其中的第十座是军营中最典雅优美的建筑物,这幢长方形三层建筑的正立面和背立面都是拱形柱廊,托斯卡纳式方柱承托着扇形拱,中层和顶层的游廊装有古典瓮形扶栏。是简约古典风格建筑中的罕有佳作。

07/ 东莲觉苑

地点:香港跑马地山光道15号

东莲觉苑是何张静蓉居士与丈夫何东爵士于1935年创建的佛寺,有别于传统山林佛教的寺院,这是一幢建在香港市区的佛教道场。

东莲觉苑

东莲觉苑的地则形如箭镞,建筑外型俨如一艘巨船,蕴含大乘佛教度众生到彼岸的法义。虽采用西方的建筑结构,但内外装饰仍以中式为主,具有飞簷、斗栱、琉璃瓦顶等传统中式建筑的细节,是一座极有地域特色的寺院。

东莲觉苑内部

08/ 铜锣湾天后庙

地点:铜锣湾天后庙道10号

铜锣湾天后庙由戴氏家族兴建,但确实的建庙年份已难于考证。

铜锣湾天后庙

庙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物是一口古钟,钟上铭文所刻的年份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正门门额的“天后古庙”的题字和两旁的门联则是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时所立。庙宇内还有牌匾、对联、香炉、石狮、石案等其他文物,皆由清代保存至今。

铜锣湾天后庙的装饰

庙宇的屋脊装饰华丽,前进是以双龙戏珠为题的脊饰,两端饰有博古和鳌鱼,后进则有石湾陶塑瓦脊,脊上的人物陶塑是以中国传统戏曲场景为题。庙内装饰和对联所采用的剪瓷工艺,在香港甚为罕见。

09/ 中环炮台里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地点:中环炮台里1号

位于中环炮台里的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由法国外方传道会于1917年兴建,用作教会在香港的司帐处。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

二战后大楼虽经过多次改装,但楼内仍保留了很多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特征,例如地下大堂华丽的石柱、木楼梯、拱形天花和匀称的天井等,令它成为香港极有特色的历史建筑。

前法国外方传道会大楼内部

10/ 中环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路灯

地点:中环都爹利街

位于中环都爹利街南端的花岗石阶约于1883年建成。石阶的望柱及扶手均以饰线点缀,配有托斯卡纳式栏杆柱。

中环都爹利街石阶两旁的煤气路灯

石阶两端的四盏煤气路灯,过去由英国威廉‧塞有限公司供应。随着香港路灯电气化,它们已成为香港仅存的,仍然提供街道照明服务的四盏煤气路灯。

11/ 港岛大浪湾石刻

地点:香港大浪湾

大浪湾石刻是指在香港沿海一带曾经发现的几处古代石刻。这些石刻风格十分相近,纹饰基本呈几何形,隐约可见人物或鸟兽图案。

大浪湾石刻,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目前尚未确定石刻刻凿的年代。根据专家的猜想,香港早期居民多以海为生,这些石刻应是镇抚怒海,护佑航海人士之意。

12/ 鸭脷洲洪圣古庙

地点:鸭脷洲洪圣街

可以俯览石排湾和香港仔的鸭脷洲洪圣古庙,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由鸭脷洲居民所建,用以庇佑渔民和往来商旅。

鸭脷洲洪圣古庙

洪圣古庙是鸭脷洲的主要庙宇,仍然保留着原有风水布局及造工精致的装饰。庙前空地上的风水木柱,在香港亦甚为罕见。前殿的屋脊和天井两廊的女儿墙上均饰以造工精巧、历史悠久的石湾陶塑。

九龙区

01/ 侯王古庙

地点:九龙城联合道与东头村道交界

根据庙内铸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古钟推算,九龙城侯王古庙大概建于1730年或以前,以供奉杨侯大王。清廷在1847年至1899年驻军九龙寨城期间,寨城的官将曾多次于侯王古庙参拜。

侯王古庙

侯王古庙也是香港少数仍保留着大量与九龙寨城有直接关系文物的古庙,例如由首任九龙巡检司许文深于1847年所捐的香炉;1888年的“鹤”字石刻,至今仍可见于庙后的巨石上。

02/ 玛利诺修院学校

地点:九龙窝打老道130号

玛利诺女修会在1921年来到香港传教和服务,并于1925年创办玛利诺修院学校。

玛利诺修院学校

学校主楼采用中世纪修道院或学院的布局设计,列柱回廊围绕露天中庭。校舍建筑群的自由新都铎风格融合了多种不同的建筑设计特色,包括装饰派艺术、罗马式、新乔治亚风格和哥德复兴式。风景优美,风格独特。

03/ 深水埗李郑屋汉墓

地点:深水埗李郑屋邨

李郑屋汉墓是在1955年,被建筑工人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这座砖室古墓里出土明器五十八件,包括陶制器皿及青铜器物。墓室形制及出土明器式样显示,这座古墓的建造年代应在东汉期间。古墓现已辟作李郑屋汉墓博物馆。

李郑屋汉墓博物馆及内部的墓室

04/ 东华三院文物馆

地点:九龙窝打老道25号广华医院

东华三院文物馆原为广华医院大堂,是首间在九龙和新界区开办的医院。

文物馆及其建筑模型

文物馆糅合了中西方的建筑特色:馆内建筑物正面做有中式装饰和祠堂布局,清楚展现中式建筑特色。侧面和背面却使用了小圆窗和连拱顶石的弓形拱窗,此外大堂内通往展览厅的四道拱门还设有西式楣窗。

文物馆内部陈设

新界区

01/ 居石侯公祠

地点:上水河上乡

河上乡居石侯公祠始建于明朝末年,是传统的三进两院式建筑。前院两旁建有厢房,中进设有供奉历代祖先神位的神龛。后进楼高两层,曾用作村校。

居石侯公祠,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居石侯公祠正面的鼓台与门框均以名贵的红砂岩建造。祠堂的屋脊饰有精致的灰塑,建筑物内外的驼峰、簷板及系樑所雕刻的吉祥图案及民间故事,也极为华美。

02/ 张氏宗祠

地点:元朗山厦村

张氏宗祠又名“华封堂”,建于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由元朗山厦村张氏第二十二世祖张南一、张瑞一、张志广及张耀晃主力筹建,是张氏族人议事和祭祖的重要场所。

张氏宗祠,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张氏宗祠为传统的两进式青砖建筑,中间为天井,两侧为厢房,分别用作厨房及贮物。后进置有神龛,安放着张氏历代祖先神位,整座神龛庄严华丽,饰以「八仙」为主题的木雕,尽显昔日工匠的精湛工艺。

03/ 聚星楼

地点:元朗屏山

聚星楼是香港现存唯一的古塔。

聚星楼

据屏山邓氏族谱所载,聚星楼约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至1398年)由邓族第七世祖彦通公所兴建。古塔呈六角形,以青砖砌成,约十三米高。古塔每层均有砖砌的菱角形簷头装饰,以及吉祥题字,上层则供奉着主宰功名的魁星。

04/ 大夫第

地点:元朗新田永平村

大夫第建于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是文颂銮的府第。

大夫第,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大夫第是传统华南士绅阶级府第建筑的典范,也是香港最华丽的历史建筑物之一。

大夫第主建筑为两进三开间布局,天井两旁为厢房。主建筑东西两侧各有面阔一开间的附属建筑物,东翼设有花厅和内院,西翼建筑则以长廊相隔,设有厨房、偏厅和厕所。

05/ 西贡大庙湾刻石

地点:西贡大庙湾地堂咀

此刻石刻于南宋咸淳甲戌年间(1274年),为香港最早有纪年的刻石。刻石上文字记载着盐官与友到南北佛堂门游览的事迹,以及这处两所庙宇的历史。

西贡大庙湾刻石,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06/ 发达堂

地点:新界沙头角下禾坑

建于1933年的发达堂不但见证着香港一个显赫的客家家族的历史,亦是折衷主义住宅建筑的典型例子。

发达堂,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发达堂由禾坑李氏宗族的后裔“李道环祖”(即李道环四个儿子组成的受托人)在新界沙头角下禾坑兴建。

整座建筑物楼高两层,建有长长的客家式人字瓦顶,正面有平顶外廊。建筑物以传统的青砖和木材,以及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成。时至今日,发达堂仍是李道环后人的居所。

07/ 荃湾汲水门灯笼洲灯塔

地点:荃湾灯笼洲

灯笼洲灯塔位于香港岛以西、马湾以南的小岛“灯笼洲”上,是香港现存其中一座战前灯塔。

灯笼洲

因香港商贸发达,1912年时,香港政府便启用了灯笼洲灯塔以做照明。这座灯塔高11.8米,由钢铸骨架建成,通体白色。自二十世纪以来,灯笼洲灯塔一直为无数由西面进入香港的船只导航。

荃湾汲水门灯笼洲灯塔,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08/ 旧大埔墟火车站

地点:大埔墟崇德街十三号

旧大埔墟火车站建成于1913年,其正面、屋顶及装饰等均具中国建筑特色,但火车站的内部则按火车站运作需要而设计。旧大埔墟火车站是香港九龙地区唯一使用中式传统风格建成的火车站。

旧大埔墟火车站外观

旧大埔墟火车站内部的铁轨

1983年新大埔墟火车站建成后,代替了原来的车站。旧大埔墟火车站经全面修复后,现用作香港铁路博物馆。

离岛区

01/ 大屿山石壁石刻

地点:大屿山石壁

大屿山石壁石刻由正方及圆形几何纹构成,与古代青铜器上的图案极相似。有学者推断,这石刻大约是青铜时代,即约三千年前,由香港先民所刻凿。

大屿山石壁石刻,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02/ 大屿山分流炮台

地点:大屿山分流

分流炮台位于大屿山西南端,俯瞰来往珠江的航道。《澳门记略》载雍正七年(1729年)时大屿山“两山各设炮台”,分流炮台便是其中之一。

分流炮台,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整座炮台长约46米,阔21米,墙身以花岗石及青砖叠砌而成。1898年新界被租予英国后,炮台正式弃置。1989年-1990年间炮台及附近环境得到了大规模修葺后,作为有着纪念意义的景点重新向公众开放。

03/ 杨侯古庙

地点:大澳宝珠潭

杨侯古庙是香港历史极为悠久的庙宇之一,应是建于清朝时期。

杨侯古庙,图源: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

杨侯古庙分为主建筑及左右偏殿,主建筑属清朝两进三开间布局,两进之间的天井建有香亭。前殿屋脊和天井左右两廊的女儿墙饰有具备历史价值的石湾陶塑,题材为民间故事,造工极其精巧。

附:香港法定古迹清单

-END-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步香港中西区文物径
濒危遗产暂定制度势在必行
来一场文物探索之旅
中国宝岛台湾有哪些值得一看的古迹?
它是香港这座城市被遗忘的瑰宝:解构银禧炮台之谜
河北邯郸娲皇宫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