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最惨才女①:溺爱和寂寞并存的童年
 萧红,民国传奇女作家,曾被鲁迅评价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年纪轻轻就写下《呼兰河传》《生死场》这样的巨著。

地主家的大小姐却漂泊在外差点饿死;一生不缺爱与性,但其情路之坎坷,连张爱玲看了都要说声服气。短短31年的生命,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今天,开启我们的《下一站,民国》系列第二集——民国最惨才女萧红。

萧红画像

01 溺爱和寂寞并存的童年

萧红,本名张秀环,因“环”字与长辈相撞,外祖父帮其改名为张迺莹,萧红是她后来出圈的笔名,其他笔名还有悄吟,田娣等。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祖父张维祯虽然有三个女儿,但没有儿子就算是无人送终,于是张维祯从堂弟那里过继了个儿子过来,也就是萧红的父亲——张廷举。

张廷举成年后娶了同样出身地主家庭的姜玉兰为妻,萧红就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萧红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带来太多的欣喜,因为她只是一个女儿。

父亲常年忙着官场上的事,母亲忙着生儿子,外祖母忙着打理家事,因此萧红虽然是地主家的大小姐,但似乎谈不上受宠,不过祖父张维祯却非常疼爱萧红,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

三岁萧红与母亲姜玉兰

张维祯那是已然年老,对外靠儿子张廷举赚钱挣脸面,对内靠妻子打理家中事务。他和萧红,一个是不善经营的挂名家长,一个是不能传宗接代的赔钱女儿,这对在家中都处于边缘位置,因此最是亲近

张家的的宅院里有一个后园,祖父常常一整天猫在后园里,萧红也就跟着在这里玩耍。祖父种花,萧红就种花;祖父拔草,萧红也拔草;祖父下种,萧红就跟在后面把土窝踩平。祖父会耐心地跟萧红讲什么是谷子,什么是狗尾草,哪个是黄瓜,哪个是玉米。

年幼的萧红每天在这里想追蝴蝶追蝴蝶,想看蜻蜓就看蜻蜓,这里有最疼爱她的祖父,这里没有任何礼仪教养的约束,这里是萧红的天堂。

萧红四岁那年,祖母去世了,祖父一个人住在东屋,萧红为了逃避父母的管教,便借口陪伴祖父搬去和祖父同住。

大约从那时起,祖父开始教萧红念诗,祖父念一句,萧红就跟着喊一句,她的声音很大,连住在西屋的父母都能听见。

萧红学诗也很任性,她只学她觉得好听的,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比如“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萧红对于诗歌音韵的感觉就是从这是建立的。而念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萧红一方面感到害怕离开家乡,一方面有有逃离家庭的冲动,她矛盾的乡土情结或许就是她日后一乡土作家的身份进入文学史的根源所在

这个家里,只有祖父宠爱着萧红,只有祖父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以至于后来有人问她:鲁迅先生之于她是不是像父亲一样?萧红却说不像父亲,像祖父。

萧红与祖父雕塑

虽然有祖父宠着,但缺少父母疼爱的孩子,心里依然是孤独寂寞的,这种情况在萧红母亲去世后变得愈发明显。

1919年,萧红九岁,这一年母亲因病去世。仅仅过了一百天,无力打理家事的张廷举迎娶了第二任妻子梁亚兰。

梁亚兰当时只有22岁,比萧红大不了多少,一开始她还努力想笼络孩子的心,可很快就被萧红冷淡的性格消磨了热情,尤其是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对待萧红姐弟,常常是指桑骂槐,而父亲也不知是不是受了枕边风,对萧红姐弟也经常暴露出无理智的暴戾,就连家里的老管家也常常对姐弟两说:“可怜的孩子,妈不是亲妈,爹也不是亲爹了。”

不过父亲张廷举在教育上没有亏待萧红,适逢学校改制,开始招收女学生,此时已在教育系统担任公职的张廷举,毫不犹豫地送萧红进入高小读书,萧红成了第一批进学校读书的女孩儿。

在那里,她读书学习,还参加“沪难后援会”上街演讲游行,她一直是这些学生里最出众、最热烈的那一个,一如她之后的人生。

电影《萧红》剧照

高小毕业后,同学们开始分流,大多数同学选择去哈尔滨继续学业,少数人开始准备嫁人。作为学校里的佼佼者,萧红自然是想去读书的,但是一向在教育上很开明的张家,却整齐划一地站在了她的对立面。

那时的萧红还不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怎样的一场斗争,甚至改写了她全部的人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国风流2:张家简谱
夷陵评论||文论:周静华《​萧红和她的呼兰河》
她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萧红祖父张维祯的生平资料
作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有多盛名,就有多寂寞
是什么样的家庭造就了萧红这个天才而苦命的女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