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周诗语丨安得广厦千万间:诗圣杜甫的家国情怀

作者:杜利平

杜甫身上具有着中国传统文化里读书人最高的精神担当和理想追求,那就是深厚的家国责任和家国情怀,他的诗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激荡着读书人的情怀;

所以,在中国古代浩瀚的诗歌星空里,他的诗成了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仅唐朝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536名,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著名诗人77人,杜甫一个只做过几天小官吏,大半辈子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小人物又是如何在这众多的诗人里脱颖而出的呢?

这首先是由于他杰出的艺术成就。杜甫现存的诗歌1400多首,风格或豪迈奔放,或清新雅致,最多的是沉郁顿挫的风格。一首《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被称为千古七律第一,集成传统,开辟诗歌创作新风,杜甫也因此被誉为唐代律诗的最高成就代表。然而,他明显高出其他诗人的,还是他那博大深厚的家国情怀。

小人物大抱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写的三首《望岳》诗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但是他落第不失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漫游祖国大好山河,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他在漫游途中有感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而作。

他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他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可谓大气磅礴、含蕴无穷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则是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句子,更是明确表达了杜甫一生的执着追求和政治理想——那就是能辅佐君主,使他的政绩超越在尧舜之上;再令江河日下的风俗返朴还淳。可以说杜甫一直胸怀着的都是安邦定国的远大抱负。

小官吏大情怀。虽然杜甫的人生目标从一开始便是担任官职为君王解忧惑,为百姓谋福利;但是实际上杜甫一生都没有实现这一抱负。从他二十三岁参加了进士科举考试后,三十四岁时又去长安参加了制举考试,还三次向皇帝献赋,尽管每次他的成绩和表现都很好,却由于奸相李林甫打压天下读书人,向皇帝一个“野无遗贤”的上奏,使得杜甫没有得到朝廷重用。直到天宝十四年,他才得到一个从八品的小官。

但是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而忘了匡世济国的责任和理想。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从八品小官杜甫请假自长安回老家奉先探望妻子。途中,他经过骊山,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在华清宫饮酒作乐。骊山宫装点得像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回家后听闻自己的小儿子被饿死了。咫尺之间,荣枯差别这样大,他深感唐王朝阶层两级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突出,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歌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敏锐地感到国家的危机已迫在眉睫。

在杜甫四十五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心系国难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线,但被叛军控制在长安,后得以冒险逃出,为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的职位,杜甫此时才算是真正的当上官员为国效命。后来严武又推荐其为成都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但杜甫因不习惯幕府生活而辞去,之后便再无担任何官职。

这时候,官职的大小,甚至当不当官对杜甫来说都无所谓了,只有人民蒙受的惨痛,国家面临的灾难,深深地刺激着他沉重而痛苦的心灵。他一路逃难,写下了《丽人行》《兵车行》和《三吏》《三别》。写出了他所看到的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表达了他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多灾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此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杜甫写诗,写苦痛,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然而这世间什么才是诗人笔下“风雨不动安如山”庇护苍生黎民俱欢颜的“幸福广厦”呢?那就是一个安定、富足、强大的国家。从古至今,任何个人、小家的幸福生活都离不开祖国、大家的安定强大。

纵观杜甫的一生,尽管他求仕无门,怀才不遇,生活困顿,但是他从来都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家国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位卑未敢忘忧国”,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有着胸怀天下,心系社稷苍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博大家国情怀。

他这种深厚的家国责任和家国情怀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里读书人最高的精神担当和理想追求。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激荡着读书人的情怀;所以,在中国古代浩瀚的诗歌星空里,他的诗成了诗史,他本人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安得广厦千万间
(原创)为了住房,杜甫也曾伤透了脑筋
视说丨国品应该以什么的姿态向国潮致敬?吉利星瑞给我们上了一课
杜甫一首《春望》一曲《月夜》吟唱出多少大唐人无奈的辛酸和悲苦
诗圣杜甫的那些经典诗句,你最喜欢哪一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