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老的镶嵌艺术品,奢侈程度远超当代某V某G

镶嵌艺术中国的镶嵌艺术的产生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非常好的镶嵌艺术了。

兽面纹镶嵌绿松石铜饰牌 夏代二里头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比如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镶松石兽面纹的铜饰牌,做得非常优美,松石镶嵌得很满。商代妇好墓里出土了一件著名的嵌松石象牙杯,也镶嵌得非常精美。绿松石是中国古代工艺,尤其是比较远古的镶嵌工艺中常用材质之一。

嵌松石象牙杯 商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周代有嵌螺钿的兽面垒,这是在青铜器上镶嵌。战国到汉代,错金银的工艺登峰造极。错金银也是一种镶嵌技术。比如战国中山王墓出土了错金银虎噬鹿的器座,非常漂亮。这些文物都表明中国的镶嵌艺术在很早的时间就非常成熟了。

螺 钿

为什么是螺钿呢?首先,跟我们早期的价值观有关。中国货币最原始的形态是贝币,贝就是贝壳。今天货币的"货"字底下还是一个"贝"字,证明早期的货币概念就是贝。其次,贝壳相对容易获取,加工也相对简单。第三,贝壳本身有美丽的自然光泽,赏心悦目。尤其各种贝类不同,所折射出来的光泽也不同,这也是受市场欢迎的一个潜在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豪门贵族都愿意斗富,这种风气也大大推动了镶嵌艺术的发展。《北史》记载,魏太后曾赠给和尚"七宝胡床"。"七宝"是什么呢?佛经上有各种记载,里面都少不了砗磲。砗磲,指一种比较大型的贝壳。圆明园遗址中还留有一个砗磲形状的大石雕,呈波浪状。比如《法华经》上记载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

螺钿工艺作为一种美学追求,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它最早是一种财富追求,有价值感。但到了唐代以后,货币形态发生了改变,彻底摆脱了贝币的形态。所谓彻底摆脱,就是在记忆中完全消失。当社会不认为贝壳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螺钿镶嵌就变成一种美学追求,这非常重要。今天所能见到最漂亮的嵌螺钿的实物就是唐代的。

日本正仓院


正 仓 院

唐代最著名的镶有螺钿的器物今天大部分都存在日本。今天能够看到的唐朝最准确、没有走样的文物,往往是在正仓院。比如唐代乐器中有嵌螺钿的四弦琵琶、五弦琵琶、阮咸,在正仓院里都可以看到,像新的一样。不看到这些琵琶,我们都不能想象唐朝的那种奢华生活。实物结合唐朝的文字记载,我们多少能够感受到一点儿。比如白居易著名的《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这里说的就是四弦琵琶。正仓院里的四弦琵琶,可以使证物和文献相对应。

嵌螺钿五弦琵琶(正、背面) 唐代 日本正仓院藏

此外,正仓院中还有大量螺钿漆盒、铜镜等等。这批唐代嵌螺钿的文物有个共同特征,就是在镶嵌螺钿的同时,辅以琥珀、玳瑁等材质,颜色鲜艳而有变化,非常漂亮,可见当时中国的皇室贵族非常推崇镶嵌艺术。

宋 元 螺 钿 器

宋代以后,螺钿镶嵌依然作为奢侈品出现。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宋高宗巡幸张俊家,张俊进献大量礼物。最著名的礼物有什么呢?16件汝窑。其中说到漆器的时候,说有10件螺钿盒、10件犀皮盒,这些漆盒均用织金的锦绸缎承垫,可见对这些漆盒非常重视。

“广寒宫”黑漆嵌螺钿盘残片 元代 首都博物馆藏

黑漆嵌螺钿花卉纹舟式洗 元代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以后,螺钿的发现相对很少。1966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过元代广寒宫黑漆螺钿盘残片,不大的一片,上面有残缺不全的一块图案。但这个残片非常重要,导致后来对一些螺钿艺术品重新定代。从这块残片上可以看到,它的工艺特征跟前后都不一样,跟唐宋不一样,跟明清也不一样。上面所有的图案都是用0.5毫米的螺钿小碎条拼接而成,这是一种极具特点的工艺。

根据这块元代漆盘残片,我们再去看故宫的藏品。故宫藏有两件嵌螺钿舟形洗,也是用小碎条拼接的工艺,过去一直认为是明代晚期的作品。当这个元代残片出现以后,专家学者进行了对比,最终就把这两件故宫旧藏重新划为元代,定为国宝。那么这两件螺钿舟形洗是什么时候进入故宫的呢?没有记载,只有四个字:清宫旧藏。

明 清 螺 钿 器

晚明的螺钿非常发达,今天存世的数量很大,跟元代完全不一样。明代螺钿首先从工艺上分出了厚薄,专业术语一般说厚螺钿、薄螺钿。怎么区分呢?其实在生活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厚螺钿制作时都是嵌入的,不管是嵌在木头上还是嵌在漆器上;薄螺钿绝大多数不是用嵌,而是用粘的方法,称为点螺。螺壳经过特殊溶液浸泡以后会变得非常软,非常薄,甚至比纸还薄。漆器在没干的时候非常黏,这时候拿镊子夹住螺壳,往漆器上一点一点地粘,所以叫点螺。

黑漆嵌螺钿花鸟纹罗汉床 明晚期 故宫博物院藏

《髹饰录》是这样解释的: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这是杨明的注,他所说的古者和今者,是以宋代为界。杨明认为宋代以后螺钿就逐渐变薄了。厚与薄的区分,一个就是厚螺钿用嵌入的方法,薄螺钿用粘贴的方法。另外,材料上还有一点小小的不同:厚螺钿一定取自贝壳;而薄螺钿有时不是贝壳,是一种彩螺。我们吃海鲜的时候可以注意,有的螺的外壳闪着五颜六色的光,可以剥离下来很薄的片,这就是薄螺钿的原材料。

到了清代以后,用大片螺钿装饰之风开始衰落,清代的审美观开始发生变化。尤其到了乾隆盛世时,审美变得非常琐碎,所以点螺大量出现,同时还镶有金银片装饰,显得非常奢华。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软螺钿婴戏图小柜,就镶有极薄的金片和银片。由于黄金的化学性能稳定,颜色能永远不改变;但银片经过长时间氧化,表面就会发黑。

“千里”款黑漆嵌螺钿缠枝莲高士宴乐纹六方节盒 明晚期 观复博物馆藏

江 千 里 的 螺 钿

晚明时期,每个工艺领域里都有顶级人物。嵌螺钿工艺的顶级人物叫江千里,字秋水,浙江嘉兴人,生卒年没有记录,只知是晚明人。江千里制作的漆器后面写俩字千里,就是他的名号。到了清代以后,江千里,尤其千里这两个字,就变成一个品牌。许多名贵的螺钿器皿上都嵌有千里两个字,但实际上并非江千里所做。我曾经从日本买回一件螺钿的六方套盒,底下嵌有千里两个字,典型的明代风格,更接近于江千里作品本身的面目。

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说江千里名闻朝野,信今后传无疑也。阮葵生给他下了个结论,说此人将来一定名垂青史。嘉庆时重修的《扬州府志》也记录了当时流行的一副对联: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查二瞻就是查士标,康熙初年画山水的名家。意思是说有钱人家都使用江千里的螺钿漆器,墙上挂着查士标的山水画,生活非常雅致。

明代晚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品牌意识非常强烈,导致当时大量工艺品很难区分是不是他本人所做。品牌的雏形都是人名,谁做的就署谁的名。西方保留了这个传统,今天看西方的品牌,绝大部分都是人名。但这个传统在中国很漫长的一段时间里被扼杀掉了。今天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名品牌,比如李宁牌,但李宁牌的服装一定不是李宁蹬着缝纫机做出来的,这是一个道理。当江千里的作品形成一个固定风格,在社会上有了一定品牌价值的时候,就一定不是他一个人在生产了。我在后面讲铜器的时候必然要讲到张鸣岐,以及时大彬的紫砂、陆子冈的治玉,道理相同。

“吴门周柱”款紫檀百宝嵌花卉小盒 明代 观复博物馆藏


的 百 宝 嵌

晚明还有一个镶嵌大家也非常有名,不嵌螺钿,嵌百宝,他叫周翥。这个人很有意思,在历史记载中有各种名字:周翥、周柱、周制、周治,可见对他的记载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百宝嵌是什么呢?是指把中国人认为的各类名贵材料,都镶嵌在器物上面。明清之际,由于周翥的名气太大,所以百宝嵌也被称为周制。

乾隆时期有个学者叫钱泳,他在《履园丛话》中有明确的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格、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这段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儿嗦,但记得非常明确。他提供了什么信息呢?第一,是他能想到,或者他能见到的名贵材料都写上去了,翡翠、珊瑚、珍珠、玛瑙,什么都有。使用各种名贵材料镶嵌图案,正是百宝嵌的重要特点。

从整体上说,镶嵌艺术是一种奢华艺术,它是做加法,深得贵族文人乃至宫廷的喜爱,与老百姓的接触相对有限。不能说老百姓就不使用镶嵌艺术品,我在山西的很多小盒、小盘上都见过简单的镶嵌艺术,但没有百宝嵌这么复杂。镶嵌艺术在宫廷,尤其到了清代宫廷,受到皇帝的欣赏,所以清宫中留有大量百宝嵌以及螺钿艺术品。

镶嵌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都反映出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日里|一个贝壳的美丽
难得一见的螺钿精品,一次看个够
嵌螺钿人物漆碗
【大象视界】打开层层包装后,瞬间被这宝物的“光怪陆离”深深震撼!
把贝壳焯水,去皮,切片,然后变魔术 螺钿工艺(附制作工艺)
螺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