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慢性荨麻疹案及详细思路(二)

养精神读书

尽力量行医



首诊  2017年5月29日


某男,41岁,体平  3月19日,工作后在家突然晕倒在地,去医院查严重贫血。停止工作后,回老家全心修养治疗。一个多月后,情况稳定。但荨麻疹较重,而且乏力,便溏,眠差。血虚服用补血养血类中成药,阿胶浆之类。关于荨麻疹,当地一老中医处以一疏风小方(具体已不明),然而服用有效,一停便发作。最后来诊。


左关滑大寸浮大尺略沉(近芤),右边寸滑关尺沉细(势柔和)。

 

舌淡胖大苔薄白边齿痕显边赤点——舌软


此为血虚而致荨麻疹

 

炒白术15克 茯苓24克 黄芪15克 熟地15克 当归12克 川芎9克 白芍24克 赤芍12克 地骨皮9克 桑白皮9克 红花6克 麻黄3克 白鲜皮9克 旱莲草12克 女贞子15克 肉桂2克

 

10剂  ,每两天一剂。

 

阿胶每日2克,烊化冲服。



思路:主症虽然是荨麻疹,发作时风团痒甚,但其根本原因却是气血大虚。气血大虚的原因不明,西医检查可见严重贫血。而此人素有胃病,并伴有痔疮,也可能与此有关。而荨麻疹,并不是最近才有,以前曾找我看过两次,疗效不佳。那时岂能知晓,这荨麻疹竟然是因为血虚引起,是实实在在的贫血引起。


血虚又是慢慢发展出来的,除了最后严重晕倒失去知觉那一次,此前也发生过轻微的晕厥。只是那时没有太过放在心上。所以等到这次再疹时,我的思路才转变过来,虚则补之。


综合下来治法当气血双补为基础,再清虚热祛风除湿。


纯粹的补血佳品,阿胶是为首选,所以嘱咐放弃补气血类成药,而选用正宗的东阿阿胶,每日2克即可。


另处汤药。以黄芪、炒白术、茯苓、熟地、川芎、当归、赤白芍益气补血,而佐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肾阴清浮热。肾藏精,而精生血,血虚太甚,岂能没殃及肾精?肉桂一味,大辛大热,用之温阳,鼓舞气血生化。


在此基础上再用“三皮”(桑白皮、地骨皮、白藓皮)与红花和麻黄,用意来自李凤林先生的养营疏风汤


李凤林有一首养营疏风汤,共13味药,组成如下:


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 甘草 白藓皮 麻黄 艾叶 蝉蜕 红花

 

地、归、芎、芍四物汤养营补血,滋阴扶正;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泻白散宣肺清热祛邪,而麻黄、蝉蜕、艾叶、白藓皮、红花疏风散湿、活血化瘀。全方起到祛邪不伤正,益血养阴不留邪之妙,用于肺系疾患效如桴鼓。


——《李凤林儿科医萃》


两个特殊点:


一、芤脉,这就是明显血虚严重的脉象,所以补血生血是重中之重。参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知识扩展与中医思考


二、舌象也是亏虚之象,然而舌两边赤点明显,这是虚甚的虚热,不可忽视。单一的大补不可取,稍稍佐以滋阴清热之品可得两全。


舌脉象对于病情变化的反应很明显,后面的诊治中可以清晰看到。



二诊  2017年7月12日

 

上诊时,血象已正常。阿胶刚服完。服上药荨麻疹减而衰,衰而尽。又因气怒,吃鸡蛋而复发一次。停鸡蛋而疹消。现在疹余一二,偶发,仍感身空乏力。大便已成型。近难眠。

 

右脉有力,左脉寸滑关尺沉细(已无芤意)


舌淡胖大苔薄白边齿痕显而软


上方佐加补肾之品以培本。旱莲草与女贞子加至30克,再加菟丝子24克。7剂。

 

三诊 2017年8月2日

 

全身无不适,除却痒疹因天然劳作诱发而致现在每晚发作。然范围较前小,程度浅,多分布于臀部、大腿内及双臂膀处。

 

左脉寸沉缓大关略弦尺沉细,右脉平和有力而沉。舌淡胖大苔薄白边齿痕显而软。

 

首方炒白术加至24克,去肉桂加苍术9克,炒薏苡仁24克。7剂。


反复发作而不尽,结合部位,此为湿邪缠绵,处二妙丸,用来祛湿。




此案,我最大的收获便是对于血虚痒疹的重新认识。中医理论中关于皮肤病有血虚生风的理论,上一篇文章(慢性荨麻疹案及详细思路(一))滋阴养血疏风就是相关的应用,但那是四诊合参后的阴血虚诊断,而本案则是最直观的例子。


外有风团痒疹,而根本原因却在里边。也就是病在表而根在里,表里同治,标本才能同治。


再看荨麻疹,西医常以“过敏”解释,这样认识看上去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如何去彻彻底底解决呢?总不能老是一味的远离过敏源,活得像一朵娇嫩的花,需要重重保护。


中医的表里同治,从根上解决反复发作的难题,不失为上上之法。


然而问题是,中药也不容易将之断根。是中医也不行吗?当然不是。因为成功的例子不在少数。


不容易治愈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医施治不当,治不得法,用药处方不对证;二是患者配合不佳,主要是不听医嘱,擅自妄为。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本文即将结束时,我得如实记录一个情况:由于我的失误,我在购药时将麻黄错买为麻黄根了,三诊都是如此。



麻黄,本是用麻黄根上部分,发汗开表峻药,而麻黄根为敛汗之药。两者功效恰恰相反,我本意用麻黄来开腠理使邪由表而出,却错用麻黄根岂不是有闭门留寇之错??疗效将为之而大打折扣?


然而,事实上三诊下来,疗效可以。如此一来,麻黄与麻黄根的错用可引出两个问题:


①.麻黄与麻黄根的功效是否如前人所记载?


②.一味药在一首方子里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与君共思考!下一篇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多皮饮”到底是哪几皮?皮外科名老中医赵炳南验方分析
李伯华:多皮饮新解及方证初探
一团风疹,就是一团湿热!张仲景的方子,治湿热荨麻疹,思路清晰
[转载]五皮五藤饮;皮肤病--荨麻疹
荨麻疹的中医治疗思路与方法(三)
防风四皮饮防风10克地骨皮30克 桑白皮15克粉丹皮10克 白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