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条文心得(二)


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此证的直接原因就是太阳营卫出了问题。麻黄汤宣通营卫,桂枝汤补充调和营卫,固然是正治之法。但是,摸不清营卫的来路,不能顺藤摸瓜,只知道死记硬背“证”,机械地“方”“证”对应,显然是不行的。此条大抵告诉我们一个教训,就是学习《伤寒论》不能搞“机械”地方证对应。
    我已经多次说过,表部的气血叫“营卫”,“营卫”“气血”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在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营卫主要来源于脾胃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就是这个道理。“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脾,脾气散精……”,散精也就是升清,升清的过程由下而上、由内而外,是分几个层次的,第一层就是“脾主升清”,第二层就是“肝主疏泄”,第三层就是“心火煊通”,第四层就是“肺主宣发”,通过这四层,气血达表,称之为“营卫”。用六经来分,第一层大体上就是“少阴、太阴”,第二层大体上是“厥阴、少阳”,第三层“太阳”,第四层“太阳、阳明”。气血是人体的正气,正气也叫“阳气”。所以,阳气是由里往外、由下而上的。而寒邪侵犯人体呢?是逆着正气,层层深入。正邪交争,正退邪进,正胜邪退。根据正邪交争的部位,划分为“六经”。
    这一条,据证应该就是“桂枝汤或者麻黄汤”,但经治疗无效。大抵病人又来复诊。古时候,缺医少药,做大夫不用愁没有客户,不像现在,治疗无效就换大夫了,对于大夫来说,就是跑了客户,就是损失。所以,医疗市场竞争很激烈。还不错,这个病人挺相信这位大夫,无效也回来复诊了。
    无效,大夫就需要调整治疗思路。大夫的治疗思路来源于对“生理”的充分认识。西医就是这样。可是,中医没有“中医生理学”,中医生理学必须通过学生不断的学习,慢慢地体悟。中医的生理学大抵就是正常的“气化”,看起来像是很笼统。
    前面已经说到营卫气血的来路。现在我们从“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来看,营卫已经收到阻碍,但是,阻碍在哪一层呢?肯定不是“太阳”,因为用了治太阳病的药已经失败了。从太阳开始往里找,少阳?没有少阳证,不是;厥阴?也没有厥阴证,不是;太阴?“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这是太阴脾湿见证。饮食入胃,由脾转运升清,所以“脾为胃行津液”,反之,水谷聚积在胃中,成为“水湿内停”,不能化为气血营卫,营卫不荣,当然就出现了“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症状。
    用“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燥湿健脾,令脾恢复升清功能,恢复为胃行津液的功能,气血营卫得补,自然“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就好了。
    服桂枝汤,看似可以增加脾主运化之功。但是,此处定时“脾湿太重,湿邪困脾”,喝下桂枝汤,脾为湿困,根本就不运化桂枝汤,所以,桂枝汤喝下去之后,不仅不能被消化吸收,反而加重“胃内湿热环境”,出现呕吐,恶心,吐脓血等。白术茯苓,特别是白术,属于太阴的药,作用在脾。
    所以,湿邪困脾的人不能喝“桂枝汤”。现在很多人一吃补药、食补的鸡鸭鱼肉、海参之类,吃炖肉就不舒服,恶心、胃满、消化不良、食积、上火等,关键是脾湿。就是这个道理。要用苦温燥湿,先恢复脾主升清的功能,进而才能被消化吸收。
    桂枝汤本身就是“湿热性质”,所以,桂枝汤有很多禁忌。特别是湿热体质,湿邪困脾之人,喝了桂枝汤就会吐“脓血”。怎么办?把辛温的桂枝换成枯燥的白术或苍术,卓加黄连之类。
    现在,湿邪困脾是普遍的,且湿邪困脾之后,脾不升清,湿热中生,胃里面多少都有湿热。白术虽然燥湿健脾,但是,毕竟是温补之品,于湿热不宜。当用芳香化湿醒脾之药,如“白豆蔻配炒薏苡仁”代替“白术配茯苓”,再入“白豆蔻、霍香、菖蒲配茵陈、滑石、木通”等。恢复脾主升清的功能,是治疗任何疾病的前提,特别是一些虚病,需要补益精血时,要先看其脾胃状况。食少纳呆、大便稀溏,说明有脾湿。绝对不能上来就补。就像往布袋里装东西,先抖搂干净再装。
    治感冒用风药,风药也是吃进胃里,从胃里透发出来。湿邪困脾胃,风药有时候透不出来。要做好对风药的选择。细看赵红军老师的风药应用。

                                                          东晓2017. 10.11晚作

 

关于苓桂剂的心得

在上几篇文章中,我提到“脾主升清”而将胃中“水谷”化生气血营卫,“脾主升清”的功能受到障碍,“水谷”就会停聚胃府而为“水饮痰湿”。
    以前,我还提到过“脾主升清”的过程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上面说的把胃中水谷化生气血,这是一个低级层次,非常好理解;第二个层次,就是“有形气血”化生“无形能量”的过程。这都是“脾主升清”的功能。
    “脾主生清”的功能受到障碍,在第一层次,就会出现“水饮痰湿”停聚胃府的表现,如苓桂术甘汤证中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再如五苓散证中的“水逆、吐水”。在第二层次,就会出现水饮侵犯肌肉、皮肤,即所谓的水肿、肥胖、“尊荣人”的表现。
    基于以上认识,再分析条文。
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伤寒,寒邪由表入里、由外而内逆正气伤及人体,治疗之法,鼓舞脾胃之气,疏泄肝气、煊通心气、宣发肺气,补充营卫,从而抗邪外出。
    “吐、下”二法伤中,使中气馁,外邪必然趁机内陷。脾升清的功能因内虚外困,彻底不能升清,水饮必然停聚胃府。
    “起则头眩”,也就是一活动,就会头晕眼黑乏力,甚至跌仆,因为气虚,又无清阳充斥。这种情况临床多见,特别是一些久病气虚的患者。我们都知道,气虚服“人参”“补中益气汤”等,这里用的是“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我们知道,白术燥湿健脾,恢复加强脾主升清的功能;桂枝温通助肝疏泄,加强木疏土的作用,从而加强“升清”;炙甘草吃下去相当于“水谷精微”。三者在一块,补中气而升清阳,与补中益气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这里的清阳不升是因为外邪内陷导致,治疗的关键是把外邪升提起来,发散出去,从而提升清阳。而补中益气治疗的关键是补内虚,是从里面往外托举。外提也好,内托也好,都是令“清阳”升起来,否则,就会化为湿浊。
    苓桂术甘汤就是因为外邪内陷导致脾不升清,湿邪中生,阻碍在胃府。胃以降为和,现在降不下去了,堵在胃里,就出现了“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西医上的各种胃炎大部分就有这些表现);“胃为诸降之门”,胃不降则肺不降,就会出现“咳喘痰,胸闷”(西医上的各种肺病、肺心病就有这种表现);心火不降,就会表现为“失眠、心悸”等(西医上的心衰、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就会有这些表现。)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因胃中痰浊阻碍不得下降,则下焦小便不利、女子月经不畅甚至闭经;所以,很多疾病,特别是在西医上没有什么好办法的一些疑难杂症,用纯正的中医思维一分析,就非常简单了,并且有经过反复试验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茯苓”的应用。
    基于以上理论,后世还有“加味补中益气丸”,即补中益气丸合二陈汤或温胆汤。都是这个道理。
    茯苓是治病的、是去邪的,去湿根本不在利,而是在“化”。所以,病邪去后,必须扶正治疗,也就是“桂枝、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汤”,即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中心思想。
    这里面也蕴含着孙曼之老师“风药”与“茯苓饮”升清降浊的思想。
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苓桂枣甘汤主之。
    “脐下悸,欲作奔豚”,脐下悸,放到现在医学上,对应什么病?只能用“神经官能症”来说了。这个病也只能用中医思维来解释清楚。
    把人体分为三部分,肚脐周围,上至肋下,下至髂嵴连线,这是中焦,属土,又叫中土;中焦以上就是上焦,心肺所居,属阳,属火;中焦以下就是下焦,肾所居,属阴,属水。正常情况下,心肾、水火通过中焦相交,叫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汗为心液,心液源于肾阴,受补于中焦水谷精微。发汗过度,或者素来肾水亏虚,脾精贫瘠之人,一经发汗,就伤及土液肾水。我们知道,土液肾水涵藏者人体的真火,也就是“龙雷之火”,现在,因为水浅了,不足于潜龙,龙就回跃跃欲试,就出现了“脐下跳动不安”的症状。
    所以,方子中用25枚大枣、二两炙甘草来补土液,这里桂枝应该用肉桂,肉桂是树皮,收敛浮火。茯苓,利用其淡渗下行的性质,把跃跃欲试的龙雷之火引下来。茯苓配肉桂,引火归元,然后用大枣、甘草伏藏起来,脐下悸就好了。
    这是一种引火归元法。我们知道的“加减肾气丸”“引火汤”,都应用了这种思维。
肾气丸,用茯苓、泽泻引火下行地黄封藏肾火、山药收敛肺火、山茱萸收敛肝火、丹皮凉血。肉桂收敛浮火归元。三补相当于大枣、甘草,茯苓泽泻相当于茯苓,肉桂是一样的道理。
    引火汤也是一样,熟地、天冬、麦冬、五味子相当于大枣、甘草,茯苓下行,巴戟天、肉桂温下元。
    出现龙雷之火不归元的原因,主要是脾液肾水亏耗不足,水不潜龙。苓桂枣甘汤是因为发汗导致的阴虚,不会伤及肾水,所以,只用甘草、大枣补土液。而肾气丸、引火汤都是内伤病,首先就是肾阴虚,导致了水不藏龙。
    这是欲作奔豚。
    奔豚呢?就是龙雷之火完全冲上来了。火气上冲而下寒了,就要阴阳离绝了,阳气上冲,冲到头上了,如果冲出去了呢?阳气从你的身体里冲出去脱离了你的肉体,那不就是死了吗?!所以,面对这个几乎没有阳气的身体,要选择一样药,这样药属火,但是不飞升,这就是肉桂。也就是桂枝加桂汤治疗奔豚的意思。
    李可老中医有个破格救心汤,用山茱萸、龙骨、牡蛎收敛,附子、肉桂、人参补阳气。救治即将发生阴阳离绝了的危重病人。丰富了肉桂的作用。
   肉桂的味道是甘辛,甘味大于辛味,即土能伏火,引火归元。现在的肉桂可能没这么好,辛味大,甘味小,走窜力大,不利于伏藏。所以加大枣、甘草、生姜、白芍,酸甘化阴,阴以伏阳。
    还有治疗脏燥的“甘麦大枣汤”,燥就是火,以土伏火,治疗脏燥。严重者加茯苓。
所以,我们应该认识茯苓,下行而导火归元。

                                               东晓 2017.10.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子为百病之长
鲁楼医案诠释(一)诠释
谨记“固护阳气”,治疗“夹阴伤寒”
【转载】《病因赋》
痰证
《辨证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