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桂枝汤类方(1)——表郁轻证
读伤寒论,总感觉智商不在线
啥?桂枝汤类方就搞晕了
太阳病表郁轻证
多为阳气渐愈,但不足以祛邪外出,且被困于肌表
①太阳病日久,阳气与表邪相争——桂枝麻黄各半汤
②太阳病大汗后,表邪仍在——桂枝二麻黄一汤
③阳虚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
①脉象由浮紧→浮缓:邪退正复,疾病渐愈合
②→脉微恶寒:表里俱虚,可选用四逆汤,不能采用汗吐下三法
③→面红发热,身痒,无汗:阳郁于表,不能宣散;表邪束缚腠理毛孔,汗欲出不得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太阳病八九日仍不缓解,是正气不强,不足以祛邪的原因。但随着多日的治疗,体内阳气逐渐加强,寒邪一点点被祛除,只不过寒邪比较顽强,不能一次清除干净,故从太阳病初期的恶寒,到后续的恶寒发热并作,再到现在的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体现了阳气不断恢复,寒邪逐渐祛除,正邪相争的状况。
①不呕:呕是肺内阳气郁闭,阻碍肝经阳气上行,进而导致胆经阳气不能灌注肝经,造成郁滞,引发胆气上逆的表现。
②清便欲自可: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阳气逐渐进驻大肠经,使大肠内阳气增多,阴阳调和,阴液受阳气蒸发而上行,使得稀便在解了几次后,逐渐成形。
③脉微缓:若此时脉象平缓,则疾病渐愈。
④脉微而恶寒:若脉象微弱且恶寒,则表示体内气血虚损,阳气不足。
⑤面色反有热色,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表邪未解,束缚在肌表上,导致肺内阳气不能向外透散,大量聚集在头面部,导致面色反而发红。并且由于邪气束缚腠理毛孔,导致患者连一点小汗都不能出,邪气郁于肌表内,便感到全身发痒。
浅表层的风邪与寒邪威力小,只需用小剂量的汤药进行散寒(麻黄汤)+祛风(桂枝汤)止痒即可。
本方各取桂枝汤和麻黄汤原剂量的1/3组成。
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后的两种转归
①大汗,脉浮:服用桂枝汤后汗不得法,但表邪仍在,未传变他经,为阳浮于外,病重药轻的原因
②恶寒发热,一日两次:阳气渐强,但表邪仍在
①大汗出,脉洪大(现代医家,如胡希恕、柯韵伯皆认为是脉浮非脉洪大,洪大为白虎汤症候,此处按脉浮来理解):太阳病后服过桂枝汤,汗出后,脉象本该缓和,但脉象依然偏浮,表明表邪仍在。但大汗后必定伤津,若患者除了太阳表证无其它疾患,可继续服用桂枝汤,取其平稳发汗祛邪之性。
②若服药后,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一日发作两次,是体内阳气尚未完全恢复,表邪仍在,二者相争所致。但因阳气恢复程度较23条好,故恶寒发热交替次数少。
体内阳气恢复程度较好,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剂量可以更少一点。且桂枝汤的用量倍于麻黄汤,重祛风,轻散寒。
桂枝二越婢一汤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阳气衰微,邪郁在表兼里热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太阳病风寒之邪袭表的同时,因风为阳邪,易损伤肺阴,导致肺内阳气上浮,导致热多于寒。但脉象微弱,表示体内阳气衰微,因此不能继续发汗。
肺内阳虚,祛除表邪需要用很小剂量的发汗药。且热多汗少,体现风邪之力大于寒邪之力,需要重祛风。桂枝二越婢一汤中,桂枝汤为原方剂量的1/4,越婢汤为原方剂量的1/8;轻取桂枝汤的祛风解表及越婢汤的散寒解表,同时依靠越婢汤清解肺内的阳热。
但对于此类阳虚伤风寒的患者,使用“小汗方”清退风寒束表后,还需扶阳治疗。
这三方注重调和营卫,在顾护阳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调整发汗的程度,既能驱散外感风寒,但也不伤本体正气。
<END>
本文由原创发表,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医路漫漫∣一个有用的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2)试析伤寒论第21至29条
佳明读书会伤寒论学习:46条-50条
人人都要学中医 七
太阳阳明并病表证未解的怎么治疗?
每日学伤寒第49条—桂枝二越婢一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