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悬解》湿病——麻黄加术汤

湿十一章   

1 湿病,皆是里气,不是外邪。本虚内寒而湿盛。无外邪之事。即使汗出寒闭,汗停经络郁为内湿,也为里湿,不为外邪。此点当清楚,此与风邪一理。寒有内外,湿皆内湿;寒有内外,风皆内风。

湿病一: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曰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流关节,经脉郁阻,故生烦痛。土湿木遏,清阳不达,故脉沉细。此名中湿,亦曰湿痹。木郁不能疏泄水道,肠胃滋濡,故大便反快,而小便不利。但当利其小便,以泄湿气也。

1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也;此是太阳伤寒,表闭湿阻,风不外泄,汗不能出,则湿不能泄,而流关节也,故见关节疼痛,湿热内蒸,则见疼烦,湿阻经脉,则脉见沉细;总因外伤寒闭,而里湿盛,营郁之风,因湿寒之阻,不能外泄,而为湿痹也。

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水无泄路,大便反快,此是水走后窍而下利也,但“当”利其小便即可,也就是说此湿痹之候者,虽有表寒,不用去解表,利尿泄湿即可,小便通利,湿有泄路,湿泄气行,风达皮毛,外泄表寒,其表自和。

2 “但当”利其小便者,如五苓散,猪苓汤,栀子柏皮汤。小便利者,湿有泻路。

3 发汗与利小便为泄湿两大法也,皮毛外闭,汗不能出,湿不能泄,必内侵关节也。经脉滞塞,故脉沉细,湿盛木郁,必小便不利,是一定之理,湿无泄路,必走于后也,故大便反快,(提纲重点)但当利小便即可。不用解表,湿泄表解。

附:太阴篇;太阳外寒,太阴里湿,汗尿不利,必湿热外蒸,而发身黄。

  本条,太阳外寒,太阴里湿,汗尿不利,而成湿痹

湿病二: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湿伤筋骨,而阻经脉,故一身尽疼。阳气郁遏,是以发热。木气不达,则见黄色,以肝主五色,入脾为黄也。

1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熏黄,此为湿病之总纲。

2 湿性滞塞,壅阻木气之敷布,经络不畅,木气郁迫则身疼也,此疼也是为风,湿郁其阳则发热,湿热外蒸则见身黄。湿盛水旺,又加水黑,故见薰黄。湿盛身疼者,肝气郁阻也。湿盛之本证,是为身重,表之寒闭,则风湿相抟,经络滞塞,一身尽疼而发热。湿家之方,皆在以下之提纲。

论;参考意见,发汗泻湿,上条五苓与麻黄方;利小便泻湿,则五苓与猪苓方。本条再加一点,表寒闭其里湿,还有麻黄连翘小豆汤;表寒闭其里湿,胃腑湿热成实,则是茵陈大黄证;或用其他方,或发表泄湿,或利尿泄湿。

湿病三: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湿家病身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又大,而且自能饮食,此其腹中平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阻其肺窍,是以鼻塞头痛,面黄作喘。纳药鼻中,散其寒湿则愈矣。

湿病四: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覆被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湿郁发热,皮毛蒸泄,则汗自出。若但头上汗出,是其阳郁于上,而犹未盛于中也。湿在太阳之经,脉络壅阻,是以背强。(太阳行身之背)。阳郁不得外达,是以恶寒。俟其湿热内盛,而后可下。若下之太早,则土败胃逆,哕而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以太阴土湿,乙木遏陷,而生下热,在于丹田。至其胸中,全是湿寒,虽渴欲得水,却不能饮,止是口中燥、烦而已。以其阳郁于上,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寒凝,胶塞心宫,故舌上如胎,实非盛热生胎也。

盖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

1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者,此外寒之闭,身上无汗,湿盛内阻,阳气上蒸,故见头汗出。太阳伤寒而里湿,寒闭湿阻,是以背强;表寒里湿,阳气郁遏,不得透发,故皮肤恶寒;外闭恶寒而湿热内蒸,故欲得被覆向火。湿热瘀蒸,身上发黄,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可以下之,茵陈蒿汤主之,胃腑湿热外蒸,则能受大黄栀子之凉,下之太早,胃腑湿热不盛,则大黄栀子,寒凉败中,湿热变为湿寒,胃败气逆,则哕而胸满,舌上如胎,肝脾郁陷,膀胱湿热闭癃,则小便不利。

  以太阴土湿,木气不达,肝脾郁陷,而生下热,热在丹田,而胸中无热,惟有湿寒,虽渴欲得水,而却不能饮,止是口中烦燥而已。以其阳郁于上,故头汗口渴。舌窍于心,阳虚火败,肺津不布,凝寒心宫,故舌上如胎,始则非热盛生胎矣。重复重点;湿证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则不能化热,止是湿寒耳。此一定之理,伤寒有五,湿温即是湿热之义。

2 舌上如苔者,肺逆之水,填塞心宫也;以丹田有木陷之热,胸中有寒饮上停,渴欲得水,而不能饮,仅是口干舌燥而已。丹田就是小腹之位,丹田有热者,就是肝脾郁陷,膀胱湿热闭癃之义,小便不利,水无泄路而上逆,故胸中有寒饮上多义字,故舌上如苔也。

  舌胎白者,阳虚火败,则现肺寒之白,黄者,土色外现也。黄者利湿即可,但见胎厚,则知湿盛,肺气不降,肺津化浊,填塞心宫,则舌生胎。

3 发汗与利小便为泄湿两大法。湿虽也偶有下法,必胃腑湿热,壅满外蒸,或见外黄,下之胃腑湿热,此可茵陈汤,下早败中,必见胃逆,哕而胸满,肝脾郁陷,小便不利,水逆胎生。

附;太阴篇,栀子柏皮汤,也是下早之后,膀胱湿闭癃,小便不利的专用方。清膀胱湿热,以开闭癃,通达水道。

按;太阳百十一结胸证提纲;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湿热外蒸也。与本条头上汗出相同。

  不可下早,可以对比,胃腑湿热成实,潮热外蒸,汗出湿泄表解,湿退燥实,小便利大便硬,实则易下,下则病愈。湿热不实,小便不利,大便不硬,而下之过早,此湿热变为湿寒之坏也(观阳明二十八)。本条重点就在,湿热不实,下早则坏事。

湿病五: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湿寒之证,而误下之,若额上汗出,微喘,则气脱于上矣,小便利,下利不止,则气脱于下,是死证也。

1 湿家之证,发汗与利小便也,不可下也,湿泄则已。湿热下之,是湿热壅满,胃壅满实而下之,此下早为坏。湿寒下之,败中则死。

湿病六: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为阳虚,汗多阳亡,风虽去而湿愈增,又值阴雨湿盛之时,是以湿气仍在。此当微汗以泻之,则风湿俱去矣。

1 发汗泻湿之要点;一,阴雨天不可发汗,二,不可大汗,取微微欲似汗,则风湿俱去。

2 大汗者,则汗出阳泄,故风气去而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必取微微似欲汗出,方能风湿俱去。

湿病七: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七十枚 甘草一两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湿郁经络,卫气壅遏,而生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麻、桂、杏仁,泻营卫而利肺气,甘草、白术,补中脘而燥土湿。汗出湿消,烦痛自止。慎不可以火攻之,生其内热也。

1 湿家身烦疼,外闭里湿,风湿相抟也。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解表,发汗泻经络之湿,加白术燥土泻湿。

2 表闭里湿,风湿相抟,此无里证之下利,湿在经络腠理而不在脏腑也,故发汗泄湿。此虽有表寒外闭,但因湿盛,阻滞经络,风不能外泄表寒也,慎不可以火攻发表,湿更无火攻之理,火攻发表,两阳相薰,必身发黄,表阳亡而里阴竭,故慎不可攻之。此用麻黄发表汗泄湿,桂枝通经,杏仁宣肺行气,皮毛开则湿有泄路,皮毛开而汗出,则风湿俱去,白术补脾气以泻湿,甘草补中。

3 麻黄发汗泄湿,有白术燥土生津,则汗出不至亡津。表闭肺郁,则有杏仁理气。手太阴肺气以化足太阴之湿,故加杏仁,理气化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悬解》类病——湿病
《金匮悬解》湿病,麻黄加白术汤
《伤寒悬解》论湿病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3
《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