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痛胃胀8年多,西药控制不住,中医师出招,出奇效良方大获全胜

社长按:

“我们每个人都是吃的五谷杂粮,而要消化五谷杂粮,必须经过胃。所以古代中医对脾胃极其重视。所以,中医在治胃病方面,也是颇有经验的。曾有这样一个患者,被西医诊断为胃炎,吃西药八年多,不仅没有治好,反而病情加重了,后来找到了汪老师用中医治疗,汪老师妙用经方与时方合二为一,形成新的奇效良方,让胃炎困扰八年之久的胃病患者终获痊愈。”


李某,女,53岁,云南省昆明市人,2014年8月3日诊。

反复胃胀、胃痛8年,加重1年。

患者既往有胃病病史8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胃胀、胃痛反复发作,长期服西药控制病情,近1年来病情加重。

近日感胃胀、胃痛难以忍受,反酸,不思饮食,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干结不畅,每日排便4~5次。

刻下症见精神差,面色蜡黄无光泽。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沉细无力。

辨证:脾阳虚夹寒湿,肝脾不调。
治法:温补脾阳,散寒除湿,调和肝脾。
处方:吴萸四逆汤合胃苓汤加减。

方药如下:
制附片15g(另包,先煎45分钟),干姜15g,炙甘草6g,吴茱萸6g,黄芪30g,党参20g,炒白术15g,桂枝15g,茯苓20g,泽泻20g,猪苓10g,苍术15g,厚朴15g,陈皮12g,广木香15g,枳壳12g,防风12g。
3剂,水煎服,两日一剂。

2天后的晚上,患者由其家属陪同突来门诊,并且携带尚未煎煮的剩余2剂中药。一进诊室,患者便紧靠诊桌,双手紧紧按住胃脘部,表情痛苦万状。

自诉诊毕回家后,便煎药服用,服药2天,谁料胃痛未减,反而加重,并且出现左手麻木疼痛、全身出汗、头晕等症状。故而余下的2剂还未煎服,便急来门诊,想咨询是否因附片煎煮不当引起中毒,或药没有抓对,还是药方不合适。
笔者仔细查看余下2剂药后,告诉患者药是对的,没有问题;她的煎煮法也对,没有问题;她确实是脾阳虚夹寒湿证,处方也没有问题。
并安慰患者说,现在出现的“胃痛加重、左手麻木疼痛、全身出汗、头晕”等症状是好现象,是服用附子后的一种排病反应。这种“排病反应”是药物之力与根深蒂固的病邪发生的一种“交争”,说明药物正在发挥作用,祛除邪气,强力通过一些久为邪气闭阻的经络隧窍。

并嘱患者继续服完剩下的2剂中药再来复诊。
患者十分信任笔者,接受了笔者的解释,忍着胃痛继续服完剩下的2剂中药。5天后患者前来复诊,此时神清气爽,果如笔者所言,不仅那些“不良反应”完全消失,而且胃痛亦除。

患者诉回家后,服完第二剂药,果然感觉精神、症状都好转起来,胃痛霍然消失。再以前方加减调治半个月,后改本方为散剂,嘱患者冲服2个月,此后3年病情未发。

按:
本案患者服第一剂药后出现“胃痛加重、左手麻木疼痛、全身出汗、头晕”等症状,实际是当代一些医者所说的服用附子的“排病反应”。
笔者认为“排病反应”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些患者病程太长,邪气根深蒂固,在服用正确、准确的药物后,由于药物强力祛除邪气外出、疏通经络隧窍,药物与邪气“交争”,从而出现麻木、疼痛、头晕、汗出、腹泻等现象。

如果坚持服药,药力胜邪,邪气排出后,这些“排病反应”自会消失,且原有病情多会好转。
临床上,这种“排病反应”非常常见。如曾有一位何姓研究生在我门诊跟诊,因其患颈椎病,头晕项强背痛,诊务之余,请我为他诊治。笔者诊脉,见其脉沉细无力,寸部略浮,故为其开出葛根汤合补中益气汤加附子、干姜等。

该研究生2天后告知笔者,他当晚第一次服中药之后,突感一股药力上行,冲至头部,头部立时像被人用大棒一棒打下,头晕似醉,站立不稳,遂急闭目上床休息,惶惑不安。
但他已有多年临床经验,又出于对笔者的信任,当晚睡前续服第二次中药,不想服第二次中药后,头晕立刻减轻。翌日,颈椎病也好转,头晕、项强、背痛等症状顿然消失。

这也是“排病反应”,属药力上行后项、头部太阳经隧,与寒湿邪气“交争”出现的反应。此外,还有一些患者服用附子后,出现一过性腹泻,甚至严重的水泻,也属于这种情况。
关于“排病反应”,古人很早便有认识。《尚书·说命》中说“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就是指治疗那些病情深重的疾病,如果没有出现病情貌似加重的现象,那么病根就难以去除。

《尚书孔传》云:“如服药,必瞑眩极,其病乃除。”《方言》云:“然则药之攻病,先使人瞑眩愤乱,病乃得瘳。”其机理也是正确、准确的用药,药力与病邪发生“交争”。
但是,“排病反应”不能成为“不良反应”“中毒反应”的借口,否则很容易掩盖“中毒”的真实情况,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准确区分附子的“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显得至关重要。

笔者的经验是:
第一,“排病反应”虽然来得猛烈迅速,但是患者的整体状况尚可;“中毒反应”则往往更加严重,反应更加剧烈。临床实践中需要医者细心体会。
第二,“排病反应”的麻木、疼痛等症状多发生在身体的局部,这些局部大多为风寒湿邪、痰饮瘀血长期停聚之处,或为药力所过之处。
第三,如果医者使用附子在安全剂量范围之内,煎煮得法,辨证准确,那么服药后出现的麻木、疼痛、头晕、汗出等症状,医者应当深为自信为“排病反应”。如本案,笔者就肯定地告诉患者为“排病反应”,即是此种理由。
第四,“排病反应”多为一过性,多会在继续服药后很快消失;而“中毒反应”如不处理、不停药,则多会越来越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鉴别附子的“排病反应”与“中毒反应”
排病反应—元气收官之战的好机会
胃痛胃胀是胃炎,秘方一味治何难
论排病治疗与排病反应
结合经典,谈谈“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老胃病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