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研究概述——读书笔记(三)

(二)肇基辩证论洽

东汉末年的疫病流行,众多的病者被夺去生命。张仲景面对现实,发愤读书,凭着自己的实践与天才,通过研读《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医籍,继承前人经验,吸取其精华,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在《伤寒杂病论》中肇基了辩证论治之大法。读过《伤寒杂病论》的人,细细思索觉得《伤寒论》的许多具体内容来自《内经》,但没有《内经》的原文,这说明张仲景在继承方面很会读书。不注一字,尽得风流。治学严谨,实令人崇尚。他精究医籍,细思师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过大胆设想,融为一体,创立了辨证施治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辨证上留给我们的就是六病辨证。可是,自宋代朱肱起,释为六经辩证,这是千古谬误。我们所以叫六病辨证,是因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全文称病,将大题小目均叫“病”。采取“孔步我步,孔趋我趋”的态度,并非领古非今,而是尊重历史事实。

张仲景之法,实为千古之法矣,虽愈一千余年,实无一人能过之。因此,其为辨证论治的奠基人也。

三、《伤寒论》的著述与文体特征

从《伤寒杂病论》成书问世到今天保存下来的宋本《伤寒论》,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朝代的更替,战争的纷繁,使《伤寒杂病论》一书流传的历史显晦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变易。

1关于张仲景的著述问题

陈寿撰写《三国志》,为华佗立了传,将张仲景脱失。历史记载有三处叙述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著述。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自述是建安年间人,面对当时疫疠流行的情况,批评当时的“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的居世之士,斥责了“钦望巫祝”的迷信观点,反对“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草率医疗作风,反对“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保守态度,强调了治病要博采众方,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这种博学开放、严谨求实的思想指导下,著成《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竞逐荣势,唯名利是务。这个“荣”在《金匮》虚劳篇有一提纲言夫“尊荣人”,与这个荣大体都一个意思,就是荣华富贵的意思,这个“势”就是权利权势的意思。竞逐荣势,唯名利是务,这句话放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那是相当的吻合,相当的贴切,就像是为这个社会量身订做的一句话,说明仲圣相当有远见。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城市到家村,从学校到工厂,处处都是这种现象,居然还常态化了,比如中医花钱出书为评职称,有的拜师名医,又是哪门传人,到处走穴,用自已高大尚的简介来吸引患者。有的中医不去治病了,搞起培训来了,为了好招生,就花钱出书,给自已渡金,然后又评为什么艾灸协会会长,有金身加持,招生培训在来一个政治式宣传,名利双收。这只是中医行业的一个小角,而整个社会也是如此,每当有公务员招考时,省级公务员一千多人竞争一个名额,国家级的公务员都有上万人报名来竞争一个名额,这也同古代的科举,现代美名曰国考,这些现象不都是唯名利是务。如果是有编制的公务员,那找对象就不用愁了,并且还可以挑挑拣拣。编制有无限的吸引力,可以让有的人放弃现在的高收入,去考一个低工资在编的小学教师,并且还离家一百多公里。还有我一发小,考上了一个县城的司法部门的公务员,没过两天,就有人联系他出高价要买他这个名额。在生活中,谁要是有在公检法上班的朋友亲戚,那可是出尽风头,喝酒都能比别人有底气。(备注;下画线部分,是我自已写的)

各承家技,终使顺旧,这句话就更有时代意义了,这简直就是时代专属。以前的各承家技,还是一个多形态的个体,跟谁都能学,学完就能干,也不用什么证,也没有什么法,现在是体制教育,一家独大,统编教材,唯我独尊,不仅没的选,还有证有法,这样条条框框的各种门槛,只能我龚断,不让别人干,并且还终使顺旧,只承一家之技。这个体制很大,大到有关连很多有关部门,这个所谓的有关部门越多,就越改不动,互为犄角,只能终使顺旧,最后痛苦是众多学子,毕业以后,重新开始学医,还有患者,四处奔波,找不到好医生,最后就是中医本身,也渐渐阳萎堕落。中医的理论体系,本来就是混乱不堪,这一整合,貌似正经了起来。从鲁迅口中的有意无意,变成了一本正经。中医教育,只是教育,而不是中医,结合应试教育,只是考试,而不是中医,中医与应试结合,美名曰教育。现在是体制内不改,改体制外,美名曰师承,这个师承只解决了各承家技这前半句,而最终的结果,仍是后半句,终使顺旧。不信就走着看,作为后来半路学医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并且懂得这个体制的体制外的人,并且对中医四圣理论入门的人,看的清清楚楚。当一本正经成为主流,清醒就是犯罪。如果对中医有追求,就读《黄元御》。借用当下最留行的一句话,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读黄氏,学四圣,得医道。(备注;下画线部分,是我自已写的)

  西晋?皇甫谧撰集《甲乙经》,在序言中记载:“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使用',并说:“凡术唯仲景最精。”说明晋代后皇甫谧已读过《伤寒杂病论》并受到其学术影响和理论指导,且记述了张仲景与王桑在一起的一段看病趣事。由此可见,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已成,并对当时的医者形成一定影响。

范晔是南朝宋代历史学家,在宋五十九年写成《后汉书》,书写何锸别传时,提到张仲景。那时,张仲景尚在少年时代,是“总角谒何锸',何锸对其说:'君用思精,韵不高,后必为良医”。何锸是东汉何时代人,生卒年代不详,无以考据。但记载了张仲景早年就开始习医。在汉代,20岁以前算童年,扎髻不戴冠谓之总角,20岁以后戴冠,表示到了成年。从“总角谒何锸”看,张仲景在20岁以前见到何锸,就已经开始学医。

从《后汉书》记载张仲景“总角谒何锸”到《甲乙经》叙述其给王桑看病,再结合《伤寒杂病论》的自序看,张仲景是一个自少年时代就开始习医,一生研求医术,不入仕途的医学家。《伤寒杂病论》成书当为张仲景的晚年,其他论说由于资料不足不能为凭。

和与《伤寒杂病论》

仲景遗论,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成书,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时未加注疏,这其中原委在医界一直存有争议,故应对王叔和系何处人、何时任太医令及和张仲景之间的关系加以考证。

王叔和的籍贯究竟系何处,据历史资料看,和王叔和同时代的卫汛称“高平王熙”。

东晋哲学家张谌在《养生论》中说:“王叔和,高平人也。”

唐代甘宗在《名医传》中说:'叔和,西晋高平人。”

贾以仁在1981年第1期《中华医史杂志》上载:“王叔和籍贯及任太医令考',其观点如下:王叔和籍贯从历史来看,曹魏及西晋并无高平县的设置,今山西晋城东北之高平县,当时为法氏县。在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年间(公元529年),在长平西北二十里设高平,同属建州长平郡。

在东汉和曹魏时,有高平国,称山阴郡,属兖州管辖,故城在现今山东鲁西南,微山县西北。从历史的角度看,“王叔和当为高平国即今山东微县人”。

王叔和任太医令问题,素有争论。晋代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诣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由此可见,皇甫谧是晋人,显然不是吴人,序中所述甘露应是三国时,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年号,那是公元256年,为甘露元年。《甲乙经》序中记载:“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张仲景遗论甚精,指事绝用。”表明皇甫谧著《甲乙经》时,王叔和已经当了太医令。

由此看来,王叔和当为魏?太医令,而不是晋?太医令。

从王叔和与张仲景之间的时间承继关系看。据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载:“自建安纪年以来,尚未十稔.?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说明建安十年后,张仲景就开始《伤寒杂病论》的著述,至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即公元220年,再过36年就是魏高贵乡公曹髦作皇帝,为甘露元年。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到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历经50余年,在甘露年中,王叔和已当了太医令,撰次张仲景的遗论。那个时候,皇甫谧42岁,可以推算张仲景的老年和王叔和的中年是皇甫谧的少年时代。

东汉时期,书的整理大部分仍刻到竹简上,王叔和任太医令向我们提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任太医令后,时间和经济有保障,文字的加工整理有条件,撰集《伤寒杂病论》的理想能得以实现;二是说明任太医令提示医术是高明的。当时的名师有两个,一是华佗;一是张仲景,那时华佗已死,只有张仲景,名师出高徒,王叔和的医术或当从师于张仲景。另据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近代太医令,撰次张仲景遗论甚精”来看,若非关系密切的师徒之间,难能得其真传而具有高超医术,搜其遗论,而为其著述撰次,且能达到撰次甚精,这其中道理推断可知。因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十六卷手稿是由太医令王叔和整理后才成书发行,流传后世,没有王叔和,就没有今天的《伤寒论》。就此而论,王叔和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叔和(晋代医学家,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旭东:王叔和及《脉经》史实再探
王叔和
古代名医---王叔和
《伤寒杂病论》与经方的不同争论
【医经钩考】“医经”与“经方”小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