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令人震撼的一幕

        2013年1月9日上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在华师大一附中举行校长论坛,这次论坛先是观课,然后进入大礼堂听华师大一附中丁伟强校长作《弘扬“研究型”学校文化,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报告。报告之后,朱怡华研究员、顾志跃教授分别作了点评。就在我以为活动要结束的时候,于漪老师起身走到了台前。接下来,我和许多人一道直接聆听了于漪老师精彩的演讲。以致于在于漪老师演讲结束之后,我忍不住走到她面前,以非常崇敬的心情告诉她:“于老师,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她笑了。笑得像一朵饱经风霜的盛开的菊花。

        1992年,她曾经在华师大给我们上过课,我们也曾经到她任校长的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参观过。199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书——《小学活动课系列设计》,于漪老师为我的书题了词。也就是在这一年,于老师邀请我为第二师范学校的学生上课。我在这所学校代了两个学期的课。十几年过去了,其中我在不同的场合都见过于老师。她的周围始终有很多人围着她,以致于我只能在远处默默地注视着她,为她祝福。

        以下是我的记录。虽然未能记全,但大致的演讲风采依然可以感觉到。黑字部分是我觉得特别精彩的地方。一个八十四岁的老师有如此清晰的思路,如此精彩的词句,如此高昂的热情,确实让我们这些台下听众热血沸腾。于漪,确是一代大家啊。

 

 我讲的第一点是:这所学校(华师大一附中)抓得很真、很实、学校很有希望。学校研究性文化的顶层设计很清晰、很精彩。从丁校长的报告中,我们感觉到学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学校每一任校长都把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队伍建设,聚焦在研究型文化上,非常尊重原来的文化积淀。

现在有的人一讲教育,就把传统文化放在对立面。我们不能以改革开放前来否定改革开放后,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来否定改革开放前。丁校长的报告让我感觉到他拿到接力棒以后,对于传统文化心怀敬畏之心。我走了不少学校,有些学校的传统文化全被割裂了。一个否定历史的人是永远没有前途的。(掌声)

我讲的第二点是:从丁校长的汇报中,我们看到学校从华师大一附中群体出发,创设教师共同体,这是站在华师大一附中土地上,是符合华师大一附中学生的需求和教师的内心的需求的。“三块田”(丁校长报告中讲到“秧田、大田和试验田”)有时代特点,对我们启发很大。学校每一块田做得都有亮点。(关于“青椒教师”,顾老师、朱老师都讲过了。)三个秧田的位置反映了学校领导班子的教育自觉。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说过:“我是穿黄袍的。我认为舞台上的皇帝不重要,我要给教师搭平台。学校的质量就是教师的质量。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学校有没有培养的沃土,有与没有大不一样。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培养教师的场所。我在第二师范当校长,管财权,没有管过一笔钱。一切都要奉公守法。我一天到晚进课堂。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一名优秀教师是在课堂里跌打滚爬出来的,是自我修炼出来的。学校校长是教师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其他机关没有的优势。校长要听课、评课,不立足在这些地方,如何改变不足?教师发展共同体是校长培养教师的自觉典型做法。

第三,学校要使各个层面的教师都要受到教育,使之形成教育链。我觉得华师大一附中这方面做得好。我们不能让教研组变成行政机构,这样的教研组功能要转变。这是特别值得思考的。如何抓好教研组建设?我以为:

第一是读书。顾老师讲得好,华师大一附中过去就有读书的风气,求知欲非常强。比如陆继椿的“一课一得”,在全国有较大反响。教师教得好首先是学得好。教师抱着一本教材是上不好课的。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左右逢源,一定要读书。

第二是教育要求其真,不搞三流化妆;教育要形真,教育要抓现实的真问题。这也是教师理念的转变。1985年,高考用标准化试卷开始,知识点开始泛滥。这样的教法,学生对学科的知识结构是不清楚的。学生学数学,没有数学思维是没有灵魂的。当今社会必须让学生学会研究,很多知识是需要重组的。

第三教育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的目的是为了有所为得更好。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一人一世界”。但是,现在的教育看不到一个个可爱的学生,只看到分数。教育的所有的功能只能体现在分数上。以后要出刘定一(华师大一附中教师,只有高中文凭,但他非常注意自学,后来任华师大一附中高三数学教师,后来被评为特级教师,以他的名义,上海市成立了跨学科研究所)很难。华师大一附中要有一往无前的精神,要注意培养有个性的独特的教师。

华师大一附中的学生是好的,我怕用一课一练把他们练傻了,更可怕的是把教师也练傻了。每个进华师大一附中的教师,学校都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独特个性的教师。如果一所学校校长有名,但是教师出不来,我认为这不是好学校。我一辈子上了2000节公开课,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我可以一直在追求中。我对华师大一附中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经久不息的掌声)

 

小资料: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永远的师者:于漪


  1951年,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了一位至今仍令母校感到骄傲的学生--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40多年来,尽管工作岗位发生过许多变化,但她心中钟爱的职业始终只有一个:永远的教师。
  一位激情似火的教师
  凭着激情,她在走出校门教了8年的历史课后,毅然改行拿起了语文教材,并从此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虽然她一直是一位优秀的学生和出色的历史教师,但面对学生们不敢有丝毫马虎。从语法、修辞、逻辑到中外文学史、甚至哲学、天文、地理、航海等知识,所有与教学相关的知识都一一学习,天天明灯伴夜到三更。奠定了自己作为师者的基础。《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中学生作文指引》、《教师学概论》等著述,向人们展示的正是这种基于对语文教学充满激情的硕果。1978年,于漪以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成绩而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
  一位一身正气的校长
  凭着一身正气,1985年于漪走上了几经变迁的上海第二师范学校校长的岗位。当时,那是一所伤痕累累的学校。踏进校门,于漪看到的是衰败的校舍、涣散的教师队伍。于漪作出一系列令当时社会震惊的决定:教师实行坐班制,学生一剪头发,二穿校服。并斩钉截铁地面对校内外的各种议论;社会上允许的,学校不能都允许;社会上流行的,学校不一定都提倡。她着手开展两代师德的教育,请离休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请盲人乐队用精彩的演奏诉说怎样做生活的强者,让教师、学生讨论当代教师和师范生的形象。规划兴建了图书实验楼、体育馆、艺术楼,开辟了大草坪,植树种花,让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硬是将学校营造成一块育人的净土。于漪有许多耀眼的荣誉:全国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但最为珍贵的是--永远的师者。
  一种清新的教学风格
  1、思想性。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
  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
  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
  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令人崇敬的师者——于漪老师



 多少人仰望她,敬仰她。她是师者的典范,是师之魂。我们祝福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改20年特刊 | 于漪、李吉林、魏书生……他们,引领教育创新的方向!
80年代 | 萧象:年轻老师眼里的中学江湖
我的导师于漪先生 | 感念师恩④
读万卷书名师推荐:2016值得教师读的10本书!
全国小学语文泰斗袁瑢逝世 上月还在探讨教学
袁瑢老师,一路走好!(全国小学语文界的泰斗,于漪老师曾向她求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