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灿若星辰的晋城地名文化

焦语录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大家好!

首先感谢会务主办方和政协书院,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我们今天所交流的地名文化属地域文化范畴,认识地名和看人名一样。其层次有三个度:

1.对待弱势人群的态度(穷人)——仁慈度——人品、爱心(人生观)

2.对待强势人群的态度(富人)——廉耻度——个性、忠义(价值观)

3.对待大自然的态度 (万物)——诚信度——格局、气度(世界观)

对于地名来说:

高平的地名大多表现在炎帝神农即农耕和战争文化。

泽州的地名大多表现在济渎泰山即山河文化。

沁水的地名大多表现在尧舜文化即农耕文化。

在阳城地名大多表现在汤帝桑蚕文化。

而陵川的地名表现在太行二仙文化即信仰文化。

无论是地名还是人名,所呈现的无非是三种形态:

1.天设形态:即道、大道,所谓的大道至简、大道无形。

2.人设形态:即局、江湖,所谓的江湖险恶、人心叵测。

3.地设形态:即位、站位,所谓的各就各位、思不出位。

用晋城地名可以这样来解释人生。人生就是在碗子城孕育出发、过了天井关成长跋涉、到了分水岭抉择思考、是在茶元歇歇脚,还是继续进入泽州府成就梦想,随缘自便。走上了正道,打开了格局,找准了位置,而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们就不负韶华、不负梦想、不负未来。

接下来我交流的题目是《灿若星辰的晋城地名》。


地名是社会基本公共信息,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真实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风俗和个性等。在我国历史上,首先出现的文化符号遗存在大量的远古神话传说和故事中。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在移民到一个新的地方时,人们也会将宗族的观念印证到所居住的新驻地的名称上,把各种记忆元素和现实生存条件有机结合,无形中形成了新的地名,产生了新的文化,留下了更多符号。这些变化在晋城地区得以了充分表现和反映。


一、印证历史人物地理信息和宗族观念的地名

在晋城,人们最初把地名与神话人物以及古人生活范围联系在一起,于是就有羊头山、女娲窟、神农山、王屋山、沁河、丹河、长河、塔水河等地名。古人从原始神话走出来,先是在背风朝阳的山洞中居住,渔猎捕食,临河而居,后来就挖一个土窑、建一个窝棚,以此为基础,同族同姓的人越来越多,就形成了后来村落。于是就有了诸如:以历史人物或姓氏为地名的有司马山、舜王坪、圣王坪、汤王山、韩王山、天子岭、王莽岭、刘秀城、二仙庙、程颢书院、司徒村、阁老村、南连氏、范谷堆、焦庄、田庄、赵庄、王庄、申家庄等;以地理信息为地名的圪台山、妈妈山、窟窿山、莲花山、浮山、小尖山、碗子城、十字坂、牛山、瓮山、西峪、南峪、河北、河南、河西、河东、洞头、窑掌、南掌、谷堆、南岭、西山底、琵琶河等;以树为村名的地名:北树村、七树沟、梨树掌、柿树掌、槐树庄、三槐庄、杀树甲、树岭、黄榆树、乱树庄、槲树洼、柳树底、杨柏、柏沟、柏杨岭、柏树凹、柏圪梁、柏圪堆、六柏掌、松树岭、松峪、松腰、松庙、香椿沟等;在晋城,以家族姓氏命名地名的村落尤其多,以李姓为例:有李寨、李门、李村、李沟、李庄、李家庄、李家坪、李家沟、李家鄢、李家窊、李家坡等。“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成员赋予它某些规定性,用以形成一种姓氏制度。” 地名冠以姓氏,正是宗法制度影响人们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古代社会作为文化符号被大量用于地名,一是便于区别它姓,即独特性、家族性;二是有先入为主的地域思想,即文化性、界别性;同时具有宣示家族领地和主权的特殊含义。


二、印证军事战争和安全自卫防御的地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代征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可以从晋城的地名中追溯古代人类战事的印记,它是军事战况的历史见证。例如,反映历史诸多战争的地名天井关、老马岭、长平、围城、牧马坪、光狼城、化壁、丁壁、宜壁、沙壁、营房巷、营盘、营里、营东、北次营、南次营、军寨、回军、寨坡、寨岭、人和寨、韩家寨、金汤寨、永胜寨等;反映王莽刘秀朝野之争的地名王莽岭、刘秀城、刘秀岭、刘秀庙等;反映古堡防御地名的郭壁、窦庄、屯城、湘峪、永宁寨、牛皮寨、寨西、寨凹、寨平、寨沟、玉寨、官寨、大安堡、安贞堡、砥洎城、皇城相府、布政李府、湘峪等;反映民族英雄和民族信仰的的岳飞寨、梁兴寨、牛皋寨、马武寨、程咬金寨、焦赞城、二仙掌、二圣头、晋庙铺、佛堂街、将军头、庙湾、庙上、庙背、庙后、庙凹、庙掌、相公庙、龙王庙、佛陀、佛儿凹、观巷、观音堂、观坪、观腰、观上、仙泉、仙洞、仙井等;还有一些以行政区域等级划分为地名的如:泽州、高都、阳邑、固县、府城、盖城、泽城、北义城、西城、水城、潞城、武城等。这些地名与晋城历史的发展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灿若星辰。


三、印证汉字文化发展和晋城社会文化融合的地名

晋城本地乡土气息浓郁,历史文化厚重。大量的古建遗存,成为晋城人割舍不掉的乡愁。俗语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尤其山西晋城人,一天没有陈醋,两天不喝米汤,三天不吃拉面,四天不吃饸饹,五天不喝米淇,一周不吃一碗黑圪条,那就感觉没有了食欲,失去了家乡的味道。所以,在北京就有“山西有多少县,大兴就有多少营”的说法,移民家乡难舍,乡愁浓浓,这也反映了山西人强烈热爱家乡的情怀。当人们离开家乡,会将对家乡的怀念带到新的地方,用家乡的地名来表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晋城有两个地名,也是多次被央视和其他外地媒体读错音的地名,一个是大阳,一个是大箕。“大”字,古音读“tai”或“dai”,如“太守”“太后”,“大夫”“大王”。所以在晋城一直延续使用古音“dai”,所以大阳和大箕两个地名,不能读作“da”而读“dai”。还有两个字在晋城通常用作地名和外地人读法完全不同,一个是“坂”老百姓通常读“fan”而非“ban”,下山走崎岖古道为“下坂(fan)”,上山走盘山小路为“上坂(fan)”,泽州县有三个坂头村,一个位于金村镇隋唐佛都青莲寺古道上、一个位于柳树口镇十八盘古道上、一个东邻大箕镇道教圣地老翁山仙翁庙,三处坂头村均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景色宜人。另外两个东坂头、南坂头也在泽州县,当地百姓一律读作“fantou”,但新华字典里的“坂”只有“ban”一个读音。还有就是陵川人读“川”不读“chuan”而读“xuan”,诸如:后川、下川、平川、北川、郭家川、庞家川等。除了在用作“陵川”一个地名时,才用作“chuan”,这源于官话的影响。实际上,在中古时期这些字的发音确实另有其二,《广雅·释水》中说,“川,坃也”。“坃”,及“埙”“壎”,皆读“xun”。就有了“川”读“xun”再加方言融入后的“xuan”的渊源,也就有了清代《陵川赋》解释陵川为“突中一窝”的说法,无非是说丘陵高地之中的一方平川而已,这也就更不难理解陵川方言在“平城”一带口语中仍有地道完整保存的缘由。这和赵树理的家乡“尉迟村”的“尉”一样,读“wei”又读“yu”,在春秋时期的郑国,姓氏里有'yu'和'wei'两个读音,读音不同,来源有别,就像“二十八星宿”的“宿”,不读“su”而念“xiu”。还有北庄、北凹村的“北”不读“bei”而读作“bu”等等,此不累述。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开始,慢慢的演化成在木片或竹片上刻记号,再到八卦爻辞、甲骨文、篆书,极大地增大了文字量,但由于书写太复杂,到了秦朝才逐渐演化成隶书,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近10万个汉字。直到今天,3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9%以上的书面资料。这就难免会造成一些地方地名的简写和误读。


在我市高平大部分地名和长平之战有关,这场长达3年的战争留给了高平470个与战争有关的地名和村名,其中直接反映战争的不少于400个,像南王庄、谷口、王降、王何、企甲院、箭头、围城等村所在地是长平之战的核心战场,这些村名都是最深刻的记忆。后来的一些帝王和地方长官,为了教化百姓,抚慰冤魂,专门举行过祭祀活动,又留下了如:大门坟、营门坟、供堂坟、白骨岭、骷髅庙等地名场所。无独有偶,高平还是炎帝历史文化遗迹最密集、最丰富的地方,现存有炎帝陵、行宫、寝宫、中庙、高庙等庙宇院落35处,留下大量神农炎帝生产生活历史印记,渗透了民众生活方方面面。对汤帝的信仰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要数阳城县,有人统计,阳城曾经建有380处汤帝庙,现存达120处,较出名的有河北镇下交汤帝庙、泽城汤帝庙、析城山汤帝庙、西冶汤帝庙、封头村汤帝庙、下伏汤帝庙等。与周王朝第五位帝王王姬满世称“穆天子”有关的地名有中华山、驾岭、过龙、过龙宫、护驾、膏车(今告车庄)、验掌(今彦掌村)、封头等一系列历史文化符号,自古至今,从未改变。而在沁水则遗存有大量与舜帝有关的地名和庙宇,现存的22座舜帝庙,最早的为金代中村镇上阁舜帝庙,还有:交口舜帝庙、舜王坪、女英峡、金沙洞、一线天、斩龙台等历史文化地名景观等。晋东南地区还遗存有独特的二仙文化信仰,现存的二仙庙多始于晚唐和北宋时期,数量高达85座,其中国宝7处。仅在陵川县境内的就有12座,其中西溪二仙庙、小会二仙庙、南神头二仙庙3座国宝,均为金代建筑。同时,也留下了诸如二仙岭、二仙掌等地名。可见,炎帝、舜帝、汤帝、二仙等信仰已经深深融入了晋城地区的社会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地名文化体系,对维护传承道德、推动新时代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有着一定的弥补作用。


四、不应随意变动的地名

在晋城,近年来随意改动地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历史符号的改变,使得地名失去了原有的传承文化信息的功能。比如:泽州县有个被誉为北方小三峡的景区叫山里泉,实际上山里泉不仅仅是山里的泉,而是有关于泉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驮运粮草的驴队路过一个小山村,赤日炎炎,人困驴乏,突然发现有一处清泉,涓涓流出,饮后感觉水质甘甜,就把驴赶到了村头的一棵大槐树的浓荫下,命士兵用大缸盛满水,抬到树下,让驴饮用,因此此村被百姓称为'拴驴泉'村。后来,'拴驴泉'村山脚下修建了拴驴泉水电站。再后来此地发展旅游,嫌拴驴泉这个名字不好听,这才改名为山里泉!听起来有点荒唐,但现实中往往就是某些官员的一句话就能让一个流传上千年的地名彻底消亡。我们许多村子里的地名牌字更是让人费解,刚看到是窦庄,走了三步远就又看到了豆庄,昔日的黄城、中道庄也变成了皇城,百度皇城村竟然有“皇城村,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而得名”,一错再错,毫不避讳,要知道在封建社会你敢叫“皇城”那是杀头之罪啊!一部戏竟然篡改了一段历史,这对于后人无疑是一头雾水。路牌是官家庄、石家街、石家庄,转眼间门牌上就成官庄、石庄、石街,城市里昨天还叫作金凤凰广场,今天又叫回了市民广场,把李寨改作南岭镇,把驾岭乡并入河北镇,把固龙乡并入次营镇,把泽州迁入丹河新城,把碾帮水、报双村合并为红叶村,把邓家庄的鬼洞改为福寿洞,把圪瘩村改为圪塔村、把弃甲院改为企甲院,把黄麓坡改为黄六坡等等,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随心而欲,不守初心,缺乏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个调子唱到底,一个声音干到底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缺乏地名保护意识和文化传承意识。我们可以学习先人设置泽州府怀抱晋城县那样,在高都设置丹川县,就可以在今天的晋城市丹河边设置泽州新城以及东部为丹川区和西部为凤台区的一县两区模式,这样既保留了泽州历史的传统地名,又合理解决泽州有县无城的尴尬局面,而不是让泽州县衙进驻丹河新城这么草率,泽州地名优先还是丹河新城地名优先?一目了然。这显然都有不尊重历史、不切合现实、道路和文化极端不自信的表现。


五、借助《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的春风,加强晋城地名文化保护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明确了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材料及开展评估、论证、征求意见等具体环节,详细规定了地名命名、更名批准的程序。新规定对地名用字、读音、拼写等应当符合规范,要求地名信息资源要实现共建共享机制,对标准地名的使用范围、地名标志管理、标准地址编制以及标准出版都做了明确规定,条例还强调了对传统地名文化的保护,这为新时代地名管理工作以及地名文化与区域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根本遵循。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监管工作。在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上规范地名乱象。可由民政部门牵头、集合文旅、交通、规划、测绘等单位,成立通揽全局的历史地名保护工作小组,对辖区内的地名进行常态化管理。将历史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对象协同保护。其次,开展地名整理和修正工作。原先使用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未使用的地名,按照有利于保护传承、地域就近的原则优先启用,不得有偿冠名。比如:阳电广场、兰花游园等不伦不类的地名应当尽快更换启用新名,让历史地名融入街道、小区、道路、公交站等市民生活之中,植于百姓心中。最后要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做好地名文化保护管理工作,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社会生活的延续性,是讲好山西故事,破解晋城文旅流量密码的重要基础,必将更好地促进晋城优秀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焦语录,原名焦广文,网名太行树神。现就职于晋城市城市管理局。业余时间热衷于传统文化研究和古树古村保护工作20余载,2003年非典时期全国网络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在《三晋文史》《城建监察》《山西日报》《太行日报》《晋城文艺》等期刊发表文章上百篇。现任山西经典传统文化研究院理事;晋城市文旅局、文资委专家库专家;晋城市古村落保护协会、晋城焦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大型姓氏文化年鉴《中华焦氏年鉴》编委、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壶关:芳岱三教堂
金秋十月雨中再访晋东南--2021年
晋城这10座寺、庙、观都是“国保”
潞泽“二仙”庙群(1)
人文历史向山西自由行攻略①:晋东南篇
(摄影)泽州的秋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