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宗族血统缀扣起的古村落 山河镇“谢氏城堡”的“周礼”光华

中国晨报山西1月4日讯(谢满廷 记者 关晓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的谢氏城堡,是西周天子文化遗存与诸侯国城池的“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村落文化的绝唱。谢氏城堡不仅仅是一座以宗族血统为钮带的古村落,它更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和儒道文化的载体。它不是某一个建筑师所能控制的,它是一代一代的谢氏族人传承下来的,是一个宗族共同认定的审美。它传承了西周天子文化和古谢邑的诸侯文化,是中华民族防御理念的建筑杰作,处处闪耀着《周礼》的光华。 

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的谢氏西书房匾额:芝兰圃

在当地了解到,谢氏城堡不仅仅是一座以宗族血统为钮带的古村落,它更是中华民族深厚历史和儒道文化的载体。它不是某一个建筑师所能控制的,它是一代一代的谢氏族人传承下来的,是一个宗族共同认定的审美。

在探讨谢氏城堡的诸侯文化中,我们探究到了《周礼》的气息,惊讶地发现谢氏先人竟然能运用今人所称道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来管理城堡居住的族人。把以人为本、慈善为民以及全民防御理念融入到建筑物的各个层面。如遍布全村的信息传扬网络,家家相通、院院相连的屋内畅通网络,能打能防又能藏的防御网络,各要道相互呼应攻防兼备的窗口网络,地下排水系统兼地道的地下网络,四通八达攻守自如的屋顶网络,九个城门、八条胡同、八条丁字街酷似八卦阵布局等,这实在是古人在建筑领域的一大奇迹。而这一立体防御网络所构成的防御体系无不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精髓。

难怪游客一进入谢氏城堡,迎面风扑来的是一种莫能名其状的亲和感。这种亲和感,是《周礼·地官·司徒》所说的“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意思是:用“乡三物”的内容来教育万民,而荐举贤能之士。何为“乡三物”呢?即:“六德”、“六行”、“六艺”。“宾兴”即是古代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谓之“宾兴”,后逐步发展为助学团体,参加者有士大夫和绅士、商人、官府等。本文重点探讨“乡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在谢氏城堡的遗存。

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的谢氏西街城门匾额:公议巷

事实为证:一是谢氏城堡是一个仅有600多人的古村落,一般有一所学校或称书房就足够了,但在谢氏城堡中就有“上书房”和“西书房”这两院书房及配套设施,当地人世代相传,西书房是高等教育的书房之一。如西书房主楼门头上的《芝兰圃》三个石雕大字,历经流年岁月与战火的洗礼,于2012年4月2日在谢氏城堡的西书房被发掘出来,这三个字的大意是:德行高尚、友情和环境美好,有助于培养品行高尚的佳弟子,在古代“芝兰”也指学子或弟子,“圃”:根据孔子和学生子路的对话应当解读为老师。 

再看上书房和西书房两院的匾额分别是:“学问思辨”、“格物致知”。“学问思辨”的意思是:教育学子们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清晰地辨别,忠实地贯彻。“格物致知”的意思是:必须教育那些做学问的人对天下所有事物,都要根据他们已经认识的道理,进一步极力去探索万物的道理,使之达到认识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如此长久用功,终有一天会突然领悟、融会贯通各方面的知识或技能等。

中国古代的教育对小学生是以灌输为主的,要达到“学问思辨”和“格物致知”的程度,小学生显然是达不到的。正如中华孔子学会会员谢小品先生于2010年5月中旬考察谢氏城堡时所说:谢氏先祖在太行山南巅的谢氏城堡建这两所书房相当于教授大学的水平,也只有这里才配得上挂“格物致知”的匾额。充分证明这两院书房是培养学子“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的重要场所。

二是城堡中家家畅通、户户相连的和谐理念,在物阜民安的今天我们深感自愧不如。试想,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行涵养作基础,在一个传统的古村落聚族而居的谢氏族人,能随意从自己的家中不出门就可串通到全村任何一家是不可思议的,如同家中的地道互通有无。古人的道德素养和良好的民风民俗以及全民防御理念的建筑杰作,如果没有“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的思想境界,要达到家族内部的和谐共处是很难实现的。

三是体现公平、民主与法制的《公议巷》三个石雕大字高悬西街城门上。“公议”体现的是民众的利益最大化,体现的是公平、民主与法制,也是立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太行山南巅的谢氏城堡的西街城门上,能设立体现民众利益和民主意志与法制普及的“公议巷”的建筑物,正是实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也只有在公平、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在社会体系与家族内部的和谐与团结。谢氏城堡以天子和诸侯国属性体现民主意志的古建筑群落,传承了谢氏始祖即古谢邑诸侯申伯独特的文化形态,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史料和精神财富。上述三例充分涵盖和体现了“六德”在谢氏城堡的遗存。

那么何为“六行”呢?即:孝、友、睦、姻、任、恤。“六行”表达的是:“孝敬父母,对人友善,邻里和睦,婚姻美满,任贤与能,体恤百姓。

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的谢氏公堂院匾额:克振家聱

谢氏城堡公堂院匾额“克振家聱”这块匾额是谢氏文化的精髓,在中华文明的史籍中还未曾发现。其含义是:克制私欲,济困救贫;关爱他人,修德振家;恪守孝道,崇礼重教;邻里和睦,尊老爱幼;齿牙吐秽,家族将弃;苟且偷生,活有何意”。

可见,谢氏先祖用门匾的寓意来警示家族成员,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约束教育后人的目的,但又是相当苛刻的。这里涵盖了孝、友、睦、姻这四个方面的内涵;任、恤的内容体现在如果没有德高贤能的族长来主导宗族内部的重要事宜,城堡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就没有保障,世代相传的宗族内部保障机制就会丧失;维系宗族和谐共处、一致对外的根本宗旨是其“资源共享、利益公允”的氏族社会分配形态,人人平等的“公议”模式形成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公平合理的造福于宗族内部的老幼亲族,最终达到家家相通、户户相连、和睦相处、共同对敌的防御城堡,保障了谢氏宗族子孙世裔的繁衍生息。

三、何为“六艺“呢?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括:五类礼仪,六种歌舞,五种射法,五种驾驭车马法,六种造字法,九种数学计算法。人类自从出现教育以来,教育始终是人类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强调全面发展人的多种能力。要求文武兼备的人格和谐理念,谢氏城堡的和谐体系正好反映了这一特征。

“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渐进的实施。“六艺”中的礼、乐、射、御,称为“大艺”,系高级课程,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才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系初级课程,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儒家用“六艺”概括,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学的主要方向,不管这种“六艺”曾经合理与否,至少提示我们一点,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涵养,也包括道德品格,甚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与言谈举止的风度等。

说到此我们初步了解了“六艺”的内涵,历经改朝换代、光阴荏苒,而古代的“六艺”在谢氏城堡是否还能闻到它的气息,见到它的影子呢?谢氏城堡的谢氏后人是古谢国诸侯王申伯的嫡系世裔,那么其诸侯级别的礼制在谢氏城堡的表现还有哪些方面呢!

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的谢氏城堡的古村文化遗存

探讨“六艺”中的“大艺”在谢氏城堡的体现。

1、礼:周代的礼共有五礼,即:吉礼,用于祭祀;凶礼,用于丧葬;军礼,用于畋猎和军事操练;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往来;嘉礼,用于宴会和庆贺。这五礼中仅对吉礼作一阐述。

吉礼:具有诸侯特征的“吉礼”是五礼之冠,即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等的礼仪活动。谢氏城堡传承下来的天子祭天和诸侯祭天文化遗存,并且现在还在使用的名称“大天庙”和“小天庙”两处天庙,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在我国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祭天场所,现在仅存的只有明清两代遗留下来的北京“天坛”。在周朝除了天子祭天之外,各诸侯均可祭祀天神、地祇。而在太行山南巅的谢氏城堡遗存的天子祭天和诸侯祭天文化是“六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是两座“宗庙”,即“大宗庙”和“小宗庙”,这是祭先王、先祖的重要场所。在宗庙的东侧约500米处是“大天庙”。左祖右社,礼制分明。

“吉礼”中除了祭天神、祭社稷、祭宗庙等,还有祭山川。在谢氏城堡的传承和记忆中,现在还在叫的有山神庙五座。如老坟边、石河背、枪风尖、西洼、中风岭等各有一座山神庙,庙里塑有山神爷,叫他专管看山。所以在过春节的时候,德高望重的长者都要去山神庙给山神爷许愿,边烧香边祈祷:求山神爷看好锦绣河山,管好野兽豺狼,造福黎民百姓。

2、乐:荀子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没有音乐,人类将失去健全而高尚的心灵,充实而又惬意的生活,甚至灿烂辉煌的文明。那么,音乐作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如何引导人们对待正确的人文意识与价值观念呢?答案显然就是:寓教于乐,教化人心。

音乐具有教化、认知、审美及娱乐等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则是教化。所谓教化,即是对美好心灵质量的培育与提升。心灵的本性应该是从善、从美的,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弃恶从善,使人的心灵从丑恶的边缘回归到真善美。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以其揭示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而又巨大的功能,已成为人类心灵世界的一个伊甸园,也成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途径。

周朝的文化制度是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的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在统治阶级内部所设定的等级具体表现为“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大夫二佾”。古代乐队的行列,八人为一行,叫一佾。按《周礼》天子的乐队是八佾,即64人,诸侯的乐队是六佾,即48人,卿大夫的乐队是四佾,即32人,士大夫的乐队是二佾,即16人。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乐队的人数不同,是为了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

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的谢氏城堡的古村文化遗存

在谢氏城堡遗留下来与“乐”有关的文化痕迹,如谢氏始祖申伯在公元前821年,被其外甥周宣王封为古谢邑诸侯,而与诸侯等级相适应的“乐”是象征周朝宗法制“六佾”的六级“江山台”;还有祭祀用的牌位:“鼓瑟叶①应离……”的木雕等,我在前面发表的博文中已作了粗浅的探讨。注:①叶(xié)通“协”。是古代的本音,叶韵。

瑟:拨弦乐器。春秋时已流行,形似琴,但无徽位,通常有25弦,每弦有一柱。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可知瑟在当时是按五声音阶定弦的,由低到高,弦的粗细不同。古时,瑟常与琴或笙合奏。叶:是指古代的本音,即叶韵和声。应:是和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演奏的叶律音调和协。离:离别。

瑟是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鼓瑟:弹瑟。《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还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谢氏城堡“鼓瑟叶应离……”这块不完整的木雕,反映了古谢邑诸侯申伯的嫡系后裔,曾经生活在鼓(弹)瑟的悠扬弦律中,过着宗族和谐、歌舞升平的美满幸福生活。

谢氏城堡偶然发现“鼓瑟”的木雕牌位,应当是千年之前就有之,作为牌位祭祀并代代相传至今。木雕不知更换了多少次,主人翁不知换了多少代,但木雕的主题内容始终不变。它给我们传递的是一个古老而又久违的信息,告知今人,谢氏城堡的先祖诸侯申伯的嫡系至春秋战国时代仍然享有上层社会荣华富贵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能享受到鼓瑟的美妙弦乐。而在西周腹地的太行山南巅亦可享受到鼓瑟鼓琴的韵律。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改朝换代以及家族的衰落,至汉朝时瑟这种乐器已在中华大地上消失。为铭记和怀念昔日歌舞升平的惬意生活,用木雕刻成牌位的形式以示纪念,就这样世世代代流传至今。否则,怎么能在太行山南巅的谢氏城堡出现销声匿迹千年之久的“瑟”的木雕“鼓瑟叶应离……”的牌位呢?

鼓瑟的记载只有在《诗经》中才有生活的显影,鼓瑟这种乐器也是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现实生活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乐教文化在谢氏城堡传承至今,是来自远古的乐声。现在我国的史籍中还未曾发现有“鼓瑟叶应离……”的相关记载。

 3、射:是指射箭的技能。在冷兵器时代,处在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战马曾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和作战形态,作为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和大学进行“大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过境迁,在谢氏城堡是否还能找到射箭和驾驭车马的痕迹呢?

根据世代传说,谢氏城堡的每个大院的大门口都有上马石或下马石,各院都配备有圈养马匹的马房,无论男女都要学会驾驭马匹的技能。20世纪初均完整使用,日本侵略时期焚毁了部分马厩,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匹不用了,到20世纪中叶大部分文物古迹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今天只能从古稀老人的口口相传和延用的名字来考证它原来的用途了。

谢氏城堡的外相院正南面约60米处有一地名叫轱埒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周围有约1.65米高的石头围墙圈着,墙宽约0.6米。轱埒地位于城堡的正南,古人在轱埒地的围墙北面植有两棵古槐树与围墙平行,这两棵古槐树与谢氏城堡正北上岭和西岭中间的双槐树地那两棵古槐树南北对称,直径均在4米左右,树龄均在两千年以上,在1958年被国家征用作了铁路枕木。据世代传说,轱埒地曾是骑射的场地之一,距跑马墡仅一墙之隔,离轱銮地约80米。

谢氏城堡的跑马墡或称跑马地北面、宗庙的东南面有一块地名叫轱銮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一块圆形地势。20世纪80年代初才改建成平房。轱銮地:从字面上讲,轱:是车轮子,或轱辘子;銮:古代皇帝车驾所用的铃,诸侯车驾也同样如此。

晋城市泽州县山河镇洞八岭村的谢氏城堡的古村文化遗存

《诗经·大雅·嵩高》记载周宣王封其舅父申伯前往古谢邑前,由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作诗赠予在王室为卿士、具有很高威望而又出封古谢邑任诸侯的政治家、军事家、谢氏始祖申伯,其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说明周宣王对其元舅申伯的深厚封赠以及不同寻常的礼遇,并送行嘉勉。这首诗是为谢氏始祖申伯写的专用诗篇,其中第四章和第五章中写到:“王锡申伯,四牡跷跷,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其意是:周宣王对赏赐给申伯的四匹骏马极不寻常,马胸前带的饰物金光闪闪。周宣王送申伯去谢城,高车四马挂着銮铃。“路车”:即诸侯坐的车,“乘马”:一辆车四匹马为“一乘(sheng)”。谢氏城堡培训御驾、骑射技能的跑马墡、轱埒地和轱銮地与歌颂谢氏始祖申伯的《诗经·大雅·嵩高》的诗句:高车四马挂着銮铃的诗意不谋而合。

上述歌颂谢氏始祖申伯的《诗经·大雅·嵩高》的原句不仅在谢氏城堡的门匾上悬挂如“南土是保、南国是式”等,而且与谢氏城堡遗留的地名与传说相一致。跑马墡、轱埒地、轱銮地是培训学子习武骑射与驾驭战车技能的地方。

作为古谢邑诸侯申伯的子孙后代,在周宣王时代的国舅后裔,特别是到春秋战国时期避开战乱频发的中原地带,在僻静的太行山要地,培养骑马、射箭、驾驭战车等厉兵秣马的技能,无论用于生活实践还是适应战争的需要都是贵族子弟掌握“六艺”高级课程的必学技能,更是贵族后裔世代传承的必具之术和在大学阶段深入学习的“大艺”课程之一。

4、御:是指五种驾车的技巧,包括:《鸣和銮》、《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鸣和銮》:銮,同“鸾”,系在马勒上的鸾铃,《鸣和銮》:是指皇帝或贵族出行,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逐水曲》:即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过君表》:即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舞交衢》:即驾车在道路上旋转时,要合乎节拍,有如舞蹈;《逐禽左》:即在畋猎追逐野兽时,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在古代两军交战是鸣鼓而攻之,大张旗鼓的讨伐。

《周礼》中“御”的五种驾车技巧与相对应的五种曲牌,在谢氏城堡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是否还能遗留下御驾的文化痕迹?不妨把《周礼》“六艺”中的“御”所包括的五种曲牌与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初期在谢氏城堡民众的文化生活中流传的曲牌作一比较,是否在与时俱进中有所传承呢?

谢氏城堡历来就有演古装老戏曲的优良传统,在民国时期,锣鼓钗梆、胡琴笙乐非常活跃。如《雁门关》、《天波楼》、《双卦印》、《破洪州》、《打花园》等。在解放后,谢氏城堡的戏曲变化为《同学难》、《斗争会》、《双结婚》、《互助组》、《打磨房》等。

对上述传承下来的词牌或曲牌,到20世纪80年代末,谢氏城堡的民众仍然在发展中传承、传承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在演奏中当然也少不了地方戏曲的捧场,如《黄河九曲弯》、《上党梆子》等地方戏曲。

按谢氏城堡的传统习俗,古代那种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即学习骑马射箭、驾驭战车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形成每年春节耍故事,灯笼、火马、跑旱船等三尊故事,每年腊月有专人组织,选拔人才、场次排练、准备道具、购买蜡烛等事宜忙个不停。过罢大年初五先在本村耍几天,然后按邀请的先后顺序出村演出,一直耍过元宵节以后才停,在当地远近闻名。

庞大的演出团队,主要由4盏宫灯开路,宫灯后面是打招旗,紧跟的是八音会,配2盏灯;12只船,每只船前后各一盏灯,12对灯共24盏;12匹马,每匹马头尾各一盏灯,12对灯共24盏;12个孩童,每人一对灯,12对灯共24盏;加上场外指导2盏转灯和引马的转鼓灯1盏,总计是81盏灯。船、马、灯有秩序地行走,排起来近二百米长,走街串巷,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到了指定的场地,三尊故事分开耍。正是:宫灯开路旗招展,十二马匹十二船。八音齐鸣震天响,十二童孩闹非凡。灯笼火马跑旱船,九九八十一灯盏。倾村九十好男女,走街串巷迎春欢。

如第二尊故事:跑马。在《周礼》“六艺”中传承下来的六种歌舞、五种射法、五种驾驭车马的方法,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和创新,并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如跑马这场故事以《下南堂》、《大开门》为主曲,场次也和耍船一样,只是最后的《牤牛旋》曲调跑快了,骑手都把马头举过头顶,手里拿着马鞭和马头,在锣鼓和两支唢呐鸣奏的马叫声中喧嚣昂扬,高潮叠起,马蹄声声、群马嘶鸣、尘土飞扬,一片热闹景象。“末老旗”手出尽洋相,惹的观众哄堂大笑。

为什么谢氏城堡的故事如灯笼、火马、跑旱船都是用12只船、12对灯,12匹马、12对灯,12个童孩、12对灯呢?据世代传说和研究证实,是由《周礼·大司徒·十二教》而来,现摘录几句共读者欣赏:

如:“……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意思是:根据山林、川泽、丘陵、高地、湿地等这五种地形和地貌所生长的动植物种类,使人民所形成的生活习惯,而施行十二个方面的教育。……意思是:在各诸侯国和王畿内采邑分配十二种职业,“都鄙”:在周代为地方组织单位,四县为都,五百家为鄙。用以成就万民的生计:一是种谷物,二是种瓜果,三是开发山林川泽的材物,四是畜牧业,五是手工业,六是商业,七是纺织业,八是采集业,九是做雇工,十是做学士学道艺,十一是世代相传的专业,十二是在官府服务。

总之,两千多年以前的《周礼》传承至今的御驾曲牌,在20世纪的谢氏城堡还能隐约可见它的影子,但它已深深印上了时代的特征和阶级的烙印。

谢氏城堡的命运不外乎两种,见证历史或被历史摧毁。所以,发现城堡之价值,认识城堡之危机,研究城堡之文化,宣传城堡之重要,保护与开发并举,实为当今之要务。一旦古村落文化消失,人的精神情感就会荡然无存,谢氏城堡就守望在这永恒的十字路口。在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历史的传承人,不能再做历史的掘墓人。

谢氏城堡的诸侯文化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它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独特遗产。保护谢氏城堡这一东西周诸侯王城址的古村落,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悠久而古老的璀璨文明。愿闪耀着《周礼》光华的谢氏城堡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个古村落遗址的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表里山河 多彩画廊”泽州县山河镇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战国百家争鸣基础常识
六艺(图文)
君子六艺
周朝的礼乐制度是指古代传统音乐吗?为什么会认为通过音乐能够控制统治秩序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