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吴忠豪——教课文与教知识:语文教学应走出的两个误区

专栏题目

【论语】发布前瞻观点
【风采】宣介卓越团队
【课堂】速递最新课例
【名家】展示名师魅力
【新秀】推出青年才俊  

【动态】播报活动讯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应该教什么?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忠豪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和“实践性”出发思考这一问题,指出了当下语文教学的两个误区。

吴忠豪认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的重点任务,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体教学内容。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聚焦课文思想内容的误区,导致本体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的错位。五年来,真语文大讨论引领老师们关注语言文字运用,对纠正这一错位起到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吴忠豪也提醒我们关注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过于强调语文知识,并在课堂中花大量时间教学写作方法、阅读策略等。他强调,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而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教学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本期推送吴忠豪教授的文章,以期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启发。

教课文与教知识:语文教学应走出的两个误区

2012年底,全国14省市32校在福建泉州聚龙小镇联合发布《聚龙宣言》,提倡广大语文老师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真语文大讨论由此发起。所谓真语文,就是让语文回归语言文字的本质特征;语文的人文性应该凝聚并体现在语文的工具性当中;语文的现代化不等于声、光、电并用,而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语文的现代化要坚持以语文为主、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辅的原则。我认为,真语文大讨论的实质就是围绕“语文课究竟教什么”这一语文课程最基本也最核心的问题展开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课程一直徘徊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使得“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这样一个本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变得难以把握,甚至扑朔迷离。虽然在理论上大家都认同“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通过课文来指导学生阅读、写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老师费时最多的还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如研究月光曲是怎样谱成的,贝多芬是怎样的人;分析太阳有什么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怎样等。语文课上围绕课文思想内容进行的分析,得到的往往是对文本思想情感方面的认识或体会。这样客观上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常识课,而没有真正上成语文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作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为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让语文老师可以放心大胆地将语文课上成学习母语的课程。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的重点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体教学内容,是由母语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当然,语文课除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和文化常识教育等等,但这些教学内容并不反映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因为基础教育其他各门课程也承担着这些内容。因此,我把它们称作“非本体教学内容”。语文课理所当然地应该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本体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渗透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一直聚焦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以此组织教学,导致本体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的错位。用课文来教语文,聚焦语言文字运用,才能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令人欣慰的是,在五年的真语文大讨论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逐步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型,这是语文教学观念的深刻转变,是非常了不起的。同时也要看到,这样的转型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多年来形成的“教课文”惯性还会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个惯性结束得越早,对语文教育事业越有利,否则语文教学很难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

当下,我们的语文老师在努力实践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型过程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即过于强调语文知识,包括读写方法(程序性语文知识)的指导,并在课堂中花大量时间教学写作方法、阅读策略。

比如有位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他没有分析天鹅的精神,而是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怎样讲好一个故事呢?首先,要讲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其次,要抓住情节的变化,这样才能把故事讲清楚;再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把细节讲具体;最后,还要适当展开想象,这样就能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应该说,掌握这些方法,对学生讲好故事的确有一些帮助,但学生明白了讲故事的方法,把这些要点背得滚瓜烂熟,是否就会讲故事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学习讲故事,最好的方法是自己练习、实践,先反复读课文,熟悉故事,再练习讲故事;讲不出来没关系,再读、再讲。悟性好的学生也要反复练习三四次,悟性差的学生可能要练习七八次,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学会讲故事。对学生来说,讲故事的实践比学习讲故事的方法更重要,更有效。这就像学游泳,老师教怎么换气、手怎么划、脚怎么蹬,讲再多的原理也不管用,学生必须自己实践,才能学会游泳。

现代语文教学重视阅读、写作方法策略的指导,这是一大进步,但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看,其实实践更重要。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阅读写作的实践经验以后,老师再去教他策略,学生更容易接受。小学老师一定要认清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最需要的是增加阅读写作的实践经验。就像指导不会投篮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自己去练习,通过反复的投篮实践来积累投篮的经验。小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经验的原始积累阶段,阅读写作实践越多,经验积累得越多,阅读方法规律指导才越有效。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现代语文教学其实走进了一个误区,误以为方法规律指导是第一位的,学生学习语文要先理解再实践。这并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心理学研究认为,语文学习的对象是母语,因此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直接教学规则性的语文知识,而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学生学习讲故事,当他忘记讲出故事的结果时,老师提醒他讲故事必须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完整;学生讲故事时情节不具体,老师指导他讲清楚关键细节;学生讲的故事不够吸引人,老师引导他展开适当的想象,这样讲故事才生动。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亲身体会到的方法,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语文知识教学应该讲究针对性,不必过于追求完整性,这样就能将有限的教学时间更多地用于学生的语文实践。

真语文大讨论开展五年来,许多老师已经走出了“教课文”这一误区,但是我们千万不能走进另一个误区: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知识课。语文课不是一门知识性课程,而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对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当下许多老师的认识还很不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针对当下以老师讲读分析为主要方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


作者:吴忠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忠豪教授关于当前语文教学转型及一些问题解决的专题报告
教研资讯 | 大道至易、至简——吴忠豪教授在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2016年年会上的讲话
吴忠豪:语文课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吴忠豪: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 / 吴忠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