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书画家王诚与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师生情·作者:薛志鹏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书画家王诚与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师生情
作者:薛志鹏

一、沉痛悼念廖静文祭文

作者:王诚

今天上午在北京八宝山公墓送别了恩师廖静文。

二零一五年六月十六日傍晚,我正坐在从南方出差回北京的火车上,当友人第一时间把恩师的仙逝告诉我的瞬间,我禁不住自己泪如泉涌,失声痛哭,悲伤之情,难以言表......

恩师廖静文一九二三年四月生于湖南,一九四三年考入徐悲鸿老师创立的重庆美术学院,与徐悲鸿老师由相识到相爱,于一九四五年结婚。一九五三年徐悲鸿老师去世后,廖静文恩师就把徐悲鸿老师留下的近万余件书画、图书、藏品全部捐赠给国家,并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她老人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情怀在书画界无人能及。恩师的去世是我国文化艺术界的一大损失,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

我与廖静文恩师相识近二十年,于二零一零年九月五日上午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式拜她为师,并合影留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几年来恩师对我的敦敦教诲,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今年初,我打电话问候想去探望她老人家,她给我说:"每天都很忙,应酬又多,一定要做好人,作好画!不用来看我,我很好......”想不到这是我最后一次与恩师诀别。很后悔,应该去看看她老人家,对不起,恩师!

恩师生前被评价为“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她将对徐悲鸿老师的“小爱”转化成“民族文化的大爱”!所以她的一生是值得让人敬佩的一生,光荣的一生!

二零零三年在徐悲鸿老师逝世五十周年时,廖静文恩师动情的说“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能在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她诉说这五十年来我对他的思念。”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落泪......

恩师没有走,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恩师没有去,她永远留在大部分国人的心里!

恩师没离世,她去与悲鸿老师相见,正在诉说着彼此的思念,因为他们整整分别了六十二年......

叩送恩师,一路走好!

王诚敬上

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日

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书画家王诚与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师生情
作者:薛志鹏

上文,乃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国礼指定艺术家,诚宝轩主,诚信书画研究院院长王诚老师发愚人志鹏之一篇祭恩师之文:徐悲鸿大师廖静文先生仙逝,悲痛万分,和泪与文。志鹏倍感遗憾,而更多的哀痛是万千感慨,纠结于尊师重道之事,陷入沉思,书此文,以慰王诚老师与廖静文先生师生之贵情。

于王诚老师万分悲伤之祭文中,也提及于徐悲鸿大师逝世五十周年之际,廖静文先生曾言:“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能在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她诉说这五十年来我对他的思念。”愚以为,廖静文先生情之所属,盖天过海,先生定能得偿所愿。

然,王诚老师予廖静文先生之失师之悲,乃师生之情深,令人心生百般敬仰。愚人思之,人之所以衷于情感,皆因人之于草木相异,人皆有情,情投则意合,意合则心通,心通则思融,思融皆为情;人之所以不舍凡尘,皆因眷恋万丈红尘之春花秋月、日落月升,双亲夫妇,儿孙绕膝。

王诚老师之所以悲伤,皆因师生情谊深厚,已及至父母于子女之生恩养德,岂有不痛哉?王诚老师之恩师之恩,皆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化于君也,焉有不哀哉?王诚老师热泪洒祭文,皆因恩师引路于君,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岂不悲哉?

志鹏亦有师,故王诚老师之哀伤,亦感同身受!望王诚老师化千悲万痛于佳作,精书典画之辉煌艺术,权当报廖静文先生师恩于当下及未来!

志鹏为何于此处称“廖静文老师”为“先生?”事出有因。

老师亦称先生,由来已久。《论语·为政》曰:“有酒食,先生馔”此处“先生”为父兄、有学问之人,为德行、品性受人尊崇之长辈而为“先生”。而《礼记·曲礼》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此处“先生”则为老人饱学而教化学生者之雏形,“先生”乃“老师”始于此处。

唐朝诗人韩愈之《师说》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又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须知师者为善、为德、为品居尚,乃为“老师”。

然,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举世闻名的伟大女性宋庆龄,世人均称之为“先生”。皆因宋庆龄先生学识渊博,一生无后,竭尽全力关怀幼儿教育,所以国人尊称她为先生,以表对宋庆龄的尊敬和热爱。

而廖静文先生,在徐悲鸿逝世后,为了感谢党和国家对徐悲鸿的关怀,将徐悲鸿大师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以及近代著名书画1000余幅,图书、

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悉数捐赠给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之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先生坚持不懈传播徐悲鸿艺术与教育思想,不顾高龄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为国家坚守徐悲鸿的艺术财富之精神,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之博大情怀,愚以为,可为国人之“先生”。

然,志鹏不才,虽才疏学浅,但有缘与王诚老师相识、相处,渐或相知已久,虽不常见,但彼信息互通,以为佳友。王诚老师,不仅仅为廖静文先生之高足,且师从多名国内外顶尖艺术家,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书画风格。书画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带领中国书画艺术团出访多个国家。2016年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两千多名画家三千多件作品参赛中,其牡丹画获得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金奖(该年度全亚洲唯一奖)。经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专家组严格评估鉴定,王诚老师的书法国画作品市场价分别是:每平方尺五万三千元至五万六千元人民币之间。

王诚老师之书法,功力浑厚、端庄完美、师古而不泥、沉雄而隽雅,刚柔并济、飘逸清秀、酣畅淋漓、内涵深厚、典雅醇正、古朴苍劲、书意盈然、笔精墨妙、出神入化,观者无不赞叹。

王诚老师之绘画,融山汇水,大气磅礴;恰如:清荷一点融墨韵,大家风范铸笔端;形神兼备溪跃虎、威震河山出画中;牡丹斗艳今华绽,国色天香古韵添;青山绿水轻抒笔,花鸟鱼虫跃案台;战马奔腾行万里,惊天撼海五岳鸣。无论驭世情与风景,泼斗墨与薄绢,融传统与现实,尽展热爱生活、追求完美之艺术境界与情怀。

王诚老师更怀精妙传神之手工篆刻于身,乃集篆刻,篆法、用刀、款字、意趣之清雅与一体,更与之顽强、精微等诸多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于一身,无论巨石大印,书画雕像,蝇头小篆,经其神刀刻画,妙手精琢之,皆形神兼俱、各领风骚之上乘典藏之作。

回顾《师说》之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此处乃前贤嗟叹师道不古之语,确乃今日之众生象。然,王诚老师与廖静文先生师生之深情厚谊,今之教育可有不羞愧之理?历史发展至今朝,尊师重道之大道奉之者几何?

吾亦有师,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道终莫敢望,今岁逢教师节,愚人正乘晨雾至杭州下得飞机,即致电恩师胡忠森先生,尊言:“恩师教师节快乐!”再言:“恩师儿时之谆谆教导,学生纵使行致海角天涯,皆惦念恩师于日夜,感念恩师传知授学与志鹏,此生感恩戴德,没齿难忘......”此事概莫不是一日热忱,而是年年如常,岁岁如此。

尊师重道,国人必知,王诚老师本以为高德之师,但远敬恩近亲师,崇道敬师之高贵情怀,世人应尝学君之善德为根本,应常习君之道、学、品为之精髓为通途,以至为人师之学子而饱学,正可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晓林:缅怀廖静文先生
烟花三月,搜一搜瘦西湖的书画朋友圈(四)《徐悲鸿与张安治》
悲鸿:廖先生去也!
在徐悲鸿纪念馆学画的日子
魂已随君去,追随永勿离丨廖静文
徐悲鸿廖静文齐白石与一封带着粽香的来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