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证“华夏”之“假蝉为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

摘要:

玉蝉的诞生,反映了是时巫祝文化只是出于借喻“蜕变”、寄托“永生”的朴素意识、塑造了这种物化形态,致使后人得以继承和发展、终而形成了“诗情画意”的结果。

本文观点:此三件夏朝“嵌绿松石铜牌饰”的纹饰都是幼蝉的形象,是在反映着“蝉”约于一小时左右完成“蜕变”与“永生”的演变过程、是新石器时代玉蝉之巫祝文化被继承和发展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其,应该是确切命名为“嵌绿松石蝉纹铜牌饰”。

铭文,就是“假蝉为夏”。

作者: 张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

长7.15cm,宽7.65cm,厚2.00cm。

第一章 “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概述

一、玉蝉

1、蝉

蝉,又名知了,一种特殊的昆虫。生长周期:

↓盛夏于树枝上皮下木内产卵。

↓一年后孵化为幼虫、落地入土。

↓最长时在地下生活可达17年之久。

↓出土、爬于树干之上、完成第5次蜕皮,亦即最后脱壳、羽化、成蝉。

↓成蝉,栖于高枝、盛夏蝉鸣。

↓周而复始。

2、新石器时代玉蝉

玉蝉,在新石器时代诸多地域文化之中已经成熟。如: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1989年于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玉蝉。

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国家博物馆藏玉蝉。(一)

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国家博物馆藏玉蝉。(附一)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博物院藏玉蝉。(一)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博物院藏玉蝉。(附一)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博物院藏玉蝉。(二)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5000-3900年,国家博物馆藏玉蝉。(一)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5000-3900年,荆州博物馆藏玉蝉。(二)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5000-3900年,湖北省博物馆藏玉蝉。(三)

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4000-3500年,1974-1983年于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出土玉蝉。

不难看出:

A、由早至晚、由北至南,所反映的都是胖胖嘟嘟的蝉蛹→宽宽大大的幼蝉形象。

B、工艺由简到繁。

C、皆有佩戴穿孔。

D、起源具有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F、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的迁移性。

说明:

玉蝉的诞生,反映了是时巫祝文化只是出于借喻“蜕变”、寄托“永生”的朴素意识、塑造了这种物化形态,致使后人得以继承和发展、终而形成了“诗情画意”的结果。

二、河南省二里头文化“蝉纹牌”

二里头文化,早期距今约4000年。

指: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

二里头文化相关示意图(一)

二里头文化相关示意图(二)

二里头文化相关示意图(三)

在一期文化层约公元前1735-1705年的“夏墟”遗址中出土了三件“嵌绿松石铜牌饰”。过去,有其中纹饰或被称为“饕餮纹”、或被称为“兽面纹”、或被称为“龙首蝉纹”、实在不明所以者唯恐太过牵强、干脆不去命名,因而不能全解。如示:

河南省博物院藏夏朝嵌绿松石铜牌饰

本文观点:此三件夏朝“嵌绿松石铜牌饰”的纹饰都是幼蝉的形象,是在反映着“蝉”约于一小时左右完成“蜕变”与“永生”的演变过程、是新石器时代玉蝉之巫祝文化被继承和发展的又一种表现形式。其,应该是确切命名为“嵌绿松石蝉纹铜牌饰”。

蝉“蜕变”与“永生”(一)

蝉“蜕变”与“永生”(二)

蝉“蜕变”与“永生”(三)

长久以往,在很多相关文献之中,有一张照片多被引用、示为唯一的夏朝玉蝉图片,却而都没有能够详细介绍“其”来自何方而又归于可处,故而此处暂不作为依据、避免以讹传讹,仅仅予以转载、以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同时,也给予期望能够获得“其”详实的信息本源、以及报道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墓葬中部出土“蝉形玉器”的最终结果。

转载所谓夏朝玉蝉

二里头遗址出土蝉形玉器现场图示

三、殷商甲骨文“蝉”与商周“玉蝉”

甲骨文“蝉”字

郭沫若(公元1892-1978年),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殷契粹编考释》:“象蝉形,故称蝉,假为蝉祭。”

1989年新干县大洋洲遗址出土商代蝉纹玉琮(一)

1989年新干县大洋洲遗址出土商代蝉纹玉琮(附一)

江西省博物馆藏商代绿松石蝉(一)

江西省博物馆藏商代绿松石蝉(附一)

江西省博物馆藏商代绿松石蝉(附二)

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商代玉蝉

山东省滕州市前掌大商周墓地西周早期墓出土玉蝉

商周“玉蝉”诸多、不胜枚举,基本仍然保留着良渚、石家河、二里头一期、夏家店早期文化的“幼蝉”元素,而不再有兴隆洼、红山文化的“蝉蛹”形象。一同先前“朴素意识”的“借喻蜕变”、“寄托永生”。

第二节 发展

时至汉代,工艺丰富多彩,用途也开始有了入葬用玉、无孔的口含玉蝉。亦即,将先前“朴素意识”更加彰显蝉翼、强烈为“羽化升天”,以唅蝉的表现形式致使原始的巫祝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典型事例: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汉代玉蝉(一)

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汉代玉蝉(二)

第三节 脉络

一、形式

蝉蛹→幼蝉→成蝉

二、用途

祭祀≒配饰

唅蝉

三、意识

“蜕变永生”→“羽化升天”→“诗情画意”

第二章 夏商錾刻铭文玉蝉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

长7.15cm,宽7.65cm,厚2.00cm。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唯见奇珍。特征:

一、长7.15cm,宽7.65cm,厚2.00cm。

二、玉质不详。

豆青色,不透明。

多处有受沁裂纹、玉缩、褐斑、附着物等等的表现。

褐斑,以30倍镜下观察,轻者于褐斑之下为细碎的雪花状粉白色,重者于受沁裂纹周边为放射的松花状褐黑色。

油亮光泽、犹如俗称的“和尚光”。

经久历史,局部或脱水、或膨胀而造成或薄厚或凸凹变形,正面和周边尤甚,背面较好、正所谓“阴阳面”。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一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二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三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五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六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七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八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九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一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二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三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四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五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六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七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八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十九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二十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二十一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藏夏商錾刻铭文玉蝉特写照二十二

三、工艺古拙。

幼蝉形象,整体似为较厚、片状的梯形。包括錾刻铭文,可见遗存显有人工原始工艺的痕迹。

1、头部,凸出、最厚,前端平面、边角磨圆,从前到后呈浮雕凸起的抹坡、圆角、弧面的倒梯形。表面琢磨和錾刻纹饰、錾刻铭文

a、上部,有三道横向阴线,一长两短,长者较为深、宽,短者则显浅、窄。

b、短线之下留白相隔凿刻一个较小的“回”纹。

c、a与b两项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有如兔耳纵向明显较大的眼部组织梭形纹饰。如此体现,只有“蝉”在“蜕变”过程的初始瞬间-尚且稚嫩的肉体、受到外壳挤压时-才会产生。如示:

“蜕变”过程初始瞬间(一)

“蜕变”过程初始瞬间(二)

d、a与b与c三项的下方留白相隔有三道基本一致的阴线。

e、最下方有与d几无间距而向下、向右倾斜的数道阴线。其中,中间三道尤为明显深刻,两边仅仅象征性浮浅錾刻、颇显短小乃至似有似无。

f、最前端迎面有錾刻铭文。

最前端迎面有錾刻铭文临摹示意图

2、两翼,呈浮雕凸起的“八”字形并拢于身体两侧。各自中间有一道纵向较粗的阴线纹饰、区分“双翼”,外侧斜直,内侧微有弧形、如同“八”字撇捺,底边向外向下斜直、出尖磨圆。

3、身体,呈斧状梯形、底边微弧圆角、向下凸出。下部,居中处有一个较大而明显的前后穿孔,孔壁有起伏不平、参差不齐、粗犷豪放的断续弦纹,孔内轴心不正、偏斜,孔径为“蜂腰”形状、有失圆规。正面,孔径周围有錾刻铭文。

孔径周围有錾刻铭文临摹示意图

4、腹面,除以受沁表征之外、平素无纹,以测光观察仍然可见有两个不同方向的间接起伏的“线切”迹象。

四、铭文,明显遗存画意风韵。字体颇显象形会意,分布散乱、远非已至殷商甲骨金文的排序规矩。

1、头部最前端迎面,近于2/3的下部面积之上,有一大一小两只昆虫侧面形象的线条图纹,应该是两个“蝉”、 一个“天”字铭文。

A、底部,有较大、较粗线条的“蝉”,突出大头,兼有向下向后展开的“∧”﹢“⊥”形状腿脚,呈“蜕变”后幼蝉的象征。

B、“A”中“大头”与前半身的上边,相邻一条较浅、较短的横向阴线,代表的是“天”。

C、“B”中“横向阴线”的上方,相邻一只较小、较细的“蝉”,突出远视效果、兼有向上向后展开的“∨”字形“双翼”,呈以广阔天空飞翔的象征。

A﹢B﹢C,应该是两个表现不同的“蝉”、一个“天”字铭文在反映着“蜕变”与“永生”的意识。

2、正面

A、孔径周围的上部颈后处,有一个较大、轻重不一的蝎子形的线条纹图,应该是一个“万”字铭文,表示着族群之数至多、生息之地之大至极。

B、“A”的右下、环绕孔径处,有一座大山和一片较大、较为分散而又聚集的散石形的线条纹图。“山”,如一高一低双波纹顶部的大山,其内右下又套有异形小山,其左上部出角;“石”,如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的“△”形散石。其,应该是“山”与“石”字铭文,表示着江山社稷如山如石之永固。

C、孔径下方留白较窄,有一个向右横向“躺倒”的“丁”字形的线条纹图,应该是一个“必”字铭文,表示着如同《说文解字》:“分级也。”

D、孔径左方,有似一只似殷商甲骨金文屈伸卧伏“犬”形的线条纹图,头下相邻一个小小的俯身“人”形组合一体,应该是一个“伏”字铭文,表示着伏天。

“伏”字之下,相邻并排分别有:

a.一个上边加“∧”形排列四点的“△”形的线条纹图,应该是一个“沰(duó)”字铭文,表示着如同世界上最早的谚语集东汉崔实《农家谚》:“滴沰,雨声。”

b.一个左边加“丫”形排列五点的偏上、其内纵向一竖“日”形的线条纹图,应该是一个“汩(gǔ)”字铭文,表示着如同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周语》:“决汩九川。”、《说文解字》:“治水也。”

c.一个上边、右边分别又增加一竖的上下曲线“〣”形的线条纹图,应该是一个“川”字铭文,表示着如同周朝《尚书·禹贡》:“奠高山大川。传:大川四渎。疏:川之大者,莫大於渎。四渎,谓江,河,淮,汉也。”、《说文解字》:“贯川通流水也。”

“伏”字左边、“川”字之上,有一个向左斜向的似殷商甲骨金文的“雨”字形线条纹图,应该是一个“雨”字铭文,表示着“雨季”。

注:我国,南方雨季为4-9月,北方雨季为7-8月。

3、小结:

铭文,就是“假蝉为夏”。

铭文,就是“决汩九川”、“治水也”。

铭文,就是以念大禹“随山浚川”的“疏导”、以赞“国泰民安”。

五、相关文献:

1、蝉

*、我国早期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之一、民国学者叶玉森(公元1880-1933年)《殷墟书契前编集释》:“緌(ruí系冠緌缨)首翼足,与蝉逼肖,疑卜辞假蝉为夏,蝉乃最著之夏虫,闻其声即知为夏矣。”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宣帝在位时(公元前74-49年)博士、九江太守,戴圣所编《礼记》之《礼记·月令》:“仲夏之月,蝉始鸣。”

注:仲夏,约于农历5月、公历6月。

*、战国末期,邹衍(约公元前324-250年)《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注:三伏,约于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明代晚期刘侗(约公元1593-1636年)、于奕正(公元1636年夏客死南京)《帝京景物略》:“三伏鸣者,声躁以急,如曰伏天、伏天;入秋而凉,鸣则凄短,如曰秋凉、秋凉。取者以胶首竿承焉,惊而飞也,鸣则攸然;其粘也,鸣切切,如曰吱吱;入乎手而握之,鸣悲有求,如曰施施。”

小结:

大自然,一年四季,夏、是最为繁荣昌盛的季节,而三伏、又是其中最为至极的时期,何以能够被借喻为这种代表?唯有蝉!

2、华夏

*、春秋战国《竹书纪年》卷上:“﹝殷商、成汤﹞十八年癸亥,王即位居亳,始屋夏社。”

亦即,商汤接受、并且始终保持了“夏社”。也就是,认“祖”。故而,才有后来直至今日的一脉相承。并且,渐渐诞生了“华夏”一词。

*、先秦诸子《尚书·序》:“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

*、西汉早期《史记·封禅书》:“其后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

*、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mán mò四方部族),罔(wǎng无)不率俾(lǜ bǐ顺从)。”

注:“华夏”一词,最早见于此文。

小结:

“华”,是植物、正如《说文解字》:“荣也。”是美丽、美好、繁荣昌盛。

“夏”,是动物,具有“蜕变”与“永生”的征象。盛夏而鸣,报晓、讴歌繁荣昌盛。被新建王朝所用、冠以国号,借喻君王与国家“蜕变”而来、“永生”而去。

“华夏”,就是“美丽的夏”、“美好的夏”、“繁荣昌盛的夏”。如同“美丽的祖国”、“可爱的家乡”。

此,文字、文化、文明,诞生于中原。故而,方有:西周《诗经·小雅》、周朝《尚书·禹贡》、春秋时期左丘明《国语·越语上》《左传·僖(xī )公二十三年》、等等之“中原”,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国”, 东晋 桓温《请还都洛阳疏》、东晋王羲之《圣教序》、隋唐李百药《北齐书·高昂传》、唐五代《敦煌曲子词·献忠心》、南宋张淏《云谷杂记·侍郎徐公帖》、明代早期黄溥《闲中今古录摘抄》、明代中期何景明《彭生行》、等等之“中华”,尤其是梁启超《爱国歌》:“泱泱哉,我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

由古至今,相关特指、存有诸多繁杂它解,不妥。

3、考古与学术

中国国家博物馆,李维明在《二里頭文化甲骨文中的“夏”字》、《“夏”字形探源》文中提到了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有“甲骨刻辞”,如下:

河南密縣黃寨遺址出土之刻辭卜骨(H1:12)配圖及摹寫之刻字(一)

河南密縣黃寨遺址出土之刻辭卜骨(H1:12)配圖及摹寫之刻字(二)

其实,俩字都是“蝉”,一个是刚刚“蜕变”的“蝉”,一个是已经完成“蜕变”的“蝉”,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状态的“蝉”、是递进关系的“蝉”。“蝉”,就是“夏”。

六、苍古深邃,宝蕴盈然。

此物,来自江苏省徐州市民间。应该是夏或商汤即位“始屋夏社”的遗珍,可为研究此领域文化发展史-特别是“蝉”、“蜕变”、“永生”与“夏”、“华夏”、“中华”的特性文化的意义提供一个唯见奇珍的资料。

至此,谢过有可能引用了前辈的著作知识而又无法知其姓名的人们!

同时,谢过大家给予的各种支持、帮助和鼓励!

乾坤文物网络博物馆 创始人 张涛

2022年10月20日完稿

2022年11月20日修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座明墓只出土一件文物,却是惊艳到令现场专家都无法镇定的精品
考证醴陵窑的致美境界-清末民国醴陵窑葫芦瓶与蒜头瓶及绣球
知道来源后让人发怵的文物,谨慎收藏不宜佩戴,带你了解古代玉蝉
千年自高洁,非是藉秋风——说玉蝉
展览| 托物言志话廉洁
古玉鉴赏:玉蝉之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