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 百合花 教学参考

二十  百合花

课文分析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最初发表于《延河》1958年第3期。

《百合花》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年代,故事情节简单。作品写的是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小说中的“我”原来是文工团员,因战时需要而被派往前沿包扎所,护送任务派给一个见到女性就脸红的小通讯员。到包扎所后,“我”和小通讯员一起向老乡借被子。新媳妇起初不想借被子,和通讯员有了误会,最后在“我”的解释下,善良的她把陪嫁的被子借给我们。后来,通讯员在救人时牺牲了,新媳妇毫不犹豫把百合被子献给烈士。

作者说:“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于是,面对冷酷的现实,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由此可见,作家要写的不仅是军民关系,还有同志关系,以及战争中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来表达她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追寻。所以,作者写出新媳妇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谱写出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3自然段):写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这是故事的开端。小通讯员送“我”时,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护送路上浑身不自在。

第二部分(第24-38自然段):写通讯员和“我”去借被子。

这是故事的发展。小通讯员去借被子时在新媳妇处碰壁,“我”和他再次去借,借到了一条百合花新被子。小通讯员得知这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时,心里很过意不去。

第三部分(第39-55自然段):写通讯员牺牲。

这是故事的高潮。在战斗中,小通讯员临危不惧,毫不犹豫地扑在手榴弹上,为保护群众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第四部分(第56-57自然段):写新媳妇献被子为通讯员入殓。

这是故事的结局。新媳妇把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小通讯员“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课文的表达技巧主要有:

1.独特的取材角度,以小见大的构思

选材上,与一般战争小说不同,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推为背景,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去刻画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以小见大,意味深长。小说故事情节比较单纯,截取了“护送”“借被”“牺牲”“献被”等几个极为普通的生活横断面,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作为线索,把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崇高纯洁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小说中的小通讯员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小说中的新媳妇,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

小说中的“我”,是一名具有革命斗争精神的成熟的女战士,能够化解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小矛盾,能够开导妇女们尤其是新媳妇投入到对伤病员的抢救工作中去。同时,“我”也是小说中至纯、至美情感的叙述者、参与者和见证者。

2.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作品中的“我”在刚刚接触小通讯员时,因赶路不及而“生起气来”,然后又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发生兴趣”,以后是对小同乡“越加亲热”,接下去是“从心底上爱上这位傻呼呼的小同乡”,最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就这样,小说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现了小通讯员动人的形象。

3.感人的细节描写

小说中有一些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不仅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使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更紧密,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深沉,从而增强了感染力。如两次描写通讯员枪头上装饰的树枝和野菊花。这前后呼应的两笔,不仅使情节前后照应,更表现出通讯员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天真质朴的心灵以及临近战斗仍然从容不迫的性格特点。又如对通讯员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则更加突出了“我”痛失战友的悲愤心情。再如对通讯员衣服上破洞的描写,小说中前后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挂破衣服并高低不肯让新媳妇补,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和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第二次出现,通讯员“已经走远了”,而“我”却还能看见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这一方面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加上下面对“我”的“后悔”心情的描写,简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第三次出现,不仅进一步证实担架抬来的这个重伤员确实就是通讯员,而且说明他从包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到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第四次出现,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中间包含着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独特的取材角度,理解作品以小见大的构思;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抓住典型语句,品味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感人的细节描写;探究作品以“百合花”为题的目的,探讨“百合花”深层的象征意义,从而领会小说深刻的主题。

2.课文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的形象。以前,评论者们几乎毫无异议地认为《百合花》是描写军民关系,歌颂血肉相联的军民情谊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找寻“百合花”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写的不仅仅是军民关系,而是更广泛的美好的人际关系;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军民情谊,还有崇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3.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由远到近,由淡到浓,由表及里地刻画了小通讯员这个人物形象。要引导学生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找出“我”对小通讯员的心理感受的变化和新媳妇对小通讯员先后的态度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分析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三个人的性格特征。

4.运用感人的典型细节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另一重要艺术表现手段,使得作品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要引导学生诵读文中细节部分,如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花,给“我”开饭时吃的两个馒头,衣服上被门钩撕破的衣洞,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等等,分析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不仅使得作品在情节发展上前后呼应,波澜起伏,而且使得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

5.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独特的取材角度,理解作品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人性美。

参考资料

1.文坛“百合花”茹志鹃

茹志鹃(1925-1998年),当代著名女作家。生于上海,自幼家庭贫困,3岁就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和亲戚的接济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她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1948年,茹志鹃被分配到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组。1956年起她到《文艺月报》做编辑,仍然坚持搞业余创作。1960年后成为专职作家。

茹志鹃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她的文学创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多反映她在40年代末的军旅生活和解放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面貌,表现自己的思考。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是创作于1958年的成名之作《百合花》。小说以舒缓细腻的手法,写出了战争时期年轻女性丰富而独特的情怀,虽没有描写爱情,却比真正的爱情更动人,在革命战争小说题材中独树一帜。

茹志鹃在“文革”中一度被迫停笔,“文革”后又重新拿起笔来,发表了10多篇小说,多表现对“文革”的反思和对80年代初人们的思想状态的描绘。作品风格稍有变化,在清峻中隐含思想锋芒构成了她后期作品的主要特色。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

(选自《顾振彪中国文学63讲》,主编顾振彪)

2.“看”出《百合花》的人文美

小说《百合花》文如其名,犹如春日阳光下的一枝野百合含笑春风,茹志鹃以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十足的人文关怀设置了一个个情趣迭生的镜头与画面,让人们在尽情地“看”中获得美的享受。在短短六千字的叙述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虚实相生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更能“看”出战争年代那种特殊的人情美、人性美及掩藏在与战争格格不入的优美环境后复杂丰富的情感。

一、看情节,虚实相生的故事美

“故事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百合花》在铺叙故事时以情节线索统领全文,它以1946年的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时间为序,以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生活为明暗线索构筑全篇,反映战争的实际情况,展现当代文学史中两个永恒的生命。

按小说的情节发展阶段,《百合花》分为“带路“”借被”“牺牲“”献被”四部分。这四部分的内容安排,作者做到张弛有度、虚实相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由于战情紧迫,作为女同志的“我”被安排到包扎所去工作,一路上,负责护送的小通讯员和“我”展开了一场类似游戏式的“带路”,是实写:他聪明可爱,“我”快走他也快走,“我”慢走他也慢走,“似乎并且后长了眼睛”;他腼腆拘谨,休息时坐得离“我”远远的;他木讷憨直,我们好不容易进行的那场一问一答不像闲聊,倒更似一场令人窘迫的审讯;他淳朴羞赧,谈及对象问题时“立刻飞红了脸”,“张皇”的神态羞涩局促“,数摸”皮带扣眼的动作更显忸怩……这样,小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碰软钉子的尴尬遭遇的虚写就隆重登场了,这样的小伙子,如此的“同志弟”,他的借被失败完全是情理之中了。难怪“我”让他陪我前往再次“借被”时小伙子不情愿,也难怪新媳妇与小通讯员二次碰撞时会“笑个不停”,此时虚景又变成了实景;这种“实”的安排同时又在不经意间埋下一伏笔,与后文小通讯员牺牲时的英勇虚写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人物鲜明个性,弘扬人物高尚品格。面对着同志弟冰冷的尸体,注视着小伙子稚气未脱的脸庞,新媳妇的感情无法控制地喷发出来,是实写;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情感暗示的“虚”展示全融注在新媳妇一针针、一线线“,细细地、密密地”缝补和“气汹汹地嚷了半句”的“实”的展现中,故事也在百合花被盖在英雄身上时戛然而止,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却是虚实交错情节背后的心灵美、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看人物,普通平凡的形象美

《百合花》最初发表于“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的1958年,很多人认为它“缺乏阳刚之气”。尽管茹志鹃选取了当时流行的“战争”题材,但小说既无沙场鏖战的泼墨如雨的渲染,也无英雄浓墨重彩的描绘,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它只是以1946年的人民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了我军某前沿包扎所的一个小故事,塑造了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两个普通的人物形象。

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是普通生活中的平凡人,他们连名字都没有,作者只写了他们生活的侧面,关注了他们的“家务事”,这在当时提倡写“英雄人物”的时代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在战场上,小通讯员是英雄,他勇敢地扑向了冒着烟的手榴弹;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是平常人,他会脸红,他会带有女孩儿的忸怩,他还可能被人善意地嘲笑。作者有意回避了英雄形象的“高大全”塑造,而是借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和平凡人物,从日常生活的横断面中去发掘、提取富有深刻意义的问题,表现出拥军爱民这样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在作品中,我们无法目睹炮火纷飞的激烈战斗,无法体验波澜壮阔的群众斗争,更无法见识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我们只看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前沿阵地包扎所,欣赏到了一个普通的小故事,见识了作品中几个普通的小人物———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小说通过“带路“”借被”“牺牲”“献被”等情节,通过他们的相遇冲突以及后来通讯员的牺牲、新媳妇的悼念,借助互相映衬来探索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歌颂普通军民的形象美,赞扬军民间极其自然的鱼水情。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取材、以小见大、从平凡处显出不平凡的独特壮丽,揭示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必然。正如茅盾同志指出的“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这与茹志鹃“文学上的感染力,是不受人物功绩大小约束的”创作立场完全一致。

三、看情感,高尚纯洁的心灵美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弗洛伊德说过:“压抑来自自我的自尊。同样的印象、经验、冲动和欲望,一个人可以沉溺难拔或至少能通过意识的检查,另一个人则由于强烈的尊严而拒绝接受。”《百合花》表现了“儿女情”,被称为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是“静夜箫声”;茅盾也说它“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小,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原因就在于作者选材时“和平年代的刀光剑影使她更加精心地去营造战争年代的那份温情”,用朴素、清新的笔调书写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了圣洁优美的意境。

战争的特殊性总能让人的感情交流变得回味绵长,小说展示了新媳妇与小通讯员身上发生的点滴故事,刻画了他们之间的圣洁感情。尤其是文末面对同志弟的牺牲,新媳妇的情感表现异常复杂:虽然是短暂的交往,虽然之前的有限交往还有些许的不愉快,但看到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由“原来棕红的脸色”变得“灰黄”时,新媳妇心中的几种情感骤然间升腾起来,使她无法控制。一是无法补救的歉疚之情。借被时的“笑”他、塞被时的“气”他全凝聚在未来得及缝补的那个破洞上,这种歉疚在小通讯员英勇崇高感人的牺牲中变成了永远的遗憾,难怪面对小通讯员冰冷的尸体时新媳妇的感情闸门被打开了。二是对舍己救人的英雄战士无限崇敬悲痛的感情。新媳妇亲眼目睹了一桩英雄的事迹,而且那个英雄就是自己刚刚结识、刚刚还被她气过笑过的小通讯员,他那可爱的神态、慌张的表情、熟悉的身影似乎还在眼前,这对于纯朴年轻的新媳妇无疑是巨大的感情冲击,当医生确诊小通讯员的死亡后,她失去了理智的思考,她“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只专注地失神地“缝着那个破洞”。三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和深情悼念。短暂交往中的冲突让新媳妇对小通讯员有了好感,从她一见到他就忍不住咬着嘴唇笑,从她敢于气恼他,从她到包扎所后东张西望寻找他,从她总觉得欺负了这个小兄弟于心不安里,我们能感觉到她对小战士可爱品性的印象。尤其小战士才十九岁,才刚刚步入生活,如此年轻可爱的生命居然毫无征兆地突然逝去,这对新媳妇的感情刺激是巨大的。所以作者坦言:“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

四、看环境,对比映衬的烘托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与人物、情节总是息息相关,与人物相呼应的环境总能突出人物个性,推动情节自然向前发展。但《百合花》在写战争时主要笔墨并没有放在过分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上,作者行文时反而安排了较多的温馨画面,这与一般的战争题材大不相同。它既有战斗前线实环境的展示,又有战场后方虚环境的设置,二者相得益彰,形成对比,互为映衬。读者不仅能借助实环境重温烽火硝烟的战争,更能透过优美虚环境的联想细品纯美人性的震撼。“一九四六年的中秋”淡淡一笔暗示了故事的战争背景。“我”到包扎所的路上作者故意营造了与前线紧张战斗不协调的氛围: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关注着地里的秋庄稼“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清鲜湿润”,一切似乎与总攻无关,以至于“我”误以为是去“赶集”。在如此的环境之中“,我”的身份得到暗示———“我”是文工团创作室的一员,平时搞创作做观察已成为一种习惯,也只有这种身份才会注意到后文情节中的不为人所关注的细节,比如对小通讯员身世的观察与推测、了解,为表现小通讯员的腼腆憨厚埋下伏笔。又如小通讯员枪筒里的树枝、野菊花,突出他的爱生活、爱自然;怯与女性打交道的各种窘态,引出借被的碰钉子、新媳妇的出场等,都是由于“我”的特殊身份所致。“护送”任务完成后,小通讯员离开了“我”,作者又安排了照明弹和“白夜”,乡干部慰问部队,在总攻还没有发起的紧张中仍忙里偷闲地回忆故乡中秋节的竹茶几、香烛、瓜果月饼,在情节的起伏中调节着阅读情绪。自然景物的点缀,战前和平气氛的渲染,中秋节的回忆和遐想,使行文张弛有度,跌宕生姿,富有魅力。

除此,我们还可“看”出《百合花》在构思上注重心理、细节的设置美,如新媳妇的两声“啊”,馒头的两次出现、百合花被的三次出场等。作者善于从平凡的普通事件中敏锐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善于用优美的笔调来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善于在貌似平淡的叙述中表示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提炼真实的细节。阅读作品,我们与《百合花》中的每个人物认真地“对话”,我们在仔细地“看”中顺理成章地感受了《百合花》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文美!

(选自《名作欣赏》2011年第27期,作者雷意群、曾慧媛)

【问题与讨论】

一、通读课文,围绕题目“百合花”,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百合花”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文中的“百合花”指的是新媳妇的一床全新的枣红底洒满白花的被子,这是全文的线索。

2.借被和献被这两个情节,你看到了新媳妇怎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可以看出新媳妇的美丽、纯洁、善良、高尚。小说中,她的性格是发展的。刚过门才三天,小通讯员就要借她唯一的嫁妆——一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有些舍不得,这种情感在情在理。但当听“我”说借被子是为了打仗为了老百姓之后,“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屋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到了包扎所,她又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劈手”集中写出了新媳妇用自己的新被子为通讯员入殓时的那种果断坚毅、不容商量的态度。与先前的娴静羞赧判若两人

3.“百合花”象征新媳妇美好的心灵。“百合花”和小通讯员、“我”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参考答案:小说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纯洁清新美好好像只与新媳妇有关,其实,百合花的特点与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性格,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紧密关联的。百合花,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本文题目以借代的手法指印有百合花的被子。更重要的是,作者赋予了百合花丰富的象征意义:即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我”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二、小说中的环境描写,都有其独特作用,如交代相关的时代或历史背景,极力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等等。具体分析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参考答案:这段景物描写清新秀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这正与“我”那种欢快愉悦的心情和谐一致。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2.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参考答案:这段环境描写,既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交代了战争正处于紧张激烈的状态,渲染了紧张气氛。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

三、茅盾对《百合花》的人物和主题曾做如下评论:“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结合课文内容和创作背景,说说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参考答案:小说人物有三个,不能忽视“我”。从结构上说,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是被叙述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和感受到的,所以“我”的作用很重要的。

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如既可以认为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军民鱼水情”,也可以理解为对崇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追寻,还可以有其他的理解,但要扣住课文内容和相关创作背景,价值取向正确,言之有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篇小说解决高中所有小说考点
茹志鹃《百合花》作品鉴赏 作品赏析
【增分专练】2022届高考小说叙述特点解读与增分型专练
教学1
2016年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百合花
3.1《百合花》课件27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