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报 任 安 书 教学资料
报 任 安 书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课文点译】
【课文全译】
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谨向您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往日承蒙您写信给我,教导我务必慎重地待人接物,并推荐贤能之士。情意十分诚恳,似乎是抱怨我没有按照你说的那样去做,却附和俗人的看法。我并非如此。请允许我谈谈自己固塞而鄙陋的想法。长时间没有答复你,希望你不要责怪。
我的先人,没有立过可以获得丹书、铁券的特殊功勋,所从事的是起草文书、编写史料、记录天象、制定律历的工作,(其职位)接近于占卜之官和太祝之间,本来就是皇上所戏弄,当成乐师、优伶一样畜养的人,为流俗所轻视。假使我受到法律制裁被处死刑,就像九头牛身上失去一根毛一样,跟蝼蚁(之死)有什么不同?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智力穷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终于去死而已。为什么呢?这是自己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促成的。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由于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最上一等是不辱没先人,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其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其次是辞令上不受辱,其次是被囚系受辱,其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挨打受辱,其次是剃掉头发、以铁索束颈受辱,其次是毁伤肌肤、断残肢体受辱,最下一等是遭腐刑,到极点了!《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人)以威力逐步制服了它的结果。所以,对士人来说,(即使是)在地上画一座牢狱,那情势也叫人不敢进去;(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也不敢跟它对质,必须在遇刑前自杀(以免受辱)。现在手和脚都被刑具束缚起来,脱掉衣服,接受杖责,关闭在四面墙壁之中。在这个时候,看见狱吏就以头碰地,看到狱卒就胆战心惊。为什么呢?这(也)是以威力制约逐步发展的结果啊。待到已经到了这一步,还说不受辱,不过是所谓“脸皮厚”罢了,哪里说得上尊贵呢?再说,西伯是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囚禁在里;李斯是丞相,备受五刑的处置;淮阴侯韩信是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都曾高坐在王位上称孤道寡,(后来)又都被捕入狱;绛侯周勃诛杀吕氏党羽,权力之大超过了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后来被囚禁在特设的监狱“请室”之中;魏其侯窦婴曾任大将,后来也穿上了罪人衣服,手、脚、脖子上都加了刑具;项羽的大将季布,后来剃光了头,以铁圈束颈当了朱家的奴隶;灌夫曾在拘留室里受到侮辱。这些人都身居王侯将相的地位,邻近国家都知道他们的名声,一旦有罪受到法律制裁,而不能自杀。落入微尘一般轻贱的境地,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由此说来,勇敢或怯懦,坚强或软弱,都是由形势决定的。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遇刑前就自杀,因而渐渐志气衰微,待到受杖刑,这才想到要死于名节,离名节不是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对大夫施刑很慎重,大概是由于这个缘故啊。
按人的实情来说,没有不贪生恶死的,他们要思念父母,顾念老婆孩子;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现在我不幸,早年失去了父母,(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至于对妻子儿女怎么样,少卿是看得出来的吧?况且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而怯懦的人仰慕道义,则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却很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甘心接受绳捆索绑的侮辱呢!再说,奴婢侍妾一类人,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何况我是不得已啊?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不可胜记。只有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所有这些作者都是心中感到抑郁不舒畅,他们的思想观念不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所以叙述所经历的事情,让后世了解自己。例如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于是)回家著书,抒发心中的郁愤,想留下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思想。
我不自量力,近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无用的言辞上,搜集世上散失的文献,粗略地考证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统观他们由始至终的过程,考查他们成功、失败、兴起、衰败的规律,上起轩辕黄帝,下到如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就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使它流行于大都会,这样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可是,这番话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对俗人就难说了。
我在背负罪名的情况下实在不容易处世,地位卑微的人往往受到别人的诽谤议论。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我现在身为皇宫里的小臣,怎么能离开皇宫去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所以,我只好随波逐流,按照时代的风气行事,用来抒发内心的悲愤。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岂不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吗?尽管我(也)想打扮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这对世俗没有好处,不能取信于人,恰恰是只能招致侮辱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之后,一生的是非对错才能有定论。这封信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我的心意,只是大略地陈述一下我短浅的见识。谨再次致意。
【名家点评】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自己生命遭受极端摧残之后写的。那是一个把人当作畜生的时代。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便横遭暴行,惨受宫刑。昨天还是国家大臣,今天便被阉割,毫无尊严可讲。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精神上的打击异常沉重,忍辱负重,苟且偷生,饱尝了死亡一样的人生况味。当一个有尊严的人不再在乎尊严的时候,当一个有着精神追求的人过着一种耻辱生活的时候,他还要为人类著书立说,还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多么凄惨又多么悲壮的行为啊!什么叫知识分子?有人说,那些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都义无反顾的人,才叫知识分子。他是人间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把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看作生命的本体,他把传播这种意志和精神作为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中国杰出的文人,像屈原、苏轼、李贽、谭嗣同、鲁迅等等,都是这样。(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程翔)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
(2)被篓楚受辱(通“棰”,木杖)
(3)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光)
(4)幽于圜墙之中(通“圆”)
(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碰撞)
(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磨灭)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
(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
(9)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
(10)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
2.古今异义
(1)所谓强颜耳
古义:厚颜无耻  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2) 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配偶
(3)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立身处世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4) 下流多谤议
古义:负罪受辱的处境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
(5)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诚恳,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6)南面称孤
古义:面向南  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
(7)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古义:落入,沉没  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
(8)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不一般    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9)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自己的心愿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10)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古义:言论  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
3.一词多义
(1)就  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2)用  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
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3)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
(4)通  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
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像牛马一样)/ 倡优畜之(像乐师优伶一样)
(2) 名词作动词。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指囚禁)
(3) 动词使动用法。 太上不辱先(使……受辱)
二、文言虚词
1. 以
(1) 介词,因为。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2) 介词,用。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3) 连词,来。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4) 连词,以致。 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
(5)连词,因而。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2.为
(1) 动词。 为十表,本纪十二(写成)/ 季布为朱家钳奴(做了)/ 削木为吏 (当作)
(2) 介词,给,替。 然此可为智者道
(3) 介词,因为。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4) 介词,被。 重为乡党所笑
3.且
(1) 连词,况且。 且勇者不必死节
(2) 连词,再说。 且西伯,伯也
(3) 副词,暂且,姑且。 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4.于
(1) 介词,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2) 介词,在。 幽于圜墙之中
(3) 介词,被。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 介词,对。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无益于俗
5.乃
(1) 副词,却,竟然。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 副词,才。 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然后是非乃定
(3) 动词,是。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6.然
(1) 代词,这样。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2) 连词,表示转折。 然此可为智者道
(3)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阙然久不报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也”表判断)
(2)李斯,相也(“也”表示判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表示判断)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 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2.疑问句
(1)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安在其不辱也(疑问代词“安”,表示疑问)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5)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省略句
(1)(书)草创未就(省去主语“书”)
(2)(先人职位)近乎卜祝之间(省去主语“先人职位”)
(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
(4)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
(5)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
4.倒装句
(1)不得通其道(其道不得通,主语后置)
(2)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
(3)无益于俗(于俗无益,状语后置)
5.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
(2)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3)韩非囚秦(“囚”,被囚之意)
(4)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
(5)流俗之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矣,何足怪乎        明白
B.若望仆不相师         希望
C.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延续
D.下流多谤议          负罪受辱的处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所自树立使然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B.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然此可为智者道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D.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然后是非乃定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见:被
B.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冀:希望
C. 辟邪说,难壬人  辟:排除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事情
5.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守前所为而已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A.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不同
B.两个“而”字相同,两个“虽”字也相同
C.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相同
D.两个“而”字不同,两个“虽”字也不同
6.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驳斥了保守势力对新法的指责,表明坚持改革,绝不向流言俗议低头的决心。
B.文章驳斥了司马光强加给你新法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大罪名,采用的是驳论的方法,驳论的形式是点面结合。
C.论证的语言柔中寓刚,委婉有理又针锋相对,坚决果断。
D.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例子是为了驳斥对方“拒谏”的观点。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
(2)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
(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
下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富阳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晨读资料三答案
虚词口诀(1)
专题十三参考答案
英语顺口溜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整理
120个文言实词训练答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