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让黄河千载无恙,这个男人功不可没

王景治河为何能让黄河安澜近八百年?

自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黄河决酸枣溃东郡金堤开始,汉代黄河河患见于记载的就多达十七次之多,其中好几次都是河道发生了变化。汉代因此也涌现了很多治河的策略,如武帝时齐人延年献河出胡中之策,贾让的治河三策,韩牧的挑河之策,等等。汉代治河以王景最有成效,功绩最大,后世称颂其治河之功“王景治河,千载无恙”。

1 汉代河患

汉文帝十二年(元前一六八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曾派出许多人填塞这个缺口。当日被灾的区域有多大,《史记》《汉书》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据《史记》二八《封禅书》新垣平对文帝,有“今河溢通泗”的话,当是决向东南方面。

再过三十六年,到武帝元光三年(元前一三二年),据《河渠书》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汉书·沟洫志》同)。但依《汉书》六《武帝纪》,那一年河决计有两次:第一次在春天,“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第二次在五月后,“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发卒十万救决河”。

元光三年黄河向北和向南各冲开一条新道,那是极重要的变迁,应该列入胡氏所称黄河“大变”之一,因为胡氏未有注意到,直至最近,史地学者们仍不看作是一回事,这种错误是急须纠正的。

根据这些讨论,我们晓得宣房未塞之前,黄河除上游的蒗荡渠外,下游实分作三支:一支从濮阳入泗,一支从顿丘出海,一支仍走漯川的旧道。

汉文帝十二年(元前一六八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曾派出许多人填塞这个缺口。当日被灾的区域有多大,《史记》《汉书》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据《史记》二八《封禅书》新垣平对文帝,有“今河溢通泗”的话,当是决向东南方面。

再过三十六年,到武帝元光三年(元前一三二年),据《河渠书》说,“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汉书·沟洫志》同)。但依《汉书》六《武帝纪》,那一年河决计有两次:第一次在春天,“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第二次在五月后,“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发卒十万救决河”。

元光三年黄河向北和向南各冲开一条新道,那是极重要的变迁,应该列入胡氏所称黄河“大变”之一,因为胡氏未有注意到,直至最近,史地学者们仍不看作是一回事,这种错误是急须纠正的。

根据这些讨论,我们晓得宣房未塞之前,黄河除上游的蒗荡渠外,下游实分作三支:一支从濮阳入泗,一支从顿丘出海,一支仍走漯川的旧道。

《汉书》

当这四五十年间,黄河不断地闹乱子,究竟根于什么原因呢?《汉书》里面没有明白指出,可幸从《后汉书》二所载永平十三年(七〇年)的诏书,我们得了一些线索。诏书说:自汴渠决败,六十余岁,加顷年以来,雨水不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溢,莫测圻岸,荡荡极望,不知纲纪。《后汉书》一○六《王景传》也说:

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上言,河决积久日月,侵毁济渠,所漂数十许县,修理之费,其功不难,宜改修堤防,以安百姓。

济水、汴渠同在一处受河,所以张汜的济渠,诏书的汴渠,同是指黄河的南派。由永平十三年追上六十余年,相当于公元初期,即汉平帝时代。然而在这之前一百三十余年(元光三年),黄河“注巨野,通于淮、泗”,已是横断济、汴两渠。瓠子的决口,经过二十多年,才加以填塞,济、汴两渠之被壅断,自在意料之内。所谓“侵毁济渠”“汴渠决败”“汴流东侵”和“河流入汴”,就是西汉末年黄河多事的原故。

建武十年(三四年),阳武令张汜曾建议修治济渠,光武帝正拟执行,因浚仪令乐俊“新被兵革……民不堪命”的话而中止。及至明帝时代,河患越来越广,经不起兖、豫百姓的怨言,永平十二年(六九年),明帝才决心加以修治。

修治的经过,《后汉书》一○六《王景传》也有记录:

(十二年)夏,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砥绩,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拥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景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明年夏,渠成。

王景

2 王景的成功靠什么方略?

王景治河成功,读过黄河史的人哪个都晓得。他得力究在哪些地方,从来却很少透辟的讨论。王景治导的原理,我以为可分作两点来探讨。

(1) 根据自然的分流而加以整理

济和汴或是黄河的故道,或是黄河的分流,前头说过很多了,惟其为自然的而非人工的分流,则有点表现着“顺水之性”,实科学未昌明时代治水者所不可忽略的一面。宋苏辙说:“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明潘季驯说:“河之性宜合不宜分,宜急不宜缓。合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分则流缓,缓则停滞而沙淤。此以堤束水借水攻沙为以水治水之良法也。”潘氏尤为清人所佩服,故多数奉“水不宜分”为原则。李协的批评说:“西人治河,亦以堵塞支流(Closing secondary arms)为要,其义一也。……禹厮二河,后世学者拘于泥古之法,则以为河不可不分,故自汉以后,治河者莫不以分水为长策,惟张戎反对之。潘氏则尤深知河分之弊。盖自来决口不堵,则正流断绝,靳辅论黄河下流之淤高,亦归咎于决口不即堵塞。顾河非绝对不可分也,不分,亦未必即能免其淤也。使河身宽弛,则虽合亦淤;使其狭深而整,则虽分亦可不淤。散漫之支歧,固必封闭,然因地势、流量关系,亦非必强之使不分。故禹之厮河,无弗当也,谓河必分,过也,谓必不可分,亦未为得也。”从前文的辩证,我们晓得上古绝无大禹治水的故事,所传禹厮二渠,简直是黄河顺着自然之势,分作两条路出海。那时候人口稀疏,放着不管,等到海口高仰,不能畅通,王莽时北渎断绝,就是自然的堵塞。后世生齿日繁,与水争地,唯盲目地主张恢复故道,没有科学眼光来审察形势,河越治而河患越多,未尝不因为这个原故。

李氏所引外国专家之说,只限于“堵绝次要的分支”,如其性属重要,当然不在此论,所以李氏亦有“非绝对不可分”之补充。黄河溃决,总在暴涨时期,涨得甚速,落得也甚速,这是它的特性,不能呆板地与别的河流相比拟。万恭《治水筌蹄》说:“黄河非持久之水也,与江水异,每年发不过五六次,每次发不过三四日,故五六月是其一鼓作气之时也,七月则再鼓而盛,八月则三鼓而竭且衰矣。”光绪六年叶荫昉奏:“黄流涨落,只在须臾。”又张含英说:“黄河之大患,在洪水之来去甚骤。试就二十二年大水而论,八月八日,河水在陕县猛涨,一日之间,流量自五千增至一万五千秒立方公尺,九日中夜,续涨至二万三千秒立方公尺;十日渐落,十一日落至一万,至十四日又落至五千秒立方公尺。以二日之间,自五千增至二万三千秒立方公尺;而又于四日之内,仍降至五千秒立方公尺。水势既如此甚骤,河槽自无刷深之时间,故二十二年开口五十余处,多漫溢也。”读了末一段记录,便明白河防危险的情况,往往发生在急促而较短的时间,由于水量大,流势急,无法消弭,故易于溃决。黄河穿过了豫西山地之后,正像奔马怒驰,不受羁勒,汴、济分河于今广武县的西边,把汹涌的来势,迎头一泄,那种影响,非同小可。而且,济则东出定陶,汴(或蒗荡渠)又散入于颍、涡各流,分途会淮,直是保持着许多变相的大水库,经千百年没有大患,就因为王景能顺着黄河自己的规律而加以医治。有人又引张氏的话:“大水之时,洪流刷槽,兼淘坝根,未及抛石护之。洪去水落,继以正溜顶冲,故其危险,较大水之时为尤甚。”以为危险在落水,分河不能照顾到这一层。殊不知分流既泄其怒气,刷槽淘根的力量自然会减低,是落水后的危险,分流仍可给以间接的阻止。

汴水

北宋时期也有汴水,为甚么它的河患特别多?或人提出这一个疑问。我觉得可能有几种原因:其一,东流之济,唐前便已断绝,少了一道分泄的去处。其二,大梁为帝都所在,他们怕发生危险,不敢多放河水入汴渠,“常于河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以通行重载为准”。又河口接溜,已遂渐失去管制之能力,“故河口岁易,易则度地形相水势为口以逆之”。其三,北宋一百六十七年当中,上游只决荥泽、阳武各二次,原武一次,其余都发生在浚、滑以东,那当是下游狭束,日久淤塞,无法宣泄,所以出海的口屡次变易。宋人治河又不得法,把治河方案的是非,混入党争的成见,河患于是越来越多了。三个原因中,大抵以末一个最为要紧,故虽有汴渠的分泄,也无从挽救下游的河患。反之,下游屡溃决,也不能捏汴河分泄为主因。我们试回想一下,唐代固有汴分流而河患不多,事情便明白了。《宋史》九四元祐四年梁焘奏:“闻开汴之时,大河旷岁不决,盖汴口析其三分之水,河流常行七分也……既永为京师之福,又减河北屡决之害。”“旷岁不决”,虽未尽合实情,然浚、滑以西,溃溢特少,梁焘归功于汴渠分水,不是毫无所见。《水经注》七曾说:“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浪人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治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这一段记事也意味着景之得以成功,半在分渠着眼。

又有人难我水势分则缓,缓则淤,黄河下游的淤淀,仍然是汴渠分流所招致,不过其淤度略慢,故延至宋代才显出严重,这一串话似有片面的理由。按包世臣的《说坝》曾有过“潘氏(季驯)之前,河流歧出,沙分停而不厚”那几句话,我们且不必引以为据。要对前说加以反驳,先须揭出黄河淤淀的现象。《锥指》四二:“余阙曰:河,天下之浊水也,水一石率泥数斗,尝道出梁、宋观决河,凡水之所被,比其去,即穹居大木,尽没地中,漫不见踪迹。……《巨野县志》云:元末,河决入巨野,及徙后,泽遂涸为平陆。”李协说:“一八九八年河堤决口,山东境内王家梁地为黄沙所掩,地面占三○○方公里,厚自○.六公尺至二.○公尺,取其中,以一公尺计算,则有三○○,○○○,○○○立方公尺之土积,可谓巨矣。”淤淀既这样迅速和大量,而汴渠构成之历史,最少可推至北宋前千五百年以上,北宋的河患哪能归咎于汴渠?何况当日汴口“均调水势,止深六尺”,影响正流或不至很大呢。

汴口分流的重要还可从王景治河后找出一两个明显的例子,阳嘉和建宁曾两次于汴口东边筑修石堰、石门以遏渠口,“遏”含着甚么意义呢?据《坤元录》说:“其汴口堰在(河阴)县西二十里……隋文帝开皇七年,使梁睿增筑汉古堰遏河入汴也。”(《通典》一七七)这个汉古堰无疑是阳嘉的旧堰,河溜趋势无常,不能分流入口,必须用人工来逼压,那就是筑堰、修门的动机(《古今治河图说》以为石门修治不辍,实种后此大河南犯之祸因,未免涉想太远,在金代汴河已废塞了)。比方说,王景和他的继承者不注重分流,则汴不受河正是从心所欲,他们又何苦急急来干这工作呢?一经反问,情势自明。武氏认汴口紧要是对的,认全溜归入正河是恰恰相反的。

(2) 针对沙泥的淤塞而量作分移

黄河的泥量怎样可惊,这里不消再说了,唯其非常宏伟,如果只凭一条水道来安置,无论空间时间,自然比两条为易于壅塞。束水虽未尝不可多少攻沙,然其效果是有限的,且须随时损益,非古代的技术所能掌握的。有此两因,所以分流方法在古代治河总是占居首位。不过王景的成绩,分流之外,还有其不可磨灭者在,我们要弄个明白,先须解决何谓“洄注”。

李氏说:“十里立一水门,使介河、汴之间,则不可通。盖汴低于河,无洄注于河之理。”这个问题须划分两方面来说。当今二千年前,黄河多半度其自流的生活,很少受人工压迫,那时是否“汴低于河”,我们不敢作出决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汴到了阳武之西,便派分为南北两济,黄河正流又自砾溪口起东北走向今之获嘉、新乡,河、汴相近的地方只在数十里间,越往东即相去越远,哪能令其洄注?再细绎《王景传》文义,十里水门显承上文荥阳东至千乘笼统立言,洄注不指河、汴之间,此其一。

王景注重分流,前文经已肯定,自应设法使汴流无碍。如果洄注在河、汴之间,结果必至汴流受其顶托,水势转缓,由是而节节淤淀,汴渠上游恐不久就会湮塞,分流作用全被取消。这与诏书之“河、汴分流”,恰相对立,景既善于治水,未必见不及此,洄注不指河、汴之间,此其二。

唯魏氏谓洄注于内堤之外,遥堤之内(诏书曾称“筑堤理渠”),可算得其窍要。刘氏再申明放淤,作戗及河涨水分,河消水合各作用,说更透辟,李氏则只阐明致用之原理,未能抉出致用之所在,故得半失半也。

继诸家之后,我试再作一个综合推衍,即是说,十里水门实兼具减水、滞洪、水戗、放淤四种作用:内堤和遥堤间遇河涨时可以消纳一部分水量,其用在减水。这一部分的水流出堤后,水势转缓,越降则缓势越大,大至与正流同时争出,作用无异等于滞洪。上口之水可以从下口泄出,那不是水戗是甚么。堤后水流既缓,所携泥沙必一部沉淀,不是放淤是甚么。不过这样的放淤,跟靳辅和近人所提倡的目标不尽相同,辅等之目标在填高洼地,巩固堤根或变造良田,王景之目标在引去一部泥淤,使正流的河身不至急剧增高。

综括起来,王景治河得手,就在他能够认识自然的真理,顺黄河的规律性,把两大支分流保留起来,又针对河之易淤,把多量泥沙转移到别处,而仍兼起减水、滞洪的作用。河水刚刚脱离豫西两岸束缚,正像万马奔腾,却被分水迎头杀其怒势,中、下游便减去了几分危险;一击之不已,更应用兵家再衰三竭的道理,节节水门洄注,使河水终于俯首帖服,所谓一举而数善备者。自金代失去分汴的作用,不久即完全淤塞,黄河带下的泥土,要正流单独担负,遂酿成南徙大变。我们试细静地比勘前后史实,便恍然于汴河的存在,大有助于黄河之安澜,那非光从文字表面可以见得到的。奈明、清治河的人员大率只顾下游,不顾上游,那何怪让王景专美于前呢。再从交通而论,试看晋及六朝怎样利用河、淮二系作军事交通,隋、唐、宋怎样利用汴水来运输物产,如果非凭着河水经常分流,哪能维持不弊?然则分流之利,不单止消弭河患,而且收到很重要的副作用了。后人极力否定分河,甚至拿这样眼光来批评古人治河,简直是超历史性的论调。

贾让的上、中、下三策,是上古治河最详细的方案,它以“不与水争地”为原则,后世批评它的,都以为太迂阔了,哪能够推行?其实,大多数治河方法,仍是从这一个原则推演出来,只要灵活地运用,不要呆板地执行。不与水争地,即在科学昌明的今日,依然是不磨的真理。东汉王景治河所以成功,即在善于运用这一个原则,采取分流,又施行水门洄注,兼具减水、滞洪、放淤诸般作用。后来安、顺、灵数世屡次在汴口加工,直至北宋,都能随时注意,经过八百多年,黄河比较安静,固然王景有其大功绩,也是耗费了群众无量血汗,作长期不断的斗争,然后能维持了那么长久的。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三
黄河水利史
水利史论丨从历史上看中国水利的特征
申论归纳概括题作答要求之全面
黄河治理简史(1):从水患之治到资源之利
石家庄质检《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