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惑丨孔子如何成为“至圣先师”

中国的很多城市有文庙,文庙正殿会悬挂孔子画像,上面通常会题写“大成至圣先师”或“万世师表”几个字,意思是最有成就的、达到圣人境界的老师,是后世的表率。那么,孔子是如何成为“至圣先师”的呢?

史书记载,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离世了,天地间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种种不利条件没有阻止孔子的向学之心。孔子晚年回忆:自己十五岁就立志向学,坚持十五年,到三十岁小有成就,在远近有了点名气,一些人开始上门求教。可孔子并未停下学习的脚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永远不感到满足,教育学生永远不感到疲倦。

他曾向远在周朝国都的大学问家老子请教礼。见完老子后,他对学生感慨:“鸟在天空展翅飞翔,鱼在水里自由自在游泳,野兽在陆地欢快地奔跑;天上飞的可以用弓箭射下来,水里游的可以用钓钩钓上来,地上跑的可以用网捕起来。它们都是平凡的动物,但龙是神圣的动物,能兴云作雨、上至九天,我们不可能捕捉到它,甚至了解它也很难。我今天见了老子,感觉他就是一条龙。”

孔子认为,除了有学问的人可以当自己的老师,其他人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说,路上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他们身上必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好的地方,而看到他们身上不好的地方可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或不足。

最有意思的一次,孔子竟然拜七岁童子为师。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一座城门前;门前有一个小孩,用土石堆成一座小城,挡住了去路。孔子问他:“马车来了,为什么不避让?”小孩回答:“自古以来,只有马车避让城墙的,哪有城墙避让马车的道理。”孔子见小孩聪明伶俐、能言善辩,就走到小孩跟前,问了其他一些问题,但怎么都没有难倒对方。最后,小孩反问了孔子几个问题,孔子却一个都没答上来。孔子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俯身作揖,拜这个小孩为师。传说,这个小孩名叫项橐。

这个故事里的孔子,非常符合其谦虚好学的历史形象。孔子曾经感叹:十户人家的村落里肯定有道德品质好的人,但他们肯定没有自己好学;放大到全国,能像自己这么好学的可能也很少。鲁哀公曾问孔子:你的三千弟子,哪个最好学?孔子说:只有一个颜回很好学,但他不幸很短命。可见,孔子对好学的看法标准极高,从不轻易许人。

正是因为孔子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每十年上一个台阶,三十岁学有小成、四十岁无所困惑、五十岁知道天命、六十岁包容异见、七十岁从心所欲且都能在规矩法度之内。

孔子生前,就有人尊其为圣人了,但遭到拒绝。孔子将人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圣人,生下来不用学习就懂得人生大道;第二类是通过学习才能明白的人;第三类是遇到困惑、困难,自己通过学习去解决的人;最后一类则是自暴自弃,有了困惑也不学习的人。孔子说自己属于第二类,绝对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只是特别热爱文化并勤勉学习罢了,有时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他乐在其中。

正是通过锲而不舍的学习,孔子才能从一个破落的贵族后代变成万世景仰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在编辑《论语》时,将孔子论述学习的话放在第一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发布于 河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台湾雾峰林氏族谱 跋至圣先师孔子书「殷比干墓」
《论语》的第一句话,“藏”着孔子的全部“秘密”
师道承传:老子是怎样教育孔子的?
成为圣人有多难?从古至今只有5个半圣人,5个是谁,半个又是谁?
“画圣”笔下的“至圣”是何模样?2位圣人的结合,精妙入神
梁恕俭在浙江执教《论语十二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