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说汉字丨现在,你还会写“信”吗?

原创 刘绍义 语言文字报 2019-11-06 11:30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趣说汉字44个
古人称信为书。“答友人书”是回答友人的信,“家书抵万金”是说家信珍贵,抵过万金。这种叫法现在依然没有消失,“鸿雁传书”“书信往来”等说法,我们还在用。
“信”,古文中多指“送信之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也包括外交使臣。这和如今的“信使”没有什么两样。下面的引文中的“信”都是使者,即送信的人,“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
轸说楚王,发臣……
——《史记》
谢玄淮上至,看竟,默然无言……
——《世说新语·雅量》
数寄,无心相忆。
——《估客乐》
宜急追
——《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素忠为,告粜于吴。
——《越绝书》

古代在未发明纸张之时,都是在竹片上刻字,以竹简成书,因此竹简就是古代的书,也称“竹书”。与书有关的字,诸如“籍”“簿”等,都是竹字头,也是这个道理。
“竹书”,就是将竹子劈成长条状,上面写字。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就是“册”,“册”字就是竹简穿起来的形象。
竹书
“册”,也称“编”,或者“篇”,用丝绳编的称“丝编”,用皮绳编的称“韦编”。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就是一卷,长文可以分成多卷。篇、卷、册这些量词至今还在使用,意思没有多大变化。
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像“著于竹帛”“罄竹难书”“汗青”等,都与竹书有关。比如“汗青”一词,竹简表面很光滑,不易写字,而且容易被虫蛀,因此人们就把新鲜湿润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一烤,这就是“杀青”,也称“汗青”。“汗”,就是烤青竹时冒出的水珠,像人出的汗一样。这就是“汗青”的来历。
我总觉得,形容藏书非常多的“汗牛充栋”一词,应该也与竹书有关。这个词语出自唐代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的“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如果不是竹书,哪能“处(存放)”则塞满屋子,“出(运输)”则让牛马累得出汗呢?
竹书虽好,但可以削成大竹片的竹子多在南方,没有储量大、南北方都有的木材丰富,于是又出现了大量木片书,这就是“牍”,也称“简牍”。它长约一尺,古人喜欢用它写信,因此古代的书信也称“尺牍”
简牍
“尺牍”写好后,上面常加一块空白的木牍,为了与尺牍分别开来,这块木牍起名叫“检”,上面签上字就是“署”,如今的“署名”就源于此。
“检”上常有一块凹陷的装饰称作“函”,现在我们多把信叫作“信函”“函件”,正是源于此。古人在“检”上盖上尺牍,用绳子绑好,再用湿泥土封住绳结,在封泥上打上印章,这信就成了秘不可失的邮件,现在我们说“一封信”“信封”,均与这个封泥有关。

(改编自2019年8月7日《语言文字报》文章《说“书”话“信”》,作者:刘绍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人写信是这样式儿的(一)------写在纸之前
《中国书法史》:汉代的简册制度
“尺牍”的由来:书信为什么被称为尺牍?
信、简、牍、笺、素、函、札、缄
古代“信”字是人不是物
汉字趣闻之十八:编、检、简、册、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