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本解读丨除了买橘子的父亲,教材中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背影

文本解读丨除了买橘子的父亲,教材中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背影

原创 周立宇 语言文字报 2019-09-20 15:41 发表于北京
收录于合集#文本解读54个

小编说
如果让大家说一篇印象最深刻的课文,朱自清《背影》应该是很多人的选择。父亲蹒跚而去的影像,在无数人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除了这个经典的背影,语文教材中的还藏着一些“背影”,它们意蕴悠长,内涵复杂,体现了“文学留白”的艺术张力。
江苏省沐阳县怀文中学周立宇以统编教材中的三处“经典背影”为例,通过留白手法的分析与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视角独特的文章——


何为“留白”?
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
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
“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文本就会产生无穷的张力。在此,笔者选取统编本教材中的几处经典背影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其艺术的堂奥。

背影》中的“情节留白”
一个落魄官吏的尊严之殇
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折射出的父爱,业已成为中式的文化基因,流淌在国人传统的审美血脉里。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错位之爱”中的父亲为儿子去买橘子,仅仅是父爱的自觉吗?笔者认为,答案藏匿在《背影》研究者们几无关注的一个“情节留白”之中,即朱自清的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后是如何买橘子的。
对此,文本没有给出显性信息,而是这样叙述的: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这里的处理模式在影视场景中较常见,朱自清低头抹泪是特写镜头,远处买橘子的父亲则虚化成了背景。
父亲究竟是怎样买橘子的呢?先不急于还原这段“留白”,让我们来重温一些细节——


1

窘迫的经济现状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因“姨太太事件”,丢了徐州任榷运局长的要职,生活陷入了困顿,困顿到其母去世竟要“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
一方面要爱儿子,一方面要过日子。经济窘迫的父亲必须正视现实,放下身段,与市井庶民、贩夫走卒们锱铢必较。

2

亲自送“我”上车

说好让旅馆熟识的茶房送“我”上车,变卦为亲自送,理由是“他们去不好”。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让熟悉的店伙计送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大学生去车站,有什么“不好”的呢?
笔者认为,这里固然有父爱自觉的因素,亦有经济层面的考虑:托人办事总得给些好处,可是此时已今非昔比,能省则省,只是不便明说罢了。

3

在小费上讨价还价

进站后,父亲果然和搬行李的脚夫在小费问题上讨价还价,令涉世未深、血气方刚、养尊处优的朱家公子颜面扫地,总觉父亲说话“不大漂亮”。
“我”坐定后,父亲又嘱托茶房好好照顾。民国时期流行付“小账”,也就是小费,当时在火车上喝水也要给送水的“茶房”小账。“我”暗笑父亲迂腐,因为依据自己“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的乘车体验,断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显然,父亲的财务状况已无力支付这额外的“小费”。

4

亲自买橘子

宦海沉浮的朱鸿钧放下一个男人的尊严,漠视当时社会的潜规则,为省钱吝啬到几近疯狂的程度。为儿子买橘子却毫不犹豫,毅然决然——但必须还是自己亲自去买,因为这样,可以和卖橘子的小贩讨价还价。
这种基于真实人性的“留白”还原,是不会贬损父亲形象的。他放下男人的尊严,市侩般斤斤计较,但是对儿子的爱却有增无减。望着寒风中蹒跚的背影,想着曾经何等风光的父亲如今竟落到如此田地,父亲的道德瑕疵且放在一边,莫名的情感让朱自清的眼泪瞬间决堤。
余光中说:“《背影》一文素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孙绍振则认为:“其实,朱自清的眼泪内涵是很丰富的,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含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矛盾,多元的内涵,在自责和感恩中隐藏着对父亲的回护和原谅。


《范进中举》中的“心理留白”
一个精明屠夫的长线计划
《范进中举》中范进考中秀才,岳父胡屠户自带酒菜来贺,气氛却极不和谐,“升学宴”成了“批斗会”,胡屠户夹七夹八连说带骂给女婿上起了“人生三课”。酒足饭饱,夕阳中远去的胡屠户给各位看官留下了一个错愕费解的“背影”——
“吃到日西时分,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这里母子两个,千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按理说,胡屠户的经济状况与范家不在一个量级上,门不当户不对,为何当初决定把女儿嫁与范进?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没有明示,如何解读这个“心理留白”


1

范进到底有多穷?

《儒林外史》第三回这样写范进: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䄌,冻得乞乞缩缩。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范进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老太太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让范进把生蛋的母鸡拿到街上去卖。鸡蛋是穷人家重要的经济和营养来源,通常会把鸡蛋聚起来换钱,若非陷入绝境,断不会卖掉蛋鸡。
胡屠户的女儿在范家的水深火热中煎熬。《儒林外史》第四回写道:“只有她媳妇儿,是庄南头胡屠户的女儿,一双红镶边的眼睛,一窝子黄头发,那日在这里住,鞋也没有一双,夏天靸着个蒲窝子,歪腿烂脚的。”显然,“黄头发”是营养不良的外在显现。“红眼病、烂脚丫” 是恶劣的卫生条件惹的祸。

2

胡屠户的“长线投资”

胡屠户眼睁睁看着女儿在范家过着这样没有尊严的生活,暴露了他的第二心态所谓第二心态,就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它跟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
其实,胡屠户是在做一次“长线的富贵投资计划”,把自己下半生的富贵押在了女婿范进身上,女儿的幸福是他的赌注筹码。
胡屠户家住“庄南头”,与范进是乡里,他对范进的智商一定是有调查研究的,坚信范进是一只“潜力股”。只不过范进的运气太背,考了二十余次才获得科举的“入场券”。
当胡屠户嫁女时,以为假以时日必能遂愿。可是等得女婿已然都半截身子下了土,自己亦是“杜陵白发垂垂老”了,他陷入了尴尬绝望的境地,耐心的爆裂导致“软暴力”的发生,训之,骂之,讽之,啐之,甚至信念都发生了动摇:乡试盘缠都不肯借了。但苦心人天不负,随着女婿高中,胡屠户终成人生赢家。
古典小说情节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从极端穷困卑微到极端富贵显赫,或者反之。顺着“过山车”般的情节,通过对胡屠户嫁女“心理留白”的定位追踪,我们发掘出了文本的深层旨归:作为名利孵化器的科举,驱使全民疯狂,异化了人伦关系,玷污了世道人心。

《台阶》中的“功能留白”
一个农民硬汉的性格猜想
《台阶》开头写老屋的三级青石板台阶时说: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个皮肤黝黑、身体结实的汉子,佝偻着腰板,背着一块巨大的青石板,揽石板的麻绳深深地扣在汉子的肩肉里,他稳稳地朝着家的方向移动,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背影”。
这个“背影”牵出一个“留白”:父亲与石匠打赌打赢了,背了三块青石板,给石匠石料钱了吗?
自《台阶》入选中学教材以来,诸多版本的教参几乎众口一词地解读为“父亲”背的青石板没给钱。但是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却存在着“买单说”和“免单说”两种声音,笔者在班里召开专题辩论会,让双方进行“学术争鸣”。


1

“买单”派

“买单说”派学生认为:从文本的一些细节上来研判,父亲与石匠打赌打赢了,但还是给了石匠石料钱。
如果父亲果真贪小便宜没给钱,那么三块青石板的价钱肯定是远远高于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捡了个大便宜,偷着乐尚且来不及,还会为一双破草鞋而懊恼吗?如果父亲果真得理不饶人,背了三块青石板“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姑且再多背它几块,铺个走道、砌个猪圈都用得着的,反正是免费的。
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不是贪便宜心理的驱使,只是当年他年轻力壮,年轻气盛,有一股不服输的性格,为了向众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不想受石匠们的嘲笑,赌赢了,钱照付,给人很豪爽、有格局的印象。

2

“免单”派

“免单说”派学生认为:“父亲”没给钱,也不应该给钱。
愿赌服输,况且是石匠先发起的挑战的,石匠的“笑”明显是一种想看笑话的心态,父亲见好就收,在“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情况下只背了三块青石板,做得很有分寸。从全文来看,不给钱对父亲勤劳忠厚、坚韧谦卑的形象的塑造并无影响,也符合生活本来的样子,这才是真实的人。
阅读的终极追求是读者意义(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到的意义)的构建,这是使学生学会生存的需要。对三篇课文中的“背影”及其产生的艺术留白的解读和展示,起到了构建“多角度,有创意,理解与欣赏,评价与批判”等阅读核心素养的功能,有助于取正确的阅读姿态,探求与之相匹配、相适切的解读路径,构建高品质的阅读生活。
(本文改编自2019年5月中学版《语文建设》文章《统编教材中“经典背影”的留白艺术》,作者:江苏省沭阳县怀文中学/周立宇)

(文字编辑:张兰;校对:刘玉清;微信编辑、头图制作:郭雯熙;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动作描写在文章中的运用
朱自清经典散文:背影
书评:背影的背后——朱自清精品集《背影》赏析
《背影》:初读不知文中意,再阅已是文中人
朱自清的一段短文,当年只会背诵,如今看懂,不自觉就泪眼模糊
朱自清《背影》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