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作者|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写的就是我家呀!
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第一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
墓碑上刻写着老舍的一句话:“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作者观点
19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逝世。
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而展开。
在儿童教育上,老舍也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孩子的,也是泛指对所有孩子的。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一下老舍的教子观。
01.孩子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孩子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之。
谈到自己第二个女儿小雨,他说:“至于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识字;她才刚四岁呀!”
老舍先生主张维护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不可强求,更不可处处约束。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少年老成”,一看见小孩穿上小马褂,一举一动全像大人,便想落泪。
老舍先生有一句名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可见,孩子的天真,在他眼里是何等重要,何等神圣!
02.不以孩子为玩物
老舍先生说:“每当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后,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孩子为玩物,而忘了孩子的身心发育慢。
其错误在于:是以大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孩子为中心,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虚荣,而不是真正为了孩子的发育,一句话,是以孩子为玩物。
其次方法不当,往往超越了孩子身心发育的实际水平,违反自然规律,拔苗助长。”
03.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对待孩子
老舍先生提倡对待孩子必须有平等的态度,主张尊重孩子,像对待好朋友一样,在这方面他是身体力行的。
对学生,他以姓名相称,不再叫小名,表示尊重;他会主动伸出手,行握手礼,以视平等;孩子们送小礼物给他,他必定当场回赠。
他爱给孩子写信,在信中常用幽默的话彼此开玩笑,甚至悄悄地向孩子宣布自己的写作计划。
《四世同堂》第三部的写作大纲便是在给冰心的大女儿——一位中学生的信中首次披露的。
在他面前,孩子可以自由说话,他认为孩子有权如此,并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有这样的态度和胸怀。
04.崇尚大自然
老舍先生曾领着小孩们在中央公园向花鞠躬。他说花儿、植物都应受到尊重,要以一种虔诚的态度对待它们。
他不让小孩子用笼子养鸟,说应该让它们自由地飞。
他爱把矿物标本送给孩子们,以为这是既有趣又极有价值的礼品。
老舍先生更喜欢乡下孩子。
虽然,他们穷,甚至脏,可是他们纯朴、忠诚、讲义气,人格高尚,而且知识广博,懂得大自然的许多奥妙。他希望孩子们贴近大自然。
05.鼓励创造
老舍先生喜欢看孩子写大字,以为这是一大乐趣。
“倒画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且淋漓之致。”
这是他对孩子们的描述,推崇孩子们的这种创造性。
作者语录
1.你须把细心放在大胆里,去且战且走。
2.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
3.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却是无论受多么久,多么大的困苦,而仍旧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
4.骨肉之情是最无情的锁链,把大家紧紧的穿在同一的命运上。
5.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
6.小人物喜欢自己的响动大。
7.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
8.容易满足的人有时候比贪而无厌的人更容易走到斜路上去!
9.无论个性怎样强的人,当他作错事的时候,心中也至少有点不得劲,而希望别人说他并没作错。
10.人世间的事都是“作”出来的,不是“愁”出来的。
作者故事
乱世中,道德和感情的边界总是分外模糊。也因此,民国时期的爱情才如此别样。
自古才子皆风流,民国才子中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徐悲鸿、刘海粟、曹禺、杨振声等等,都曾有过婚外恋。在这些被公开的情事之外,有一个人的婚外恋一直是“公开的秘密”,这个人便是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作家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生于1899年,他因文章《骆驼祥子》、《多次四世同堂》等被选入中学课本而被世人熟知。
世人不知的是,在《骆驼祥子》被刊发仅仅一年多以后,老舍就遇见了他生命中最特殊的那个女人,也正是这个女人,最终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1938年3月27日,已是知名作家的老舍出席了“文协”在汉口总商会礼堂举行正式成立大会,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39岁的老舍结识了年仅24岁的青年女作家、画家赵清阁。
赵清阁出生在河南一个小官僚家庭,由于幼年丧母的缘故,她的性格异常倔强。继母进门后,赵清阁一直与继母相处不甚愉快。15岁那年,在偷听到继母和父亲商量“让她退学嫁人”后,她愤然离家出走并立志求学。
17岁那年,赵清阁便发表了第一篇文章。1933年,因为文采出众,年仅19岁的她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求学的同时,成为了《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
第二年,在鲁迅等的支持鼓励下,她开始从事剧本创作。老舍发表《骆驼祥子》那年,她在《妇女文化》月刊发表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模特儿》。
也正因此,赵清阁才得以在24岁这年,才得以被与老舍一起受聘于“文协”。当时,老舍被推举为“文协”总务部主任,而年轻的赵清阁则被聘为“文协”组织部干事。
最初两人见面时,虽都对彼此有好感,但并未往男女方面想。因为,此时的老舍已有原配妻子胡挈青。在此前长达七年的婚姻生涯里,两人还共同体生育了一儿一女。
老舍的妻子胡挈青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但与老舍结婚后,她一直甘居老舍身后,为他照顾一双儿女、伺奉公婆。也正因此,老舍才能全心地投入创作中。
人说夫妻都有七年之痒,尤其第七年夫妻分居的情况下,这“痒”多半是要致“病”的。
因为工作的缘故,老舍与胡挈青结婚的第七年不得已分居了。彼时,胡挈青带着儿女留在北平,而老舍则到了重庆安家。
最初,年轻的赵清阁与老舍一直是合作的关系。两人在日常工作中,总是配合非常默契。
慢慢地,在长期相处中,老舍对于这个年轻有才的女作家,似乎也有了格外的青睐。在“文协”工作之外,赵清阁还创办了刊物《弹花》。在赵清阁主编的《弹花》上,老舍成了主要的约稿对象。
老舍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也因此,他极其不善于与女人打交道。但因为赵清阁性格和外表都偏中性,“见着女人就拘谨”的老舍竟能和她相处得“分外融洽”。
期间,两人还合写了《桃李春风》,老舍擅长人物对话负责对话部分,赵清阁则负责她比较擅长的戏的表现,两人在创作上的配合一度被认为是“珠联璧合”。
但凡男女,长期相处总会不自主地滋生一些特殊的情愫。何况,老舍与赵清阁,一个是大才子,一个是才女,频繁来往中,两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日久后,赵清阁对老舍的爱慕越发强烈,老舍也发觉,对于这个年轻的才女,自己竟有了前所未有的心动。
赵清阁有事时,老舍总是第一个冲出来相帮。老舍生病时,留在身边彻夜照顾的也是赵清阁。
上帝尚且不能阻止亚当和夏娃相爱,何况在没有人阻止的乱世。很快,老舍便与赵清阁便背着妻子胡挈青偷偷同居了。
老舍是公众人物,而且朋友众多,两人恋情发展不久后,老舍的朋友便偷偷将消息送到了当时在济南的原配胡挈青那里。
胡挈青是个很独立且有思想的女性,但越是这样,越是不能容忍丈夫外遇。
得到消息后的1942年秋天,胡挈青第一时间带着一儿一女赶往重庆。
她辗转数月,历经千辛万苦赶到重庆后,老舍在他们安顿好后却并未搬来与他们同住。
在这漫长的20多天里,胡挈青在等待,赵清阁也在等待,老舍在逃避。已是中年的老舍,敢背着妻子和赵清阁在一起,却不敢面对妻子。
老舍觉得愧对妻子,也愧对赵清阁。他纠结其中,不知如何自处。
最终,主动打破一切的是赵清阁。此时,清高孤傲的赵清阁才知道,老舍并不能给自己名分。她原本以为,老舍爱他,所以一定会为他鼓起勇气和妻子离婚,可不曾想,在关键时刻他却选择了逃避。
老舍的逃避伤透了赵清阁,伤心欲绝的赵清阁毅然收拾行李离开了重庆。
随即,老舍回到了原配妻子胡挈青和子女身边。
但要结束一段感情,从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传说中的手起刀落,对感情从来不适用。因为,感情,从来是与理性无关的。
老舍回归家庭后,虽表面与妻子和好如初,可他最终发现,自己怎么也忘不了赵清阁。可偏偏,在这期间,妻子胡挈青还为他历经千难,生下了小女儿。
很快,在极度的相思煎熬下,他和赵清阁又通过书信等方式再次取得了联系。
一边是责任,一边是所爱,老舍纠结其中无法自拔。
老舍的矛盾在于,他爱着赵清阁,却又不想或者不能离婚。中年老舍最终在无数夜晚的纠结后,做出了一个让很多年轻男女都很难想象的选择:带着赵清阁私奔。
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决心割舍这段感情的赵清阁再次搬迁,这次,她到了上海,并开始将全部心力投入了话剧《红楼梦》的写作。
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她刚刚到达上海后不久,老舍就不远千里追到了上海。
再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老舍追到上海后不久,原配妻子胡挈青也跟着追到了上海。
这一次,老舍不再像第一次一样逃避了,他换了一种方式逃避,他对赵清阁说:
“我们想法子逃到遥远的地方去,找一个清净的住处,我著书,你作画,与清风为友,与明月为伴,任天塌地陷,我们的爱情永生!”
兴许是因为原配已经追到上海的缘故,也或许是赵清阁自己通透,她对着被爱情冲昏头脑的老舍道:
“我们是活在现实里的,现实是会不断地折磨我们!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
当时,说这话的她大概不会想到,老舍的最终归宿,竟真的投身于水里。
赵清阁的话惊醒了老舍,对啊,终究是活在现实里的人,怎能对现实不管不顾呢?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多么勇敢啊,她为了爱情不管不顾,最终什么结果,在现实幻灭后卧轨自杀了......
赵清阁知道,自己要在婚姻里有保障,非得有名分不可,若没有名分,那将随时都有被抛弃的可能。
世人不知,做第三者的才恰是最没安全感的,因为她们知道:今天做了第三者,日后将一直在防备第三者。若如此情境下,还没有名分做保障,那一切将注定是悲剧。也正因此,全世界的第三者,都想要转正。
这话,赵清阁没有对老舍明说,因为她不想逼他。但只要老舍未给她名分,她便不再会再和他纠缠,因为,她已经下定决心要结束这种痛苦了。
于是,这场追逐,再次以老舍回归家庭收尾。
但这一次的离开,也未让老舍彻底断了对赵清阁的念想。“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这话果然不虚。此后的老舍,竟一直未忘记赵清阁,也未放弃各种想法和她在一起。
不久后,赵清阁再次收到了老舍的信,这次,老舍在信中告诉赵清阁“自己已经想好了私奔的具体了”。
这段过往,在后来牛汉编纂《新文学史料》时被公诸于众了。当时,牛汉想请赵清阁提供一些关于老舍的回忆录,赵清阁拿出了老舍1948年给她写的信。
信上说他已经在马尼拉买了房子,为了重逢,希望她与自己一起去那定居。
这一次,赵清阁再次拒绝了老舍的请求。赵清阁想要的,至始至终是一个名分,可老舍却始终给不了她,如此,通透的她怎会同意呢?
1949年,在周姓领导人的授意下,赵清阁写信要老舍回国。但老舍回国时,赵清阁却并没有去接他,而是托人带去一封信,信上只有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兴冲冲跑回国的老舍这时才发现,赵清阁要他回国并不是她的本意,而是另有原因。老舍伤心极了,他也彻底明白:只要自己不离婚,她是绝不会和他在一起了。
之后,老舍与赵清阁此生竟再未见过一次,他们都只将情愫暗藏心中。
此后的余生里,赵清阁终生未嫁,孤独的她只每日看着老舍曾为她写下的那首《忆蜀中小景二绝》打发寂寞。
这首诗,一直被挂在赵清阁的住所,诗中所写的,大约是老舍和赵清阁理想中的世界:
“村姑汲水自来去,坐听青蛙断续鸣。杜鹃峰下杜鹃啼,碧水东流月向西;莫道花残春寂寞,隔宵新笋与檐齐。”
理想和现实从来是有距离的,尤其当人不肯面对现实做决断时,理想便将永远只是遥不可及的梦。
老舍的行为,和事后的逃避、犹豫、纠结,最终伤害了赵清阁、伤害自己,同时也伤害了妻子胡挈青。
老舍出轨后的几十年里,胡挈青虽一直和老舍保持着婚姻关系,婚姻看起来也似乎如初,但在内心深处,胡挈青对丈夫有很深的怨言。
何况,在这期间,老舍还曾干过一件大事,他竟在赵清阁落难时,偷偷将他们的钱寄给了赵清阁。这件事,显然是胡挈青最难接受的。
赵清阁的远房亲戚、作家韩秀说起这段过往时说:
“195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逼赵清阁写一部歌颂“三面红旗”的剧本,不写就停工资。她给老舍写了一封信,托我转交老舍,老舍见信后,对胡絜青说,'外婆生病了,必须去探病。’其实老舍是去银行取了800元人民币,让交给赵清阁,说是自己私藏的稿费。”
当时,赵清阁的远房姑妈还对老舍说:
“你骗了清阁,让她以为她能够有一个归宿,要不然她早就走了,也不会吃这些苦头。”
韩秀说:
“舒先生(老舍)无语,面容哀戚。那是我所看到的舒先生最无助的一个画面。”
说来,世间任何男女,在背叛面前,终究是难以释怀的。
1966年,那场特殊的革命开始后,老舍遭到了批判。在老舍遭遇批判时,胡挈青积蓄已久的怨言终于也爆发了。她和家人开始联合周围的人,一起批判老舍。
此时的老舍,悲痛欲绝。
某一天,批斗他的人谈起了他与赵清阁的过往。此时极度想逃避现实的他,或许是想起了赵清阁曾说过的那句“除非我们一块儿去跳江,才能逃避现实。”,他竟真的在第二天投水自尽了。
可叹,一代大文豪,竟终其一生都没有直面现实的勇气。
任何时候,逃避都是对待现实的最次等的法子,老舍的最后一次逃避也是如此。
老舍死后,他的家人因为他的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艰难。而赵清阁也在他死后因他牵连,而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她甚至还因老舍被扣上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
赵清阁的一生是悲惨的,她为老舍付出了青春甚至一生,但她最终却什么也没得到。如果有,那大概就是“一世骂名”吧。
就连最客观的现代著名剧作家杜宣在说到赵清阁时也说:
“我原本以为才女高标,洁身自好,是一件至善至美之事;可是看到赵清阁的结局,大受刺激。”
杜宣还评论说,赵清阁的悲剧是将自己的一生,付诸给了一个不能给她以名分的男子。
赵清阁这一生,对终究没能给她名分的老舍是否怨恨过,已经不得而知了。
只知道,当赵清阁得知老舍沉太平湖而死时,她竟良久默然无语,甚至连眼神都未有太多的变化。事后,她转身去点燃了一炷香,然后便是沉默,长长久久的沉默。
余生里,赵清阁一直在思念老舍中度过。她一直守着他的信,他的诗打发她往后几十年的寂寞。晚年时,无儿无女的她身边只有一个保姆相伴。
离世前,她曾写下了所有人的回忆录,唯独对老舍绝口不提,去世前更是烧掉老舍送给她的所有信件,远离尘世时带上了关于他的所有回忆。
赵清阁此举,是想彻底忘记老舍,还是想将老舍的一切带到另一个世界呢?
答案,已经不得而知了。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赵清阁自己也并不知晓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抛开道德而言,这段凄美感情,多少是让人动容的。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絜青:身为老舍原配,在35年的婚姻生活中,隐忍,崩溃,释然着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大作家老舍竟然死于婚外情|爱戴|编剧|胡絜青|赵清阁|科学家|小说家|鲁迅先生|民国作家|文学作品
老舍:无论结发妻子,还是红颜知己,都让自己太沉重
当红颜知己多年,还是抵不过原配,她选择退出,余生不再嫁人
赵清阁:如此高标动人的一方美女,却因用情至深而孤身终老
一生只爱一人,无论怎么努力仍比不过原配,只好选择终生不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