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场上,到底如何读懂诗
闵老师语文研究工作室 2022-09-14 07:00 发表于重庆
收录于合集#古诗词18个

考场上,到底如何读懂诗

古典诗歌阅读是高考语文卷上的难点,完成题目有三个步骤:读懂诗歌,审对题,组织好答案。读懂诗歌又是难中之难。因而读懂诗歌也就成了完成诗歌题的关键。读懂诗歌的方法众说纷纭,但很多方法收效甚微。今天谈谈我对考场上到底如何读懂诗的看法,重点谈的是被考生忽略的细节 

首先要明确读懂的衡量标准——读出诗歌抒发的情感。作为抒情体裁,情感对于诗歌相当于主题对于小说,论点对于议论文。读懂诗歌的实质,就是找到一首诗到底抒发了什么情感。

然后就是找到读懂诗歌的具体方法。我总结了四种方法。一是找到诗人,二是从头读到脚,三是补充省略成分疏通字面意思,四是归类。这四种方法,不是平行并列的关系,第一点是“纲”,其他几点是“目”。重点自然是“纲”。下面具体说明。

找到“这一首诗”中的诗人。

为什么要找到诗人?首先,诗人是抒情主体。因为诗人只能抒发自己的情,不能抒发别人的情,就像你不能抒发我的情,我也不能抒发你的情一样。所以找到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抒情,就成为破解诗歌情感的重中之重,这个方法所以就成为“纲”。

很多老师教的方法是从意象入手,而学生还是觉得把握不准。其实,不管诗中有多少意象,都是通过诗人的眼睛去看,去感知。如果读者看不见诗人,只看见一堆散乱的意象,自然不好把握诗歌的情感。我班上的学生就和我说:“最读不懂的是全篇写景的诗,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诗人想干啥。”我们来分析一下意象和诗人的关系。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透过各自的人生经历,也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大雁,如果诗人是被贬南方的官员,多年未归,他看见大雁北飞,会想到人不如雁,“我却不能如雁北归”,这就是勾起乡思了。如果诗人本来就是南方人,平平常常,他看见大雁北归,只是感觉又是一年春来到,大雁只是传达了季节更替的信息,诗人因此感慨的可能是时光流逝。还有,如果诗人是行猎的将军或者饥饿的路人,他看到大雁,可能想的是,如果打下这只大雁,是煮着吃,还是烤着吃。大雁没有变,但诗人不同,情感会跟着不同。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找到诗人是读懂一首诗的关键。古典诗歌中有一些经典意象,如菊花、柳树、红叶、竹子、梅花、松树、大雁、落红等等。所谓经典,就是经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感情,如柳树经常表达的是留恋、思乡,但也不能说明每一首诗都是这样的感情,死记硬背经典意象寄予的情感,反而容易弄巧成拙,读诗需要突出的是“这一首诗”中的感情。

一首诗中诗人无处不在。古人写诗(词),其实就是那时的一种日记,现在叫微博,还可以叫做晒心情,是一种非常个人的文体。所以,大多数诗中就只有诗人一个人。有的诗中有两个人物,如送别诗,存在送别双方,不管诗人是走的人还是送的人,诗人在哪个人物形象上着墨多,要抒情的始终是诗人。也有的诗中,诗人没出现,但作为旁观者,他也是存在的。比如男性诗人写的闺怨诗中,所有动词陈述的主语都是闺妇,景物描写也在烘托闺妇的情感,但诗人也以旁观者的身份对闺妇有一种情感态度,比如同情。这种诗歌尤其要分清是闺妇的情还是诗人的情。如果考生说“表达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而诗人又明明是男性诗人元好问,就闹出笑话了。所以,不管诗中有多少人,我们在找诗人的时候,不要找错人。无处不在的诗人是抒情的主体,意象、意境、手法、语言,都是诗人抒情的手段。如果读者被这些手段障目看不见诗人,自然不易把握诗歌的情感。

怎样就算找到诗人了呢?我们都知道知人论世的说法,关于诗人的人生经历,社会环境等等,但这个说法似乎指向太过广阔的背景。这种方法更适用于高一高二有很多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对于考场上似乎并不适用,因为不熟悉的诗人我们不知道背景,熟悉的诗人的背景未必有用。所以这里说的找到诗人,指的是找到“这一首诗”中的诗人。尽管古典诗歌大致可以依据题材进行情感归类,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之类,多数情感有共性,但每一首诗都有“这一首”的个性特点。这也是为什么不能轻易读懂一首诗的原因,当然考试选用的诗歌不能太过简单也是原因。要破解“这一首诗”抒发的感情,先得找到“这一首诗”中的诗人。有人说,如果需要,注释会给出背景的,的确是这样,但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个诗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正在干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总结起来,找到诗人的标准是,能说清楚诗人的身份、际遇、时间、地点、正在做的事情,如登高望远,走在路上,送友,赏花等。诗人平白无故也是不写诗不抒情的。有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够判断诗人抒情的原因,什么触发了他要抒情,进一步判断要抒发什么情。顺便也借助这些信息判断先有景还是先有情,景物是眼前实景还是虚景。

诗歌考点中有一个是“诗人形象”,考出来的频率不太高,但解读诗人形象的过程却是破解诗歌情感的过程,多数人还没认识到其重要性。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找到诗人。这就用到了“目”上的具体方法。

从头读到脚:找到诗人,找到出题人。

“从头到脚”是指信息的区间。从头读到脚就是从“这一片”区间找到所需的信息,完成阅读的信息检索过程。要找到诗人信息、出题人信息,就都在“这一片”区间中。           

这里又提到一个“出题人”。诗歌是诗人写的,注释和提示是出题人给的。读懂考场诗歌,还得看清诗人背后的出题人。出题人设计了这场测试,并且适时给出注释和提示。考生对一首诗到底理解到什么深度算合格,出题人说了算。

考生就要像精明的侦探一样,检索关于本诗的感情和题目的所有信息,有的信息用处不大,但有的信息似乎不起眼,作用却很大。考生要从这些信息中发现端倪,加工整合,总结出需要的结论。

多数老师都这样教学生,读诗歌第一步是读标题,然后是作者,序文,然后是作品中的意象、意境、抒情字眼(诗眼),最后要关注注释。讲的非常正确,也非常重要,一般师生都懂了,我这里也不打算细说了。我认为这个步骤应该再延长一下,所谓从头到脚,“头”从题干“阅读下面一首**”开始,**是唐诗或者宋诗、明诗、清诗等,要不就是宋词、元曲等。这个地方提供了关于这首诗的时代、体裁。这样的信息要和其他信息共同作用以便得出结论。体裁主要是针对词曲没有标题的情况,避免误把词牌曲牌当标题。“脚”不是止于注释,是到具体题目的题干上。有时候题干上有提示,当然更多时候没有。比如:题干是“这是一首咏荷词,请说出上片的修辞手法。”其中“ 这是一首咏荷词”,没有提出问题,只是出题人给出的提示,因为此词光有词牌,出题人知道不提示的话考生读不懂;“请说出上片的修辞手法”才是让考生解答的问题。出题人给提示和给注释是一个道理,不是为难考生,是帮助考生。

从头到脚的信息中,尤其要关注注释和标题。注释,有时候条目多,有时候只有一条却很长,这样的情况下考生最容易出错。考生要细细研读信息含量,避免看过,却没有看出东西来,没看出出题人的意图来。这个问题在阅读标题时也存在,老师问看过没,考生说看过了,可就是没有看到相关诗人的信息,标题中首先是关于诗人的信息量又常常很大,有类于序文,并且看标题常常体现类型。比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标题给出的信息有:地点是扬州,初逢席上理解成时间或情景都行,白居易赠诗在先,本诗是诗人酬答的作品,属于赠友诗,诗人刘禹锡和好友白居易当时都在酒席宴上,不是双方不见面的“遥寄”。这些就是找到诗人需要的信息啊,诗人写诗也是尽量让人读懂的,不是完全不考虑读者。标题中有时候有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是诗眼。最后,标题内容和诗句互相照应,就是所说的扣题。《夕次盱眙县》,标题中的“夕”,和诗句会互相照应,诗句处处扣“夕”字。“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三、补充省略成分,疏通字面意思。

谢冕先生曾经有个说法叫“泡”开诗歌,把诗歌展开成散文。说的非常好,得到广大师生认可。如果技巧能够具体些,我认为主要是省略成分的补充。既然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字数受限制,大量成分被省略,那就结合语境把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甚至定语状语都补出来。这些成分中,最主要是主语。诗中的那些动词,前面常常没有主语,不过不难,一般诗歌中就有一个人,最常被省略的主语是诗人“我”。有两个人,就稍微复杂一些。要分清是“你”是“我”。举个例子,大家熟悉的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是送别类型,作品中有两个人。词中的“我”科考落榜,是要走的人,“你”是送行的,是京城的恋人。摆酒饯别。补出主语是这样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我们)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们)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我)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你)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再举一例,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此诗是作者为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诗人在柳州,堂弟要去湖南。是伤别并自伤之作,所抒发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补出主语是这样的:

(我)零落残魂倍黯然,(我和你)双垂别泪越江边。

(我)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我)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你所在的)荆门郢树烟。

另外,咏物诗中省略主语的情况更普遍。标题出现过所咏之物后,诗句中经常就再不出现了。看苏轼的《海棠》一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会出现每个字都认识,就是读不懂的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东风(中)(海棠)袅袅泛崇光,(海棠的)香雾空蒙月转廊。(我)只恐夜深花睡去,(我)故烧高烛照红妆。”补出省略成分后,一下子就懂了,至少是明白大概了。

当然,在有主语的情况下,不要乱加主语,一定看清语境。

如果出现倒装句,要调整倒装句语序,就基本疏通诗歌字面意思了。

四、考察诗歌类型。

诗歌依据题材分类,可以分成闲适隐逸诗、赠友送别诗、边塞征战诗、托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羁旅行役诗、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等。各种类型都有一类诗的共性,各种资料很容易查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读诗,要读出一类诗的共性和“这一首”的个性,两相结合,就读懂一首诗了。

以上所谈,是我平时大量做题阅卷以及和考生沟通之后,总结出来的一点点所谓技巧。常识方面说的简略,重点谈的是被考生忽略的细节。我想,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在高考考场没有老师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读懂古典诗歌;将来走向社会,也能在没有老师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读懂古典诗歌,教学也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诗歌需知晓诗之“语”(特殊表达)
怎样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从诗歌标题开始!
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怎样读懂诗歌?
古诗鉴赏读懂先行 (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