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咏流传:《山居秋暝》王维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文字由本人根据蒙曼老师解读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
《山居秋暝》王维(雅坤朗诵)00:0001:05《山居秋暝》王维(方明朗诵)00:0000:48《山居秋暝》王维(苏扬朗诵)00:0001:05《山居秋暝》王维00:0009:19经典咏流传:张杰《大美中华》00:0005:45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连讲了好几首边塞诗了,未免杀气过重,慷慨有余而明媚不足。今天是立秋,一个新的季节开始了,跟大家分享一首最清新优美的秋日颂歌,王维的五律——《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先说题目吧,“山居秋暝”四个字,也是四个元素:山就是山,它不是海,不是村庄,也不是朝廷;居是住啊,不是周末去爬山,也不是旅行走过山路,而是就住在山里;秋是秋天,不是溽暑的夏日,不是寒冷的冬天,而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出自唐朝韩偓的《已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韩偓《香奁集》里有许多反映男女情爱的歌,这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其好处全在于艺术构思精巧,笔意含蓄。);暝呢,是薄暮时分,不是白天,也不是黑夜,而是白天和黑夜的交界处,这边刚刚红日西垂,那边已经月上东山。这四个元素都要写到,怎么写呢?
先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一联写初秋,写得真是恰如其分。咱们都知道,在黄河流域,刚进入秋天的时候,天儿还相当热,人称“秋老虎”嘛,但是,只要下过一场雨,马上就会有丝丝凉意,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而且秋天的温差也变大了,白天虽然暑热依旧,但是晚上却会有凉风渐生。这都是我们北方人最熟悉的季节特点,王维一联诗全都表达了出来。
但是光有时令感还不够啊,更重要的是这一联内蕴的美感。空山是什么山哪?是空无一人的山吗?当然不是,最起码诗人就在山里嘛,何况后面还有浣女和渔舟。所谓“空山”,不在浪无人踪,而在于远离尘嚣,这样的山,原本就是王维的心头挚爱。除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他不是还写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嘛,那是隐士之山哪。其实他还写过“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上遥望空云山。”(出自陶渊明的七言乐府诗《桃源行》,王维七言乐府诗《桃源行》将陶渊明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改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更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颇为后人称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上遥望空云山。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嘛,那是写神仙之山,这都是空山自带的禅意。那“新雨”呢?所谓“新雨”就是刚刚下过的雨。空山本来就是世外桃源了,再加上新雨洗涤,更加空明澄澈。那要是再加上“晚”和“秋”这两个元素呢?相对于白天的热闹,傍晚有幽静之美;相对于春夏的缤纷,秋天有俭静(谓恬静寡欲。唐 李廓 《上令狐舍人》诗:“近来唯俭静,持此答深知。”《新五代史·杨邠传》:“ 邠 为人颇俭静。” 明 李东阳 《淡轩记》:“且君以其身教於其家,故其子 缜 为工部都给事中,文学论议表见於世,而持身俭静有家法,其得乎澹之义者为多。”)之美。
在一年的这个时节、在一天的这个时段,在一座远离尘世的空山之中,在一场涤荡万物的新雨之后,诗人的内心是和空气一样透明,和空山一样宁静的,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他举目望去,会看到什么呢?
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下松林,石上清流,这是一幅多美又多高洁的图画呀!美,我们都知道;高洁在哪啊?明月呀,她不是熠熠生辉的太阳,松林也不是招蜂引蝶的桃李,但是当白天过去,夜晚来临的时候,月亮会冉冉上升,洒下清辉。当春夏过去、红消翠减的时候,松树还依然故我,青翠如盖。“明月松间照”,这多像两个与世无争却又自由品格的君子在交相辉映啊。那“清泉石上流”呢?泉水是清澈见底的,它不在泥土中穿行,而是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那山石被泉水冲刷,自然也是一尘不染。所以说“明月松间照”是高洁映照着高洁,而“清泉石上流”则是清洁呼应着清洁。
这是在写景吗?当然是的,而且写得层次分明,高处的月亮、中间的松树、底下的山石和泉水,都那么清静绝伦、超凡脱俗。但是它又不仅仅是在写景色,因为中国从《离骚》开始就有以香草美人儿比赋仁人志士的传统,司马迁的《史记》评价屈原不就讲“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吗?这月下青松、石上清泉不也正是王维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写照吗?
咱们之前一直讲,律诗讲究起承转合。首联是起,写整个秋山,颔联是承,写具体的景致,那接下来颈联该转了,转到哪儿呢?由风景转到人,也由静转到动了。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深处,传来一阵欢声笑语,让我们知道那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回来了;田田的莲叶,忽然向两边分开,让我们知道原来捕鱼的小船正顺流而下,这真是至善至美的田园牧歌(“田园牧歌”指的是内容上多以田园诗和爱情诗为主的吟唱音乐和诗歌,后来被中译之后,田园牧歌主要指代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宁静的、诗意的、浪漫的生活方式、场景和情感体验。比如沈从文的边城里描写的那种,虽然不涉及放牧或者放牛,但也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啊!
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一代代文人都在书写着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这桃花源里不仅要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更要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吧?天人合一,政通人和,这才是中国人推崇的理想社会。这观念并不特别新鲜,但难得的是诗人把它写得如此漂亮。我们刚刚说这一联是写人的,可是你看,人正面出现了吗?没有啊。那浣纱的女子还藏在竹林里,我们能听到的只有她的朗朗的笑声;那打鱼的渔夫还藏在荷塘里,我们能看见的只有荷叶的摇动。整幅画面里并没有人,但是谁都明白,这里充满了人的气息、人的欢乐,这是何等含蓄、何等空灵的意境啊!
山里的明月、清溪是清静高洁的,山里的浣女、渔夫是淳朴快乐的,山的品格和诗人的品格相互呼应,让诗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这样一来,尾联儿也就顺理成章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来自于哪儿啊?来自于《楚辞·招隐士》,《招隐士》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还有一句,“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孙啊,回来吧,山中险恶不可久留居!是招呼有才能的人从山野中回来,进入仕途辅佐国家。)。王维是把这两句诗放在一起,然后呢,反其道而行之。
《招隐士》不是说“王孙不归,春草萋萋”吗?李白最崇拜的诗人谢朓,还根据这个主题写过一首小诗,就叫《王孙游》,怎么写的呢?“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仿佛春花一落、春芳一歇,所有的美就都不复存在了,可是王维不这么想,他说“随意春芳歇”,山中秋色已经如此迷人了,那么春芳消歇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是第一句。那《招隐士》不是还说“山中不可久留”嘛,仿佛山中不足以容纳贤才,隐士必须出山效力,可是王维也不同意,他说“山中自可留”,山中的生活才是诗人真正赞叹也真正向往的生活,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留下来了呢?
杜甫也说过呀:“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出自杜甫的《佳人》)九重宫阙也罢,万丈红尘也罢,都有喧嚣污浊的一面,世俗所谓的名缰利锁(缰:驾牲口用的缰绳;锁:锁链。比喻名利束缚人就像缰绳和锁链一样。),是荣耀,更是束缚啊。深陷其中,谁能保证自己的清白呢?王维素有禅心,早已淡泊名利。既然如此,何不归隐山中,享受这难得的“山居秋暝”呢?所以最后这首诗就落在这句话上:“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那你再通篇看下来,这首诗写得如诗如画,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和社会风情之美高度统一,让读诗的人都和王维一起产生了出尘之想,这大概就是王维作为“诗佛”的魅力吧。
再读一遍,“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下一首跟大家分享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看看李白笔下的山和人是什么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居秋暝míng》唐.王维
诗中有画 恬静优美——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蒙曼解读王维《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王维
唐诗(109)《山居秋暝》 (王维)
王维 《山居秋暝》 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