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咏流传:《峨眉山月歌》李白
文字由本人根据郦波老师讲座整理。
收听更多音频请点击:《峨眉山月歌》李白
李白《峨眉山月歌》(方明朗诵)00:0000:44雅坤朗诵《峨眉山月歌》00:0024:23峨眉山月歌__王铮亮;曹媛源 - 经典咏流传第五季 第6期00:0003:08
以下视频来源于
语文大师官方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本里的一首古诗——李白的《峨眉山月歌》。诗云: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的我们啊,不像古人有那么多的闲暇时间,不像他们有那种心境去看月亮,对月亮的感觉其实更多的来自诗词等文学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写月亮的诗就更有其特别独到的魅力与意义了。自古诗人爱月亮,李白更是对月亮情有独钟,李白现存的千首诗歌中直接或者间写月亮的竟有超过300首之多,几乎有30%的篇幅都是写月亮的,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李白对月亮的情谊以及月亮对于李白的意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峨眉山月歌》是李白许许多多吟月诗中的一首,也是他年轻时出蜀途中留下的一篇作品。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就是“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看不到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已经到了渝州。”诗里写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月,是李白离开家乡时心情的真实写照,此时是开元13年,李白大约二十四五岁吧。第一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虽然两年后他才在安陆写下了带有自序性质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出蜀之际的李白已经树立了“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李白,内心既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又有对故乡的无限依恋,李白把这两种情感融合到了一起,并在诗中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出来。整首绝句,短短28个字,有七个动词,前面四个写的自然风物,后面三个“思、见、下”,则是写李白的行动了,其中一个“思”字也正是全诗的诗眼。那么问题就来了,郦老师想要问问同学们,既然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离乡时的思乡之情,那么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说的“思君”,思君不见下渝州嘛,这个君又指的是谁呢?他所思念的对象又是谁呢?在课文的阅读说明中,提示说这首诗抒发了李白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在古诗中呢,“君”的确常常被当作友人,李白自己就有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句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句子,这样的例子很多了。不过如果是指人,这个君的情况也可能存在其他可能,可以是友人,也可以是亲人,当然还可以是心爱的人。在古诗中“君”字的确也有其他多种的指代,像元稹的《离思》,“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就是写给亡妻韦丛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也是写给妻子的;而像曹操的《短歌行》,“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那里头的“君”就不是具体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人才了。
蜀地是诗人的故乡,当此去蜀远游之际,思念的朋友,牵挂的亲人、恋人,寄情明月,心绪如江水一般起伏,这是非常自然的心理感受。这个“君”字的所指就好比张九龄在“海上生明月”之后,想起“天涯共此时”,会自然而然地说出“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这里的情人既可以指代一个具体的心爱之人,又可以指天下一切有情人,甚至可以是指作者自己。
读诗的时候,其实可以有多种的想象与解读,可以直接从文本入手来体会,但同时也应该对诗歌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大家的思维可以非常地开阔,可以大胆想象,但还要做到细心求证,学习通过历史资料的收集、甄别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在脑洞大开、打开思路的同时,还要学会加以求证,而且这种求证不是简单的询问老师,而是应该自己动手去耙梳材料。同学们不要觉得这样会浪费时间,要知道能够独立地思考并通过自己对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的掌握来探寻问题的答案,是大家将来从事研究或参与社会活动必备的素质。
前面我们在讲《论语》时说过,古汉语因为经常有代词的使用,代词相比一个准确定义的名词而言,意义所指要相对模糊。同样诗词由于篇幅的原因,许多指代也便有了多种含义,思君的“君”字在这里也是一种模糊的指代,这就导致我们今天在理解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也正因为如此,有研究者把这里的君不看作一个具体怀想的人,而是解读为峨眉山月。我们仔细考察后会发现这样一种理解似乎更接近这首诗的意境。
古人作诗的确喜欢望月怀远,但诗作一般总要将怀人的主题明示给读者的,至于所怀何人,一般都有所交代。比如说,苏东坡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写作的因由便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所以他说的“但愿人长久”的那个人其实是他的弟弟,子由就是苏辙了。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怀人诗,大多都会在标题中有所体现一样。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另外像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就都是如此。
更为重要的一个理由是,李白其实曾经还写过另外一首歌行体的《峨眉山月歌》,同样提到了峨眉山月,就是直截了当地讲明了对象。那首诗的名字叫做《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他怀想的同样是山、同样是月,但《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怀人则要明确多了,正如诗中所云“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当然了,话说回头,如果说李白在这首歌《峨眉山月歌》中所思的“君”是峨眉山月,那么就又有一个问题了。前面刚刚说过“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何这里却又提到“思君不见”不见呢?这就体现出李白高超的诗人气质与完美的技巧了。或许是真的看不见,因为四川多山,李白出蜀要经过三峡,那里山多山密,山高山陡,李白船行其中,月亮被群山遮挡,自然看不见。看不见呢,不一定是真的看不见,而是作者离别家乡之后所见的月亮,或者已不再是故乡的月亮,而是别处的月亮。李白和许多诗人在这种怀乡下的情境中都会置换故乡的月亮不同于别处的月亮这样一种概念,像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便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诗人无心见,或者说是不愿见。之所以不见家乡月,是怕因月而触发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愁。此时的李白扬帆东下、辞亲远游,胸中又踌躇满志,纵横千里的豪情壮志,但内心深处呢,又对蜀地有着浓浓的不舍与留恋。所谓“月亮代表我的心”,那轮峨眉山月早就化为李白心中永远挥不去的乡愁,挂在他的眼前、挂在他的心间,直到生命的结束。
一个“思”字——思念的“思”巧妙地从景及人、将动态的景物描写转化为引而不发的思乡之情,而这个“思”字、这一轮月亮也贯穿了李白的一生,月亮从此成了李白的最爱,也成了李白思乡的经典意象。大概在一年多之后,他从长江上游来到长江下游,在客居旅社时就写下了著名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说到这啊,郦老师想说在写作方面这首诗还有一个特别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教材阅读提示中说到的五个地名连用造成迅速转换之感。本来绝句因为其短小,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而李白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是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诗人将依次经过的五个地点——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一一纳入诗中,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满满的思乡情怀。在地名的处理上颇富于变化,既有峨眉山月、平羌江水一类的虚指,又有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的实用,真是构思精巧,不着痕迹。
明代王世贞评价此诗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这种笔力,唯有杜甫可追随一二了。老杜说,“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为此“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中便有四个地名,或可与李白比肩,但老杜的已经是律诗了,由此也恰可以看出“诗仙”李白在创作上的别具一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24岁所做,4句诗中包含5个地名,被誉为“千秋绝调”
一首诗仅28个字,却一口气写出了5个地名,也只有李白才能写得出
“漫”出来的中华好诗词|《峨眉山月歌》
李白:峨眉山月歌
【诗海拾贝】峨眉山月歌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12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