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周一背诵:13.六国论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知道读书。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读了七八年,读之益精,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苏洵的《六国论》从六国灭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要团结一致,共同抗秦的观点,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当时北宋外有契丹、西夏强敌,作者属于主战派,所以特别强调内部团结的重要性

一、课文原文标注

1.写一写:原文标亮色部分为易错字,注意加强书写。可以在易错本子上一笔一划对着书写5遍,强化记忆。

①记住生僻难写字;②区分同义异形字;③区分同音异义字;④区分形近异义字;⑤留心语句顺序;⑥留意具体语境;⑦留意句中通假字;⑧注意不遗漏虚词。

2.记一记:批注为翻译或者相关内容阐释,边理解边背诵,疏通理顺文句内容,注意文言重点字词理解和掌握。

(1)附重点字词积累,画曲线的为特殊句式,请注意加以判断。(答案参照书本注释)

六国破灭,非       )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      )。或曰:六国互丧,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失强援,不能独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       )则获邑,       )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          )先祖父          ),          )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式: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奉之             )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句式: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李牧连          )之。          )牧以谗诛(句式: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亡,           )不得已。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秦之心,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秦人积威之所劫,       )削       )割,以趋于亡。为国者(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        

六国与秦皆诸侯,其       弱于秦(句式: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       )。    )以天下之大,    )而    )六国破亡之故事           ),            )又在六国下矣。

【参考答案】本篇关注词类活用现象。

六国破灭,非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判断句)。有人)曰:六国相继)丧,全部,一概)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承接上文,表原因,因为)失强援,不能独保全)。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向秦国割地求和。贿赂秦国而使自己的国力削弱,这是灭亡的原因啊。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难道)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理解】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的收获)则获邑,大的收获)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丢失),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本来)不在战矣。思他的,他们的)先祖父祖辈父辈),通:曝,冒着)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句式:省略句),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满足),奉之更加)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决定,确定)矣。至于以至于颠覆灭亡),(按道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侍奉)秦,犹抱薪救火(成语: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当,适宜)之。

秦国(除了)用攻战(的方法)获取(土地)之,(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收获就得到邑镇,大的收获就获得城池。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作比较,它的实际数量多到百倍;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作比较,它的实际数量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儿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很不爱惜,拿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到了灭亡的地步,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对了。

【理解】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灭亡),何哉?亲附,亲近 )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是故所以)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句式:判断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才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句式:状语后置 ),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两次 ),李牧连( 使……退却)之。等到)牧以谗诛(句式:被动句),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战败而亡,确实)不得已。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不去刺秦王),良将犹在,则胜负之天数,命运。),存亡之天数、命运。),通“倘”如果)与秦相较量),或未轻易)量。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肯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赵国的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假如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理解】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侍奉 )秦之心名作动, 礼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被)秦人积威之所劫,天天)削月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治理国家的人使为积威之所胁迫,挟持。)哉!(句式:被动句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优秀人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顺利咽下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理解】总结历史教训。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力,力量。弱于秦(句式:状语后置),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态势)。假如)以天下之大,降低身份)而追随,跟随)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凭借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而跟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理解】讽谏北宋王朝。

(2)文章架构

二、易错字挖空训练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       )在(       )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       ),大则得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      )先祖父,(      )霜露,斩(       )(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惜,举以    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秦之欲无厌,奉之(     )繁,侵之    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    )矣。至于(       )(       ),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    )(    )为计,始速祸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    )之。(    )牧以(    )诛,    )(    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    灭(    )尽之际,可谓智力    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    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日(       )月    ,以    于亡。为国者    使为积威之所    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而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情景式默写训练

【真题再现】

(2020年新高考卷Ⅱ)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考题演练】

  1.(山东省德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三4月联合质量测评)《过秦论》和《六国论》都是总结前朝灭亡,给后来者以警告的文章。《过秦论》强调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六国论》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

    2.(北京市朝阳区2022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秦之灭亡告诫统治者“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苏洵在《六国论》中以六国之灭亡警醒为国者“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3.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国,但“__________”,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___________”。

4.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 《阿房宫赋》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5.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苏洵在《六国论》中便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论证贿赂秦国的危害。

6.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                  ,非秦也;                     ,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7.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                                          ”,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8.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9.在《六国论》中,苏洵说明虽然齐国没有贿赂秦国,却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原因是:“                         。”唇亡齿寒,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0.苏洵的《六国论》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                                   

11.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参考答案】

【真题再现】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考题演练】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

2.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3.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弊在赂秦

7.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四、成语积累

如弃草芥:芥:小草。就像仍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解释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

日削月割:指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披:拨开。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多刺小灌木。

五、文化常识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国论》教案设计教案课堂实录
201708【苏洵】《六国论》(作品赏析)
三篇《六国论》比较 – 国学网
六国论
高考必背篇目|(部编必修下)《六国论》默写训练
《六国论》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