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不可说丨“虎踞龙盘”“虎视眈眈”……虎年到,谈谈成语故事中的虎文化

元代王冕《猛虎行》诗有云:“去年江北多飞蝥,今年江南多猛虎……逋逃茫茫不见归,归来又苦无家住。老翁老妇相对哭,布被多年不成幅。天明起火无粒粟,那更打门苛政酷。折胫断肘无全民,我欲具陈难具陈……”《猛虎行》最初是汉乐府相和歌辞,历代文人多有创制,往往自出新意。王冕的这首《猛虎行》在一众同题诗歌里尤其出色,为天下鸣不平,悲悯百姓苦难,其内容表现上先写猛虎为害,为害之甚,之后更进一层,点破“苛政酷”为害更甚,更为触目惊心!王冕这样的写法,也影响启发了明代袁宏道的《猛虎行》;但从思想源头上领悟,王冕《猛虎行》实则是解析运用了“苛政猛于虎”这一成语典故。

成语“苛政猛于虎”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故事是说,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着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问:“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回答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只是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老虎为害,让人不免“谈虎色变”,但残暴的统治危害更大,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苛政猛于虎”这样的成语故事,是儒家“仁者爱人”观念的体现,很有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唐代李商隐《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诗有曰:“遥作时多难,先令祸有源。初惊逐客议,旋骇党人冤……虎威狐更假,隼击鸟逾喧。徒欲心存阙,终遭耳属垣……蚁漏三泉路,螀啼百草根。始知同泰讲,徼福是虚言。”友人“遂州萧侍郎”去世,李商隐悲叹、悲愤不已。诗里也追溯友人灾祸的源头(“祸有源”),大写蒙冤被逐,有如屈原被小人谗言陷害,“徒欲心存阙,终遭耳属垣”。其中的诗句“虎威狐更假”,显然是用了“狐假虎威”的成语典故。

“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一》: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说,楚宣王问群臣:“我听说北方的诸侯国都害怕我们楚国的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

大臣江乙回答说:“山中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长官,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道理跟这个是一样的)现在,大王您的国土方圆五千里,有大军百万,却由令尹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所谓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宋末元初方回《梅雨大水》把“狐假虎威”这一成语直接用在了诗里。方回《梅雨大水》诗曰:

积年梅雨动兼旬,咎证源源殆有因。

狐假虎威饶此辈,鼠穿牛角念吾民。

涎流白饭难侥幸,汗滴青秧浪苦辛。

曲许乖龙啖梁燕,何如饥溺拯穷人。

宋代文人对于灾异原因的追究特别认(迷)真(信),还很有气势地掀起过全国性的激烈的真理大讨论,而其最终结论大抵就是天人相应,天有灾荒,则必因官员德不配位,或朝堂之上小人在位、小人乱政。于是乎,甚至宋代天子也多有因黄河决口、天下大旱、天下大涝、天下瘟疫、彗星出现等等下罪己诏书;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被攻击时,灾害性气候就被当成了新政、变法危害的“铁证”。细读苏轼《喜雨亭记》对此当颇有感触,“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苏轼难道只是在这里“拽文”吗?而范仲淹《岳阳楼记》有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为什么淫雨连月就会让人“忧谗畏讥”“感极而悲”呢?为什么淫雨连月就可能会有人谗言讥害太守呢?

明白了这样的文化理念,则方回《梅雨大水》之诗的“严肃科学”精神就很好理解了。方回追究说,连续几年来的梅雨期都超长,超过了十天二十天,还引发洪水灾害,这归根结底的原因当然就是“狐假虎威”的小人实在太多了。

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有云:“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霜。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耻作易水别,临岐泪滂沱。”李白《送羽林陶将军》诗曰:“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李白这两首诗里,都有“探虎穴”的说法,这是暗用了班超“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典故。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故事里的情势万分危急,班超率三十六人出使鄯善国,鄯善国首鼠两端,既接纳汉使班超,又交好匈奴使臣。班超当机立断,趁夜火攻,斩杀匈奴使团,迫使鄯善国王纳子为质,与汉建交。而班超脱口而出的“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应当是当时即已通行的俗语,形象、生动、勇毅、果敢。后这一成语一般写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而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送羽林陶将军》这两首诗里的“探虎穴”,也分明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抒发着一种人生豪迈的浪漫情怀和青春气息。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四》诗曰:“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诗里有成语“龙蟠虎踞”,第二句又点出“金陵”地名,这“龙蟠虎踞”是专称今江苏南京市山水形势险峻稳固,堪为帝王基业的。《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西晋张勃《吴录》曰:“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毛泽东自然是熟知这一典故的,其《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云:“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仅仅以“虎踞龙盘”“龙蟠虎踞”的地势当然不能保证江山永固。

唐代李贺《白虎行》诗曰: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

烧书灭国无暇日,铸剑佩玦惟将军。

玉坛设醮思冲天,一世二世当万年。

烧丹未得不死药,拿舟海上寻神仙。

鲸鱼张鬣海波沸,耕人半作征人鬼。

雄豪猛焰烈烧空,无人为决天河水。

谁最苦兮谁最苦?报人义士深相许。

渐离击筑荆卿歌,荆卿把酒燕丹语。

剑如霜兮胆如铁,出燕城兮望秦月。

天授秦封祚未终,衮龙衣点荆卿血。

朱旗卓地白虎死,汉皇知是真天子。

李贺写诗,向来都是朦胧派,但这首却很写实,比较好理解。这首咏史诗当是青年李贺对于秦朝灭亡的认真反思:“烧书”的文化倒行逆施,“一世二世当万年”的痴心妄想,求“不死药”“海上寻神仙”的穷奢极欲,“耕人半作征人鬼”的穷兵黩武,以及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等等均一一呈现出来。而该诗的第二句说“秦皇虎视苍生群”,全诗倒数第二句又说“朱旗卓地白虎死”,则李贺是把秦始皇比作了白虎。如此说来,“秦皇虎视苍生群”里的“虎视”应当是运用了“虎视眈眈”这一成语。

成语“虎视眈眈”出自《周易·颐卦·六四爻》:“虎视眈眈,其欲逐逐。”“虎视眈眈”的意思是说,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李贺写“秦皇虎视苍生群”诗句,则是认为,秦始皇把天下苍生当作成群的猪羊般的猎物看待……以致民怨沸腾,英雄豪杰群起,“天授秦封祚未终”,秦朝灭亡,咎由自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大处着眼,与读史、品诗相结合,我们对于“苛政猛于虎”“狐假虎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踞龙盘”“虎视眈眈”等成语故事进行了解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唯有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心怀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方能不负人民,龙行虎步;方能生龙活虎,龙腾虎跃;方能虎虎生威,如虎添翼;方能气吞万里如虎,一起向未来!

编辑 | 

曾璐

责编 | 

刘志

编审 | 

王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虎的成语120个(解释)
虎年说虎
焦老师讲成语故事之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虎年祝福成语
成语典故:苛政猛于虎
原来你是这样的“小脑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