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首短小禅诗,饱含人生大智慧,道尽人世哲理。

禅诗富含高深的禅理,能够开启人生智慧,让我们悟透人生的哲理,看清人生的方向。

《西湖僧舍》

宋   释清顺

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

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

春去春来,花开花落,尽皆如此。多么华美的亭园,也挽不住花谢水流,多么僻静的地方,也照旧花开春来。见到这一层,深山野寺,钟声也自悠扬,天涯风帆,情味他处难得。人们读到这里,不禁领悟出万物生灭皆顺其本性与自然的禅理么?而这一深邃禅理,却蕴于春风有期、桃花开落的景物画面之中,不落言鉴,这就是禅趣。难怪苏东坡当日急忙访求清顺,心会亦深矣。

《山中夜坐》

宋   文及翁

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
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

终生仅以一蒲团为伴,本是多么的单调乏味,但在作者笔下却是称心如意极了,因为 “山中”是 “大自在”的。其中一个 “大”字,淋漓尽致地渲泄出了作者对其理想——“超凡脱世”的向往追慕。禅道在悟,作者是已深得其 “透彻之悟” 了。独坐山中,入无我之境,时以草木为伴,驰神乎天地之间,免乎一切物累,远离世俗龌龊。此天地又是多么的广阔,生活又是多么的自在。


《绝句》

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杏花小雨,飘飘洒洒,雨夹着花的清香,花带着雨的湿润,展示了一个早春的迷濛天地。“欲湿”是似湿未湿,欲干犹湿,湿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丝依依,轻柔和煦,吹在脸上凉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风,真正构成了一个如诗如梦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烟杏花,如线杨柳;感如酥细雨,如丝和风,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欣赏明眸流睇之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感情。

《野望》

宋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当诗人以散淡之身在一个散淡的秋日漫望远近那无数峰峦时,那些峰峦显然没有给诗人以强烈的印象,当诗人漫步上山看野水时,突然从水中倒映的山景触发了某种禅机,达成了某种顿悟,感觉到无比的喜悦。诗人顿悟的到底是什么,他没有明说。全诗至此曳然而止,唯其如此,给人无限回味的余地。至道本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啊!


《长安逢江南僧》

唐   崔涂

孤云无定踪,忽到又相逢。

说尽天涯事,听残上国钟。
问人寻寺僻,乞食过街慵。

忆到曾栖处,开门对数峰。

诗人突出地写了僧人能看破红尘、空视一切,既表现了僧俗的差异,也表现了作者感到为尘俗事务所累、自觉不及僧人自在自如的潜在心理。游宦在外,不能忘怀得失,不能彻底摆开名枷利锁,而倾慕僧人的“真如”境界,这就是本诗的禅意禅趣所在。

《五言·照面不用镜》

唐  王梵志

照面不用镜,布施不用财。

端坐念真相,此便是如来。

这首诗谈的是禅家十分重视的发现自性寻找真我的问题。“照面不用镜,布施不用财。”这两句奇兀警拔,因为它完全与人的正常认识相对立。不用镜子来照面,拿什么来照面呢?只能是自己的心。这里,“面”指的是真实的自我,亦即自我的最高的精神实体,“镜”指的是外物。我们永远无法借助外物来认识那个真实的自我,真我的发现必须靠我们自己向内心求索。

《夜感》

宋   释简长

无眠动归心,寒灯坐将灭。
长恐浮云生,夺我西窗月。

禅宗认为,人的“自性”是十分清净的,像日月一样光明,只是因为受后天污染,起种种知见,才使浮云遮蔽了日月星辰。禅人只有借助于“开悟”,才能吹散浮云,顿现“自性”。

《玉泉庵》

宋   江公著

风暖客衣轻,山行眼乍明。
人非少年事,泉作旧时声。
草屦春游倦,茶瓯午睡清。
不教身自在,城郭莫烟生。

诗人由旧时的泉声追寻着往日的欢乐,他似乎在羡慕这泉声的永恒不变,又似乎在埋怨这泉声的无心与无情,它毫不理会诗人已经不再年轻,也不理会诗人失意的心境,依旧象从前那样悠闲自在地淙淙鸣响。泉声还是旧时的泉声,然而世事变了,人也变了,物是人非,诗人寄寓的人生感叹是十分深沉的。人生遭际的苦难不幸,尘世生活的酸甜苦辣,他都经历和体尝过,他在诗中没有说,也难于说,但都含蕴在这两句的深长感叹之中了。

《云》

唐   郭震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诗人在此以云喻世人,不知自己身本无根,反作种种丑状,张牙舞爪。以野人 (即诗人自己) 闲观而嘲之。在此,安恬散淡的野人与张牙舞爪的云相对,以启人正观。全诗无一禅语,却充满禅趣,细参此诗,颇有一种“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意趣,回味无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何须畏浮云 ——《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K线与庐山
哲理诗的鉴赏
一首不太出名的唐诗,但是写得很巧妙,不仅写出了新意还充满哲理
古代登山诗概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