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效课堂需要深思反省----教改探讨(103)

           高效课堂需要深思反省

一、认真思考高效课堂的理论问题

去年十月,王爱娣老师赴济南听山东名校校长及相关人员关于高效课堂的几个报告后,撰写了山东高效课堂系列报告听课笔记》(见后文)。文章称,山东省教科所某所长的《课堂教学改革与高效课堂》报告中所谓“生本课堂、生命课堂(学校是生态园)、生活课堂、生动课堂”不仅存在教学论方面的问题(“生本课堂,教师何为?”),而且存在语病:“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动课堂,四者有交叉,属于统一关系,而非并列关系”。王老师认为,高效课堂的有关说辞,存在“搬弄新名词”, 喜欢拼凑,喜欢把寻章摘句、东拼西凑的零散碎东西误认为是‘理论’等问题。

归纳起来,王老师指出的问题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高效课堂在教学论认识方面存在误区。二是高效课堂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把“新名词”当“新概念”,把“拼凑”当“逻辑”。

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几个报告的提纲里也很容易找到。

昌乐二中某副校长的《高效课堂素质教育的突破——“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例。“20%自主学习+70%合作探究+10%教师教学”,明显地把学习方式与学习环节混为一谈了。自主学习是学习方式,与“他(师)主学习”相对。它不同于作为学习环节的“自学”,自学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他(师)主”的。“合作学习”也是学习方式,与“独立学习”相对,其特点是分工突破,扬长避短,共享成果。作为学习环节的小组学习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20%课堂预习+70%课堂学习+10%巩固检测”,这是把相互包含的几个概念并列使用。“20%天才学生+70%普通学生+10%后进学生”,其数据乃无稽之谈,“后进学生”与“普通学生”并列,也很成问题。

二、认清高效课堂的迷惑性

在讨论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时,我写过这么一个帖子,转抄如下(有改动)。

 

研究课堂,有两个范畴,一是课堂教学,一是课堂管理。

我以为,从课堂管理的角度研究杜郎口中学,或许会有值得借鉴的发现。课堂管理,一直为教师们所忽视。有的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不重视课堂管理,这是课堂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

因课堂管理而闻名的改革,在我有限的视野里,魏书生最早。魏书生的“科学化、民主化”,在课堂上就是课堂管理。

但是,从魏书生起,也发生了两大误会:一是把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相混淆,把管理经验误为教学经验。第二,极力贬低“教”的地位和作用。魏书生令国内不少教师着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追求和创造了一个近乎“不教”的神话。杜郎口中学也一样,在他们所展示出的课堂上,老师们似乎达到了“不教”境界。有位教育前辈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不教”,是教学的结果,不是教学的起点,也不是教学的方法,不是说要教师不教,而是需要非常重视教。但是,从魏书生到杜郎口中学,情况似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教学几乎要被重新定义:教是不教。这种神话很荒唐,很危险,却很迷人。

 

神话可以天马行空,科学却需要实事求是。教育改革着迷于神话,折射出某种可悲的学风。

三、反思高效课堂的流行机制

从公开发表的文献来看,未见推行高校课堂相关学校的教师发表“异见”。这种没有“杂音”的局面恰恰可能反映出最大的问题,因为真正的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应该是百家争鸣的。

据我所知,各校的所谓高效课堂模式,其设计多出于长官意志。这些年,仕而优则学,加之“教育家办学”的口号喊得正响,于是不少校长开始以“教育家”自命了。在他们眼里,真正的教育专家——那些一线教师居然基本上是“素质差”、不会上课的。高效课堂的各种模式在校内是以自上而下的运动式做法推行的,在这种所谓的“改革”形势下,没有“异见”就不足为怪了。

课堂教学改革最具创造性的力量在一线教师,而高效课堂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改革”,居然是以蔑视一线教师的素质及其创造性为前提的,这样的改革能收“高效”吗!也许,这些学校会向我们“展示”其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仍然要问,这些“成绩”是从哪里来的?是“课前”“课后”那些不能展示的功夫,还是真有别的什么奥妙?这些“成绩”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吗?

四、反省高效课堂的实际问题

一年前,学校领导从杜郎口中学考察回来,布置我设计一种能够在全校推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婉拒了,并谈了三点看法:

第一,没有一种模式可以适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

第二,只有在教师尚不具备基本专业技能的学校里,学校领导所设计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收到积极的引领效果。(你见过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中小学大搞模式化课堂教学改革吗?

第三,课堂教学建模是应该的,但要采取自下而上的自主方式,即鼓励每个教师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学校组织专家对其评估和指导,帮助教师们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这些意见和建议自然是不受欢迎的,或许是因为没有突出管理者权力的作用吧。校长们喜欢用“权力通吃”的逻辑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对高效课堂这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式“改革”会更感兴趣。

校长们的权力本应该着力于学校管理,但是,不容乐观的现实是,他们的兴趣常常并不在这上面。

近年来,一些学校管理队伍素质不断恶化,加之教育体制行政化日益严重,学校内部管理“乱—松—散—乱”恶性循环,已经成为课堂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提高课堂效益,作为学校管理者,首要问题是在“拨乱反正”上下功夫。

我发现,学习杜郎口中学有个奇怪现象: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可能不在教师水平,而在校长水平,不在课堂教学,而在学校管理。但是,去杜郎口中学取经回来的校长们,不是反思自己,不是反思自己的学校管理,而是只拿教师开刀,只在课堂教学上折腾。这叫做校长体弱,却让教师进补。

作为校长,考察杜郎口中学以后能够进行自我反思的,我只读到李镇西一人。李镇西在《我眼中的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师道》2011年第9)中写道:

 

那么,我比崔校长差什么呢?

如果细想起来,我比崔校长差得的确很多。但最主要的,我想还是差实干精神和管理魄力。

先说“实干精神”。应该说,总的来说,我并不缺实干精神,到这学校后我花了大量时间蹲在课堂,每天都和老师们谈心。……(引者省略)现在我每天都坚持听两节课,并和老师交流。但是,比起崔校长的实干精神,我还要学习!

再说管理魄力。这是我最缺乏的。我一直信奉人文关怀,总爱站在老师的角度考虑问题,每每遇到要对人的处理,心就软了。从理论上讲,我也知道制度的重要性,学校也确实有不少制度。但一到关键时刻,我往往不能逗硬,于是,执行力便弱了下来。好多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

 

李镇西应该算不错的校长了,他在学校管理上尚且存在制度不能落实,管理缺位而“躲”进课堂的情况,其他校长有多少会比李镇西更好些呢!

我说李镇西进课堂用了一个“躲”字,需要解释一下。对校长来说,进课堂很时髦,一可博得重视教学的彩头,二能赢得深入基层的口碑。但是,对校长进课堂要做具体分析。校长进课堂,主要应该是出于学校管理的需要。如果进课堂的结果充其量只是“谈心”罢了,这就可能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的管理职责。

校长在学校管理上缺位,却越位跑去架空一线教师搞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是最容易感染上高效课堂“病毒”的。

五. 反思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打造的所谓高效课堂,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它是一种以应试为目的得高效应试,说的更明白点就是打造应试的机器,培养解题的工具,它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也违背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促进人的成长,教育是促进人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评价课堂是否高效至少应有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显性的标准,就是量的提高;另一个还有隐形的标准,就是质的发展,即学生心智的提升和能力的发展,或许后者更加重要。教育是一种过程,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

 

山东“高效”课堂系列报告听课笔记

◎王爱娣

 

    这是去年十月赴山东济南取回的经验,应该算作我“济南之行”的重要目的,今日拿出来晒晒,是因为最近在天津召开的“教有物”语文研讨会激发了我,于是,想就自己听到看到的事实,对中国教育的那些事儿做一点浅浅的回顾。

    早知道,山东与广东、海南、宁夏四省是全国第一批进入高中课改实验的省份,属于敢闯敢拼敢吃螃蟹的大省。四省之中,唯有山东似乎在新课程改革上意欲掀起大波,在全国制造声势,其中的是是非非,任人评说。
    早听说,山东省几年前全省统一规定高中取消补课,取消晚自习,学生正常放学,教师正常下班。这不是教育改革的改革,是对近年来畸形教育的一种校正。课改以来,全国很多学校已经没有“放学”的概念,很多地方的高中学校连周末都没有,每月只有一次周末假,其余时间全部呆在学校上课,至今仍然采取汗水加时间的方式,对教学内容精耕细作。更有甚者,把高中教育从普通教育中剥离开来,划入政治范畴,提出“政治高考”的观念,高考成绩成为领导的政绩,学生自然成为他们通达政绩的工具,教师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具作用的实践者。山东省取消补课制度,无疑值得大书特书。山东省真的是这样做的吗?这是不是一个传说?

    早听说,山东杜郎口中学已成为全国课程改革的标竿,一面旗帜。杜郎口学校已成为教育市场,他们的教育经验已成为商品,可以买卖。进入校门听课,需要购买入场券,每人100元。此外,还有昌乐二中等学校,他们共同打造新课程教育的山东“高效”现象。
    为此,能有机会去山东学习观摩,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五个月前,我与本校几位教师来到济南,聆听了长达八个小时的山东名校校长及相关人员的报告,收获究竟有多大,一言两语难以说尽。下面我把他们的讲课内容和提纲笔录如下,您或许能从中读出点什么。


    第一场,山东省教科所某所长的《课堂教学改革与高效课堂》
    这场报告给我们又上了一堂很好的教育理论修养课。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对学校教育的四个基本问题进行思考:
    学校是什么地方?
    课堂是什么地方?
    教学是什么?
    教师是什么样的人?
    第二,高中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
    1、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的要求
    2、深陷应试教育的泥潭,削弱了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3、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窒息了教师的创造活力
    第三,高中课堂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
    1、病态教学文化
    2、如何认识课堂教育改革
    3、如何认识有效与高效
    4、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高效课堂的支撑点(放、活、趣、新、实)
    6、高效课堂教学看什么
    第四,深化课堂教育改革的思考
    1、什么是课堂?
    2、课堂改革改什么?
    第五,高效课堂的最高境界——课堂文化建设
    生本课堂
    生命课堂(学校是生态园)
    生活课堂
    生动课堂

    我的体会:课堂就是课堂,是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地方,这是根本所在,其它的定位大抵属于搬弄新名词。生本课堂,教师何为?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动课堂,四者有交叉,属于统一关系,而非并列关系。

     第二场,昌乐二中某副校长

                   《高效课堂 素质教育的突破——“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某校长向我们介绍并展示了昌乐二中课改教学成果及新课程教学模式。我个人认为,这种模式不太具有复制的价值。
    第一,介绍几个重要概念
    课改的三个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教育是什么?
    教学是什么?
    考试是什么?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第二,“271”高效课堂的价值追求
    高效的课堂
    个性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
    合作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
    第三,“271”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和内涵
    理念:
    把每个学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对人的成全,全人教育,目中有人,成长心灵
    一个核心:以学生为核心
    两个目标: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两个亮点:导学案编制和学习小组建设
    内涵:
    20%自主学习+70%合作探究+10%教师教学
    20%课堂预习+70%课堂学习+10%巩固检测
    20%天才学生+70%普通学生+10%后进学生
    20%智商+70%情商+10%行商
    第四,“271”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三段六步:
    课前——课中——课后
    1 读书自学,自主探究
    2 导学案引领,提出问题
    3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4 展示点评,拓展提升
    5 总结反刍,当堂检测
    6 自我完善,训练提升
    第五,“271”高效课堂的四大特征
    生态课堂
    人文课堂
    智慧课堂
    安全课堂
    导学案——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
    小组建议——三驾马车
    第六,培训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管理
    用培训统一干部的思想
    校本培训
    专业培训
    读书提升
    专家引领

    我的体会:课堂教学能够做到“有效”已经不容易,而要“高效”,那便是大跃进式的口号。这是其一。其二,我们的教育理论向来喜欢拼凑,喜欢把寻章摘句、东拼西凑的零散碎东西误认为是“理论”,例如上述所列的“271高效模式”。一般来说,教育理论需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我们所说的学情,往往停留在学生的组成、水平的差异上,实际上,真正关乎学情的理论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上,而不是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主观臆断;二是学科,离开学科理论基础,学科内容和方法,把所有学科的方法手段整齐划一,或者另辟蹊径都未必是好东西;三是教师,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课堂实施,可以说这是关乎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动力之一。

  第三场,山东师范大学附中教科研某主任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的报告,这是该校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情况汇报,课题本身没有多少建树,值得效仿学习的东西也不多。

 第四场,山东省实验中学某校长的《做影响学生一生的教师》
    四场报告中,这是最精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场。王校长温文尔雅的谈吐,开阔的视野,丰富的学识和宽阔的胸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王校长的报告中,值得我们记取的经典名言有: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
    不变,慢慢地死掉;乱变,马上就要死掉。
    观念的变革引起教学行为的变革。
    我们走得太远,以致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纪伯伦
    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只有分数,过不了明天。
    重要的不是设备而是理念和方法。
    特色是培育的而不是打造出来的。
    升学率和GDP都不是万恶之源,关键在于用什么手段去追求。——袁贵仁
    一个校长离开现有岗位,他带走的是思想而不是文化。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1 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2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
    3 做一个创新的教师
    4 做一个有专业规划的教师
    5 做一个心态阳光的教师

    听会心得:

    以上几位专家和校长的经验和理论都来自他们的新课程实践,这些实践经验和理论提升,或许给予我们一些启发,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课程背景下,何为新理念?新课程十分强调新理念,没有理念,实践将行之不远。几位专家、校长的理念概括和理论提升,比新课程实施之初对理念的描述,已经丰富和发展了一大步,尤其是对教育、教学、教师、课堂、课程等概念进行了阐述和概括,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理念不能只静态地存在于经验之中,不能只成为专家、领导口头的炫耀,理念如何化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这是值得全中国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关注的问题。
    第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何为?几位专家、校长的报告都把教师这个职业神圣化了,都喜欢以最高标准来要求教师,这是不切实际的,就像我们的课程标准,基准定得太高,总是拿最高标准来衡量教师或学生(国外课程标准强调基准,以最低标准来衡量教学是否达标,与我们的高标准高要求正好相反)。我认为,即使是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也都不可能,也不必要像专家们所说的,教师要成为高级研究者,如果这样,还要大学教授,要研究专家干什么?所以,我认为,一般说来,教师可以分为三类:1、教书。教好书,这是基准,是保证。如果书都没教好,哪能去干别的?2、教书育人。教好书的同时,培育人才。3、教书育人兼研究。我向来不觉得教师必须人人都要成为研究者,而能够做点研究工作,当然是好事。如果认为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师,都必须是研究者,是教材和课程的建设者,那是有关部门推卸责任的托辞。把教师分为几类,也牵涉到对教师评价的问题,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要看我们制定的标准如何。
    第三,新课程条件下,领导者何为?教育改革,归根到底,是课程改革。因此,三方面的人物很重要,第一是上级权威部门的权威人士,第二是学校校长,第三是教师。上级权威部门对课程设置、实施以及检讨、修正课程等事务负有重要职责。上级权威部门给予学校、教师、学生什么样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结果。校长很重要,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如何引导教学,营造氛围,给予教师教学以公正合理的评价,知学情,知教情,知道本校教学水平处于什么层次,这个层次并非只是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数排名。
    第四,新课程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建设是最近提得最多的新名词,两位校长在报告中都说到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课堂文化建设。我们到底应该建设什么样的课堂文化?教学模式,是不是课堂文化?这是值得怀疑与思考的问题。
    以上四点是我对几位专家的报告及新课程实施问题的困惑和不解,希望能够找到合理的答案。

                                                                (参考龚向明的博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校长——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
2010年课改需要关注什么
高效课堂22问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