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江苏扬州(今属江苏)人,字号、生卒年均不详,但从其诗风和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为“吴中四士”来看,他生活在初、盛唐时期。胡应麟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诗薮》内篇卷三)

 

    在《全唐诗》中,有两首张若虚的诗,一首是《代答闺梦还》:“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试衫着暖气,开镜觅春晖。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这首诗主要写闺情相思。另一首诗就是被前人誉之为“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近代诗人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诗坛的地位,所谓“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乐府是一种诗体,初为吴地流行民歌,后被引入宫廷改制成宫廷乐曲。后来,音乐部分失传,只剩下诗歌形式,并成为隋唐以来宫体诗的题目。宫体诗实际上是当时诗的一种新变体,它将古风诗推向了近体格律化。宫体诗题材比较狭隘,多写宫中琐事、男女恋情,常有“轻、浮、艳”之弊。


    《春江花月夜》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付旧题以新意,化腐朽为神奇,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首千古绝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首句即点出春、江、月,且暗藏夜。这江是与海相连的,江潮把江海连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春江连海,可见气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间可见,张若虚飞入天上乎?不禁让人想到稍后的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固然很好,但是没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层动感,少了一层意境。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何义?词典》解释为“水的光色”。所以苏轼曰:“水光潋滟晴方好”。“滟滟随波千万里”,什么滟滟随波?当然是明月。我们看那江波之上流动的色彩,谁能分清是水波,还是光波?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首章四句,极富动感,是一幅有(水)声有(月)色、有远有近、有上有下的立体画。诗人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当今电影的蒙太奇手法。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水与海水相接是开阔的长镜头;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是特写镜头;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处水光粼粼,镜头又拉成了远景。当然,那时既没有电影,也没有什么蒙太奇。但是,艺术是相通的,古代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今为古用”。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前四句单讲春江月夜的好处,这句写花,花如冰珠,晶莹剔透。“霰”这个比喻,写出了春江月夜中的花的特色,花的奇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将镜头推向空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镜头再转向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古谚云:“春寒料峭”,有霜不足为奇。霜是白的,沙是白的,因何而白?有人说霜、沙自白。其实,没有月,怎能见霜、沙之白?所以这两句是暗写月。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仿佛被净化了似的。

    以上两章主要写春江月夜的美景,在诗中起到“起、承”的作用,为下面章节的转折铺垫。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两句又明写月。以上十句,出现“月”字四次,然而实际上句句含月。“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等。句中不见“明”月,实际暗藏月。“江天一色无纤尘”,唯见月也,可见月是全诗的中心。但是,诗人却说——此月乃孤月。为什么要用一个“孤”字?一是因为“月明星稀”,月色照临江水,水光辉映月色,天宽地广,使月轮分外明艳,堪布到星河的影子;二是因为天空明净,使“皎皎”月轮越发显得突出了。缘情体物,即景会心,这个“孤”字用得实在精当准确。
   以上是诗歌的第一大部分。从阔大的天空、清冷的春夜、静幻的江花,写天上之月。面对如此美妙的江月,不禁使人感到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呢?这是一个天真而稚气的问,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在《把酒问月》中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其实,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而几乎是在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了。接着作者由疑问转为感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然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人与江月相比,何其渺小,何其短暂!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这是缘于诗人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以上四章是诗的第一部分:写春江月夜开阔、幽静、朦胧、神奇和美妙的自然景色,借此抒发诗人对宇宙的沉思遐想和对人生易逝的感慨万千,为以下章节的继续抒情打下了巨大基础。第五章是《春江花月夜》的第二次大“转”:诗人转入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情别恨。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用了一个拟人化的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得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这意境来自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句“但见长江送流水。”,蕴涵着无限感慨。
    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以上六句应该说是诗歌的第二大部分。诗人把目光从苍茫浩瀚的宇宙之间转向人世间,发出人生短暂,“不知江月照何人”的感叹,但是他又看到人类的发展绵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人生与江月似乎又都是永恒的,这种哲理性的思辩,闪现出人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光辉。这种对人生理性的思考,看似与下文的“相思情愁”主题偏离,实际是统一的,人之伟大,缘于情,从对人生的感叹过度到“相思情愁”,应该说是自然的。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诗至此,又翻出一层意思,这层意思就是“情”,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这里通过三种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离情别绪。一是写“白云”,一片白云悠悠而去,这正是离别的象征;二是写“青枫”,《楚辞" 招魂》里有这样的句子:“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青枫使人触景伤情。三是写别浦,浦,是江水分岔的地方,也就是江行分手的地方,历来作为送别的地方而牵动人的愁怀。江淹在那篇有名的《别赋》里就有过这样的感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枫生浦上,就更能引起人的感伤了。经过这些景物的烘染,最后以“不胜愁”点明离情。这样,情景相生,更见哀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里,作者用两个问句启发读者,去设想漂泊江湖的游子与独处闺中的思妇遥相怅望的相思之苦。“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在永恒的时间里,情永恒,情纯洁;爱也永恒,爱也纯洁。“过去的爱,在一个永在的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实中重新开花,而现在的生命也就挟有未来希望和踵事增华的幼芽了。”由江天而游子,而思妇,由宇宙之大而人间相思,足见纯洁爱情是超时空的。这“谁家”、“何处”问得好,这一问,便由江上孤舟之天涯羁旅转向那明月楼上的女人了。且看那楼上女人在做什么?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曹植在《七哀》诗中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写。“可怜楼上月徘徊”,这“徘徊”二字,一是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思妇彻夜不眠,眼见月光回转,故有“徘徊”之感;二是由于自己孤单寂寞,心绪不宁,为相思所缠绕,也象月光一样“徘徊”不定。“应照离人妆镜台”的“应照”二字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并不是写实。古代有“女为悦己者容”的话。现在月光照到了妆镜台,但这已经由夫妻团聚时修饰容貌的梳妆台,变成了“离人”的梳妆台。这梳妆台该是由于夫妇离别,懒于梳妆,好久没有打开过了,也许上面还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现在,在花月明媚的春夜,月光偏又照见了它。什么时候才能有心思重开妆奁呢?睹物伤情,怎能不牵动她的无限愁思!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月,真有意思,“卷不去”,“拂还来。”是月?还是旅人之魂?以至于如此相依相恋。这里用了两个动词“卷”和“拂”来写对爱人的思念是排遣不去的。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我们看,“相”字终于出现了,诗人虽不点“情”字,其实一直在言情,那“卷不去”、“拂还来”的月岂非含情?月之情,即人之情。人之情岂能落单,我想这两情相悦才是情的“相”字早晚会出现。且看“相望”与“相闻”,明月楼上的女人与扁舟子上的男人,相隔天涯,自然是相望望不见,相闻听不见了。为什么诗中说“相望不相闻”呢?为什么?关键就在这个月上。此月非彼月,此月非月。月即羁旅,羁旅即月,月是男人,男人就是月。月在天上,已入镜中,岂不可相望?其正相望也。但月无语,好象人之魂无言,所以说“相望不相闻”。
    谢庄在《月赋》中曾写下这样的句子:“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在这首诗里张若虚把谢庄对现状的描述变成了对相见的向往,更带有感情色彩。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也有过这样的句子:“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寄给远方的亲人。在这首诗把托月寄情变成了“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强烈,要求也更迫切。一个“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很形象、很具体,有鲜明的行动感。然而这毕竟只是思妇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是不能实现的,现实分明是“此时相望不相闻”。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思妇抬头望天,恰有一鸿雁单飞,她自然想请鸿雁带去对男人的深深相思情,但鸿雁却飞不过月光。女人又低头看水中鱼龙,但鱼龙却潜入水底,仅留一江波纹给女人。鱼雁都不能传递消息,我又怎么能够和丈夫相见呢?这就使思妇的苦闷怅惘的感情,显得更加浓重。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思妇终于睡着了,在昨夜的梦中,花已落,春过半,人未还。诗人不直接说落花,而说梦中,说梦,又先说一个“闲”字。闲梦落花,把女人惧怕衰老的心态暴露于似有似无之间,恰如南唐冯正中的“闲梦鸳鸯香径里”。花已落了,春也过半了,你,你,你还不回家啊?开始再一次点花了,以下我们看诗人怎么把夜中的春、江、花、月一步步收拢。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不停地流逝,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故南唐后主李重光说:“落花流水春去也”。注意了,上面又两次点明了春字。先说春已半,又说春欲尽,可见留春之心。然而,流水无情,春留不住。花尽,春尽,再看月,月也西斜了,离落还会远吗?此时的女人,手把栏杆,望月,月遥遥欲坠,她岂是望月?实在是望人!以上又两次点到了江。一个“复”字将失望惋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管女人怎么望月欲穿,月还是一点点地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以上又两次点月。月沉入海底,花、春、月皆不见了。至此,随着女人付诸于精神寄托的月的沉落,女人自然会想:相会相逢的道路呢?“碣石潇湘”,泛指天南地北。这里是说,山水迢遥,丈夫是赶不回来了。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乘月几人归”,照应“谁家今夜扁舟子”一句,是推想别人,感伤自己。别人家的征人也许乘月归来了,自己的丈夫在哪里呢?此时,大江之上,无花、无春、无月,只有深深的“情”——在荡漾。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不是随意之笔,蕴涵深意。(一)用满树月影比喻离愁,起到了以景烘情的作用;(二)愁,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精神感觉,通过比喻,把它变成可以作用于视觉的月影,更形象,更具体;(三)可以引起人的联想——江流宛转,花林逶迤,一个“满”字使人感到哀愁绵长无尽。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的思想价值


    自然美的赞歌
    这是一首对自然美的赞歌。诗人细腻地描写了月夜、春江、花林地美妙景色,同时面对这种自然美又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离别相思之情。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浓郁的别绪离情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于吴声歌,很软,唱谈情说爱的事情,以《春江花月夜》为题写的诗不多,隋炀帝写过两首,格调不太健康。张若虚写的《春江花月夜》,从形式上看,改变了过去五言为七言,改变了以前的四句或六句短章的形式为长篇歌行。从内容上看,抒写了游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纯真而深沉,完全消除了宫体诗那种猎艳的低级趣味,表现出净美纯洁的格调。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退赔颓废。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它既不是对统治阶级的阿谀奉承,又不是写宫廷生活的闲情逸乐,而是把笔触伸向民间,写出了民间的别绪离情,这在艳情文学泛滥的初唐诗坛不失为一股清新的空气。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专门写《宫体诗的自赎》,宫体是淫靡的精神污染,而《春江花月夜》的出现,是用宫体诗的旧题目写新的内容,了不得,赎了宫体诗百年的罪。

 

    迥绝的宇宙意识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第七章写到:“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意识意境。”全诗以江月起笔,以江月落笔,在仰观孤月、俯察江海的诗化巨大时空中使宇宙意识和人间真爱展示出美好的境界,在感悟人生有限和追寻人生归宿无限的心灵叩问中冥思永恒的千古之谜。
    从月出到月落,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从碣石到潇湘,这又是一个地北天南的宇宙空间。诗人在想象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诗化时空世界,即“强烈的宇宙意识”和“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宇宙永恒,“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永恒,所以“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样,个体自我遂与永恒化一而成为宇宙之我了。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情、景、理交融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全诗36句,从写景看,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首八句,诗人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四字逐一吐出,而“夜”字暗含其中;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突发奇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紧接着,诗人笔触一转,下面进入了对客思闺情的描写:虽天涯相隔,却同见明月,虽共见明月,却难互通音信,徒然对月相思。而此刻,花已落、春将老、月西归、江自远、夜欲尽;诗人运用消字法,又将五字逐一收去,余情袅袅,余韵无穷。

   在此诗里,春字出现了4次,江字出现了2次,花字出现了2次,月出现了15次,夜出现了2次,但并不觉得重复罗嗦,因为用得好。这种重复不是中心词的重复,每次的侧重点不一样。如江月、江流等。不回避用字的重复,而且注意重点的描写。如望月人无数,却只重点描绘了游子离人,写了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人与春江花月夜最密切:楼上宜月,扁舟在江。这与《春江花月夜》关系最密切。
   从意境来看,此诗有三个方面特点,或说有三种美感。即朦胧美,运动美、和谐美。
   《春江花月夜》最容易表现朦胧美,这是以月为中心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月色与江水互衬,春夜和离情相映。造就出此诗有迷幻的色调、迷离的情韵、迷人的意境。
   运动美是写出了月亮自身的一种变化,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写出了月光之下万物的活动,表现出人生的哲理与深刻的情趣。
     和谐美表现为将春江花月夜几点分写,组成了一幅完整的和谐的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作品中诗情与哲理兼有,以情动人,以理启人,耐人寻味。诗中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几句最为著名,为后人千古传唱。

 

     声情并茂,旋律优美
    全诗36句,每四句换一次韵,共9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平仄相间,终以仄声遇韵。诗人将平仄交错,一唱三叹,同时运用了顶真连环句式,显得宛转流利,以声助情,声情并茂。
《春江花月夜》采用九章七言古绝句连缀而成,每章四个七言句组成一个有相对独立性的古绝,自成景、韵和意。诗人以一个“情”字作为贯穿全诗的红线,将九章古绝句连成一篇珠联璧合的整体。需要指出的是,每一章皆是首句起韵,逢双押韵。这体现了该诗每章都有迈向近体格律诗七绝的趋势。诗人巧妙地运用逐章换韵,并将平、仄韵在前四章逐章切换:第一章押“平水韵”(“平水韵”是后人根据古诗总结出的诗韵)下平八庚(平韵),第二章押“平水韵”去声十七霰(仄韵),第三章押“平水韵”上平十一真(平韵),第四章押“平水韵”上声四纸(仄韵)。第三、四章意境极佳,也正是该诗歌对传统闺情诗的突破口。从第五章起到结束,诗的“相思”主题一致,诗人一直使用平韵,但切换不同的韵脚,只是在最后第九章戛然一转为仄韵(去声七遇),以作意味深长、调子显悲的收尾。有的诗词学者认为从第五章起,诗歌落入“闺情”窠臼。但我们细读后,便发现五章至九章的诗句依然意境开阔、情景交融,非一般闺情诗可及矣。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宛转谐美。这首诗音韵格调婉转流畅,诗情哲理节节相生;诗人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尽管悲伤,但仍然轻快,虽然叹息,却总是轻盈,无怪乎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了。

 

前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论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下面我们看一下前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论:


  王世懋曰:句句以春江花月妆成一篇好文字。


 唐汝询曰:此望月而思家也。言月明而当春水方盛之时,随波万里,靡所不照。霜流沙白,状其光也。因言月之照人,莫辨其始。人有变更,月长皎洁,我不知为谁而输光乎?所见惟江流不返耳。又睹孤云之飞而想今夕,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己与室家是也。遂叙闺中怅望之情,久客思家之意。因落月而念归路之遥,恨不能乘月而归,徒对此江树而含情也。 
                                                           ——《唐诗解》卷十一


 王尧衢曰:此篇是逐解转韵法。凡九解:前二解是起,后二解是收。起则渐渐吐题,收则渐渐结束。中五解是腹。虽其词有连有不连,而意则相生。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于代代无穷乘月望月之人之内,摘出扁舟游子、楼上离人两种,以描情事,楼上宜月,扁舟在江。此两种人,于春江花月夜,最独关情。故知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 
                                                        ——《唐诗合解》卷三


 谭元春曰: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
 陆时雍曰: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
                                                        ——《唐诗镜》九 盛唐卷一


 锺惺曰: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唐诗归》卷六

 

    总之,张若虚这一首《春》抒发了对青春、爱情、人生奥秘和大自然美景如梦如痴的陶醉和热情追求,对于宇宙意识即超越时空的永恒观念的领悟。既是初盛唐时期和平发展的生活折光,也是初盛唐人所独具的一种精神美的体现。如果把人来做比喻,它就像人的青春时代,充满了激情,健康向上。每次读过这首诗,心里都十分平静。浮想江、月、春、潮、舟……组成的画面,仿佛身入那景中,享受万分。这才发现原来人不快乐只是不去欣赏,自己也是一样,张开双眼看看周围,片片翠绿,蓝天白云青山,也是如此的享受。希望每个朋友都懂得享受、懂得欣赏,每天都主观地使自己快乐,乐着面对生活、面对人生。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今人不仅将此诗诵之于口,记之于心,而且还将其诗情画意披之于管弦、形之于歌舞和付诸于画笔。足见这首诗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倾倒无数不同时代的读者。

 

 

 

 

 

 

 

 

 


 

我的更多文章:

0

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终极榜中榜(下):一诗写尽宇宙间至情至理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实录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场景、层次 - 诗词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大中文论坛 www.pk...
语文教学研究:浅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布局谋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