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作为生物的社会》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我们总是接受着这样的观点: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人,是高于其它一切生物的高级物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其实,我们也清楚万物应该是平等的,但多数人只是

    说说或想想而已,不会有实际的行动。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身体力行,其中不乏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要接触他们中的一位,学习他的文章,了解他的思想,他就是美国的刘易斯·托马斯。那么他有怎样的言论主张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走近作者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1),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个世界的音乐》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十八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水母与蜗牛》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第二本文集。读过并仰慕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的人们,不由得会牵挂那种水母和蜗牛的命运。托马斯就是有这种魅力,能通过这种不可思议,然而又富有洞见的观察,来说明生和死这些永恒的课题。因为,刘易斯·托马斯一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共生与合作是他第一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这第二本书的主题之一。在这二十九篇文章里,托马斯谈生谈死,谈人间,谈地狱,谈民主和自由的社会设计,谈水獭、金鱼和疣子,谈疾病,谈思维,谈诗,谈语言学和标点符号。用他特有的托马斯方式。他讴歌生命,保卫生命,捍卫生命固有的谐调,捍卫不容干犯的人性,干预社会机体和公众心理上的疾患——这时,他是超越了科学家的。但是,正因为他不止是一个科学家,他才是这样好的一个科学家。他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关于科研的规划与管理、关于国家的科研政策、关于美国保健制度的困窘、关于生物-医学科研中的社会和伦理含义等一系列问题的论述,值得每一个关注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人认真研究。

    3.背景链接

    托马斯对人类的将来怀着一种自信的乐观。在他的观点中,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一个思考着的、行动着的生命。虽然作为个体我们无法明了整体的思维,就像一只蚂蚁无法理解蚁群的思想一样。但我们都在为某个更大的目标努力地劳动着,我们劳动、学习、生活,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美好,因为我们同时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的需要。个体生存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4.明确目标

    知识和能力

    ① 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细胞生命的礼赞》的内容。

    ②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分析文章大意,归纳思路,总结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学习本文,增强对自然及自然科学的兴趣。

    ② 通过学习,了解到人类社会唯有尊重生物,研究生物的智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事业的理念。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本文的题目是“作为生物的社会”,那么文中都提到了那些生物?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整合答案】

    蚂蚁、蜜蜂、黏菌、鲱鱼、飞鸟还有人类。

    2.自读梳理理清结构

    【问题投放】

    本文共13个自然段,合作探究,理清作者思路。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

    【教师点拨】

     回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

    【整合答案】

    理清思路

    生物群体与人类社会有相似之处(第1-2自然段)

     生物的行为活动         蚂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第3—7自然段)

    (第3—10自然段)       蜜蜂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第8自然段)

                            黏菌细胞的活动也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第9自然段)

                            鱼类、鸟类的活动也具有社会性。(第10自然段)

    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不断地产生智慧,推动社会进步。(第11—13自然段)

    (三)再读文本,探究主旨

    【问题投放⒈】 

    本文所描述的一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怎样看待这些相似之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点拨】

    回归文本,筛选信息。

    【整合答案】

    相似之处:

    1、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共同活动;

    2、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样的成分;

    3、当它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生物的社会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人类的社会行为相提并论的,它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不如人类发达,更谈不上有什么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生物的社会行为时生理程序的展开,万古不变,期间较少创造和进步的因素。

    【问题投放⒉】 

    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点拨】

    联系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整合答案】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他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子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地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问题投放⒊】 

    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点拨】

     回归文本,想一想“个体”与“群体”连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整合答案】

    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这时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问题投放⒋】 

    本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打破禁忌,将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幽默风趣的语言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

    【教师点拨】

     联系前面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及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整合答案】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的行为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做出了警示。

    (四)品读文章,学习借鉴提高

    【问题投放⒈】 

    本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点拨】

     从语言和说理两个角度思考。

    【整合答案】

    1、语言简洁、幽默,意蕴深刻,发人深省。

    2、用例丰富,说理形象,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3、恰当运用比喻论证。

    【问题投放⒉】 

    本文内容可以为写作提供哪些素材?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发言,互相补充。

    【整合答案】

    蚂蚁的团结与遵守秩序及尊重生命等。

    (五)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发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六)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 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

    ② 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元而已。

    ③ 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的头脑里想着很多。

    ④ 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⑤  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

    ⑥  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

    ⑦ 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整个活物。这是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

    A.③①②④⑥⑤⑦                    B.③①④②⑥⑤⑦

    C.①③②④⑥⑤⑦                    D. ①③④②⑥⑤⑦

    2、看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用这种话来描绘人类是可以的”中“这种话”所指代的内容的一项是

    A.为举行年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艺术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

    B.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

    C.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钉住,那么,看到他们一块儿筑起各式各样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惊了。

    D.那种离子式的振动,碰上一些个急匆匆来回乱窜的个体,这才略停一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

    ⑵ 下列对“人与动物关系”的表述,属于作者看法的一项是

    A.假如我们想从它们的活动中看出什么显示人类特点的东西,那就是在违反科学。

    B.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C.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

    D.昆虫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却魔魔道道的小机器。

    ⑶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作者以高空作为观察点,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人类生活小型化,形象地表明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不同。

    B.描述昆虫行为的书籍的作者会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认为昆虫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完全是非人性的、非世俗的。

    C.作者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明确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相比照的。

    D.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在作者看来,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参考答案:

    1、A   ⑴ B ⑵ C ⑶ C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4
社会性
有人说蚂蚁可能是地球上,下一个高级文明?听听专家怎么说!
看,社会性昆虫如何防控疫病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设计
人类存在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