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常德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教学设计

《苏幕遮》教学设计

澧县六中  李艳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和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

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一)诵读  初步感知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由朗读5分钟,尽量能背诵下来。(老师提示朗读要求)

点拨:诗是“直觉”的艺术,因此“朗读”是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朗读不是机械的读,而是要美读,也就是体会诗人情感,要读出感情,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a、 注意句内节拍,联末韵脚;

b、 词大多是参差不齐的长短句组成,缓急要处理好;

c、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声情并茂。

(二)细读  理解内容

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问题: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成了几幅图画?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好?你喜欢哪些词句?

然后请学生自由作答,老师稍加点拨。

意象:沉香、鸟雀、荷、初阳

图画: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鸟儿们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叽叽喳喳,清脆的鸟叫声相互转告着天气转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炼字:“呼”字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呼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一个“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遥”“久”“梦”等。

(三)美读  体会情感

1、全词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这首词中,触发词人思乡之愁的是哪幅图画?

明确:第三幅 风荷(提示周邦彦的家乡在钱塘)

这三幅图画分别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结合图片让学生自己体会)

明确:沉闷  欢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读技巧: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下片抒怀乡之情,格调轻柔,如梦似幻。“故乡遥”四句要放慢语速,以喃喃自语的感觉诵读出来。“五月渔郎相忆否?”三句写词人梦回故乡,要充满深情,突出梦幻的感觉。

2、根据朗读指导,学生自己美读。

3、听朗读录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不愧为词中精品。虽写久居汴京与消夏思归的情思,但却以描绘荷花的风神而著称于世。语言朴素生动,创造形象优美。整首词无一句用典,主要用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词语,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神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范仲淹所写的《苏幕遮》,看看与周邦彦的有何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品读。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四、作业:背诵《苏幕遮》

五、板书设计:

 

苏   上片:写景 (风荷)

幕                                 见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乡)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设计

安乡一中  马晴晴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以及蕴含的诗人情怀。

3、深入赏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刚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常德的桃花源,很多同学都去过吧!桃花盛开的美景是世人所共赏的,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开满桃花的庭院中大宴宾客。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这一次“夜宴”诗情。请大家把赏析课本翻到110页。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朗读录音。

2.请大家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读好,还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来,跟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我们就共同探讨。下面按照这样的步骤:分组——讨论——质疑释疑——提问解答。

①通假字: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②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③词类活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状语后置:阳春召我以烟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③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三、赏析课文

    1. 解题:课文的字词义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诗文。先从题目入手,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题目信息:①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②文体:序。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  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2.如果仅仅只是给大家这样一个题目让大家去猜测诗文内容的话,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③在宴会上会做些什么?(过程)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3.下面我们还是按照前面的分组,自主讨论这些问题,每个组一个问题。五分钟后请每组派代表来发表你们研讨的结果。注意:你们每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好的,大家从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归纳)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夜间的宴会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的用意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⑵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莫测,古人是怎样做的?

他们异常珍视生命,爱惜时间,秉烛夜游,及时行乐。

⑶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

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夜间都不肯放过。不仅如此,“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上文,进一步回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天,阳春用她的烟景,大块以她的文章召唤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

⑷看来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

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阳春)。春天地气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弥漫在空气中的袅袅轻烟笼罩,分外迷人(烟景)。

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善书画,作者便说“群集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他们在宴会上做些什么呢?

赏美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桃花园

序天伦——享受天伦之乐,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园中,真是百倍欢乐。

高谈转清——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饮酒赋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字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他们都是诗人,痛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

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文章中有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叙天伦之乐事”)“乐”字与前文哪个词相照应?具体意思是一样的吗?(与“为欢几何”中的“欢”照应,赋予了特定具体的内容)诗人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 “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2.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

《兰亭集序》和《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暂短的,必然“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 “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

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低沉清幽。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五、读背课文

六、课堂小结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常德市三中 马怡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鉴赏,明确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

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预习文章,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整体感知,概括场景。

3.认真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句,把握项羽形象。

4.明确塑造项羽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诗歌,比较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插入视频,配置导语词,引入到课文《项羽之死》。)

(导语设计:他是黑夜中陡然迸发出来的一团天火,从江东熊熊燃烧到阿房宫。巨鹿,那闪耀的名字,至今仍镌刻着他的无限荣光.在那片热土,他曾以惊天的怒吼,拔木转石的兽力,席卷半壁江山,锻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名字——西楚霸王。透过视频,我们领略到了项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项羽之死》,来共同感受陷入末路的项羽又挥洒出怎样的悲壮与豪迈。)

二、整体感知,概括场景【板书】

    我们通过预习,已经基本疏通词句,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文章,并思考文章精心刻画了几个场景?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场景:垓下被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作者在三个场景中给我们精心刻画了一个中心人物形象,是谁?﹙项羽﹚         

三、研读文本

讨论:项羽形象及其塑造手段。

【板书】

                  垓下被围                 惊—起—饮—歌—泣

                                          

                  东城快战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何如

                  乌江自刎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面目见之  愧于心

                                           吾为若德

                                             

       项羽形象:骁勇善战、刚愎自用、寡谋少断、知耻自尊、重情重义。

       塑造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侧面烘托 

总结:项羽,一个“叱咤风云,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是群山万壑殷殷不绝的回响,是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作者把人物放在具体生动的场景中,通过抓住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其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本文突出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     

乌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思考:1.该诗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特点?你从哪里找出来的,并作分析。

          2.作者将项羽安放在一种怎样的情境中?

                 

    朗读:请找出《项羽之死》中描写“势已倾”的语句并朗读。

          请找出《项羽之死》中描写“四面楚歌”的语句并朗读。

          请找出《项羽之死》中描写“乌江拒渡”的语句并朗读。

    讨论: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有何区别?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详实具体                         凝练集中

            散文     生动细致               诗歌      跳跃省略

                     直观明确                         想象升华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项羽之死》一文的学习,把握了项羽的形象特点及塑造方法,并通过与咏史诗《乌江》的比较,初步把握了散文与诗歌在塑造形象上的区别。今天所学,只是文学博海中的一瓢,最后,老师借屈原的名句来与君共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迁移训练                      

 

 

《扬州慢》教学设计

桃源八中  刘兴文

教学目的:

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

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抓词眼“空”“惊”,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方法: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  自主鉴赏  合作交流  启发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 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

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

(板书课题)     《扬州慢》   姜夔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

二、诵读品味

1、学生自读,

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下面请大家自读全词,注意品出感情基调,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悲,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

3、名家范读,(听录音朗读)听完朗读示范后,你是否深有启发呢?下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

4、学生自读,

5、指名朗读,教师评价

6、全班齐读。

三、自主赏析

  理解品味诗歌,诵读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大家对本词的感悟又加深一层,下面就请大家谈谈你读本词后的体会吧,你觉得哪些词句深深打动了你呢?它又好在哪里呢?(如语言,修辞,思想,表现手法……)

下面我把全班同学按左右分两大组,每组按四人一小组讨论,确定一个发言者,然后用抢答的形式给大家分享本组的赏析成果。(回答不完善的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

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同学们的回答既让我们全面理解了这首词,又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中国古典诗歌美的熏陶。

四、整体探究

经典的诗歌总是能激起大家的欣赏欲望,下面我们根据大家讨论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全词。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讨论:

1、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各是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上阕:  空  上阕主要写了扬州城今日的荒凉萧条。               

下阕:  惊  下阕主要想象杜牧重游感受及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杜牧尚且如此,我辈情何以堪。            

2、上阕除了写今日扬州的荒凉,还写了什么时期扬州的景象?景物特点如何?

  板书:

今日萧条昔日繁华         

上片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对比鲜明,有昔盛今衰之感。 

3、造成今日萧条的原因是什么? 

“胡马窥江”,南宋初年,金兵屡次南下,扬州遭惨重破坏。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十五年,但扬州城依旧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

4、正因为昔日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景象,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由此牵动了诗人无尽的思绪,那么下片抒情,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联系小序及课文注释)

    姜夔在沉痛的叹息声中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也表达了对遭遇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板书:厌恶战争  感慨今昔

五、再读诗歌

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音乐声中,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

六、拓展延伸

我们知道,南宋的文人中,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的,主要有辛弃疾和陆游,请回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体会这两首词风格、情感的不同。(生讨论)

一个豪放雄浑慷慨激昂                   一个含蓄婉转清幽冷隽

一个为国土沦丧却报国无门而悲愤         一个因遭遇战乱致繁华尽去而感伤

(如有时间,自由背诵)

附板书设计

扬州慢  

姜夔

上阕                 下阕

景                  

空                  

今日萧条               厌恶战争

昔日繁华               感慨今昔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常德市七中 郑晋琳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把握课文内容。

2.深入探讨《庖丁解牛》中的形象特点。

3.比较分析散文与诗歌创造形象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

1.文中形象描写的把握。

2.散文与诗歌创造形象的区别。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诗歌,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走在户外,感受到的是凛冽的寒风,总让人怀念那春暖花开的日子。虽然春天的到来还有些时日,但还是让我们先来齐声朗读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提前感受春天的美丽吧: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中又有一个用的很妙的词语:绿。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字时会想到哪些画面?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形象,我们用语千言,而诗人却只用一个字就能表达,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在描绘画面时(创造形象)上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明确:高度提炼、升华

二、把握方向,明确目标

同样是创造形象,古代散文与古代诗歌有很大的区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的一篇散文《庖丁解牛》,比较一下古代散文与古代诗歌在创造形象上有怎样的区别?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面《庖丁解牛》。

三、教师范背,整体感知

同学们进行了预习,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字词读音以及句读。下面,我为同学们背诵一遍课文,请同学们在听完课文朗读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明确: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一个道理。

四、深入课文,研究探讨

1、展示问题:预习时,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如:……这节课我们谈创造形象这个话题,因此我将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针对《庖丁解牛》这篇散文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略)

2、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读的时候请做好圈点批注,读完以后结合圈点批注,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

3、学生相互交流,师生共同探讨。

4、教师小结: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研究讨论,我们了解到《庖丁解牛》这篇散文既有对庖丁解牛的场面描写,又有庖丁与文慧君的对话描写,尤其是庖丁在向文慧君讲自己技艺高超的原因是讲的非常的全面,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说一个道理:养生的道理。也就是说养生之道是寄寓在这个故事形象之上的。

五、拓展延伸,落实目标

刚上课时,我们通过绿字了解了诗歌创造形象的特点:提炼与升华。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是不是对古代散文创造形象的特点有了了解呢?请同学们说说你的看法。

古代散文:具体、逼真。引出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与写诗的区别,加深学生对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的理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探讨,不光了解了诗文在创造形象上的区别,更是通过庄子的这篇文章,获得了不少的启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象庖丁一样,把握学习的规律,反复练习,达到游刃有余的状态。

七、布置作业,实践创作

    最后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扬州慢》课例赏鉴
走近姜夔《扬州慢》(获奖教学设计、导学案、课件)
《声声慢》的微课教学设计
《雨霖铃》公开课教学实录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方案及课堂实录
诵读中审美 互动中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