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外短诗五道》解读与探究

补充:删节课文解读与探究

  《 中外短诗五首》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断章》据作者卞之琳(19102000)自己说,这四句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句使他满意,于是就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诗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到一个哲理命题。

《风雨》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诗中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的风雨,而且象征社会的风雨。

《错误》诗中的主人公犯了什么错?是谁之错?有人说,这交臂而过的错误,是由于少女的心扉紧掩。或者她另有所盼,另有所期。在少女眼中,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错误显然是因女子而起的。但也有人说是诗中的男主人公错,这个君临全诗,是主动者,也是捉弄的发出者。是这样吗?请细细品尝诗。

《回旋舞》保尔·福尔生活的时代是人类蒙受空前灾难的时代,20世纪的20年代和40年代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把人类推向了空前苦难的深渊。诗人借“回旋舞”这种法国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生发开去,大唱人类和平团结的赞歌,不只是抒发他美好的理想,显然还有着深刻的现实政治意义。

《在一个地铁车站》这首诗的创作经过和《断章》有惊人的相似。一天,诗人站在法国巴黎地铁车站,迸发了浓浓的诗情,于是写了一首30行的诗,但是极不满意,然后销毁了。在苦苦思索中,忽然想起了这两句诗。地铁、面孔,树枝、花瓣,这两组毫不相关的意象在相互作用下迸溅出了怎样的诗的火花?几十年来,引起人们无数的猜测和联想。

学习这几首短诗,可采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体味对诗歌的不同感受。比较是一个鉴别、鉴赏的过程,因为诗歌的篇幅一般较短,便于比较,我们可以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如果条件不具备,可以请老师提供相关资料。具体说来,《断章》与《在一个地铁车站》比较。两位诗人国别不同,创作风格也不同。但是,这两首诗的创作经历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热衷学习异域文化,为我所用,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把《回旋舞》与保尔·福尔的代表作《晓歌》以及戴望舒的《烦忧》比较,体会首尾相接、浑然天成的特点。某一诗人的作品可能有相对统一的风格,不同诗人也可能表现出一致的风格。把《错误》与温庭筠的词《望江南·梳洗罢》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比较,看看其意境和表现手法是否有相似之处,从描写思妇这一主题和表现的意境来看,不难看出新诗与古典诗词的某种联系。对这五首诗,人们常常有不同理解,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比较,分析造成分歧的原因,比较它们优劣,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课文解读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这首诗所以获得巨大成功,主要得力于诗人运用了蒙太奇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各自叙述一种状态,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你”却成了客体,成了被别人看的“风景”了。别人是你眼中的风景,而你同时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的哲理。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时间由白天推到夜晚,明月充实了你的生活,让你有了许多美妙的幻想,而在此同时,你不也同样充实了别人的生活,让别人也产生了美丽的幻想?这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理的强化。略有不同的是,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而第二组中,“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虚一些,只能凭想象展开。抽象的哲理,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人生多风雨,世事多风波。《风雨》中所描写的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茫茫人海的方向,操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实属正常。

诗的第1节两行极有气势。“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这场“风雨”该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骤雨啊!第2节用比喻承接,风雨中“大地”仿佛在翻动颠簸,茫茫“郊原”犹如起伏动荡的大海,“房舍”就像大海上漂浮的一叶孤舟。诗的前两节所写,都是抒情主人公“我”对这场暴风雨的感受。既已把郊原比做大海,房舍比做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因为“年轻”,所以在这“大地的海上”,“我”不知道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是否有沉沦灭顶之虞,而不免忧心忡忡。

看来,“年轻的舵手”还缺乏历练。那“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处变不惊的安详气度,那“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的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都是“年轻的舵手”有待达到的人生境界。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教材中《错误》这首诗,在选编或印刷时可能也出现了一个“错误”:前面用另种字体刊印的两行文字,好像是诗的序文,其实应该属于诗的正文。有的版本也是作正文排版。从诗的“建筑”度上看,开头两行起势,最后两行收尾,中间五行展开,前、后应该是对称的。本书根据这样的理解,把它更改过来了。

《错误》是一首妙不可言的好诗。女主人公容颜美丽如莲花,她孤独地住在“小小的寂寞的城”里,从早到晚,天天向青石的街道望去,那是望眼欲穿,盼望丈夫归来呀!“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丈夫不回来,她的房门就从不打开。她的那颗心呀,就像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绝不向外人敞开。就这样,莲开莲落,年复一年。这一个春天的傍晚,远远的有一位郎君骑着马翩翩而来,她惊喜的容颜就像莲花绽开,随着“我”的来而又去的身影,顷刻间失望的神色好似凋落的莲花。原来马蹄声不是送回“归人”,而是送来“过客”。一首多么优美的挑动相思之苦的抒情诗!

但是,这首诗的含蕴远不止此,它的写法非常高明。诗中实写了两个人物,还虚写了一个人物。“我”,也许是羁旅江南欲返家乡的游客,也许是久在江南赴任的官员,也许是在外征战的将士,一边“打”着马鞭匆匆从江南走过,一边想象着妻子在家中怎样地独守空房,怎样的思念自己。“你”,是两个人物形象的叠加,她既是“我”的妻子,存在“我”的想象之中,是虚象;又是另一个像“我”一样外出的不归之人的心上人,是实象。所以说,这首诗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虚写,写“我”在归途中想象妻子如何地思念自己,如何地与打门前路过的人发生“美丽的错误”,一个故事是实写,写一位独守闺房的女子思夫心切,因而与“我”发生了一次“美丽的错误”,诗人巧妙地把这两个故事叠加在一起,从而构思成了一首新颖独特而又韵味无穷的佳作。

“美丽的错误”是最受人称赞的奇语。听到马蹄声,女子以为丈夫归来,笑脸如莲花盛开,所以“美丽”;但人过家门而不入,他“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容颜又如莲花凋落,因而又是“错误”。矛盾的句法表达了丰富复杂的情思、意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台湾现代诗歌的开创者纪弦评郑愁予的诗“长于形象的描绘,其表现手法十足的现代化”。大陆诗人流沙河补充说:“他很注意汲取中国旧体诗词之美。”流沙河的补充很有见地。此诗的句式、字词搭配虽多洋调,但诸如“江南”、“莲花”、“容颜”、“东风”、“飞絮”、“向晚”、“跫音”、“春帷”、“归人”、“过客”之类的意象或词语,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并令人想起一系列古典名句的情调意境之美。此诗曲折委婉,情意绵绵,有一种迷离怅惘的抒情氛围,颇似唐人温庭筠的词,其表现手法又颇似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保尔·福尔被戴望舒称为“法国后期象征派中的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在《回旋舞》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象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诗的前两节提出了两个假设。“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这两个“假如”排除了全世界所有男孩女孩之间的误解、隔阂、歧视,甚至冲突。如果这两个充满童话色彩的假设能够实现,“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一个回旋舞”、“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那么全世界的男孩女孩将有可能组织起盛况空前的全球人类大联欢。正如诗的最后一节强调的:“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潮湿、幽暗的巴黎地铁车站。上上下下的人们,来去匆匆,列车一趟趟呼啸而过,带来光、卷走明。一张张面孔,星星点点,三五成群,簇拥成堆。……红的、白的、黄的、黑的……五彩缤纷。不知从何方钻出来一张张脸,眼前的张张脸又不知消逝在何方,这是诗人在地铁车站的所见所感。

霪雨霏霏,连日不开,是早春?是暮春?繁花重重,堆压在树枝上。浸了多日水的树枝,不堪重负,淅淅沥沥的水仿佛是它卸下的重担。经历了长时雨淋的枝杈,黑斑累累、霉点叠叠,黑黝黝,给绿色的春天抹上了一道道阴影。阴霾中透出一线光,湿漉漉的枝,水淋淋的花,迎着光,逆着光,反射着,折射着,……千姿百态,五颜六色。这是诗人在地铁车站突发的联想。

特色鉴赏

《断章》  用形象的画面阐释抽象的哲理。《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息息相关”,互相映衬的抽象哲理。

《风雨》  本诗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写得简洁、有力,正如一些诗评家所说:“全诗只有6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

《错误》 新奇而独特的意象。“莲花的开落”,喻指美丽的容颜经历过希望和失望的表情。“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春天里柳絮因风起舞,无风则不舞,这个意象与亲人不归、女主人公久久等待的心情暗合。还有,傍晚时分的江南小城,“青石的街道向晚”,清冷、沉闷、没有生机,即如诗中的“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窗扉紧掩”的意象,恰如其分地衬托了主人公的寂寞心情。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使诗的感情表达得充分、丰满,而且使诗富有美感。

《回旋舞》 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人以全世界的男女老少都携起手来跳一个回旋舞,象征着人类的友爱、和平,象征着世界的大同。

《在一个地铁车站》 意象叠加手法的运用。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幽灵般显现的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这首诗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把诗歌从19世纪陈旧的写作手法和抒情习惯中摆脱出来,给现代文学带来了启示。埃兹拉·庞德后来也成为意象派诗人的领袖。

问题探究

《断章》 对这首诗的旨意,作者认为是哲理诗,表现“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但有人说这是爱情诗,描写的是那个“在楼上看你”的人的心理活动,写她的单相思,她对那个在“桥上看风景”的“你”一见钟情,以至辗转反侧,窹寐思之。而文学评论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为什么对同一首诗会出现如此大相径庭的解释呢?你能说出其中的缘故吗?

《风雨》 这首诗虽然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现实,但诗歌的包容量极大,读着这首诗,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还有人认为这首诗有一处败笔,你能看出来吗?

《错误》  一般都把这首诗当作情诗解读,本书也是如此,但作者对此并不认同。诗人说这首诗的背景是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打仗的时候,男子上了前线,女子在后方等待,是战争年代最凄楚的景象,自古便是如此……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照诗人的说法,反映战争的痛苦是本诗的主题。作为一首情诗,各家也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地把它看作是闺怨之愁,通过描写女子与“打江南路过”的男子所发生的一个“美丽的错误”,表现女子的相思相守之苦。但本资料认为这是两个故事的叠加,既写了女子的相思,也写了男人的眷恋。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理解?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在一个地铁车站》  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诗。两行诗,两个孤立的意象,诗人抽掉了联想、比喻的桥梁,形成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脱节,给欣赏者留下了极广阔的想象空间。你读这首诗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探究思路:

对《断章》这首诗所以产生如此悬殊的分歧,固然与各人的生活经历、审美价值的取向有关,但从语言的角度看,却是对诗中词语的意义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装饰”一词,可以解作褒义,也可以解作贬义。当我们用作褒义,诗的意思是,你“装饰”了我,我也“装饰”了你;我因你的陪衬而更美丽,你也因我的陪衬而更风流。表达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衬托的美。如果解作贬义,诗的意思是,我需要你,是因为我要利用你来“装饰”自己,而你需要我,也同样是要利用我来“装饰”你,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完全出于一种功利目的的相互利用的关系。

为什么又可以把它当做情诗呢?原来也是因为对诗中词语意义的不同理解。如果将诗中的“你”和“在楼上看你”的人泛指,他们之间便没有那层暧昧关系,那么这首诗便是哲理诗。如果将“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想象为一个年轻的公子哥儿,满腹才学的少年书生,又将“在楼上看你”的人想象为一个情窦初开,年轻貌美的女郎,那么这首诗顺理成章地便成了一首情诗。诗描写一个女子的一段心理活动,大意是:白天,你在桥上看风景,知不知道我在楼上看你;晚上,你在窗前眺望明月,知不知道我因你甜甜地进入梦乡。

《风雨》读着这首诗,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内乱的时期,那真是“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叫人晕头转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代啊!有人认为这首诗存在败笔,“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段两行是动,是两个‘卷’;第二段是静,是两个‘如’。两个比喻的画面感很强。前四行是客体,后两行转向主体。正是这个主体‘我’在结尾的出现,十分突兀,它不仅破坏了诗人在前面苦心营造的风雨如磐的大氛围,也破坏了全诗的语感与节奏。因此后两行,尤其是倒数第二行,是败笔。”所以,这首诗还不如于脆把最后两句删去。因为有“舟”,读者自然也会想象出“舵手的忧怀”。

《错误》 作为一首情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原因是对诗中的“你”如何理解。一般的资料将“你”仅解释为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个女子,而本资料认为“你”是两个形象的叠加,一个是实象,一个是虚象。从诗人的角度,诗中的“你”是与“我”发生了“美丽的错误”的女主人公,这是实象。但是从诗中的“我”的角度,“你”还是“我”想念的家中的妻子,这是虚象。“我”既与眼前的“你”发生了“美丽的错误”,这是写实,“我”也想象着家中的“你”(妻)与别人所发生的“美丽的错误”,这是写虚。这首诗的奥秘就在于通过“你”这个形象的多义性,巧妙地把虚实不同的两个“美丽的错误”叠加起来,产生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效应。

《在一个地铁车站》 两行诗,两个各自独立的意象,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面孔和花瓣,地铁车站和湿漉漉的树枝,也许有某种外观上的相似,也许有某种情绪上的相通。也许油油腻腻、乱哄哄、臭熏熏、潮呼呼的地铁车站就象那横七竖八的黑树枝?也许那张张面孔就像那片片花瓣?也许花开花落的瞬息变化引起诗人对人生匆匆的伤感?也许诗人通过描写车站那阴森潮湿、令人窒息的氛围,反映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压抑?也许诗人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是要表达出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我们可以展开最充分的想象,去猜度、去揣摸、去联想、去创造。我们的联想也许就是诗人当时的联想,也许风马牛不相及,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想象力被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被释放了。

训练提高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断章 装饰 郊原      B.舵手 柳絮 寂莫

C.跫音 春帷 窗扉      D.携手 回旋 幽灵

2.文学常识填空。

《断章》的作者是________;《风雨》的作者是________;《错误》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台湾诗人,其名字出自辛弃疾词中的名句________ ________;《回旋舞》的作者是________国诗人;《在一个地铁车站》的作者是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他是________派诗歌运动创始人之一。

3.诗句填写。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__________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__________     

__________        /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______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__________                   

4.诗歌的音乐性集中表现在节奏和押韵上,但《断章》这首诗没有押韵,我们却觉得它韵律和谐。请反复朗读这首诗,说说它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它又通过哪些词语的运用,给诗歌造成了一种节奏上回环复沓的音乐美?。

答:

 

 

5.对《错误》一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打江南走过”,这个“打”字有双关的意义,一是作介词解释,相当“从”,二是作动词解释,“打着马鞭匆匆赶路”。

B.“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跫(qióng)音,脚步声。帷,门幕,这里代门。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不回来,她的闺门就不会打开,表现她对丈夫的忠贞。

C.“青石的街道向晚”、“小小的窗扉紧掩”,应解释为“向晚的青石街道”、“紧掩小小的窗扉”。

D.“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这里连续设喻,前一个比喻形容女子独守闺房的寂寞,后一个比喻描写小城的街道延伸得很远,消失在夜雾之中,仿佛没有尽头。

6.对《错误》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美丽的错误”,以“美丽”为定语修饰“错误”,具有一种错位的美学意义,具有新奇的搭配效果。

B.诗的开头两句就表现了“浪子”与“深闺”的主题,本诗承袭的是中国历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

C.“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它用来比喻女子娇美的容颜。

D.诗的结尾与首行“我打江南走过”呼应。

7.下面的诗句,细细琢磨,含意无穷。请你思考题中的问题,说说自己的体会:

A.“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根据诗的意境,你能描述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吗?

B.“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你能具体揣测出诗人有什么样的忧怀吗?

C.“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个省略号提示我们,这首诗虽然言已尽,但意无穷。你能不能再补写几句诗(话),把诗人没有说出来的意思表现出来?

D.“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诗的最后一句为什么一反前例而把“假如”放在后面? 

 

解析与答案

1.解析:B项中的“寂莫”应写作“寂寞”。

答案:B

2.解析:这是一道识记题,对作品中重要的文学文化常识必须记准记牢,因为这是阅读鉴赏的基础。

答案:卞之琳 ;芦荻 ;郑愁予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法 保尔·福尔 ;美 庞德 意象。

3.解析:对优秀的诗歌要尽量熟读背诵,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

答案: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在大地的海上;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4.解析:我们学习时,既要掌握一般的规律,又要注意个别和特殊,防止思想僵化。《断章》不凑生硬的韵脚,而通过整齐的节奏和往复回环的手法,把韵律在全诗的节奏中铺开,从而显得和谐、自然,富有艺术魅力。

答案:《断章》可以按如下节奏朗读:

你站在 /桥上 / 看风景,

看风景的 // 在楼上/ 看你。

明月 /装饰了 / 你的 / 窗子,

你装饰了 / 别人的 /梦。

从节奏看,首尾两行,各三顿(拍),中间两行,各四顿(拍),顿的交错,表明是自由诗。如将首尾两行开头的“你”读成一顿,也可以看作是格律诗。

诗通过两个“看风景”的动宾短语和两个“装饰了”的动词,来造成节奏上的往复回环。

5.解析:A项是对词语意义的理解,诗人利用多义造成语义的双关。B项涉及借代修辞格,“跫音不响”代指丈夫不回,“春帷不揭”代指闺门不开。C项是句式的倒装。D项句中有两个比喻,本体都是“你的心”,只是在两个比喻中含义略有不同,在第一个比喻中指“你的孤独的心”,在第二个比喻中指“你的忧愁的心”,意思是“你”心中的忧愁好比向晚的青石街道延伸得很远很远,没有尽头。

答案;D

6.解析:“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莲花”比喻少妇娇美的面容是对的,但这里讲的是“莲花的开落”。莲花的“开”比喻女子望见“我”远远而来时的喜笑颜开,这时是娇美的,而莲花“落”则在“我”是“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之后,女子在极度的失望和痛苦熬煎之下容颜骤然变得憔悴。“莲花的开落”这个比喻,很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女子在这个“美丽的错误”中心态的巨大变化。“莲花的开落”也可以理解为指时序的变迁,女子等候外出的丈夫一年复一年,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如莲花绽放的美丽的容颜渐渐地也好比凋落的莲花变得憔悴,暗示等待的时间之久。这道题启示我们,对诗句的含义的理解必须准确无误。

答案:C

7.解析:对诗中精警的语句要着意领悟,通过此类练习题的训练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语感,提高我们的鉴赏力和想象力。

答案:A项应当先明确把这首诗当作哲理诗呢,还是当作情诗,然后才能想象这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当作情诗,梦好写。当作哲理诗,“你”是“别人”梦中的“风景”,所以“你”很可能给“别人”带来了快乐和鼓舞,例如使人联想到人与自然的美好关系,人因为有大自然的美而感到生活的甜蜜,大自然因为有人才有存在的意义,由此联想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衬托而带来的那种愉悦。B项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我”有志于做时代的“舵手”,“我的忧怀”自然就是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C项诗中的主人公交臂而过之后,女主人当然又陷入了失望和等待的痛苦之中,而男主人公呢?又一边继续赶路,一边想象闺中的心上人。补充的语句可以是:你苍白的容颜如莲花的凋落,揭开的春帷又如城门紧锁;我打着马鞭继续赶程,心上的人儿呀,你是否也有过这美丽的错误?D项句式的改变往往是为了突出某种思想,某个意思。倘若全诗三节,都以“假如”开头,固然感觉流畅,结构齐整,但是从而也就丧失了变化美,最终也突出不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假如”一词位置的改变,从形式上看,使诗歌富于变化,有了动感。最主要的是作者借此突出了如果想要一个美好的世界,必须所有的人携起手来这样一个主题,强调了人类友爱共处的重要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短诗三首选读
Angel读诗: 回旋舞|保尔·福尔:诗塾课(71)
郑愁予的诗作《错误》及赏析
郑愁予《错误》赏析
“美丽的错误”——郑愁予《错误》赏析
九上语文一单元检测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