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韩柳散文的几个特点--一叶飘然烟雨中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四篇古文名作中,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是唐代古文运动中的散文佳作,表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一些特点。
一、形式自由,突破传统
如果按照实用文体划分,《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愚溪诗序》则是自己诗作的自序。两篇文章文体各异,体现了唐代散文形式自由的特点。但无论什么样的实用文体,散文大师们都能得心应手的运用,写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文章来。韩、柳先后创作了800余篇散文,政论、书启、赠序、杂说、传记、祭文、墓志、寓言、游记乃至传奇小说,形式上可谓应有尽有。一般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它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内容上重在歌颂死者的人品德行。但《祭十二郎文》却一改传统,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重在倾诉痛悼之情,通篇追叙与十二郎的叔侄深情,渲泄对十二郎之死的莫大哀痛。这种对祭文体的创变,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对一般的书序也有突破。一般书序以说明、记叙为主,主要介绍创作的动机,成书的经过,书的体例编排等内容,而《愚溪诗序》重在借序阐发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抗议,重在议论和抒情。它们都超越了实用文体的范畴,是对实用文体形式的突破。
二、真情动人,生命鲜活
自由的形式不过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这两篇散文都将浓郁的感情倾注文中,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展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韩柳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感情浪潮,触摸到令人心悸魂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如《祭十二郎文》采用生者对逝者直接倾诉的方法,写尽了亲人之间骨肉深情,及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悔和自责,撼人心魄。《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愚溪诗序》则通过描写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表达自己虽才华卓绝却被远弃遐荒的悲愤之情,表达对浑浊世事的强烈不满。
动人的感情体现在文章的细节中。如《祭十二郎文》中回忆嫂子对韩氏“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感叹时,描写当时的情景:“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抚”一“指”一“叹”,写尽嫂子的悲哀。而写侄子死期不明的哀伤,平平记叙到:“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于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日月。”却令人悚然动容。《愚溪诗序》第二段中作者自述接连将所遇到或所建修的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统统冠以“愚”名,笔无藏锋,坦白直露,敢怒敢言,痛快淋漓。是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与我们直接的交流。
三、骈散结合,修辞多样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追求华丽词藻,内容空虚浮泛的文风;但是在语言形式上,他们并没有摒弃传统骈文的优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给它们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内容、感情和思想,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散文作品。如《祭十二郎文》中:“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可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反问、排比、对偶、对比等手法交替使用,表现出噩耗传来,不敢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哀痛。《愚溪诗序》中的“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整散结合的句式,在参差疏落之中显现整饬之美;且宜于诵读,富于声韵之美,体现出散文借鉴韵文之后新的生命活力。
总之,以韩柳为代表的唐代散文,首先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的散文突破了一切实用文体的界限,将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其次,他们将浓郁的感情倾注到散文之中,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发表:《考试报·高二语文》2004年第17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专题复习】—— 唐代 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
唐代古文运动与韩柳散文
为什么古文观止没有收录汉赋?
文学常识大串烧,专治各种记不住
浅析唐宋古文运动——是'形式主义'的消亡,还是此消彼长的博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