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憶往事丨楊絳先生與《大公報》的不解之緣



被譽為「最後的大家」的楊絳先生,25日凌晨以105歲高齡在北京溘然長逝。多年前,她便得到丈夫錢鍾書給予的最高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也以等身之著作奠定其在中國文學界的超然地位。鮮為人知的是,楊絳先生踏上文學創作道路,竟然與《大公報》有着不解之緣。


出身無錫世家的楊絳自小聰慧可人,在英才濟濟的東吳大學,中英文俱佳的她是公認的「筆杆子」。1932年初,楊絳大學畢業後,放棄出國留學機會,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就讀外國語專業。當時清華大學研究院鼓勵研究生跨系選修課程,出於對文學創作的喜愛,楊絳選修了中文系的「散文習作」課,授課老師便是朱自清教授。

1933年12月30日,第一遍散文《收腳印》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第29期上發表,署了楊絳的本名「楊季康」。


在讀研究生期間,她精雕細琢完成了人生的第一篇散文《收腳印》。當她將文章交給朱自清先生請求指點修改時,朱先生滿口答應並於當晚便閱讀完畢。第二天,朱先生將文章退還給楊絳時說:「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好改的。」楊絳聽後,以為自己的文章一定寫得很糟,讓朱先生不屑一看。當她漲紅着臉正要將退回的文章接過來時,卻又聽到朱先生說:「我的意思是說,《收腳印》是一篇難得的上乘佳作,沒有什麼地方需要我修改的,如果你不反對,我願意推薦給《大公報·文藝副刊》。」這當然是楊絳求之不得的,連連感激道:「謝謝先生,謝謝先生。」


隨後,朱先生將這篇散文推薦給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當編輯的沈從文先生,囑咐他,「如果方便,請幫發表,畢竟是一篇好文章,舍了會可惜的。」1933年12月30日,《收腳印》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第29期上發表,署了楊絳的本名「楊季康。」這便是楊絳先生第一篇公開發表的處女作。

  

這篇作品收錄於1994年出版的《楊絳散文》集中,楊絳在其《附記》中寫道:「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課卷,承朱先生稱許,送給《大公報·文藝副刊》,成為我第一篇發表的寫作。留志感念。」

  

1935年8月25日,楊絳的第一篇短篇小說《路路》發表於《大公報·文藝副刊》


1934年,楊絳打算出國留學,為了趕時間,她向老師朱自清申請以一篇小說《璐璐,不用愁!》代替大考,得到允許。小說寫了一個戀愛中的女學生璐璐在兩個男友間周旋並做出艱難抉擇的微妙心理。兩個男友,一個是有錢有勢但又矮又胖的官家公子小王,一個是又高又帥的窮學生湯宓。璐璐貪圖着小王對她無微不至的呵護體貼及金錢上的大方卻又嫌棄他的外表,貪戀着湯宓的真心實意又擔心跟着湯宓會窮困潦倒。麵包與愛情不能兼有,在這道永恆的難題面前,璐璐最後選了麵包放棄了愛情,卻不想她的欺騙深深傷了小王,小王與別人訂婚,湯宓也揚長而去,看似一波三折要悲劇收場,楊先生卻在結尾柳暗花明地寫到,璐璐申請的出國免費學額成功了,以此點題「璐璐,不用愁」。

  

小說篇幅短小精悍,構思精巧,心理描寫細膩,人物形象飽滿,不失為一篇佳作。慧眼識才的朱自清先生同樣又將它投給《大公報·文藝副刊》,成了楊絳第一篇創作並公開發表的小說,後來還被林徽因編入《大公報叢刊小說選》。此後,楊絳先生長期給《大公報》副刊贈稿,成為《大公報》的忠實讀者和供稿作家。

  

即便後來年事已高,楊絳先生仍筆耕不輟,其精神和毅力令世人敬仰。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迄今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長達六十多年,至今還在公演;她96歲成書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尤為令人感動的是,在丈夫錢鍾書及女兒錢瑗先後去世之後,為完成女兒心愿,楊絳先生以92歲高齡重新開始創作,寫了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寫盡了她對丈夫和女兒最深切綿長的懷念,感動無數國人。

  

當時楊絳寫道:「我們仨失散了,留下我獨自打掃現場,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而今,楊絳先生亦已百年歸老,世間再無「我們仨」,期待「我們仨」得以在天堂團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次“发表”缘于朱自清推荐
散文朗诵|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送给毕业季的我们。#朗诵#学习#毕业季
7月3日大公副刊
转载 | 陈明:金克木入聘北大的經歷及其與季羨林的學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你读过多少
朱自清先生散文《松堂游记》,闲适流畅淡雅,梓涓为你诵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