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春之语文课评:奇巧开端处,解牛第一刀(徐杰)

奇巧开端处,解牛第一刀

——王君老师课堂切入艺术欣赏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初中部  徐杰

 

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艺术,可圈可点之处多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课堂切入艺术。

切入,是庖丁解牛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怎么切,切得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更显示着教师文本研读和教学设计所能达到的层次和境界。

王君老师精妙的“切入”艺术,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

一.切得准:选“点”切入,独具匠心。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命门”,找准“命门”,就好比找到了打开解读这篇文章大门的钥匙。长期以来,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拿到小说,就是“三要素”,面对文言文,就是朗读和翻译,解构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王君老师能够充分尊重文本的个性,从而寻觅到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

从关键词切入。

比如执教《丑小鸭》,王君老师提炼出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四个关键词“世界”、“丑”、“逃”、“好”,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抽丝剥茧一般的,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去研读一个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积累人生智慧。

从语义辨析切入。

执教《安恩和奶牛》,王老师开篇即要求学生“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那两个买牛人的询问的”,并提醒学生“这两个基本相似的句子其实有很大不同”,建议学生来“比较一下有哪些不同”,循着这个“切口”进去,品出了隐在字里行间人物的细腻的情感态度;执教《松树金龟子》,组织学习活动“证明法布尔的著作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王老师出示了两段课文修改片段,让学生“比较原文和老师修改的文字”,思考是否可以这样改。通过辨析,“科学”有了,“诗意”也有了,“科学与诗意的完美结合”也有了。

从矛盾处切入。

王君老师是很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矛盾”做文章的,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她让学生仔细研究于勒叔叔的来信,发现这封信的破绽;执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她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称代词,提出疑问:“诗人的主体并没有变,那人称就应该是一致的,为什么这首诗中人称却在不断的变化呢?”;执教《湖心亭看雪》,她跟学生说,既然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又写“舟中人两三粒”?总之,大到性格的矛盾、情感的矛盾、文体的矛盾、文化的矛盾,小到一个字与另一个字的矛盾,一个动作、一封信,王君都能找到另一个参照系,从矛盾中撕开第一道口子,然后逐步深入。

王君老师课堂切入的选点,还有标题切入、主线切入、背景切入、语文知识点切入……,我们在欣赏她的课例的时候,每每被她所精选的独具匠心的切入点所折服,问君何能尔?精湛的眼光,深厚的功力。

二.切得巧:运刀自如,切中肯綮。

“选点”,是有效切入的第一步,“选点”之后,便是“运刀”了,“怎么切”是很讲究的,切得得当,游刃有余;切得不当,崩掉刀刃,王君显然是深谙此道的。

让我们来一起欣赏王君娴熟的“刀法”。

正面切入,直奔主题。

执教《陋室铭》,王君老师选择的是对比分析切入:“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顺着切点直奔主题的:

第一步,学生反复辩论,基本认同“他过着隐居的生活,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的观点;

第二步,教师出示背景故事,师生赏读,得出“《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而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的结论;

第三步,由探究刘禹锡扩展开去,解读一类“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最终达成了“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教学目标。

如此一切之后,穷追不舍,就能让刀力透过纸背,直抵文本的核心。

侧切正取,迂回通幽。

所谓“侧切”,就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就是“迂回走进”,它可以用来解读较为艰深的文本,也可以对浅易文本进行深度挖掘。

她执教《珍珠鸟》第二课时,是这样切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我’对珍珠鸟有哪些‘不’呢?请找出一些句子,可以直接含有‘不’,也可以暗含着‘不’。”

这样的切入,表面上并没有正面进入文本的核心“距离产生的美”,但是,从其课堂活动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切入更巧妙,其一,它立足于文本语言土壤;其二,主题探究水到渠成,避免生拉硬拽;其三,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累丰厚。

我们再看王君老师执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体裁,新闻的相关知识用怎样的形式来学习呢?王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东路军很烦恼,他们被毛主席安排在新闻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你以为如何呢?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说服”,自然领会了新闻的结构之美,达到了阶段教学目标。

反手运刀,无理而妙。

读李煜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开始总是不解,春花秋月,多么美丽的景物,为什么要它们“了”呢?及至了解了词人的创作背景,才豁然,这就是无理而妙。

王君老师的课堂切入,有时就是这样,看似无理,实则精妙。她在执教《国宝大熊猫》一课时,先请学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可以删掉,经过课中讨论,得出结论:第三段、第七段、第十五段可以删除,最后,王君老师总结道:这些可以删掉的内容,我们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说明文中的“穿插”,穿插使得说明内容丰富,说明生动有趣……

反面入手解读课文,关键要看教师最后的“抖包袱”,没有精巧的构思,断断取不得这样恍然大悟的效果。

这样的“反面入手”,在王君的语文专题教学课上也有成功的示例。在未来班执教《考试,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时,王老师出示了一则投影,比尔盖茨和韩寒,一个没有参加高考,一个考上名校了却选择了退学。然后,她组织学生辩论:他们的人生道路可以仿效吗?从老师的良苦用心,从积极引导的角度,完全可以举正面的例子,但是王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激烈的辩论,最后学生普遍认同了这样的观点:人生就是一场生生不息的考试,你跨出的每一步,其实都在迎考。放弃学校考试的韩寒们,面对的社会对他们的考试其实更严格。

三.切得深:刀势不减,宛如破竹。

一“切”之后,需要强有力的跟进措施,才能保证沿着切口进入文本深处,洞悉语言世界的奥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切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板块,而应该是大餐的一道开胃菜,大戏的一通开场锣鼓,它是引子,是铺垫,但更是过程。

王君老师在切入之后,是如何让力量贯穿于刀锋,从而保证刀势不减的呢?

一“切”之后,顺势开掘。

所谓“顺势开掘”,就是“选点切入”以后的“深挖洞”,就是“将剩勇追穷寇”,沿着切点一直追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我们来看王君老师执教《珍珠鸟》,切入之后的“追”:

“追”之一:看来作者对珍珠鸟的原则是“不看、不管、不扰”,作者说是信赖创造了美好的境界,真是只有信赖吗?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些“不”去深入思考作者创造美好境界的奥妙到底在哪里?

“追”之二:人鸟合一并不是最好的状态,那么最好的状态是什么?

“追”之三:冯骥才是找到了对待珍珠鸟的最好方式,但是,珍珠鸟对冯骥才呢?

切入点是文中的“不”,由此切入之后,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连续追问,思维落点到“可怕的笼子,虚伪的自由,虚伪的爱”,落点到“信赖背后残酷的征服”,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和动物的平等。

沿着切点穷追,是因为教者眼里有切点,心中有目标,有路径。

一“切”之后,左右勾连。

所谓“左右勾连”,就是切开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根“线”,紧紧围绕切出的这根主线,组织扎实有效的文本研读活动。比如执教《敬畏自然》实录片段:

切入:展示“人定胜天”的一些名言,朗读课文第一段,用其中的词语来评价这些名言,引出“敬畏”主线。

板块一,提炼“敬畏”观点:提取各段中心句;

板块二,感受“敬畏”情怀:变式朗读、品析“窃笑”;

板块三, 学用“敬畏”句式:揣摩一关键句朗读,仿句练习;

板块四,辨析“敬畏”观点:出示三则材料,开展论辩活动。

我们看,四个主要活动,无不围绕切出的主线“敬畏”展开,它们是对“敬畏”的梳理、理解、提升、内化,真可谓“左右勾连,形散神聚”。

一切再切,渐入佳境。

很多时候,文本解读不可能一刀切入而立见奇效,这就需要我们对“切入”进行分解,通过分点切入、分层切入,连点成线,从而逐层深入地走进文本核心。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言简意深的文言散文,王君老师在执教该文的时候,就采取了分层切入的策略:

第一“切”:“都说这篇短文里有一个地方前后矛盾,你能找出来吗?”,从而引出主线“痴”,研讨张岱的“异常行为”;

第二“切”:“张岱巧遇金陵客,他也和金陵客一样满心欢喜吗?”,通过对比分析,激发学生探求张岱心灵深处的欲望;

第三“切”:“张岱眼里的雪景,你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由景及情,再相机穿插背景资料,了然无痕地走进了张岱的心灵深处。

这三刀,可谓刀刀命中要害,将这三个层次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课堂活动的流程,是那样自然、温润而又不可阻遏。

分层切入,王君老师不仅对层次了然于胸,更是通过几番“切入”, 切一刀,进一层,推动学生的思维螺旋上升。

总体看来,王君老师课堂“切入”的艺术,呈现这样一些特点:

它是破解文本密码的“钥匙”,不是万能钥匙,是给文本量身定做的“钥匙”;

它不但是一扇门,让你进去;它还是一条路,让你走进里面去;

它具有“三力”,即: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向心力”、带动后续学习活动的“牵引力”、有利于支持文本研读重心的“支撑力”;

小而言之,它是教学细节,教学技巧;大而言之,它是教学策略,教学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君老师《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与点评
语文“专题教学”刍议
【青春语文·王君文本特质与课型研究】王君:写作型文本的文本觉醒和文本自觉(下)
我们要努力做这样的语文教师
听王君聊课(49):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课异构思考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
基于名师课例对《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内容选择的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