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点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因其鲜明的学科语言特色,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高品质学习方式的形成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创设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巧妙的“趣点激趣、动点互动、疑点探疑、重点提升”就是一条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巧设“趣点”, 趣点激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如果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由“有趣”向“乐趣”发展,再从“乐趣”向“志趣”升华。用游戏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技巧和手段。游戏教学使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同时,还使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也能得到满足,从而既重视了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选择性,又促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一课时,针对流沙河的这首诗歌宜于朗诵的特点,我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集体朗诵并进行表演比赛。这一把火把全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全给调动起来了。每位同学不甘示弱,各各小组明争暗赛,他们用略显稚嫩的声音诠释着理想的内涵,他们用无比真挚的情感表达着对美好理想的期盼。当获胜小组代表发表感言时,一个个竟儒雅地用积累的谚语再次表达了理想永驻心间:“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会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会诞生。回首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的;面对今天,应该是倍加珍惜的;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的”。这样的做法,让我心里暗喜,学生们已动脑思考了,在我适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做了示范和点拔之后,一只只手纷纷举起,唯恐叫不到自己。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竞赛又拉开了序幕。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的表现欲望又一次高涨起来。他们最初的兴趣已经升华为浓厚的求知欲和强烈的进取心,也由习惯性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最终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巧设“动点”, 动点互动

一堂热闹的课并不一定是好的语文课。经验丰富的老师都知道课堂上的大笑就像疾病一样,是会传染的,因此,它会把课堂弄得乱七八糟。真正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动”应是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练习了多少;学生创造性思维围绕本节内容放飞了多远,并从中进步了多少;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能应用多少,绝不是仅仅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在课堂上,同伴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同伴间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且同伴之间的互动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一课时,当学生们基本上掌握了课文内容时,我向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虽重点写论战,但文中主要刻画的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个性鲜明,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文本的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因而有的同学会喜欢曹刿,有的同学会喜欢鲁庄公,只要言之有理,都应该给以肯定。通过对学生思维的唤醒和激励,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同的观点据理力争,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唇枪舌剑,针锋相对。有的批评庄公急躁冒进不懂战术;有的赞扬曹刿献计献策足智多谋;有的批评乡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有的赞扬曹刿张扬个性毛遂自荐;有的批评庄公愚蠢之极有失尊严;有的赞扬庄公纳谏如流知人善任;有的由课文引向社会,抨击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有的由课文指向生活,弘扬任人唯贤、取信于民。更有主动学习的学生则引用网上的一段话为这个问题作了总结: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今日重读《曹刿论战》,对鲁庄公有五赞。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

教学中抛出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它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丰富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这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重大意义。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交流和倾听,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从而让语文课程真正形成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把课堂演化为放飞孩子思维的天地,把真正的素质教育渗透与课堂教学之中。

三、巧设“疑点” ,疑点探疑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也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已》一课时,我通过导语的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揪心的疑问:

同学们,凡是读过《孔乙已》这篇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已这个遭到社会鄙薄的‘苦人儿’的形象的。据说鲁迅对他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就是孔乙已,鲁迅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形象?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人们看了悲剧往往流出同情的眼泪或十分悲伤,而读了《孔乙已》这篇小说,我们的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已的悲剧又是怎样的悲剧呢?我们学习完课文以后就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在语文教学中,这样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但是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帮学生走出“迷魂阵”,有时学生钻进了“迷魂阵”,没有老师的引导是钻不出来的。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更浓;阅读能力才会提高得更快。 

四、巧设“重点” ,重点提升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是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发展的前提。这个重点的设计,不仅表现为知识的获得,而且表现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整个教学流程要紧紧围绕这一重点进行,要突出这个重点效能和作用。在学习《曹刿论战》一课时,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我将“读”设为了教学重点,从而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流程:

1、默读:识记文学常识,了解历史背景。

2、听读:感知课文大意,读准生字生词。

3、诵读:清除词语障碍,把握文段内容。

4、理读:理清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语句。

5、研读:闪射智慧火花,提高阅读能力。

这样以读作为重点和教学的主线,在读中识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比较,在读中分析,在读中拓展,在读中提升。读的要求由低到高,学的内容由浅入深,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读、研读,建构文言文学习的点、线、面。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关注人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作学生的领航者、引路人,甘为人梯地服务于学生,那么,通过课堂教学中趣点、动点、疑点、重点的巧妙设计,就一定能让课堂教学在精彩生成中充满生机与活力,而“真正的素质”也一定会在每一位学生身上深深扎根。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杨万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刿论战》课堂实录
第1435期【勇军专栏】倪文尖:语文课堂的宽度与厚度 ——曹勇军《老王》课例评析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说课稿
文言文备课的三个视角 ——以《曹刿论战》为例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音乐学科教学工作计划,方案下载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