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尾子)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尾子)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十一)
                                         实现从集体话语到个体的转变
      言语是思考的外显。
      作为教师的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几乎是从一个漏斗里过滤出来的,极其相似。这样的语言,是集体化的语言,毫无学生的个性。长此以往,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操持着同样的话语,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事情。如此这般,同样话语的世界,让我们不禁想起皇帝的新装,这个世界必定是虚假的世界。
      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让我们不由自主说统一话语的社会内因。但是,我们可以从教师自身做起,从你所教的学生做起,通过一个人、一间教室,点点滴滴的改变。从集体话语到个体话语的改变,这个世界才变得真正精彩。
      我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带着批判意识去解读、重构教材体系,确立更加适合学生的课程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组织更能凸显老师及学生个性,更能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课堂教学,并通过布置有批判性思维的、个性化的作业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从课内引向课外,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培育学生的批判性品格,与学生一起在批判中————同成长。
——在理性批判中重构教材体系
     专家编写的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顺序,历来都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性。很多老师,不敢妄然造次,按部就班地依照教材顺序逐篇学习。我认为,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需要重新整合与建构教材体系,是引导学生大胆地对教材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例如:初三上册《语文》中的三篇文章:茅盾的《白杨礼赞》、姚雪垠的《差半车麦秸》、雨果的《给巴物勒的信》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分散在三个单元。有的赞颂西北广大抗日军民的顽强,有的表现战争中农民的觉醒,有的表达了对殖民侵略的鞭挞。恰逢抗日题材电影《举起手来》热映,离奇的故事情节,滑稽的表现手法,吸引了不少观众,但在嘻哈之后,似乎又感觉到一种悲哀:战争变成了调侃的工具,变成了让人娱乐的笑料。这样的战争文学给中人民带来的是什么?会把中国人民领向何处?三篇文章,一部电影,带给崔志深深的思考。
     于是,他把这些作品整合在走进战争,走进战争文学主题下,设计了走进战争——透过作品看人性的善恶是激起仇恨还是渴求和平走进战争文学”“写下战争感言等系列教学活动。我和学生们一起查资料、看电影、走访老战士,围绕战争主题展开大讨论。战争的腥风血雨,战争中的人物百态,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对于人性善良的渴求,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在这种心灵震撼中,学生对战争的认识由原先肤浅的平面视角转变成立体的透视。这次教学活动的成功也使我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基于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建构的美好爱情感恩的心走近鲁迅以苏东坡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诗人研究等系列教学活动应运而生,引导学生把一个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坐标中来研究,引导学生不再单一地看待问题,而是将问题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理性的思辩,再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促进了其创新人格的形成。
——在挑战教参中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
     科学确定学生的认知前提和情感前提是创新教育活动建构教学论的重要内涵。只有适应学生的课程目标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心投入,并体会探究的幸福和乐趣。我认为,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制定真正属于学生的课程目标,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行动原则。
    《吴汉何尝杀妻》的作者邓拓以史料批驳了吴汉杀妻的说法,提出了历史的真实和舞台艺术的真实,有时距离很大,并告诫人们谁要把看戏当成读历史,那就不免要上当。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作者的质疑精神。教学中,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难道《后汉书?吴汉传》上所说的就是真实的吗?难道吴汉家庭关系正常就可以完全排除吴汉杀妻的嫌疑吗?是啊,难道教参上就完全正确?难道邓拓所写就是真实的?难道史书上就是真实的?为什么不可以向书本挑战,向教参挑战,向权威挑战?
     于是,我启发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理智地多疑多思。我重新调整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吴汉杀妻的故事,懂得遇事应当疑而再疑,思而再思。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对《吴汉何尝杀妻》作者的推理过程以及思维方法进行了质疑,如:仅仅列举了《后汉书》《东观记》中的记载就能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吗?谁能保证写在历史上的都是正确的?并且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但胜利者都没有出过错吗?他们是否可能篡改了历史?于是,师生通过诸多途径寻求所提出质疑点的事实支撑,如咨询历史老师、通过网上博客与有关人员沟通等,尽管还无法找到充足的依据来印证自己的推断,但学生在对一个问题由接受到质疑到印证再到形成自己个性思考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思维和探究意识都是弥足珍贵的。更重要的是,在亲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逐渐认识到:对于所见所闻应该多疑、多思,保持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断质疑的习惯,做一个且行且思的人。
——在作业设计中延伸批判性思维活动
     让学生做有思维价值的作业,是创新教育的基本主张,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认为,因地制宜地对作业内容与形式进行创新性、个性化设计,使之形式多样,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是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的批判走向生活的批判的重要方式。他一直把精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有批判性思维的作业作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解读《杨修之死》时,我和学生一起领略了杨修的玉树临风、心高气傲、恃才放旷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个性特色。最后杨修的被杀,让师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了锻炼和提高大家的批判和思辩意识,我设计了假如我是你的并列式片段写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历史上有定论的人物如屈原、岳飞等提出自己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主张。学生们的表现也让我颇感欣慰,有一位同学写道:
     面对滔滔的汩罗江水,屈原在大抒感慨,老泪纵横之后,放下了对祖国的忠诚,放下了对人民的热爱,纵身一跃跳进江水。一切归于沉寂,留给了后人无限的崇敬。假如我是这位战国的士大夫,我不会轻易地放弃生命。其因有二,一曰:为君死者,愚也。只因楚怀王的冷遇死者,因此而亡,愚忠也。二曰:天下之大,岂无我容身之地乎?昔日齐人孙武、楚人伍子胥聚首于吴共破楚,筑千秋伟业。此二因皆不容我驾鹤西去……
     学生带着理性批判的眼光走进历史,走进一个个彪炳千秋的人物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质疑,去反思,去追问,大胆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且促进了学生在此基础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能力的形成。
     在以上的教学实践中,我从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下手,重视教育价值追求的正确性,强调和重视课程理念,对自己的个性化创新之路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曾经有博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是一些赞美拔高的文字,但是,我一直以来将此作为教育追求:在这个教育被异化的时代,你选择了精神立身,并且用你独特而执着的行走,不断丰盈着你的世界。十年磨一剑。你能守住自己的事业之锅,专心致志地煮上十年,不管这锅里是铁水还是铜水,都是沸腾的!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十二)
                                             不应失却的教育情怀(二)
                             老师,你站在谁的一边
     写到这里,我越来越强烈地认为:作为教师,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如此推来,浮躁功利的生活,就会有浮躁功利的教育;沉静尊严的生活,就会有沉静尊严的教育。一句话,有什么样的生活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观。
     让我再次走进这些浓缩的文字,参透文字背后的教育真谛!!
     你站在谁的一边。
     芸芸众生,相互的靠近与远离,构成了奇妙的社会。常常在一个人的角落,渴求他人的走进,带来肯定的目光,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生来必须要孤独。常常在众人的目光下,演绎自己所谓的精彩。在别人看来,无论这精彩是对还是错,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如果他人能够强烈的站到你的一边,高山流水、知音相合,此为最美好不过的事情了。
    这是一个谁跟谁的问题,是一个站在哪一边的问题。
   作为教师的你,我们面前的学生必然也有上面强烈的诉求。他对了,你热烈的鼓掌,这喝彩所带来的是:他再次正确的原动力。她错了,你也要报以微笑,站在她的战壕,想她所想,你们俩人共同面对这个错误,经过心灵的交融,行动的扭转后,错误已不再是错误,而是所经历的美丽。
我忽然想到:心与心的靠近,才是世界。
     你,要学会我认为。
     这是一个个体是否觉醒的问题。处在集体中的我们,说着同样的话语,做着同样的事情。当给你言论充分自由的空间时,你又因为长时间的个体失语,而勉强说出,诸如此类的话语:我们认为……等等。长时间的集体演说,造化了你的个体失语。
解放,充分的解放,身心的彻底解放,乃是教育的目的之一。到如今,当今的世界是多元的年代。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演绎着社会的精彩;语言,是思想的外显。说出你自己认为的话语,一个个独特自由的话语,才能造就多元民主的世界。
      要培养一种抗体。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是,自我免疫的出现,能够修复、调整、完善。二是,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反对建议。
反观我们的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趋同性,也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进一步说,要培养学生怀疑争辩的意识,人就是在这种怀疑争辩中。得以完善的。社会也是在这样人的推动下,越来越民主的。
     写作就是为了寻找存在的意义。
    存在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两难的选择。是生活在物质的现实中,还是生活在精神的文字作品中,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作为一个以文字为业的人,它必然要选择后者,他别无选择,选择了文字就是选择了清贫。
文字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在于给予后者他人的精神启迪。总这个意义出发,写作就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一种存在的意义。
     毁灭还是拯救。
     对待这个问题,要有强烈的反思情怀和忏悔意识,才能坦然对待。而我们这个群体,缺少的就是这种情怀。我们总以为:我的言行是合体的,我的行为是适宜的。尤其是群体,不自觉犯错的时候,这种忏悔与反思难上加难,因为中国有句古话:法不责众。但是,即使是在集体的裹挟下,你做了违背常理、人理的事情,你也感觉那是集体的事情,于我没有任何的干系。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里尔克。他的那句:每个人的苦难包括死亡,都有我的原罪在里面。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给了我反思与忏悔的力量。
     所以我要说:人要有段落意识,人要检点自己的行为和言行,尤其要检点由于自己的偏狭认识所导致的或大或小的失误。
     教师哪?一个特殊的职业!一份崇高的事业!正是因为与人打交道,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要有摆渡和救赎的能力。这个摆渡是指:在教学和社会之间,将学生能够自由左右定位;这个救赎是指:让学生从浅薄到崇高的过程。
     我自己都有些言乎所以了。那就用这样的话来结尾:教师的你,不要因了你认为无所谓的一句话,学生受到伤害,因而影响了一生。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十三) 实现从教学智慧到课程智慧的转变
        我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课程的改革。在这种改革的召唤下,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实现从教学智慧到课程智慧的转变。既然要转变,那就首先应该弄明白课程是什么?继而去思考和实践下面的问题:语文课程智慧有哪些?
      
给语文教师的建议(十三)
实现从教学智慧到课程智慧的转变
 
  在前面的建议中,我不止一次提到转变。是啊,只有不断朝着好目标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所从事的教育才变得越来越有意义。我认为这个意义是关乎学生终生发展的。
  从教学智慧到课程智慧的转变,是当今语文老师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绕开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纠缠讨论,而直达目的,那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取得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好分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的有尊严,朝着一个大写的人不断进发,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精神发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的智慧。
  语文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富有节奏感的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种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指引下:师生一起广泛的阅读、作文自由的表达、规范的答题技巧的训练,乐此不疲。在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一起乘着语言文字的翅膀飞翔。在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一起在文学的殿堂里汲取文字的力量。在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一起在文化的天空里聚拢广博的思想。这个过程是愉悦的,是一种不断超越的旅行。
  我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课程的改革。在这种改革的召唤下,我们语文教师就必须实现从教学智慧到课程智慧的转变。既然要转变,那就首先应该弄明白课程是什么?继而去思考和实践下面的问题:语文课程智慧有哪些?
  课程是什么?
  创新教育专家认为:课程是为具有一定目的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主体性教育活动服务的,是为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服务的。
  语文课程是什么?
  我则认为:语文课程是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思想成长,进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而服务的平台。这个平台是学生能够自由舒展、自我认同、自我超越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一起面对真知,一起做艰难的跋涉,这个跋涉最主要的是思想的攀升。攀升的方向在于:自由心灵的抒发!
  语文课程智慧有哪些?
  一个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来对待教材。我所认为的语文课程智慧有下面几个动词组成:把握,超越。
  把握:要充分吃透教材。理清知识点,掌握方法,把握基本情感。
  超越:在占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一些烈的改变。这一个改变直指的是:学生把握分析问题的进一步提高,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人文素养的进一步涵养。
  超越有两个基本的路径:
  一是课程师本化,教师个性化处理与设计。
  课程师本化就是教师把自身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智慧和教学特点,对国家课程进行个性化处理和设计,研制出合理的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等课程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方案。基本的方法:资源重组,资源整合。
  资源重组
  语文出版社初三《语文》上册共有两篇鲁迅的文章:《孔乙己》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散在不同单元。于是,在教学中,我结合自己对鲁迅的研究,以两篇文章为引子,按照基本知识等级(人物的描写方法,驳论文的写做方法,作品主题)、情感发展等级(晚清封建科举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民族自信力的监守)、思维发展等级(通过讲座和交流,师生共同走进鲁迅的作品,鲁迅本人及后人对鲁迅不同的评价)三个相互贯通的层面开展了鲁迅周研究活动,并确定了五个学习主题。星期一:看不同的知识分子——鲁迅和孔已己。星期二:还原鲁迅——他是人不是。星期三:如何看待鲁迅的负面评价。星期四:如果像鲁迅一样活着。星期五:我该写点什么?
       在一周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围绕着五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在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的时候,学生与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取得联系,了解鲁迅亲人眼中的鲁迅,并把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的资料在专题辩论会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鲁迅周结束后,学生感慨良多。谢林同学写道: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观点,绝对的只是虚无的。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在人生路上,用客观真实来评价那个早已模糊了面容的历史。
       在这个课程师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创新设计立足于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教材的巧妙重组,形成了一个知识模块、多个研究视点的教学特色,从而让学生学会了用系统的思维、历史的观点、时代的视角,来探究体验,培养了学生批判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能力。
     整合建构
  解读《孔已己》,整合的是两个人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一个是封建时代没落的下层知识分子,孔已己。一个是时代的斗士,社会的牛虻,鲁迅。不要一味的在探讨孔已己的命运、鲁迅的多少作品上下功夫,而要把学生引导到探讨知识分子这一层面上。那下面的人物就尽收眼底:苏轼的奇特人生,清照的凄怨哀婉,屈原的泪沉汨罗,老舍的遗恨沉水,国维的投水示节,柏杨的另类视角,李傲的嬉笑怒骂,等等。你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他们独特的人文情怀,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并且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他们描述下来。如果,你觉得学生还意犹味尽,你还可以让他们大胆的假设这样的问题:假如鲁迅还活着。如果他们或者说我们教师真正的读懂了鲁迅,也许会写出下面的文字:
他也许正身居高位,
但也许-----不过是普通一卒。
官高,他不忘甘为孺子牛之诺,
位卑,他绝无丝毫奴颜媚骨!
他也许已经得到了种种荣誉,
但也许-----才刚刚从狱中放出。
荣誉中,他感受到新的呐喊、彷徨,
监狱里,他会写出新的《准风月谈》《伪自由书》。
他也许时时在洒墨讴歌新的生活
但也许-----正在弹毫针砭时弊。
他也许有了较多的欢愉和嘻笑,
但也许-----正在经历着新的不安与愤怒。
  在随后的一节课,师生一起盘点接触的所有鲁迅的作品,并由此引发出去。
鲁迅这一词语意味着在常人的面前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完全不同于惯常的世界。这个世界是铁屋子、是坟墓;是帮忙、帮闲、帮凶、阔人们醉生梦死之地;是阿Q、孔已己、祥林嫂们寂寞生死的荒凉之地―――鲁迅对世界的独特命名为我们展开了我们所在世界的真实面目,他让我们深信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鲁迅笔下的世界。
  从咸亨酒店的无聊看客冷冷咀嚼孔已己的悲剧,再到鲁镇人冷冷咀嚼祥林嫂的悲剧,说到文革中一群年轻人把他们的师长扔进水池,观赏他如何慢慢沉入水底,说到今天被打断双腿的农民工如何用半年时间爬回自己的家乡,说到矿难死伤金钱开道,说到人们深信不疑的法则使人性何等地冷绝……无论这法则是礼教是政治还是金钱!你会给学生说,一个漠视生命存在、冷眼旁观生命消失的世界,有多么冷多么可怕!一个缺少宽容、尊重、怜悯、爱和温暖的世界,有多么残酷!你还会给学生说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此刻有谁在世上某处死,无缘无故在世上死,望着我……”
  在整合的时候不要漫无目的,一切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基准点,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积累素材。
  文言文教学还有更大的整合空间。尝试将所有文言文中的人物进行短信串联,对联排列;尝试用文言文给作者写信,对其提出独特的人生思考;尝试用一个合适的话题将他们其中的几个拉到一个桌子上说话;尝试让学生用意境再现的写作思路,解读他们在某种问题上的情思。整合需要的是教师的奇思妙想,更要发动学生主动找些问题去研究。如果,能够坚持下去,他们会在同一问题上比没有这样经历的同学多一些视角和感触。
  二是课程生本化,变成学生自己的课程。
  课程生本化就是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学生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创生出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个性化的自己的课程。基本的方法是:教师在深刻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一个关键环节,即创新支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
  (教师)我知道有的同学已经敏锐的感觉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基调变的越来越让我们沉重,那是课文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我们为他们时而荣耀时而落寞的人生细节而黯然神伤,因他们而想到我们身上的某处细节,他们是执迷不悟、穷困潦倒、让人悲让人怜的孔乙己;是倍受苦难煎熬却富有人情味的萧胜;是在烈日和暴雨中苦苦挣命怀抱个人奋斗理想的祥子;是全家想吃一条鱼而不可得的阿苍;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林黛玉……我忽然冒出了望一池秋水,生一世哀愁的感叹,所以就有了那一节课以此为题目的写段练习。
  (学生)望一池秋水,我看到了黛玉那深邃、忧愁的眼眸,那冷眼旁观荣国府的一切辛酸;那葬花吟咏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感慨万千;那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的悲苦;那对宝玉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痴情一片;那对贾家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无可奈何;这一切,都成了她的梨花泪落花悲!秋水,因她而忧伤。
  (学生)望一池秋水,我看到了项羽面对死亡而冷静无悔的神情,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他,有着不可一世的傲气;有着成败荣辱,英雄美人的儿女情长与男子气概。也许,人有了太多就容易失去,他轰轰烈烈活于天地之间,死亡,只不过是他生命的另一种开始吧!秋水,因他而深邃。
  (学生)望一池秋水,我看到了陶潜那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他坚韧,面对浑浊的官场愤然离弃;他豁达,面对那流连忘返的山水无法自拔;他乐观,面对屋漏窗破而处之泰然。他的心灵因怡逸而满足;他的人生因游闲山水而得到充实。秋水,因他而明净。
  (教师)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生命与我们结伴而行,有些人生活得更苦,位置更低,然而他们却在生活中努力地拼争着,不畏寒冷,不惜力气,甚至不顾生命。他们演绎给这个世界的是承受、挣扎、跋涉、辗转、屈辱、抗争,他们咬紧牙关在这个世间只是一闪,便烟云般消失,甚至没有昙花乍现的灿烂,便生命三分,一分泥土,一分流水,一分尘埃。我是说,记住他们吧,如果你不想用心,就用自己的眼睛,这也是一份温暖啊,在他们孤苦无依的内心里,在他们漂泊无助的路途上,冥冥之中他们会感受到这陌生的温暖的。如果你连眼睛也做不到,那我希望你还有最起码的感知,这就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
【关注】林志芳︱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知识教学:背景、原则与方法
呼唤阅读教学“回家”(徐金国)
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小练笔切入点的若干思考
刘良华--教师成长——第一讲 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
“教是为了不教”隐含的教育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