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学习的第六把钥匙 修辞
(2013-02-24 13:11:42)

古代汉语按所使用的修辞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用典、反语、反诘、设问、引用、借代、并提、反复、互文、委婉、顶真等。下面分项加以具体说明:

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古代汉语中的比喻主要有明喻、隐喻和博喻三大类。

1、明喻。常用“譬如、譬之、譬犹、若、如”等词语。例: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2、隐喻。常用句式是“……为……”、“……者,……也”。例:

(1)气,水也;言,浮物也。(《答李翊书》)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3、博喻。连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例:

(1)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比拟可以分为拟人、拟物两类,古代汉语中的比拟主要是拟人。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例:

(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与朱元思书》)

2、拟物。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三、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主要有三类,分别是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2)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垓下歌》)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手法。(《三峡》)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成语寸土必争、滴水不漏、寸步难行。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

(1)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四、对偶

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从形式上可分为单句对偶、偶句对偶和多句对偶;从内容上可分为正对偶、反对偶和串对偶。

(一)从形式上分类:

1、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

(1)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2、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

(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3、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二)从内容分类:

1、正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2、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3、串对偶。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

(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

五、排比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例:

(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的作用主要有:1、使立论有根据。如李商隐的《有感》“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其中“蛇足”一词,即引自《战国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之’。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李诗即以此作为引证,使为立论之根据。2、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如苏东坡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借“遣冯唐”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皇帝重用的愿望。用典主要可分明典和暗典。

1、明典。

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例:

(1)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2、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例:

(1)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元遗山《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之四》)

这一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中“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暗典之使用,只师取前人典故之意,而不用其辞。

七、反语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例:

1、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我天子好猎耶?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五代史·伶官传》)

八、反诘

反诘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常用句式为:“何……为,何以……为,不亦……乎” 例: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项羽本纪》)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4)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项羽本纪》)

(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九、设问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例: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十、引用

引用是有意引用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主要有引言、引文和用事。

1、引言。即引用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例:

(1)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引文。指引用见于书籍的。例:

(1)《书》曰:“满招损,谦受(得)益。” (欧阳修《伶官传序》)

3、用事(即运用典故)。即引用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上面已经单列,此处不再叙述。

十一、借代

借代,即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特征、标志来借代。例: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2、以部分代全体。例: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3、以原料代成品。例:

(1)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代指刀剑或金属打造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就锋利了。

4、以工具代本体。如:沛公不胜杯杓。(杯杓代酒)

5、以具体代抽象。如: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代音乐)无丝竹(代音乐)之乱耳,无案牍(代公务)之劳形。 ——《陋室铭》

6、以地代人。如: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复关为“氓”所居之地,代该男子)

7、以官代人。如: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三闾代屈原)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以泛称代。如:声色之娱。(声色代音乐、美女)

9、以特称代。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代善相马者)

10、以数量代人或事物。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璇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十二、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句中表达。例: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这是应该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三、反复

为了强调突出某种思想感情,使一些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叫做反复。反复有两种: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一些词语或句子连续出现,中间没有被其它词语隔开,叫做连续反复。例:

(1)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2、间隔反复。一些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中间被其它语词隔开,叫做间隔反复。例:

(1)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十四、互文

互文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这就叫互文。这种修辞方式,可以做到言简意赅,说甲就包括乙,道乙则兼容甲。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1、当句互文。在一句中出现的互文,它实际上是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而分置在一句话里。例: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3)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1)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例(2)中的“烟”与“月” 互文,即“烟月笼寒水与笼沙”;例(3)中的“岸”与“汀”互文,即“岸汀芷,岸汀兰”。 2、对句互文。上下两句互文,要把上下两句合起来理解,文义才能满足。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5)居庙堂之高思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6)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例(2)中“受任”与“奉命”互补,“败军之际”与“危难之间”互补。例(7)中里“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十五、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古人常用委婉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避粗俗。例:

(1)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汉书·玄成传》)

“便利”是大小便的委婉说法。

2、避忌讳。

古人多忌讳,仅以“死”为例,就有很多委婉的说法。例:

(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讬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徂。(诸葛亮《出师表》)

(3)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诗经·唐风·葛生》)

3、避冒犯。例:

(1)陛下富於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这里不说“皇帝年轻”,而说“富於春秋”。

4、谦敬语。自谦是表示对别人敬重的一种方式,古人在言语交谈或书信往来中,如果需要提到自己或自己的事情,往往委婉其辞,采用谦虚自贬的说法。例: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古人很讲究谦敬,所以人称代词的礼貌替代形式在古书中十分普遍,比如对人不用第二人称代词,而是使用“陛下”、“执事”、“足下”、“左右”、“先生”等替代形式;对自己则尽量不用第一人称代词,而是使用“寡人”、“愚”、“仆”、“妾”、“小人”、“下走”、“下臣”、“不才”等替代形式。另外,使用“请”、“幸”、“谨”、“敬”、“惠”、“辱”等表敬副词来表示对对方所作所为的尊敬,使用“窃”、“猥”、“忝”、“伏”等表谦副词表示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贬斥。

十六、顶真

用前一句末了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做后一句话的开头的一个词或一句话,使邻接的句子形式上首尾蝉联。例: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2、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始得西山宴游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
知识|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
高考: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比喻的基本类型
借代、双关、互文…学汉语言必须了解的14种修辞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50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