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虚元堂扶鸾书

 

 

第一章 明真禅义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429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岁次辛巳年四月初八日

 

生活在现代紧张、忙碌的社会,每一个都需要禅的智慧,更需要禅的洗涤,藉以洗去烦恼,恢复心灵的自由,披露生活的真情。现今之人,知识是丰富的,但生活的智慧是狭隘的,因此虽拥有广博的知识,能做事、能赚钱,但还是一样不快乐,何以呢?因缺乏真正智慧的创造性,无法带给自己人生的光明。

禅,是属于哲学,但又不属于哲学;是属于宗教,但又不属于宗教;祂什么都是,但又什么都不是;祂可以绽放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祂可以真正认识生命的意义,看到真正的自我。

禅,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能把一切无知、烦恼和不合理的欲望放下,要能将心里头的成见放下,要能将思想、情感的障碍放下,要能将人际间的关系放下,将所有的一切都放下了,独存惟一的智慧-是一种光明的创造性。

禅,是精神的主体,可孕育实质人生的美满。

禅,是纯粹心地的法门,心心相传,自心解脱,自性开悟,从而成佛是也。

 

第二章 禅育生活的空间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56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四月十四日

 

禅的精义,在于「空」的本旨,生活需要空间,需要心理生活的空间,始能禅发出实质的生活意义。如果生活缺乏了禅的空间,那必问题重重。例如交通缺乏了空间,就会发生车祸;夫妻缺乏了空间,就会吵架;爱情缺乏了空间,就会起冲突、闹别扭;如果生活安排得非常紧凑到没有空间,就会焦虑不安;如果在人际关系上没有空间,就会有纠纷..等。所以说「空间」是祸福的关键,没有空间就会有灾难,就会有问题也。

那如何的去开拓空间呢?吾提下列数点,以供参考:

一、以宽容开拓性情的空间

    一个人能宽容别人,在他个人的性情上就有转折的空间,不容易发脾气、闹意气,也不容易与人发生冲突,达观宽厚,喜悦自在。

二、以从容开拓作息的空间

  从容是禅最高的生活态度,经常保持从容的态度,对于自己的生活就能迎刃而解。故从容乃是作息的空间,如在生活上或工作上常会发生差错,乃是因为太匆忙,无以从容所致。

三、以戒律开拓自我的空间

  以真理、精义、和谐、圆融、智慧和创造力作为戒律,清醒的自我成长,并可获得正等正觉的保证。

四、以布施开拓实现的空间

  一个人要懂得布施,因为它是生命实现的一部份,给予与牺牲的自我成长与实现付出的愉悦,并且能达于融会交界的禅境。

五、以禅定开拓智慧的空间

  一个平静、安定之人,他会运用其智慧应付自己的生活,况且禅定给予智慧一个孕育的空间,可看清一切,绽发出醒觉的光芒。

六、以单纯开拓喜悦的空间

一个单纯者,是永远把持着喜悦,如果以单纯为心志,更是成功的要件,因单纯之人,不怀疑、不有妄心,那就是存在着喜悦的空间,在自然的理念,是喜悦的根源。

希在以上六点多悟理之,禅出真正自我的生活。勉之!

 

第三章 实现己身妙有之生命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51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四月廿一日

 

现代世人之通病,普遍无法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体力、经验和条件之下,就一头栽进一个很高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并不是真正了解自己后所订出来的,而是与别人相比较之下得来的,因而每天都在挣扎,疲劳奔命,过着痛苦折磨的生活,无以发现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如果不是为自己而生活,总是生活在与别人相互比较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其目的就是想要博得他人之赞美与羡慕,那就会渐渐的迷失自我,否定自己,此种生活变成了一种负担,并不是实现与享受,此种生活变成无奈的苦闷,并非是充实与愉悦,因而每一个人应依自己根性的归属去发展,才有真正的欢笑。

人都有既存的业力事实,所以人与人相互都不相同:有些人聪明,有些人平庸,有些人强壮,有些人嬴弱,因而每个人当依自己的潜能去发展,才能找到真正生命的价值。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说,能接纳自己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所掌握的环境与条件下,发挥到最高的效用,能使自己徜徉在自己能力、学识、经验下生活,找寻属于自己妙有的生命。不追求虚华,不追逐名利权势,不追求幻化的自我,肯定自己,才有如如的生命也。悟勉之!

 

第四章 自性如来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520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四月廿八日

 

 所谓:「一念觉,众生是佛。」禅的传承是要能自我的醒觉,此醒觉是由参悟而来的,如此在生活上才能发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自己所表现是独一无二的,值得珍惜。世人只有在生活的时空之中,不要为追逐物欲而把生活变成了手段,这样才能发现真正生活的妙境,不需要别人的赞誉,也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怡然自得。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有其不同的花朵,无论是什么花,都必须由自己才能绽放出芳香。

禅示世人-只要能真心的用餐,粗食淡饭也是美味无穷;只要能真心的去听、去看,随处都可耳闻成声,目视成色,整个自然环境充满了愉悦之美;只要能用心的去体会、去观察,事事物物都可对之启发,开悟心智。人的一切彷徨与痛苦,一切的空虚与不安都是因为违背了自性所致,所以易被物欲所迷,易被挫折所激怒,易被色相所蒙蔽,故而「一念有滞,万法不通。」无以乐道悠然优游真实也。

禅的宗旨-在求得如来的自性,开启内在纯净的自我,孕育真实的精神生活。禅的本质-要能净心发慧,如如实实的归正自性。自性如来是自己的宝藏,是一切具足的,无任何之欠缺,运用起来如如自在,不待外求的。

 

第五章 无情的启示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527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四月五日

 

 日常生活的种种际遇,无论在家庭上、工作上,乃至触目所见,耳闻听到的,都具有深妙的意义,均能启发心智,陶冶心性,引发悟入了义的精神生活,这就禅所谓的「无情」是也。藉以看出光明面与生活实质的意义。

世人若要生活得成功,在日常生活中得看出「无情」显露的启发性,如此才能勘破一切烦恼与隐晦,掌握光明面,由经历的教训,孕育剔透明睿的智慧。更具体的说,就是在挫折与失败中学会成功的诀窍,在得意与成功中懂得谦虚,在顺逆的际遇上悟知人生的无常,在一切色相中发现理则。所以能看出「无情」的人,才有可能是智慧的觉者。

生活的事事物物,处处蕴涵着甚深的真理。溪声或山色含藏着「空」的旋律,表露出自然的圆满;生活的世俗可形成生命的智慧,而在感动醒悟之中留下了雀跃的欢欣。这种种的一切,使智慧不断的增长,醒悟不可思议的法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随处可得「无情」之甚深了义,到处可悟知玄机也。人当多静下心来与周遭融合共鸣,即可神往忘我;多在工作上全神贯注,就能体会工作的禅趣;多明白「无情」的启示,就可以发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妙用矣。思悟之!

 

第六章 纯真自在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6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闰四月十二日

 

禅之宗旨,就是见性。见性并非能看到什么自性,如果把见性当作是能看到什么,那是错误的。见性是自然流露种种的妙悦自在,见性是能自然的呈现自己,流露自己的纯真。 纯真就是圆融,它不在于样子的特别,也不在于典型的塑造,而是在于表示自己确能无所障碍,无所依赖,无所执着的去面对一切之问题,去待人处世,并清除无明与尘劳。

人最重要的是能放性,单纯的依自己的根性因缘,无追逐,不执着去待人处世,以求得己身内在之纯美,没有成见与对立,达到真空妙有的「无生」(没有执着和贪求)生命。真空妙有的生命现象,即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一切的现象,本质是「空」,到了最后什么都不存在,这即是「无我」。但人身乃是有血有肉,实属难得,正好可借着生命,活出光明的本性,活得清心自在,活得圆满有意义,从而证入精神法界。不可因本质是空,而不明白有活泼、有意义的生命本质,在恬淡中发现喜悦,在精进中看到光明,在慈悲中悟入圆融无碍。

人生要绽放光芒,必须从真空妙有、纯真自在做起,依因缘体味自己。

 

第七章 人际圆融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610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闰四月十九日

 

人必须过着群体的生活,即使是遁世隐居,亦或山野苦行,仍离不开人际关系互动的影响,所以人无法脱离群体,如果脱离群体,就失掉了人之本质也。

人性是人际关系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思想和举止行为是互动的产物,文明的进展和精神生活的现象,也是人际关系活动孕育而来的,甚至于自我的观念,以及价值体系,无一不是人际关系而来的,这些都是生灭法,都是无常的。所谓:「一切有为法,如幻梦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但人应从这些人际关系的假法中铣炼出智慧,看到如来的自性,否则将成为粗鲁无明。

人际是提升精神生活与证入法界的试金石,因为都是大乘菩萨行所离不开的觉醒与圆融。那如何做到觉醒与圆融呢?必须学习「忍辱」。惟有能忍,才能敞开心怀,原谅别人的错失,才有和谐;惟有能忍,才能化解纷争与阻力;惟有能忍,才能彼此的包容,相互的尊重;惟有能忍,才能培育出冷静睿明的性情。忍辱对己可增加功德,对外可化暴戾为祥和,是佛家大乘菩萨行的一环。同时,忍辱可增加自我的张度,经得起考验、稳定、健康和积极。

尊重是人际圆融的法门。不有我相,肯定、尊重一切众生的平等,不心灵失衡,不沾染卑劣的习气,自可禅入美好的人生。

 

第八章 心安怡然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617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闰四月廿六日

 

禅本身洋溢着平静和安详的情趣。它能孕育每个人的心灵,它能让世人睁开自己的法眼,勘破情绪和情感的障碍,看出人性的光明面,见到自在点滴的喜悦,看穿色相的表面,发现闲适纯真的禅味。世人往往缺乏「禅」的洗濯,普遍感受到甚大的精神压力,无法纯朴的处理自己的生活,有者甚至于将之复杂化,感到心烦气躁,无法因应,尤其在如今功利主义的社会里,养成不断向外寻求,压榨自己的时间与精力,结果,使生活变成一种负担与不安。

世人当知,安适的情怀不是寻找可得来的,而不安的心境亦非外来给我们的,主要的关键是在自己能否维持纯真的心态,怡然自得。世人要养成戒慎的习惯,不要受消极的思想所牵引,不过虑和担忧,陷入幻化和造作,自寻烦恼。应从各种的烦恼与障碍中解脱出来,以平常心回归纯真的自我。

 

第九章 禅的悦乐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624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五月初四日

 

从禅的观点来看,悦乐是自然与和谐的本身,而非造作与追求的结果,亦非刻意追求享乐和快慰!必须踏实的态度融入其中,品味出来多采多姿的愉悦。

禅是精神生活的艺术,提升精神生活,才能安享怡悦。那为何现代人都不快乐呢?因是违反禅的真理之故。每天都在追求,每天都在膨胀自己的欲望、贪婪,无尽享乐的需求,坚持虚伪的尊严,困惑了自己的心,那必彻底的不快乐。现今之人不知道如何去打发休闲的时间,有的利用吃喝来消遣,有的利用赌博来耗磨时间,有的以梦靥灯红酒绿来弥补心灵的空虚..,这些都非禅要的生活,所以快乐不起来。

尚有些人受到思想的障碍而无法快乐,无法自我觉醒发现潜能。看到别人有才能,也希望自己也有;看到别人有财富、地位,自己也想跟别人一样;看到别人享乐,自己也想看齐..,这些都是违逆禅的真谛,否定自己,背离自己,造成内心无比的空虚,请问怎会快乐呢?

禅的悦乐,就是要能以悠然自在的态度,披露纯真的性情,解脱烦恼,懂得「要眠即眠,要睡即睡」的禅理,自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矣。

 

第十章 禅心平常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71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五月十一日

 

平常心即是能宽容、稳健、不挑剔、不强求完美之心念之谓也。能宽容,就能有所承担,有承担就会愉悦;稳健者,必有好的心肠,能诚恳的去面对生活上的一切事物,有其开创性,能实践快乐;不挑剔,就没有烦恼,无烦恼,即可轻松悠然;不强求完美,就不会有挫折、沮丧与忧虑而来之忧心,更不会因而丧失前进发展的勇气。

一个人无承担,就缺乏了宽容,不可能全心贯入生活,背离的结果,因而空虚、消沉。人是无法十全十美的,人因无法十全十美,所以刻意的去追求,那只是一种遗憾而并非美德。更因为一心一意的要去追求完美,必多挑剔,天天都会有挫折,在工作效率上、人际关系上、以及情绪上都会有很多的困扰。

不挑剔是心理卫生的法则,不在自己的生活一切上挑剔,就不会为琐事而烦心,更不会浪费时间在烦恼与不快乐的埋怨上,那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精进与创造,更有恬静的性情去享受悠闲。承担自己生活的遭遇,可让自己旷达,胸怀开阔,积极的养成,勇予面对现实与乐观的态度,肯定自我,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愉快,更加的有活力。

 

第十一章 毘卢自性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78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五月十八日

 

 禅之所谓:「万法惟心」,说明了一个人心里所想的正是现在、或未来所要遭遇到的。一个人思想的方式与处世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顺遂。如果临事都往坏处想,或从消极方面去担忧,那无论做什么事,一定会增加心理的负担与精神的压力,当然是无法称意的。相反的,如能以乐观积极的思想,就会有确实圆满的人生。

每一个人如果能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态度来改善自己,创造生活的气氛,此法叫「转识成智」,同时要在感到沮丧或遇到挫折时,一念而转入精进,自然流露出光明的本性。人要能以积极光明的心智和光明的思想,去面对一切种种的挫折,那就会产生无比的精神力量与智慧,这就是禅所谓的「般若心智」。

一个人既有了精进光明的心智,那自己光明的本性(毘卢性)就会发挥出来,成就真正的活力,实践伦理的精神生活,满足任何的成功,轻松积极的努力,圆成人生。人生总免不了有喜有悲,有顺有逆,有困厄和失意,要知道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只要能透过毘卢自性,就会有开朗、丰足及有意义之人生。

 

第十二章 清醒的觉性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715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五月廿五日

诗曰:觉性清明智慧开。无忧自在福生来。成功精进人和乐。真我虚空妙道栽。

 

清醒的觉性,即是积极精进的心志,以换取真正幸福快乐的泉源。每个人都可以开创自己的幸福,每个人也都应该为自己所面对的种种问题负起责任,藉以激进清醒的本质。人的生活大多是随着环境的更迭而变化,这就是禅所谓的「随境枉迁性」。在这种情况下,人完全是为环境的奴隶,而非真正清醒的主人。由于失去了清醒的觉性,所以环境会对他产生不良的感受性,从而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影响到情绪无法开怀。所以必须将自己的觉性清醒过来,勾勒出真正人生的真谛。

一般人的弊病,总是给自己一个虚幻价值的评估,总是希望自己要比别人好,要比别人强,受到他人的赞美,同时,以此种虚幻的价值性与比较性作为努力的目标,忽略了「实现性」的本质,更受到虚幻性的迷惑,以及比较性的刺激,让自己疲惫不堪,痛苦难耐。每一个人应该不可受盛名所累,被权势名利所牵,受环境色相所蒙蔽,做到真正的「无心道人」。忠于真我,实现自己,无事于心,无心于事,空而灵虚而妙之真谛。希悟勉之!

 

第十三章 禅足轻松与恬淡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722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六月初二日

 

 轻松与恬淡,乃是心境清净悠然的舒泰,可使身心获得调剂,恢复精神与活力,创造出无比的畅快。

轻松是现今忙碌社会的一种休闲艺术,放下工作,缓慢生活的脚步,排除万缘,不惦念俗务,甚至于连时间的观念都一起放下,专注于悠闲的情趣中,让自己在另外一个生活中苏醒过来。同时要知道,并不是专程放下工作去旅游就可以得到的,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就可获得。甚至于静坐就可松驰身心,亦或可学习禅观,收敛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观看眼前的静物,或是远处之老树、山色,空中的白云、彩霞,浑然忘我,专注于真正本质的清净。正如「秋云秋水,满山是目,这里明得,千足万足。」真正的愉悦与快乐,就建立在此「千足万足」上。

恬淡是不贪婪,它并非消极不精进,是一种美德,在日常生活中知足少欲,不过份的受物役所牵,不为欲望之奴隶,保持清凉的心境。

轻松与恬淡并不是以名利或财富可换取来的,是从虚幻的环境中觉醒过来,直道而行,自然丰足的快乐。当然要注意,不可「风动心树摇,云生性己尘」所带来的烦恼所影响。明悟之!

 

第十四章 禅门四道行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729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六月初九日

 

禅门四道行是净化自性,训练禅定的法门。经过四道行的洗涤,才能从种种无名之中解脱出来,开启心灵的自由,过着清新妙悦的生活。四道行是禅宗璀灿智慧的滥觞,时时刻刻锻炼自己,在生活中体验、磨练,以增加定力,开展慧性,而得心智真正的自由。

一、报怨行:意思是说,每一个人都必须承担与接纳一切不如意的果报。任何的失败与挫折,既然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须去面对它,这才是生命存在的现象,也是生活的真理。同时,在遭遇到不如意时,必须毫无怨怼的去面对、接纳与认识,因它是生活的一部份,那悲愤的心情自然消失,而产生一股无比的心志力量,产生金刚慧,照破一切有无诸境。

二、随缘行:生活在随缘中实现,心智在随缘中成长。每个依自己的因缘去生活,成就人生,过着如来的生活,在不求利、不求荣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潜能,肯定自我,随缘发挥,以得到愉悦的生活与成功的人生。

三、称法行:称法就是依据佛法去过生活,实现戒、定、慧三学,不论你是从事何种工作,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成就一切菩萨行。

四、无所求行:无所求,即是空,亦即是放下。发挥自我,披露自性如来,不断的在真空妙有中提升自己,澈底了悟,成就妙果。

四道行是人性提升的轨迹,是生命圆觉之路,也是人类精神生活光明之途,更是禅门之心传也。

 

第十五章 无所住禅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85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六月十六日

 

人之思想、情绪、情感,以致于生活的全部内容,无不从心里头反射出来的,所以禅家说:「万法惟心」。也就是必须透过自性,才能使心宁静、平衡,发出光明积极之智慧。禅不是守空修定,禅是能从定静清醒中发慧,它可使在生活中表现和谐,突破一切之愚迷与障碍,流露出纯真的生活态度,从种种之虚幻与执着中走出来。「应无所住而生心」,是说能从真诚中,打破一切虚幻与执着,让心灵自由发挥生命的智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精义,即是「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是纯净的,无须再追求什么;自性是一切具足的,无须再添加什么;自性是平衡不动摇的,无须再攀缘什么;自性是能生万法,具有无量的潜能与创造力,无须再造作什么。所以说,自性是上乘的智慧也。

现代之人所欠缺的是六和: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与利和。身和,即本身之素行;口和,即是口德之修养;意和,即是目标思想;戒和,即是工作的习惯与态度;见和,即是成见的问题;利和,即是有福同享之观念。如果有此六和,就没有贪婪、成见、偏见、以及我见,可有理想的成就也。一切般若(智慧),都是由「自性」生来,非从外入,这应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最好注解也。

 

第十六章 净洗无明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812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六月廿三日

 

人之所以讨好别人,且喜好钻营,沽名钓誉,维护自己的虚荣,掩饰自己的无知,这些等等的现象,就是所谓的「无明」。也因为如此,所以容易迷失了自己,失去了纯真的生活。人到底为什么要去讨好别人、去钻营、去沽名钓誉?且掩饰自己的缺点。理由非常的简单,就是因为内心的不安所引起的。内心愈是不安,就愈对自己浓妆艳抹,包装自己,伪装自己,使自己认为是生活毫无意义可言,更认为生活是一种负担。

内心不安的反应,是自大、自我膨胀、炫耀自己、唯我独尊,这就是所谓智慧的残障者,结局必定是疯狂的。又人的种种攀缘与虚妄,也是内心不安所导引出来的现象,因无法接纳自己。执着,使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非常的狭隘,眼光短视,见识浅陋。

禅家所言,人必须将覆盖在真我之上的假面且撕下来,如此才不会被不安的凡心所牵缚,淡视一切的色相,净洗一切的无明,留下真正的一颗心,看入生命无限的悦乐。

 

第十七章 排除心灵自由的障碍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819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七月初一日

 

禅清妙生活的方式,其本质在于静虑。「静」即是能安定,静下来,心里完全没有任何之障碍。「虑」即是能睁开法眼,看清生活的本质,实现如如的生命。所谓「如如自在的生活方式」,即是像一位泳者泅水渡河一样,不带走水,不执取水。在生命的起点到终点,生活的整个过程,就和泅水一样,不在于攀缘执着,而是在求能自由的泅水,在泅水所见的一切景象,就等于过往云烟,这就是如如自在的生活。

禅家言,物从属于人就是「觉」,人从属于物就是「迷」。一个人不论你的身份地位,或富或贫,都当求得心灵的自由才是。

影响人类心灵的自由有五:即「贪、嗔、痴、慢、疑」等毒害,也就是禅家所说的五种障碍。「贪婪」-障碍未来生活的空间,将使人变得短视、渺小。「嗔怒」-是障碍现在生活的空间,使人恚碍而丧失理智。「愚痴」-是障碍过去空间,使人易留连于过去,而使人愚笨壅滞。「傲慢」-障碍自我生活的空间,使人变得自大,愚昧无知。「疑心」-是障碍性情生活的空间,使人孤寂且焦虑不安。以上这五种的障碍,会造成无量痛苦与烦恼,丧失了生命的悦乐,无以产生生命的光辉。

 

第十八章 化贪婪为恬淡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826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七月初八日

 

贪婪是一种饥渴的心态,其本质是「不安」。一个贪婪之人,永远不知满足是什么?不停地向外追求、占有、囤积,在意识上存着甚深的匮乏感。

在如今功利主义抬头,生活意识形态的改变,产生贪婪严重的泛滥。贫者不一定必贪婪,富裕者也不一定会满足,贪婪是性格的特质,也因而造成一个人的吝啬、拘泥,且没有创意。贪婪不只是贪图在名利钱财上,若在各种的事物上力求其十全十美,也是另一种贪婪的形态,变得批评、挑剔与异端的苛刻,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无法快乐,也因而认为生活是一种负担。

渴求别人的重视与赞美,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贪婪,就是俗话所说的「大头病」。期求别人的掌声、羡慕与肯定,总是害怕别人的批评,放弃自我的肯定,造成疲惫不堪。禅告诉世人,贪婪是一种恶习,必须割除,才能从种种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也惟有真正的放下一切而恬淡,才能「于相而离相」,懂得知足,那一切的贪婪与苦闷才能自然的消退。惟有化贪婪为恬淡,才是真正解除烦恼的独一无二的法门。

 

第十九章 化嗔怒为宽容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92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七月十五日

 

「嗔怒」是激烈情绪的反应。大凡一个人受到了侮辱、冷落、批评或是攻讦,就会嗔怒;亦或是遇到了挫折、失败或是不如意时,也会嗔怒。它会使人一时无法冷静的思考,及自我的控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而发出报复的行为。

嗔怒之人会有不安的丑态,以致于逞凶斗狠,而坠于阿修罗道。嗔怒者经常会因小事而恼羞成怒,争执不休,干扰或破坏平静的心情,造成生活上无限的苦恼。所谓「无嗔即是戒,净心即出家。」这说明了「无嗔」是生活上非常重要的戒律,只有放下嗔毒,才能让自心净化,诚恳的待人接物。这也是禅家为何重视嗔毒所在的原因。

禅家相信,去除嗔毒最好的方法就是宽容,能忍受一切的批评和攻讦,处之泰然。在此也得注意不要伤及别人的自尊,善诱的言语,多行方便,处处设身处地为他人设想,那别人何来之嗔怒呢?又如果自己要嗔怒时,先告诉自己要冷静下来:不说话、要忍一下。忍过去了,就增加了一份忍功,这也是成佛的资粮。

其实人与人应互相沟通,彼此的了解,多看别人的优点,不挑剔,不看不惯,那何来之嗔怒?

 

第二十章 化愚痴为觉醒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99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七月廿二日

 

愚痴是自我的迷失,被过去生活的经验所束缚,无法从过去的情感、知识或情绪中解脱出来,障碍了自己充分的觉醒。

有些人痴于情,执着于如痴、如幻、如梦、如醉的情感,以死相许,结果否定了醒觉的生活,这是愚昧的表现,也是苦难的根源。有言道:「天上的星星千万颗,世上的人儿比星多,傻人儿,为什么自杀只为他()一个?」痴情是心理的障碍,堵塞了心理活动的空间。知识和情感是一样的,若只执着于刻板的某一观念或理论,无法开启智慧的活水源头,必会产生黯淡之念头,且无法产生光明睿智的观察能力。

一个醒觉之人,可以从许多经验中得到成长,由许多经验中获得智慧而不受束缚,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了解,现今美好的意见,可能成为将来解决问题的障碍;现下美好的情感,也可能成为将来会心的障碍。

禅家说:「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说明了一片美丽的白云,会因而阻档了多少归巢的鸟儿迷失了方向。觉醒迷痴制化之根本,只有时时变通了悟,方才不会有迷痴的自己,悟之。

 

第廿一章 化傲慢为谦卑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916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七月廿九日

 

「对我相强烈的反应」与「以自我为中心之人」,最容易变得自大。自大之人,听不到别人的意见,得不到他人之谏言,只有让自己沉入刚愎自用的愚昧之中。傲慢就等于是自己筑一道高墙与外界隔绝,永远看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造成人际关系的孤立。惟有自己的意见是对的,执迷不悟,造成失败的困境,堕落、无援。

傲慢总是卑视他人,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挑剔、批评别人的错失,使自己失去了愉悦、和气的性情。禅者认为,人最重要的就是「谦卑」。只有在生活上自我成长,自我超越,就能不断的精进,福慧增长。相反的,如果只生活在一定比别人强的意识和观念上,那必定是傲慢与自大的炼狱中生活。

傲慢之人最怕受到别人之批评、挫折与责难,一定会发出愤怒、报复的行为,以为自卫,如此也会痛苦难堪,这就是禅家所谓的「地狱」。人若是执着于自己的我相,就会傲慢起来,那离地狱不远矣!若能以诚恳、谦卑、正直之心待人,那天堂就在你的眼前。

 

第廿二章 化疑心为信心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92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八月初七日

 

疑心是心理之不安全感,习惯性的往坏处想,及往消极的方面去思索,使得自己陷入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之中。

「疑」是禅宗入道悟法的出发点。当对人生的究竟或事物产生怀疑时,为了悟得真象作开端,这也是禅者重视怀疑的基本立场。如果怀疑的对象是人,或是自己的能力,或是对自己将来缺乏了信心,这都会产生心态上的不安,缺乏建设性,所以当以怀疑去求知、求真,建立良好的信念和自信上。

疑心之人,自我强度差、脆弱,凡事忧柔寡断,焦虑难安。克服自我强度的方法,就是信仰,藉正信而产生无比的力量,孕育工作的能力与信心。禅者认为生活的理则:「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心建立在虔诚的信仰上,藉以培养向上、积极的精进力量,努力过着现实的人生。所谓:「一念觉,烦恼即菩提。」排除一切的烦恼,不被「贪、嗔、痴、慢、疑」五毒所牵,生命即可展现芳馨莲华。

 

第廿三章 禅 悟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930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八月十四日

 

禅悟是习禅者重要的课题,也是见性发慧的契机。禅的所谓「悟」,在一般习禅者而言,是神秘而不可及的。禅家大多不愿谈禅悟的理由有二:

一、「悟」是没有定法的,是般若(智慧)的活动,没有形式,没有性状,也没有色相,是无法以言语来加以诠释的。「悟」一旦可以言释,必受限定,无法完全解释这千变万化的精神世界。

二、「悟」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圆满的自处与响应之道,是即知即行的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实体性,非知性的概念和知识。

所以,禅家认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传递的东西,在精神上是不容易改变气质与解除烦恼,惟有做到「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的境界始可也。禅家所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说明「悟」这件事与文字无关,是内在自发性的自我省悟的过程。并不是以言语来解释可体会的,必须不断的参契,由小悟而大悟,由大悟而澈悟,完全解脱恼障与知障而如如自在。

禅是否就不使用语言、文字了吗?其实不然,否则禅宗为何留下那么多的典籍和文献呢?习禅者必须有明确的认知,禅的理论须由语言文字去认识,至于证入禅的堂奥,则必须由自己不断努力,身体力行去悟入禅的境界,发现妙悦纯净的精神法界。

禅的基本概念是「假立名相」,而不是禅的本身,由假立名相的解释中去努力,自悟自度,而不是停留在知性的阶段。习禅者应澈底的了解禅悟到底是什么?同时,要时常提醒自己,既使是名相文字完全理解和完全牢记在脑子里,这也只不过是虚幻知性的作用,而不是禅的本身。是故,习禅者要从禅的典范和文献去掌握,勾勒出参悟的蓝图和方位,真正的悟得禅的本质。

 

第二十四章 禅悟的本体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1014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八月廿八日

 

禅,是高层次心智活动所开发之精神生活,祂不是可以学习,与学识上的研究不同,是内在的省发而对生命的澈悟。禅是悟的,不是学的,知识是可以学来的,禅是不可能学来的,禅悟是从自然中流露的。既知禅是悟的,则必须「自度自悟」,悟的主体是「自己」,须从起点的认识自己出发,看到清醒的自已,从悟中去体会如如自在的生命。

    禅是对生命的澈悟,必须由自己亲身去体验,不可能假他人之手,亦非知性的了解可以获得的,就如同画饼是无法充饥是一样的道理禅悟的本体是你自己的心,从色相及执着中解脱出来,完全明白生命的究竟与生活的本质,以求永恒的妙悦。

 

第二五章 禅悟因果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1021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九月初五日

 

一切有情众生都生存在因果轮回之中,又一切的象界也无法脱离因果循环的锁链,因此禅家认为禅的本质,就是「不昧因果」,而不是「不堕因果」。同时,世人应该认识一切的存在都是因果,一切的色相也是因果,一切的智慧也是因果,所以说:「因果不可思议」。要能看清因果,不昧于因果,这就是觉醒,便是成佛。倘若不能看清因果,被因果所牵引,就是迷惑;执着于色相,就是造罪。所以又可以说:「业力不可思议」。

每个人应接纳自己种种的果报,转识成智,实现生活,更须懂得不昧因果,才能超脱业力,才有美丽的人生。人是不可能逃避因果的锁链,但是可以不昧因果,从而承担因果,实现生活,在这时一切的烦恼与阻碍自然就会消失了。

「佛法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禅者应由身心起悟,看清我相只不过是因缘所造成之假相,非真实的自己,世人当从因果中「顿悟」出人生之真谛。

 

第二六章 禅悟法门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1111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九月廿八日

 

现代人受物欲的刺激很多,价值观念纷歧,而彼此之间不是忙碌,就是竞争,一天到晚总是生活在紧张气氛之中。更因而色相执着严重,久而久之,迷失了方向,一头栽进了权势、名利与物欲的贪求,结果造成衣食无虑,而内心非常的空虚与贫乏,感到精神生活上无比的彷徨、乏味与无奈!

参禅是触动开悟的方法。参禅就是「观」,由自己去看自己。剎那间观见生命的禅机,看到了「甚深」的精神层面,解脱出来;看到如如的自我,获得心灵的自由。要达于悟所必须参禅的法门,就是日常生活中,一有空就参禅。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悉皆然。」除了工作之外,都可以参禅。像是散步、休闲、睡觉前,或是乘车等等都可参禅。

参禅当从「疑情」开始,禅家说:「有疑便是禅,无疑不名参。」疑情是一个境,要从里头去看个究竟,从而看到如如的自我,从而解脱烦恼,走出尘劳。禅是主动的,彻底的自我醒觉,可以看到真正的空性,而达于真空妙有的圆满。

 

第二七章 梦寤参修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1117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月初三日

 

要悟出生命的究竟意义,当从梦寤参修注解理之。

禅者认为:「在睡梦中的梦固然是梦,而白天的世事也是梦。」当沉醉于睡梦时,那种感觉、意识、情感、情绪,对于睡梦中者而言是那么的真实;就对白天的世事,以睡梦者来说,都是虚幻而不存在。换句话说,在「存在」睡梦中,世事的尊严、富贵、贫贱、得失、利害都变得虚无,变得不存在了。

然而,当从睡梦中清醒过来时,那梦中一切栩栩如生的现象都是虚幻的。这时会发现两者的本质都是梦,现象界的一切东西,及心里所想的世事都是梦的一部份。此时会面临「疑情」,到底是谁由睡梦中走出投入了世事之梦中?又是谁从世事之梦中带入了睡梦里呢?这是会感觉到自己生活的一切都是梦,一切之喜、怒、哀、乐,以及我相都是虚幻的,从而变得有觉性,看破色相而开悟出来。然人是无法离开色相世界,此时就会不再那么的执着,不会再那么的放不下,种种之苦难、烦恼从而开脱了。

莫执着于梦中的色相,退去心中的压力与忧虑,觉醒过来,真正看到自我,归依自我,开拓自我。当从梦寤疑情参悟时,自然恬愉安静,恬淡纯朴,解脱扰攘的世事,不为物役,真正的创造自我。

 

第二九章 空与智慧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1125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月十一日

 

般若就是智慧,一个人把种种之罣碍、尘劳、烦恼洗净之后,心智就能获得自由,能作清醒的响应,那时般若发光,智慧出现,所以说,般若是智慧的源头。而一个人的心智,若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不被情绪所干扰时,那般若自然流露出透彻的省察力,这就是智慧。

禅家认为,智慧产生是空与有两个因素的作用,就像一个人须将双手所握住的东西放下(),才能再拿取另外所想要的东西。空与有两者微妙的关系是生活的最高智慧。只有入于色相,不被色相所迷才有智慧;读一切书,不被知识所缚才有智能;谋利资财,不被利欲所役才有智慧。这叫「于相而离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去来自如,心体无滞。」

真空妙有之法门,是要能排除心中的无明与障碍,流露出真正如来的慧性,过实现的生活。

 

第二十九章 般若本质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122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月十八日

 

 般若是无相的,是无色的,也是无空相的,同时,也是实相的。所以说:「般若波罗蜜,不见色生,不见色灭;不见色受,也不见色不受;不见色垢,也不见色净;不见色增,也不见色减。」

般若并不是现象的东西,但是认识现象的主体。它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式,没有任何思维的模式,所以说它是空的,是不增不减的,是没有垢净之分的。般若在色相发生之后才起作用,所以它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

般若是空性的,如果生活在虚妄的欲念与执着中,它必定会在虚妄与执着中受到障碍,因而无法发挥光明性。从而产生贪婪、嗔怒与愚痴的反应。所以说「般若法门」就是无诤法。所谓无诤法,就是荡相遣执,将一切之执着放下,「心无似镜,与物无竞。无念是空,无物不容。」

一切出世间法,就是为了破执,净化自心,使般若发其光明性,孕育智慧与创造力。

为什么破除执妄才能发挥般若的功能呢?因为执妄是一个人的成见,偏见刻薄的印象以及种种的情染,在知性方面就会产生知障,在情性方面就会产生烦恼障,蒙蔽了「般若」的功能,造成思想、情绪、情感的错失和痛苦。

禅家说:「平常心是道」、「平直心是道」。就是要能放下成见,放下人与人之间的虚幻与臆测,放下一切对色相的执着,才能得到真实的会心,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家心法。

去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自我,禅家称之为「脱底桶」,这时就可以看到真实的般若,同时亦可看到一切无相的空性般若,所以说:「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得之。」般若产生了悟与理性。顿悟是禅家非常重要的课题,因顿悟才能见性,彻悟才能成佛。

学禅就是要能自我的醒觉,自我的醒觉就是禅。禅具有聪慧的悟性,禅可洞视一切物象的如来面目,禅可明白伦理,禅能清楚人生的目标与一切的知识。人性本具有般若之性,自用的智慧可相互观照,而不须假以文字的,当明而悟之。

禅家说:「思而知,虑而得,是鬼家活计。」

正等正觉的般若性,不是可以用言语来定义的,因叙述的言语只不过是表象而已,连自我也是表象,所以用文字是无法触及到般若的本质。般若是在平直心中才会绽放出悟性的,也在「无碍相」中才会泄露「一切所有」及「一切具足」的禅机。

般若的妙用,是在放下一切障碍后才会发现的,所以它是无相,无所有,不可得,不见有一法,同时千万不可「取相、着心、起净」而导致执着,沉迷于色相之中,造成知障与烦恼障。因此,禅是不违背世间法,虽脱离了世间法,也不会否定全般的生活,同时那「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襟怀也不会落空,生命也不会空寂断灭。禅与现代文明也不会起冲突的,因其「空观」与「无诤法」的荡相遣执,有助于现代人独立的思考与认真的生活态度。

第三十章 空性禅要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122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一月九日

 

「空」是禅学关键之一环,它并不是完全没有、或空无,而是在心智活动认知的过程。心智活动透过「空」的厘清,可看得更清楚明白;情感态度透过「空」旳澄清,可有更清醒的感受性;而那人生观透过「空」的净化,更可洒脱自在。

「空性」的类别:不受感官所欺(内空),不受色相所蒙蔽(外空),不被一切现象所欺(大空),不被内心刻薄印象及成见所囿(内外空),不被空的观念所束缚(空空)。放下求佛成佛的观念(第一义空),放下做作的观念(有为空),放下不做作的观念(无为空),无毕竟与绝对的观念(毕竟空),放下宇宙人生无始的观念(无始空),放下人生四大假合终究要分散的观念(散空),放下有定则之观念(有法有法空),放下无法与有法之观念(无法有法空)..。由而可了解空与般若是分不开的。

空性可由两个层面来解说:一是「生灭法」,此法是由随缘而产生的,是无法永恒的,因受知识成见、偏见、感情来处理问题,反而造成智慧的障碍。二是「勘破一切法」,此法乃是从种种的有为法中解脱出来,保持清醒性,使自性般若绽放出悟性与智慧以生万法,使「空」成为万法之要件。

 

第三一章 般若空性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01230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一月十六日

 

没有「悟性」,衍生不出智慧与理性,不能摆脱对一切法的执着,就会障蔽般若,也无法产生悟性。所以智慧与醒觉是建立在不断的解脱和不断的成长之中,所以说:「一心有滞,诸法不通。」

人因「放不下」,所以心智变为残废,而且愚笨与无知,所以「空」即是禅法,只有透过空的实践,才能「来去自尔,灵通万物。」空要有般若实性的本质,不可误为「守空修定」,产生断灭,形成枯木死灰,则又执着于空中里头,所以要做到「空空」,从空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定慧等持」的禅法。

禅的宗旨,就是要能醒觉自性的般若,而不是空心静坐,不思一物,而是要用自真如性,以智慧去观照,对一切法不取不舍,那般若就会大放光明,生活才会圆满自在。对禅而言,就是要能放下,或勘破一切心理的障碍,把一切知障及烦恼障统统放下。空它不属于善,也不属于恶,也不属于净,也不属于不净,它是形而上的,是智慧的本质,是般若的妙用,所以说:「般若空性能生万法。」

般若空性与三无性(生无相、性无相、胜义无相)是相通的,有异曲同功之妙也。

 

第三二章 空性与慧性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16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一月廿三日

 

般若即是佛性,它是空性的,所以能随机应缘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真见,这就是「具足一切法」。般若能触目遇缘而生万法,但是它的慧性,很容易被自己所产生的万法所障蔽。

为什么人生是苦的、是无常的、是空虚的?因为大多数人的精神生活一直处于矛盾的锁链之中。如何解除这锁链?惟有「禅」才是解除这锁链的钥门。禅有明确的法门-无。以否定的态度看一切相,以肯定的态度去生平直心,在世间法中「成一切法,离一切法。」创造一切事功,离一切事功,学一切知识学问,离一切知识学问,这就是般若行,就是禅家所说的「无」门。

禅家说:自然投入「见自本性」的生活,才能让般若发挥出来,破除一切色相,毁去一切执着,保持慧性与清醒,净化业力,证观到「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心。禅家言:即心即佛,即佛无生(不生众生心)。没有心外之佛,直指而下,勿求勿营。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第三三章 自证如来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11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二月初一日

 

 所谓:「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前念不生」,指的是净化自己,扫除一切的障碍,接纳自己。

「后念不灭」,指的是能肯定自我,依自己的根性因缘,去过实现的生活。

「成一切相」,指的是实现种种生活的成就。

「离一切相」,指的是自己的成就能与别人分享,解脱一切的表象,不为物欲与色相所迷,这就是如如实实的般若实性,可藉它照亮美丽的人生。

又:「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心,双修是正。」

生活的真谛,在于能放下一切的障碍、不合理的抱负水平,不嫉羡别人,能以自由的心智去开创精神生活永恒之美。在禅家的法眼里,人生的生、老、病、死是一种现象,在这现象的后面就是如如的佛性,此佛性是生命的光辉,但必须放下一切,才能见到它的光芒,去实现精神生活世界的永恒美好也。

 

第三四章 见性自我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120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二月初八日

 

禅的本质导示见性。禅家说:「见性成佛」。见性是自我自然的流露,并不是凡我的放纵与傲慢。要把空与有的价值系统融会于无形,而开拓出一条出路,这就是见性。因此,禅并不是守空、修定,而是净心、发慧。禅不再是狭隘的宗教修持,而开创自我。

禅的宗旨,是直心任运,自由自在,纵横尽得,含藏着颖悟的原味。禅的传递是清澄的智慧,即是要人在净心中找出自己的纯真,这就是见性。

禅的根本,在于「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见性是彻底觉醒的基础,见性可使现代人的意识转变,可促动一个人自我的统整,回归真我,可促使人格「自我」的成长,提升自我的张力,具有坚韧性与响应力。

禅,见性的法门,就是要生活的无碍,不要让自己屈从于物欲的驱使而觉悟出来。 「内外不住,来去自由,去除执心,通畅无碍。」若能如此,与般若经本无差别。悟明之!

 

第三五章 见性无念相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127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二月十五日

 

 见性是无念、无相的意识活动。所谓意识,就是个人所知晓的心智活动所组成,而意识很容易受潜意识的干扰,而意识受到了压抑,就会产生情绪的焦虑、暴躁的冲动,以及执着的态度,使情绪失去了平衡,造成种种烦恼的根源。

失去思考的慧性,往往是着相的、成见的、愚迷的,就会障碍菩提自性的开展,无法见性发慧去处理生活上种种的事事物物,执着于邪念的有念里。所谓有念,就是刻板的成见观念,甚至于知识的食古不化。所以,必须以无念、无相来开发悟性,念念不被愚迷所染,念念能开创生命,使菩提自性常见光明。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名无念。」

「悟无念者,万法皆通;悟无念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者,至佛地位。」

 

第三六章 无念本质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2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辛巳年十二月廿二日

 

无念者,念于无念。直心于自己本质生活的念,谓之无念。所以说:「无念是道场,无念是净土。」

迷人于境上有念,念起便生邪见,一切尘劳与妄念从此而生。所以当以无念为宗,保持畅达无滞,保持清净的慧性。无念并非指百物不思,若百物不思,念尽却除,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所谓的空,是见自本性,流露出慈悲喜舍来使生活更自在,更不着相,表现出活泼的慧性。

无者,无二相,无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自性。无念是通往实现生活之路,如如的实现生活,平常心即是无念之心,即所谓的「无心道之人。」无念是心灵真正的自由,无善无恶,非善非恶,放旷自己,触目遇缘皆是道,是实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生活。

 

第三十七章 真如自我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22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正月十二日

 

自我是一切智慧的本源,是一切悟的主体,是「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的本体,透过自我的觉醒,始得以见性,始得以如如实实的觉醒。

那见性又是什么呢?以智慧观照一切法,不取不舍,就是见性。也就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所谓「自真如性」,就是以自己的慧性去观照生活的一切事事物物,用它来主导自己的特质,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如如实实的实现,即可见诸本性了。

若闻顿教,不执外修,但内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被染,就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即可见性矣。所谓不悟,即佛即是众生(烦恼);一念悟时,众生即佛。故而可知,一切万法皆自己心中,何不由己心去禅悟出如如之真性。

 

第三十八章 见性法门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3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正月廿二日

 

一个人得透过自我的慧性,转识成智,依自己的根性去实现,将先天俱有之本质加以升华,加以实现,如实的做到大乘菩萨行,乐利有情众生,那每一个都可圆满与平等的。合自性自度就可见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俱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本生万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可得智慧。摩诃是广大的意思。广大心量,犹如虚空,放下种种的一切,心胸开朗了,那就会觉得自在。只要不抑制自己的本质,心体无碍,让自己任运的实现,就可悟入「空」的功德。

一、成所作智:清净自己,让一切法由自心中去实现。

二、平等性智:每个人的根性与因缘虽不同,但都可圆满,成证佛果。

三、妙观察智:不陷于是非、虚幻,事事无碍,不向外觅佛,而由自见性中成佛。

四、大圆满智:对外布施,服务众生;对内而不执行,无所住而悟入空境。

以上四智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相融合,亦即是见性之不二法门也。

 

第三十九章 见性波罗蜜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310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正月廿七日

 

 「波罗密」,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意思。由愚迷的此岸,到达醒觉的彼岸;由虚幻的此岸,到达清净的彼岸;由尘劳的此岸,到达自在的彼岸。亦即是说不受色相所迷,不被外境所牵的自发性觉者,解离生灭。

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长流通,即名为彼岸,故称「波罗蜜」。

 所谓:「自性五分色身香」,即是从戒、定、慧开始,而止于解脱及解脱知见,这五种修行法门,可提升精神的生活而达佛位。此香,各自内求,不向外觅,归依自性而达正等正觉的佛性。成佛非外求之事,须「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把自己的色身归依于千百亿化身,圆满报身,清净法身,这就是自悟自度。透过清净的一念,开发内心的本性,这就是佛法,就是世间法。

「佛法在世间,全在世间觉,离世觅菩萨,犹如寻兔角。」见性波罗蜜,就是要能在实现生活中成佛。

 

第四十章 禅与佛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317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二月初四日

 

禅的宗旨,就是成佛;佛的本义,就是觉。当醒觉过来能看到自己的本来,就是佛。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当然得费一番修行的工夫。修行的本质就是生活,禅提示世人要能在生活中醒觉,在行、住、坐、卧中见性,从生活中成佛。

学禅切忌以文字理论为目的,是当下去流露自己的如来。禅所谓的见性,并不是能看到什么?而是能如如实实的生活,欢欢喜喜的披露真如的自性。禅的所谓修行,不离生活,不离工作,不离一切的活动,当下完成醒觉的实理。

禅也要念佛,但不祈求佛力加被,而是在佛的庇佑与神力的感通来达到生活的圆满。禅的念佛是一心系佛,时时刻刻醒觉的提醒自己,以佛为典范,在生活中现佛如来法性,口念心行,证悟成佛。禅是自然醒觉的流露,而不是造作出来的,是一切具足的生活实现是也。

 

第四一章 希望的禅机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324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二月十一日

 

每一个人要心怀希望,那才会生活的快乐,日子才会过得充实,有意义、有朝气、有信心。不论是个人、家庭、团体,无不如是也。希望是精神生活的阳光,它照亮了你,温暖了你,给予你力量,能看出似锦的前途,能接纳种种的挑战与考验。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积极精神的力量,是光明生活的导向,是实现人生的源头,是人与人之间互爱与崇高人格的本质。在生活的情境中,每个引发和触动,能看出生命的希望,这就是禅机,因此,在生活的任何所在之处-无处不是禅机也。禅机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是孕育希望的机缘,把握它,创造圆满的成果和无尽的喜悦与丰收。

在禅机看出希望时,自性充满着光辉,成就「大通智胜佛」的德性。希望是心力动能的积极光明的出现,每个人都有此种光明的属性。希望是悟出来的,希望是自发性的领悟,希望并不是欲望,希望并不是野心,希望是以价值观念与理性表现出来的,让自己的心力能得以表现与提升。

 

第四二章 希望的佛性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331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二月十八日

 

希望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其对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假如一个人经常颓迷不振,意志消沉,那一定是对工作或生活看不出希望,看不出其意义,总是以被动、消极的心态去应付,造成对自己严重的伤害。

许多上班族,在每天刻板的上班过程中,对工作都不能投入,且不肯负起责任来,这种行为的特质将扩张到整个生活的范围,甚至于对家庭造成很多的不幸。其实负责是一种希望或意义,也是禅门所说的「承担」,藉以肯定生命的价值。禅家说:「就是因不能承担,所以佛性显现不出来也。」

现今之人大多好逸恶劳,想脱离单调无聊的生活,急着去寻求安逸快乐,当然就振作不起来,精神低靡,所以希望渺茫。世人当从工作或生命中看出希望,有着光明的导向,流露出绰越的毅力和精神,但不求立言、立功、立德的大志,也不必求什么大事业,只要能获得温暖与情爱,平凡简朴,就会有无限的希望。禅就是要能在喜舍中看出希望,这才有朝气、活力,有着真、善、美的未来,才有具实的佛性。

 

第四三章 禅悟宗教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47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二月廿五日

 

 宗教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免于宗教的需求。「宗」是什么?宗是一种非属一般常识的特殊经验,亦即是神秘经验。「教」是将这些经验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人信、受、奉行,获得精神生活的成长与圆满。

宗教实际的本意是精神的超脱、自由、悦乐与圆满的希望,而不是让人堕入困扰、痛苦、迷失的绝望。宗教的成长过程是由多神教进步为一神教,再进步为完全与神没有关系的觉性宗教,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显示了醒觉的光明-佛、觉者。宗教并不是对神的依赖与欲求,而是对自己的净化与启发,圆满自己的精神生活。见性悟宗,能在无常中看到了永恒。信仰是重要的、是虔诚精进,促进自己的净化,解脱生活的困恼,步入悟觉圆满的人生。

 

第四四章 禅明开悟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421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三月初九日

 

禅的真义,在于能开悟出思考来,孕育创意,利用创意解决问题,勘破烦恼,开创新生活。以期处处能有新的觉照与发现,绽放生活的光芒。开悟思考,能从刻板、成见的茧中走出来,看到无量无边的精神生活法界,类同所谓「佛法无边」一样,有其不可思议之处。透过开悟思考,可在触目遇缘中看到清新的感受。开悟思考的结果,是一种开解与发现,而不是一种限定与规范,开解一切的枷琐,求得「蓝天不碍白云飞的」心灵自由。

开悟思考,不是从自己的知识去看问题,而是从弦外之音去发现个中的奇特,同时还得有心平气和的悠闲,才有清新的创意。开悟思考,是以无私、无偏见的去接纳所有的意见,而达到「无是无非,无善无恶」的境界。开悟思考的真谛,就是能活泼心灵自由的圣境也。

 

第四五章 禅音内在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428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三月十六日

 

内在的心声是创意的来源。一般人只听到他人的意见,被他人之成见所左右,很少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启示,潜能被压抑下来,无法开通,失去了自主性。禅家说:「读经看教,言语婉转都归于自己。」意思是说,无论研究学问,学佛证道,都得归宗于自己的心声,而不是看他人的脸色,当然在研究学问之前,当多相互的琢磨,多听别人的意见和指教,一旦自己要创作或研究学问时,就得有好的肯定性,将内在的潜能与心声转化出来。

在冗忙的一天下来,把所有的意见和声音,找一段时间统统把它抛开,把它忘掉,将自己置入于「空」的心境,此时,那内在的潜能意识就会活络起来,那内在的心声也会跟着浮现出来。在一个人抉择困难时,多听听内在的声音,在苦无对策时,多听听由内心深处所发出的讯息,也就是说让「静默」来提升锐智。只有那不被成见所惑,不被色相所欺,不被物欲所蔽,不被权势及烦恼所障之人,才是真正能禅音内在之人也。

 

第四六章 开禅安靖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54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三月廿二日

 

「安靖」是安心与安全感的培养,它具有安全感、冷静和镇定的意味。悟法与开创的思考,并不是用强迫的方式可激发出来的,它是在绥靖心理状况下主动流泻出来,也就是说必须在自然状态的环境下才能滋润萌芽。如果条件不足,就无法承担在醒悟前的疑惑与压力,开展不了大慈大悲的气度,更无法承担在醒悟后对真、善、美的矜持。

「安靖」是禅门渐修的重要课程。一个人必须要和别人生活在互相信任与安全感之中,才能在生活中发慧悟道。一个人在肯定自己和接纳自己时,才有「安靖」的感觉,它具有肯定性,才有信心维护真理,而不受任何外来的因素所影响,也只有强烈的肯定性才能成功。

「毅力」是成功的要件,具有其相当的意义,其实毅力是安靖的产品。安靖孕育了开创的思考与引发了毅力。安靖的心态是人生最美的特质,它孕育了信心、智慧、创意和人生的希望。

 

第四十七章 灵智自由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512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四月初一日

 

心灵的自由与禅家所说「自得心开」,是一样的意思。一个心地开放之人,能主动的引发其感受性,观念的移接,并能发现新的意义,故而,心灵的自由有助于创意的展现。所谓:「一心有滞,诸法不通。」人若有顾虑、私欲、成见、偏见,那自由的心灵就会被阻滞下来。只有那「无心用功」的人,才能以自由的心灵(无心)去面对生活上种种的挑战(用功),开创生命的光辉。

不过,自由不可误认为是为所欲为,而不受道德规范所约束,像那一个被激怒而动以暴力之人是不自由的,又那贪婪无度之人也是不自由的。心灵的自由是感性与创意的根源,也是迈向真、善、美境界的要点也。透过自由的心灵带来了创意,看出人生的目标,发现人生的意义,也聆听到自性智慧的心声,更可掌握住禅机之真谛。

 

第四十八章 明识伦理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519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四月初八日

 

 人的心力动能,就犹如滔滔江河洪水,四处奔波,溃堤河道,造成很大的灾难。伦理就是心灵的河渠,它孕育了文明。伦理不是拿来约束自己,而是导正自己,伦理并非限制自己,而是让自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生活上达到真正的活泼,产生智慧和能力。

现今世人对伦理规范视若敝屣,生活没有章法的规律,丧失了肯为自己负责旳情操。只会掘起那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创造各种物质的享受,陶醉欢心快乐。而到头来还是觉得空虚,无法达到真正的快乐,这都是心中没有伦理所造成的迷失。传统的伦理规范,可孕育人的成长与坚强,且得到满足与幸福的感受。伦理是自发性的能力,而不是外来给与的信条,它透过学习与明白事理而表现的一种道德行为。

现今社会面临伦理生活的难题,没有伦理的能力,生活在役缚的道德之中,这很容易强乱的发生,造成不可收拾的地步。现今是伦理该重建的时候了,社会唤醒它,每个人去实践它,让敦朴的伦理能归复于善美。

 

第四十九章 禅机清净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526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四月十五日

 

一个人在清醒的时候,才有最正确的判断;一个人在清静的情况下,才能展开创意;一个人在清净的心智下,才能做出好事。相反的,一个人如果心志不宁,得失心重,欲望心太强,自然形成的是黯淡与愚迷。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难免会遇上困难的时候,如果不能保持清醒与冷静,是无法看到转机的所在,所以必须让自己冷静下来,做到真正的清净。

禅家说:「尘尽光生」。意思是清净自己,展现亮丽的生命,也就是要能在清净的情况下,做任何之事都比较正确。惟有那不懂得清净的人,将失去智慧的妙用;欲多心垢的人,将失去高贵的质量,那人生就没有价值了。每一个人内心中均充满了高度的慧性,也只有在清净的情况下才会放出其光芒,这就是佛性,这就是道。透过清净,才会发现人生的意义、真谛与目标,惟有透过清净的情感,才能体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佛经所说:「自净其意」,是最宝贵的指引,也是最直截了当的教导。思悟之!

 

第五十章 禅孕正信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62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四月廿二日

 

人需要有正确的信仰,有了正信,生活才有根,终究人生才有幸福与美好。圆满的人生,信是最为重要,因信确立了生活的朝气与希望,有活力、有承担、有喜悦,这也是生活的道理。内在的心念,决定一生的方向,也影响一辈子成败的所在,所以说:「一念万年,无在不在。」

一个人没有正信,心里头就会感觉空虚,感觉人生没有目标,就会彷徨与堕落。一个人要有好的信念,这就是觉醒,可看出生命的美丽与丰富的意义,可使自己振作起来,活得起劲,提升精神生活的层面,可免堕入低阶层的享受与占有,使自己陷入痛苦与烦恼。信念是精神生活的一部份,但必须是正信,因为如此才不会迷失。信念是生活成败的关键,信念可使人心中激发出创意,增强努力的意愿。

信念也是为人处世的法则,有了它,就有了依赖,行为可得恒远有效的准则,使自己迈向美好的人生。

注:「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即是一念即生,其影响是长远的,如万年一样而无可改变,同时,其所表现出来的也是无所不在也。

 

第五一章 法演四诫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615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五月初五日

 

 为人处世当存有信念,才有依靠,也就有长远有效的准则,那就是法演四诫。

第一诫:势不可使尽,使尽则祸必至。待人不可竭泽而鱼,做事不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不知自制而过于伤人,他人必定记恨在心而反击,所以为人处世不可过于投入,否则对自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二诫:福不可受尽,受尽则缘必孤。福不是一个人独享的,一个正常人的心态,「与人同享」才是真正的快乐,任何的喜悦当与人分享,那福气才会应运而生,不断的滋长。

第三诫:话不可说尽,说尽则人必易。言语是人与人沟通、交换意见、与宣慰情感的桥梁。话说明白即可,不可过于激烈、偏颇、虚伪与谄媚,这都是不好的。过份的阿谀(即是灌迷汤、拍马屁),都会引起反感。又过份的武断,也会引起反弹。佛家所说: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这都是说明话不可说尽的禁绝。

第四诫:规矩不可行尽,行尽则人必繁。规矩是用来约束人的行为,要适其当,不可过苛,也不可过于放纵,当恰到好处最为微妙,如此才能中规中矩而达到人生的温暖与关怀。

法演四诫是圆融的信念,是现代人所需要的,有化简驭繁的实际效果,开创出无限的空间与希望。

 

第五二章 寓意单纯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616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五月初六日

 

单纯不是头脑简单,愚昧无知,它是一种不有杂念、有条理、有原则、有重点的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它能有效的发挥身心情绪与才能的原则,所以说,单纯是成就人生最重要的因素。

不能专精,心猿意马,华而不实,是不懂得单纯将事的原则。所谓:「晚间千条路,白天无半步。」所以当以「无念为宗」。在单纯的环境与因缘,不虚妄,不造作,就会有好的希望。

单纯是精神专注的表现,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无旁骛,激发潜能,也只有单纯才能开发出来,就像凿井一样,是不能中途而废的。禅门的传承,就是要能保住单纯,使自己在迷失中醒觉过来,不纷乱,不虚妄,生活在单纯的理念之中。单纯是道,是心理健康的原则,是最高层次道德的表现,是待人处世的标竿,简单得像一滴澄清的水,一滴雨露,可化作荒漠的甘泉,可化作江河百川,可化育万物,绽放出生命的光芒。

 

第五三章 意明精进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623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五月十三日

 

克服挫折,超越失败的荆棘,朝向目标而努力,这就是精进。汲其失败的经验,在困难中磨练心志,振作起来,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精进。一个人不怕有差错,怕在不知修正;一个人不畏有甚多的困难,怕的是不肯用心去想办法解决。

精进的人,精力充沛,创意汩汩不断。所谓:「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必生红莲。」精进是一个人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负责。一个不肯对自己负责之人,必将过失诿诸于他人,苛责他人,同时还要人帮忙、同情和呵护,像这种人永远是振作不起来的。肯负责是表现潜能的重要因素。负责的精神,不但保障了一个人的活力和锐气,同时也保障了一个人追寻幸福的根源,皆须由精进努力而获得。精进的人,内心中永远维持着希望和令人敬仰的责任感。精进是最珍贵的德行,在负责的行动中表现出坚强的毅力;精进是生命的原质,有了它,就有成长,就有进步和智慧。希能明勉之。

 

第五四章 禅情伦理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630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五月二十日

 

人的情感透过伦理的铣炼,使形成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有些人认为这些都是过时的道德规范,事实不然,因为一个人不能发出实践伦理的能力,那精神生活一定有麻烦,而那心智的成长也一定不健全。失去伦理能力的人,往往逃避责任,心神不安,甚至于造成吸毒、暴戾与犯罪的不良后果。

人的情感若不能发展人文的层面,那行为一定是野性的特质。现今社会由于价值观的偏颇,对伦理教育产生误解,认为这是不合情、不合理的强制约束。人之所以肯负责、行公义、行大乘菩萨行,是因为具有「觉性的有情」。如果没有醒觉的情感,那必定是暴戾充斥,紊乱无常矣。

一个人若无父母有情的滋润与孕育,必定没有伦理的能力。又若是生活富裕,又失去了爱,更难收拾。友情是伦理道德重要的力量,它化解了落寞,砥砺心志,这就是人性之美点,是人性的伟大,所以禅者以「慈悲心」为法门,因为这是光明与希望之门。人在相互关怀中表现伦理,人在相互尊重与鼓励中去实践伦理,这总归都离不开有情的情感也。盼能理悟之!

 

第五五章 宗教情操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77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五月廿七日

 

宗教是属灵生活的表现,是精神生活的一环,也是人性需求的一部份。宗教的活动是离不开情性,从情性信入悟出,也可以说是情感的信赖、净化与提升。情性的系念,是宗教信仰入门的唯一条件,先须感通,再从醒觉与净化的情感去证悟。

宗教须透过「信、愿、行」三方面,把自己的烦恼化为菩提,把混浊纷乱的情感化为纯真的情感,以真情融摄,转识成智,实践大乘圣佛的人生,如此才能得到圣佛的护佑与启发,步入净土法界。

宗教的信仰,不能以理智去分析,必然导致迷惘与困顿,因宗教的情操解体了。一个人不能生活在理智里头,更重要的是情感,理智是从情感中分离出来的,如果不能将理智导回情感中去,让二者统整起来,那必注定过着疏离的生活。最高宗教信仰是「觉而有情」的信仰,真正自然流露出情爱之美,伦理之情,它孕育着浑厚的信心,不断的悟出光明,增长智能。

 

第五六章 高洁性情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714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六月初五日

一般对性情解释是「人的禀赋和气质」,或是说性情包含了人的脾气和情感。性情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特质,高洁的性情是幸福的生活。因此,性情的陶冶与提升,是修禅学佛重要的课题,也是成功人生必须的要件。

情感是生活的本质,一旦有了障碍,就是佛门所说的「有念」或「妄念」,把纯真的情感叫「无念」。禅家说:「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只有把纯真的情感,透过醒觉的力量去实践它,自可感受到愉快,这就是高洁的性情。要诚实的对待自己,不违背自己的本质,我就是我,多听自己心里的话,做该做的事,必然有嵩高的性情。

能肯定自己,以毅力去实现目标,肯承担失败,从失败中记取教训,心智才能不断的成长,就会有积极开朗的性情。以行善来肯定自己的价值,透过助人,感受到丰富的人生意义,显出大悲的性情。人都有其个性存在,关心自己,同时也要关心别人;肯定自己,也要肯定别人;能自爱,也能爱人,这就是「同体大悲」的性情。

人要生活在纯真的性情里头,依自己的本质与条件,率真的生活,一切就能自然顺遂,也只有如此才能孕育「高洁的性情」。

 

第五十七章 平凡正闲情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721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力争上游与追求卓越是人之天性,而这种天性皆是相互竞争价值观念体系下,否定了一切的事实。每一个人都希望非凡,受尊敬,受羡慕,被肯定,在这种情况的驱使下,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之手段去竞争,使自己疯狂起来。

一个人不求胜过别人,不求虚妄的出人头地,如此方有可能从欲望的束缚,拉回到平静的清闲,过着充实自在的生活。不和别人比较,老实的依自己的因缘去努力、去生活、这就是所谓「无心是道」。有如此平凡之心,可促进清闲,进而发皇实现的禅机。

老实的生活,只问努力,不问比较;只问享用,不求享有;只知平凡,不求非凡。不求功,不求名,养好平凡的心,显现无量光明的智慧与清闲。所谓:「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可名为观自在。」这就是禅门的持心。生活要懂得平凡,才有真正的乐趣与清闲;不用夸耀自己,所以觉得清闲;不必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所以觉得无忧无虑。不迷失,平凡心多些,从平凡中去发现不平凡的真谛。

         

第五十八章 顺逆的意义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728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六月十九日

 

人的一生总是在顺逆之间起伏,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交替,总是在称心与委曲之间反复。禅家认为顺境、成功、称心,未必就是好的,因为在顺境成功的背后隐藏着失败的阴影,要能在称心如意时,知道其意义与价值。相反的,失败并非一件不幸之事,只要能看出失败的启示,失败确实能带来了成长与智慧,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所以说,失败并不是一件可怕之事。

好的开始,未必是成功的一半;开头失败,并不是就不会成功。成功与否?最主要的是能否看出启示与意义?能否看出其契机?能否看出其禅意?这才是最重要的关键。顺逆当以禅的法眼去突破,看出它的光明面,看出其中的启示,同时也要能勇于去面对,这才能迎接到光明,这就是佛家所说的「圆满法」。一切顺逆,心中必须一念光明,一颗清净的心,怀着崇高的理想,锲而不舍的让自己坚持的努力下去,这就是禅门的真谛也。

 

第五十九章 以否定肯定自我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84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六月廿五日

 

在日常生活中若不懂得割舍,必然会使生活复杂,情绪不稳定;若能以单纯理念去生活,必能剔除种种的诱惑与干扰;若能知寡欲,必可免除种种的纷扰。单纯与知足,是禅者所谓的「无」。「无」就是否定虚妄,肯定真我。「无」就是息心息念,精神专注,佛来佛斩,魔来魔斩。

所谓:「先歇诸缘,休息万事。」这是大乘顿悟法门。只有透过净化自心,智慧就会绽放出光芒,情绪自然可得真正的平静。一个人若能抗拒引诱,就能当自己的主人;若能否定贪婪,就能平静心安;若能有所不为,就必有所为也。

世人往往碍于情面,勉强答应不该应允之事,不敢推辞,才会坏了大事。一念心动,涉入陷阱;一念心贪,铸成大错。不懂以否定来肯定真心,才会迷入于困局。所谓:「水流虽急,境长静;落花飘零,意自闲。」在如今忙碌紧张的社会里,世局变化有如急流,人事变迁复如白云苍狗,只有把心静下来,才能看出真实的事象,如不懂否定与割舍,就难免有迷失之憾。

「无字参」是很美的,有助于拨云见日,开朗心性,把心平静下来,从虚幻中走出,看出真正的自我。

 

第六十章 摒去虚妄自大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811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七月初三日

 

世人为了自己的尊严,多多少少总会带上假面具,爱面子、逞强、虚伪、撒谎等等,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其实尊严与自大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不能从中跳脱出来,必定会影响到平静的情绪生活。尊严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伤害。一般人受到别人的批评,就会感觉到尊严受损,面子挂不住,所以,勃然大怒,心情恶劣,甚至于处心积虑的图思报复,扳回面子。

愈讲求尊严,自我的张力就愈弱,受到打击的机会就愈大,所以禅家说:「放下我相」、「放下、歇歇着。」要如如实实的认识自我,接纳自己。

「我相」虚妄太重,会使自己感到非常的痛苦。如果不能看破尊严的虚伪性,必定执着于很严重的自我迷恋之中,一稍微受到打击就承受不了,丧失了斗志。情绪生活想要得到平和,必须勘破我相,不汲汲追求自尊,同时也要维护别人的尊严,以此原则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那必定是诸谋顺遂,称心如意。在如今开放的社会里,必须摒去虚妄与自大,才能适切融入生活的各层面,开创真正的自我。

 

第六一章 调息生活的情绪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818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七月初十日

 

生活情绪的调息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如今紧张的社会里,强烈欲望的奔腾和白热化的渴求,得失之间使得心灵形成矛盾与窘迫,情绪生活已恶劣到了极点。精神生活的全部,是幸福的本质。

恶劣的情绪,必然是不幸福、不快乐,甚至于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因此工作的态度,生活的节奏,以及心理的欲求,都得做适当的安排与调整。禅家说:「平常心是道」,就是要把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把它调理好,这就是「道」了。

「青山原不动,白云自去来。」只要不被外境拖着走,不把生活搞得紊乱不堪、起伏不定,就可禅定了,情绪就可平息矣。禅家说:「语默动静,体安然。」以缄默代替言语,以恬静做为行动,就可安然闲适,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每个人难免会有困顿、落魄和受到严重打击的时候,这时情绪必然陷入困绝的地步,此时,应以柔顺去面对自己的遭遇,避免怨天尤人,积极的去面对事实,越过心灵的伤口,奋力向前,看出心中的太阳。清醒的了解自己的价值与动机,明白自己的条件,摒除野心和虚妄的念头,情绪自可平矣。

 

第六二章 自然性灵的洗涤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825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七月十七日

 

「禅定」它可使人从自己的茧中走出来,看到周围的美、宁静和祥和。那心就会与法界发生了交会,顿时,一切烦恼如风吹云散,真是「万里无云,万里青」的意境,这就是性灵的洗涤。

人来自大自然,人与自然有如母子关系一样,一接触它,心内就有亲密的感受,身心涵养着自然灵秀之气,充分洗去了尘垢,性灵开朗了起来。

禅家说:「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意思是说,一个人若不能面临江上的明月,或是接受松风的抚慰,就无法看出闲情意致,荡涤千古愁的感受。所以,如果有不如意或是想不开时,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是接触大自然,将会与净土法界有个交会,得到永远光明的觉性。一旦有了觉性,你就会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出悦乐的情怀。当你看到大自然的壮阔,和山川的灵秀..,那必会引发出幽思宁静,沁入心弦,净化尘劳,孕育高妙的性灵。

 

第六三章 藉忏悔以苏醒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91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七月廿四日

 

忏悔是在心智上澈底的了解错误,在情绪上洗净愧疚和宿怨的方法。像佛家有拜忏的仪式,都是为了消除业障和祈求福佑,透过拜忏而将自己种种的错误忏尽,把过去的心结打开,把自己的恐惧与不安消除,继而厌离种种的恶行,发心修行,净化自心,引发积极向善的契机。所谓:「一切具苦,转向乐缘。」从而发大慈大悲之心,将自己的快乐与功德与有缘众生分享。所以,忏悔是实践性的伦理,把自己的情感洗涤,洗面革心,实践大乘菩萨行。

透过心理净化的醒觉,才能真正「慧日普明,觉海性圆澄。」忏悔是提升心智的最好途径之一,忏悔是改过自新、净化自己、恢复活力的最佳方法,忏悔的目的是改过迁善,在宗教的引发,绽放无尽的光明。忏悔是看清自己,在消极的思想,展放积极的心智,净化虚妄,步入喜悦的人生。

现今之人生活忙碌紧张,长期的积郁,感到焦虑难耐,觉得莫名的倦怠,只有藉酒色和药物来麻醉自己,使生活陷入困境,此时惟有透过宗教,利用信仰的力量,以忏悔来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如此才能有幸福美满人生的情怀。

 

第六四章 明识自己,实现如来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98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八月初二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造化,注定必须依自己的根性和本质去生活,所以当面对现实,开创美好的未来。佛家说,每个人因业力的不同,所以命运互异。佛门所说的业力,透过现代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这就是「潜能」。因此,生活无非是将自己的潜能展现出来,成就绚烂的人生。

世人大多会想过,为何有些人出生在贫困的家庭?遭受到匮乏与贫穷的折磨;有者生长在富裕的环境,受到完善的照顾,无忧无虑;为何有些人特别聪明?读书过目不忘,成绩优异;有者再怎么用功,还是成绩平平,无法突破;有些人天生就是身强体壮;有者就是残疾虚弱..。这就是业力,由而可知业力含藏无量,有的很好,有者不好,有些人称心如意,有些人则落魄无依。因此,生活的本质,就是发现自己的优点予以实现,承受缺陷,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业力和定数未必会使人顺利一辈子,如果不肯努力的增长智慧,开拓潜能,如果不愿在道德和性格上提升自己,有好的运道,气数一过,必定沦为悲苦。相反,如禀赋或运道虽差,如果能懂得「转识成智」,愈多琢磨,愈能开创有意义的人生。所以,要认定我就是我,肯定自己,「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如此就可实现自己的如来。

 

第六五章 禅理人生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915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八月初九日

 

人生就像农夫种田一样,一定要在自己的田里耕作才行,不可因自己的田贫瘠而抱怨、不耕作,或是羡慕他人的田肥沃,而把秧苗种在别人的田里,这样一定一事无成。所以,必须将自己贫瘠的田,努力的施肥,改变土质,或是种植适合己田的作物,那一定可丰收,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福田」。

人要珍借自己,走出自己的路。佛教的人生观,简单的说,你是你自己的实现,佛陀的教诫,当以接纳、承担与赞叹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才不会迷失。人要在实现与布施上,才能绽放生命的光辉和喜悦。实现是人生神通妙用;布施与喜舍是解脱业力与烦恼的法门。「不被诸境所迷惑,自然具足神通妙有是解脱人。」

学道之人,若遇苦乐、称意或不称意之事,心无退屈,不念名闻利养,不贪功德利益,不为诸法所滞碍,如此,便是实足自在的人生。禅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任何事业都要建立在服务与布施上,如果违背此天性,那精神生活就会有残缺,即令是再富有,也是贫穷的富人罢了。人生贵在实现,因实现才能发挥潜能,欣赏人生的点点滴滴,只要不疏离实现,不把实现变成贪婪与占有,那就会有幸福的人生。

第六六章 禅透人生一出戏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922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八月十六日

 

依禅学的观点来看,人生是披着业力的外表,演各种不同角色的一出戏。得意的时候,也只不过在舞台上得意自己,一旦脱下戏袍,还是赤裸裸的自己。所以,禅家常说:「毕竟是你自己」。千万别受到舞台上得意之事给冲昏了头,那是会让你迷失的。同样的道理,失败的时候也不必沮丧、悲伤或看不开,想想那戏里头的苦旦,一上了戏,演得凄苦无比,一下了戏,却悦乐自在,能看出这一点,那对「人生如戏」就可更明白它的本质了。

其实,人生如戏有其更积极的意义,就是要把人生这出戏演好,接纳和珍惜自己的角色,在学校要当个好学生,在家庭要当个好子女,在社会要当个好国民,在子女面前要当个慈父慈母,不论当什么角色,都要把它演好。

人生难免是要受苦的,所以含辛茹苦是这出戏演下去的本质。好的角色,才能演好苦难英雄的要角。所以佛家讲求受苦、布施、普度众生,逆来顺受,扮演「真我」的角色,这就是菩萨行。要知道「人生如戏」的事实,除了要好好的演好它,也要更醒悟究竟人生是一出戏。

 

第六十七章 心灵的皈依

六祖惠能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929

圣示:吾今日降着:『禅』。           岁次壬午年八月廿三日

 

皈依是给自己人生有个期许,建立美好的精神生活,启迪智慧,从许多的障碍中解脱出来,彻底的获得自由,看出生命究竟的圆满。

一、皈依自性的觉醒:人生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皈依纯真的自性,不向外追求,不迷失自己,有个统整的人格,心中没有矛盾,没有困扰,有个福慧俱全的愉快人生。醒觉意味着智慧成长的状态,惟有自我醒觉,才能有所皈依。

二、皈依实践伦理:想要开拓光明的人生,必须奉行「实践伦理」。伦理不是拿来讨论的,是贵在身体力行;伦理不是刻板的教条,它是智慧的展现,目的在于圆满精神生活。

三、皈依清净的性灵:就是能净化自己的心理,展现自性净土,去除种种的烦恼、忧伤和牵挂,无染无杂,来去自如,通用无滞,自在解脱。净化情绪,可得到好的性情;净化欲望,可得知足常乐;净化思想,可通权达变;惟有净化解脱,才能有人性的尊严。心灵有了着实的皈依,才能解脱精神的危机,活出至善至美的人生。 

 

五祖弘忍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106

圣示:吾今日降为『禅』一书作跋。     岁次壬午年九月初一日

 

「禅」的宗旨是引发世人能发现真正的自己,脱离一切虚妄的观念,绽放先天俱有的潜能与活力,展现纯真快乐的生活。在现今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当儿,生活激烈的变化,心理生活遭受到严重的纷扰与苦闷,惟有从「禅」里中吸取智慧,提升精神生活的本质。

由六祖慧能禅师所缔着的「禅」圣书中,言简意赅,把禅学的空、般若、悟、参禅、解脱、见性等禅理做了清楚的解释,更难得的是将精深难懂的禅理生活化,受用莫大也。

「禅」提供了醒觉之道,也唤醒自我的尊严,不受外役,活泼思想,庄敬温柔的性情,成就真正的自我。刊行后,盼能细加研悟,必定受益良多也。简是跋。

五祖弘忍禅师跋于 无极禅化院?南天虚原堂

 

二祖慧可禅师 降   中华民国911013

圣示:吾今日降为『禅』一书作跋。     岁次壬午年九月初八日

 

 「禅」的本质,是平易而高贵的,提升生命的层次,也增进了生活的智慧,实现如实的人生。每个人都需要有自由的心智,因为它是幸福的成长的关键。生活失去了自由的心灵,智慧被浅见、偏见、欲望、贪婪所蒙蔽,那生活必定是紊乱、焦虑与不安。「禅」此部圣书提供了舒解之道,提升精神生活的法门。

六祖惠能禅师所缔着「禅」,凡七十章,历时年余,字字珠玑,篇篇详实,内容深入浅出,且能明白的说明了禅的法意,是部难得的好书。希能深入颖悟,理出明路,俾益实质美妙的人生。简为跋。

二祖慧可禅师跋于 无极禅化院?南天虚原堂

八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不可破的28條天規
谈佛说禅悟人生
[转载]懂得放弃才是大智慧
教育的极致是真正实现个人潜能
日日是好日
禅与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