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夏战争

宋夏战争

  宋夏战争是发生在北宋时期西夏和北宋之间的一系列战争。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自称皇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朝廷,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李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不过,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宋夏战争断断续续,依照宋朝在位皇帝的顺序,将仁宗时期与西夏的战争归为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时期为第二次宋夏战争,神宗时期为第三次宋夏战争,哲宗时期为第四次宋夏战争,宋徽宗时期为第五次宋夏战争 。

发生时间:公元1040年-1044年;1064年-1119年 

结    果:北宋被金朝所灭,战事结束 

第一次宋夏战争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属党项政权首领李元昊脱宋自立,称帝以后,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宋仁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们承认这一事实。可是宋朝大多数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西夏,兴师问罪。于是宋仁宗于当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从此,长达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战争全面爆发。

三川口之战

三川口之战又称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以宋败夏胜收场。地点三川口、延州。时间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参战方北宋、西夏。结果西夏获胜。参战方兵力宋军不详;西夏军十万。伤亡情况刘平、石元孙部全军覆没。主要指挥官元昊;刘平、石元孙。 

三川口之战背景

西夏建立以前,元昊就采用联辽抗宋的策略,多次进攻宋朝边境,扩大自己的疆域和掠夺财物。由于北宋统治阶级的腐败和奉行屈辱退让的政策,更加助长了元昊不断掳掠和扩张的野心。西夏建国后的第二年元昊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威,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便开始对宋朝边境大举进攻。延州既是宋朝西北边境的军事要地,也是西夏出入的要冲。因此成为元昊对宋战争的第一个目标。

在西夏南部边界与宋毗连相接之处,有一条横山山脉。该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延伸。在东到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境),西至原州(今甘肃镇原县)、渭州(今甘肃平凉)2000余里的边境线上,形成了一条宋夏天然分界线,称为“山界”。自元昊建国之后,宋夏两国均沿着横山一线积极布防。元昊为了突破宋军防线,经过多次试探性的进攻和派人侦察,终于摸清了宋朝整个西北边防的情况。 宋陕西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一带(后设环庆路),边砦排列甚密,且有宋宿将刘平、赵振等把守,加上“蕃部素不知其山川道路”,很难打开缺口;泾州(今甘肃泾川)、原州(今甘肃镇原)一带(后设泾原路),壁垒坚固,屯兵颇多,尤其是戍守于这一带的蕃部弓箭手,“甲骑精强”,元昊以此为突破口,也不能稳操胜券。至于熙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南)一带,有吐蕃首领瞎毡率兵驻守,并与宋结成联盟,牵制西夏。唯有陕西鄜州(今陕西富县)、延州一带(后置鄜延路,延州即为该路的治所)。“其地阔远,而贼所入路颇多。又寨栅疏远,士兵至少,无宿将精卒,熟谙山川形势”。加上延州知州范雍怯懦无谋,延州外围金明砦守将都巡检李士彬贪暴愚顽,部下怨声载道。相比之下,是元昊比较理想的和稳操胜券的突破口。

三川口之战前奏

为了攻取延州就必须先扫清外围的屏障,这就是金明十八砦,当然也有三十六砦的说法,守将李士彬是西北世族名将李继周之后,李继周当年曾经大破夏军,获器甲六十余万,可惜李士彬虽然号称铁壁相公,实际确是个有勇无谋之辈,为人残暴,本来他因为杀死自己的堂侄女在内的几个亲戚犯了死罪,但考虑到是功臣之后,宋廷就免去了死罪。李元昊针对李士彬为人贪暴,他手下士兵虽多达数万,但基本上是蕃兵忠诚度差的特点,开始了他的阴谋,首先行反间计,试图借宋人之手,轻取李士彬首级。他派人捎书信、锦袍、金带投置金明砦境上。书信大意是说同李士彬相约叛宋。不料该反间计被鄜延副都部署夏随识破。当有人怀疑李士彬对宋不忠时,夏随即辩解道:“此夏人行间耳,士彬与羌世仇。若有私约,通赠遗,岂使众知耶”?其次,行诱降之计。反间计失败后,元昊暗中派人到金明寨,许以高官厚禄,劝其投降。不料士彬斩使拒降,此计又成泡影。

李元昊不甘失败又想出一条毒计,派出大批士兵假投降,李士彬原来准备把这批人送到南方,但后来听从范雍“以德怀远”的建议,统统收编入本军。李元昊见计谋得逞,突然围攻李士彬,大批内应也同时杀出,李士彬大败,内应又故意牵了一匹劣马给他骑,李士彬结果被李元昊逮住,割了耳朵。

金明砦一败,延州就暴露在西夏军面前了,李元昊早先派一个叫贺真的军官去范雍那里表示西夏愿意放弃独立,范雍信以为真,延州防备极为薄弱,石守信的孙子石元孙带兵在外援救土门(今陕西省安塞县镰刀湾),城中只有几百个士兵,而延州城则是"夹河为两城,雉堞卑小,兵士登九州台瞰城中如画"。李元昊军势浩大,史载"夏人大寨在城北五十里五龙川口,其后队直接鱼家庄,庄去州二十里,较其众约十余万。"范雍哪见过这副阵势,被吓破了胆,丑态百出。钤辖卢守勤也没了保安军一战的勇气,吓得号啕大哭。范雍和卢守勤于是谋划和西夏人议和,命令都监李康伯出城谈判,李康伯听到范雍要议和大怒,当即义正言辞拒绝,同时要范雍把自己斩了,至于命令决不接受,范雍和卢守勤心中有鬼,也不敢发作,只好连忙召集人马保卫延州。

三川口之战过程 

正在延州危急时刻,一支精锐的宋军部队正在飞速昼夜兼程赶往延州,带队的正是宋朝的名将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刘平、鄜延副都部署石元孙,石元孙上边介绍了,刘平稍微介绍一下,此人堪称文武双全,弓马娴熟,武曾经剿匪立功,文居然进士及第,曾经担任监察御史,最后出任西北的高级军官,曾经准备上书仁宗皇帝,阐述攻取西夏的方略,不过奏折还没上交,一场大战就等着他了。最早刘平先是在庆州接到援救土门命令,所以匆忙带了3千骑兵出发了,和石元孙会合后又接到命令援救延州,同时刘平向各路人马发出集结命令。刘平急着往前赶,走到离三川口(今陕西省延安市枣园)10里发现其他各路人马没到,又向回走20里终于和鄜延路都监黄德和部2千人,以及巡检万俟政、郭遵部会合,宋军总的数量宋史记载"步骑万余"。

西夏军约10万人,宋军处于明显劣势,有部下向刘平提出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刘平平时为人侠直,又有点轻敌,道"义士赴人之急,蹈汤火若平地,况国事乎!”毫不犹豫的杀向延州。李元昊听到消息心生毒计,派人假冒范雍手下,对刘平说,范雍在东门等候将军,不过怕奸细混入,希望将军的部队分批开拔。此时刘平离延州20里,刘平先后发了50队2500名士兵,这时发现先前的使者不见了,知道有诈,立即部队结成战斗队形,继续进发,在离延州5里的三川口(今陕西省延安市枣园)突然遭遇李元昊的部队,只见西夏军"四山鼓角雷鸣,埃烟斗合,蕃兵墙进",很快两军中午时分隔延水对峙,双方阵型都很稳重,排出防守型的偃月阵,这是个适合长程弩箭发挥的阵型,大将据中,两翼可以对中间的敌军发动钳形攻势。

西夏军首先开始进攻,他们涉过延水后改变阵型,变为横阵冲击队形,刘平立即下令大将郭遵和王信带骑兵半渡而击,大将郭遵,手中铁鞭,铁枪,一共有90多斤,王信也曾经生擒盗匪70余人,勇悍过人,两人都是有名的勇将,听得命令当即杀了过去。李元昊见郭遵一马当先,下令麾下一名勇将前去阻挡,郭遵一鞭就把敌将脑袋砸得粉碎,宋军大呼,郭遵带兵奋击,“所向披靡”,西夏军队死伤惨重,当即被击毙数百人,更有近千人溺水身亡。但西夏人数太多,而且训练有素,所以依然阵型不乱,郭遵的骑兵队没能攻入西夏核心阵地,西夏人不顾伤亡,前仆后继杀了过来,宋军乱箭齐发,西夏人没法靠近,就取来了巨型盾牌,掩护前进,刘平见势身先士卒,立即带领宋军蜂拥向前,展开混战,西夏军死伤惨重数千人阵亡,盾牌统统被宋军夺取,刘平头部、腿部都受了伤,但仍然坚持战斗。残酷的战斗还在继续,西夏人继续不知疲倦不顾伤亡的进攻,日暮时分从西南方向冲击宋军,宋军队列被冲散。危急时刻大将卢政带领200名士兵的强弩队赶到,乱箭齐发,西夏军又拖着同伴的尸体退了回去,但此刻宋军连番恶斗,消耗也很大,大将卢政建议暂时退却,说此处四面是山,天色夜晚了,如果敌军趁夜色居高冲击,我们很难抵挡,但刘平否决了这个提议。这时候西夏军暂时退却,宋军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不少将士拿着战利品到刘平面前邀功,刘平见将士有所松懈,连忙道:“形势危急,你们先自己把功劳记着,打完了,我一定重赏。”谁知话还没说完,西夏人派出轻装部队飞也似的杀到了宋军阵前,宋军一阵慌乱,加上征战疲惫,被西夏人一冲,有点支持不住,阵列向后退了30多步,前军4个指挥2000名骑兵被包围,加上宋军旗号系统混乱和刘平失去联络,正在紧要关头,宋军后军都监黄德和贪生怕死,见前军后退,就带兵逃往甘泉,刘平的儿子拉住黄德和马,苦苦哀求黄德和回军,黄德和不听,一溜烟就没影了。宋军见后军奔逃,士气沮丧,纷纷逃散,刘平极力阻止,留下了上千人继续抵抗,西夏人见宋军大乱,加紧攻击,宋将郭遵见大势已去,大呼杀贼,独自一人杀入西夏战阵,杀的西夏军人仰马翻,西夏军无法抵挡,连连后退,郭遵立即殿后护卫宋军退却,舞动大槊击杀左冲右突,无人可当。西夏人用铁索企图拦住他,郭遵此刻已经杀疯了,这些铁索统统被其打断,西夏人只好调来弓箭手,郭遵的战马中箭倒地,西夏人疯狂的冲上来将其杀害。

宋军此刻彻底溃败,但也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他们边战边退,和西夏人激战了三天,一直退到西南山,西夏人少有退却,刘平带着残兵修建了7个寨子。李元昊得意洋洋,晚上派人求见刘平,刘平不理睬,接着又派人伪装宋军送文书,被刘平斩首,又派人高呼“汝降乎?不然,当尽死!”刘平不应。李元昊恼羞成怒,带领骑兵冲击,宋军早已精疲力尽,那里架得住虎狼冲击,顿时大乱,被一分为二,在军阵东边巡查的刘平和石元孙被俘获,残余宋军被全部歼灭。三川口战役结束。

刘平被俘后,威武不屈,破口大骂李元昊,说道“我头颈三尺长,等着你来砍呢。”刘平一直不肯屈服,病死在西夏,至死也没能踏上故土,石元孙被放回了宋朝,不久病死了。

刘平失败了,但是他的失败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刘平以少量部队拖住了西夏军主力,此刻宋军州都教练使折继闵、柔远寨主张岊,袭破浪黄、党儿二族,斩军主敖保,并代钤辖王仲宝,以兵入贺兰谷,击败蕃将罗逋于长鸡岭,李元昊接到败报,焦头烂额,只好退兵。

不少文章仅仅认为是天气下雪才使得退兵,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上刘平和西夏会战,地上已经积雪很深,宋史记载“时平地雪数寸“,可见当时天气就已经不好了,西夏退兵天气不过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罢了,即使是因为天气也正是刘平的自杀式战斗,才赢得了时间,促使包括天气在内的变数增多。

从战术看三川口是失败了,但从战略上看,刘平达到了其目的,宋军的指挥部延州保全了,当然刘平应该说指挥上也有不少商榷之处,不过瑕不掩瑜,刘平、石元孙、郭遵、万俟政等被俘和牺牲的将领不愧为帝国英烈。

三川口之战结果

夏军在三川口全歼刘、石部之后,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延州危在旦夕。这时恰逢天下大雪,寒风凛冽,夏军缺少御寒衣物,遂致军纪松弛,后来由于宋将许德怀偷袭元昊得手,军队无心再战。元昊又得报宋麟州都教练使折继闵、柔远砦主张岊,代州钤辖王仲宝率兵攻入夏境,于是率军回师,延州才解围。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队的入侵,但是损失太多,而且宋朝甘陕青宁边境的防御也处于被动地位。

战后黄德和诬蔑刘平叛宋,刘平家属被逮捕,但金明寨的有2士兵逃回说出了真相,但文彦博企图找他们的时候,2个士兵不见了,俺估计很可能被灭了口,不过大将卢政逃回后,似乎真相大白了,但案件还是拖了大半年,很多边民要告御状说出真相,被人阻止,富弼发现后纠正了这一情况,皇帝更多的了解了实情,不久韩琦,范仲淹,庞籍,文彦博这些巨头纷纷出来说话,刘平终于平反,庞籍将黄德和腰斩,头颅挂在了延州城头,也算是对刘平的籍慰吧,大将卢政,王信没死后来都成了名将,宋朝派出了能干范仲淹,韩琦,庞籍等人出任西北军事长官,宋军旗号系统得到了改进,大将周美发动了一系列反攻陆续收复了包括金明寨的一些失地,任福的“打族”行动非常顺利攻陷了白豹城,但是宋廷内部的儒士们一如既往无休止的的在为攻守问题进行辩论,就在此时好水川战役爆发了。

三川口之战影响

三川口之战为西夏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军事基础。

三川口败后,黄德和反诬刘平降敌,刘平家属被官方逮捕。金明寨有两士兵逃回说明真相,殿中侍御史文彦博在河中府置狱,派庞籍前往调查,庞籍调查后称“德和退怯当诛。刘平力战而没,宜加恤其子孙”,黄德和被判腰斩,枭首于延州城下。此时宋廷以为刘平已死,追赠朔方节度使,谥壮武,“子孙及诸弟皆优迁”。不久有党项人来报刘平“在兴州未死,生子于贼中”。宋廷不信。后来同被俘的石元孙放还返宋,确定刘平未死。刘平后来卒于兴州。

三川口之战:西夏军队的初显锋芒 

公元11世纪初,新兴的西夏王权在李元昊手中蒸蒸日上。利用祖上两代人的不懈奋斗,西夏军队从一支基本上只能依靠轻骑兵出战的弱旅,成长为军种齐全的强军。在三川口之战中,多年无大战的宋军将第一次领教新兴西夏军队的力量。 

《清平乐》中一句话带过的三川口之战有多惨烈? 

“时平地雪数寸,平与敌皆为偃月阵相向。”宋军在刘平的指挥下与李元昊亲率的西夏军展开决战。西夏军想凭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击垮宋军,然而宋军将士们毫无惧色,在面对躲在大盾后面步步逼近的西夏军时,宋军“夺盾,杀获及溺水死者几千人” 

好水川之战

好水川之战是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地区,击败宋军的一次伏击战。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李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韩琦闻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二月十四日,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夏军获胜后,闻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遂回师。 

中文名好水川之战。时间康定二年(1041年)。地点宁夏西吉县一带。参战国家北宋与西夏。结果夏军获胜。宋军伤亡战死10300人。 

好水川之战历史背景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宝元二年,1040年),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负责鄜延路。延州之战后,西夏军对宋西北边地的进扰愈加频繁。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宋廷为遏制夏军,采纳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的建议,拟发泾原、鄜延两路兵反击。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异议,仁宗命诸臣再议。夏景宗元昊乘宋进兵未决,再度攻宋。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李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盘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

好水川之战战争过程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今宁夏同心县预旺东)进发,经天都寨(今宁夏海原),沿瓦亭川(今葫芦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李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

韩琦听说西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自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经怀远城、得胜寨(今西吉县将台北),抵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兴隆镇西北),出西夏军之后,伺机破敌。如不利于战,则据险设伏,待西夏军回师时截击。任福与泾原驻泊都监桑怿率轻骑数千先发,钤辖朱观、都监武英等后继。

二月十三日,进至捺龙川(今西吉县偏城东北),听说镇戎军西路都巡检常鼎等正与西夏军战于张义堡(今固原县张易)以南,于是转道南进,急趋交战处。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军也不断增援。任福军赶到当地支援,于是西夏军佯败,诱宋军追击。任福不知是计,脱离辎重,轻装尾随追击。黄昏。追至好水川,宋军由于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饥渴交迫。朱观、武英部屯笼洛川(今隆德西北什字路河)。相约次日会兵川口,合击夏军。

二月十四日,任福、桑怿引军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飞出,恰为夏军发出合击信号。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任福、桑怿等战死。

好水川之战战争结果

天授礼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十四日,朱观、武英部进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军重围中。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溃败,宋军将士战死10300余人。任福身负重伤,小校刘进劝他突围,任福大声喊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遂手自扼咽喉自杀死。其子任怀亮战死,桑怿、刘肃、武英、王珪、赵津、耿傅均战死。其中王珪为行营都监,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来援,被夏军击败。此役宋军几乎全军覆灭,仅朱观所部千人逃脱。西夏军获胜后,李元昊闻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遂回师。

好水川之战总评

此战,李元昊运筹周密,预先设伏,诱宋军就范,发挥骑兵优势,突然袭击,一举获胜,是一次成功的伏击战。

好水川之战历代评价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李元昊称帝)此后,双方立即开始了谈判,以解决在党项统治者的地位及其名份方面的分歧,到1044年才最终达成协议。与此同时,两国都投入了一场破坏甚钜的消耗战争,这场战争因党项人取得了三次较大的胜利而特别引人注目。 

吕思勉:德明之子元昊反,兵锋颇锐。宋朝屯大兵数十万于陕西,还不能戢其侵寇。到1044年,才以岁赐成和。

好水川之战历史影响

好水川之战,宋朝再度失败,之后李元昊踌躇满志,有声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之语。而宋军退兵中途,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持故衣纸钱为烈士招魂,噩耗传到东京,“关右震动,仁宗为之旰食”。宋仁宗怒贬户部尚书、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和韩琦、范仲淹。宰相吕夷简连连惊呼“一战不及一战,可骇也!”

当地民间流行一首《边地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此时正在知泾州任上,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在佛寺设醮祭祀阵亡将士,抚恤遗族,使人心得以安定,结果被斥为滥用公使钱,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

李元昊对宋朝的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给西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由于战争爆发,宋朝停止了对西夏大宗银、绢、钱的“岁赐”;关闭了边境榷场,禁止西夏所产青白盐入境,使西夏不仅失去了直接的经济实惠,境内的粮食、绢帛、布匹、茶叶及其他生活日用品奇缺,物价昂贵,“国中为'十不如’之谣以怨之”。连年战争使西夏民穷财尽,人怨沸腾,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境内部族人民纷纷起而反抗,或逃奔宋朝。西夏兵力到战后已处于“死亡创痍者相半,人困于点集”的境地,元昊再发动战争是十分困难的。同时元昊也认识到战胜地广人众的宋朝绝非易事。宋朝在战略上的优势是西夏望尘莫及的。基于以上原因,元昊向宋朝试探求和。最终促成夏宋议和的重要原因是这个时期宋、辽、夏三者关系的新变化。元昊同辽为“甥舅之亲”,奉行倚辽抗宋之策;辽则利用夏宋对立,向宋讨价还价,从中渔利,甚至以牺牲西夏利益从宋朝得到实惠,这引起了元昊的不满。夏辽之间其时又发生争夺领属部落的纠纷,导致关系恶化,联盟开始破裂。元昊感到处境孤立,为免除两面受敌,也必须同宋朝媾和。

好水川之战历史遗迹

在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陈田玉一带,农家打庄整地、挖渠开沟常会翻出成堆的白骨。据单家集的群众反映,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生产队组织社员开挖水渠时,就发现了大量的人骨和马骨,一坑一坑地埋着,最厚叠压骨层达2米左右。

西吉县开挖水渠时,发现了叠压的人马骨层。1984年文物普查时,普查队的同志从白骨中还发现了成捆的铁箭头和铁质兵器。1988年,西吉文物部门在距兴隆镇18公里的硝河乡(德胜寨),还征集到一顶西夏时期士兵使用的铜头盔,该头盔是我区馆藏文物中的一件孤品,有很高的文物价值。1998年,西吉县文物管理所在红岗遗址发现一坑道中埋有人、马头骨几百个,有的人头骨、马头骨上还插着铁箭头。1999年兴隆镇维修粮库围墙时,挖出一个长度100多米、厚度1米的尸骨层,人骨、马骨相互叠加,其状惨不忍睹。2009年西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陈田玉村北红岗遗址沿山崖边,到处是层层的白骨,有距崖顶几米的,也有距崖顶十几米的,并且在农民取土时,还挖出豆绿瓷盏、铜(铁)箭头、四系灰陶背壶、马刺、瓷蒺藜、将军罐、陶灯、铁琉球、瓷片、铁甲和一把铁刀,铁器出土后基本腐烂。插在人马头颅的铁箭长约6公分左右,三角菱形,证明西夏当时使用武器主要是铁器,这与史料记载吻合。

在宁夏的考古队努力下,相关一系列文物的出土进一步有力证明好水川之战古战场,在宁夏西吉县兴隆镇王沟、陈田玉、姚杜村一带。

好水川之战附录  

当地民间流行一首《边地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范仲淹的好友滕子京此时正在知泾州任上,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在佛寺设醮祭祀阵亡将士,抚恤遗族,使人心得以安定,结果被斥为滥用公使钱,庆历四年春,谪守巴陵郡。

好水川宋军伤心地,八千将士全部阵亡,将领无一幸免 

在北宋一朝,武将被文官的压制,这也是自宋太宗以来执行的政策。这一战,八千将士集体阵亡,将领无一幸免。此战,除了朱观所部两千人外,八千多宋军全部阵亡,将领任福、桑怿、武英阵亡,武英部王珪身负重伤当晚去世。八千将士葬身好水川,忠臣良将身死西北地。 

好水川之战:范仲淹首次吃败仗 

李元昊听闻宋军追来,早已设下埋伏。任福军贸然分别独立西进准备和王珪,赵津两军会合于韩琦的指定地点羊牧隆城,在离羊牧隆城五里的地方突然遭到西夏军队袭击,战斗非常激烈。 

定川寨之战

定川寨之战是宋仁宗时爆发的宋夏战争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名称定川寨之战。发生时间宋仁宗时。地点定川寨。参战方北宋、西夏。结果西夏大胜北宋。 

定川寨之战背景 

西夏于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频频攻掠宋西北边地。宋被迫完全采取守势。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元认为,宋朝的精兵良将全部都聚集在宋夏边境地区,而宋朝关中地区的军事力量却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军牵制宋朝边境地区的军队,使宋朝无暇顾及关中地区,然后即可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元昊采纳了张元的建议,派遣1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规模进攻宋朝。一路从刘燔堡(今宁夏隆德)出击,一路从彭阳城(今宁夏固原东南部)出发向渭州发动攻击。

定川寨之战经过  

九月下旬,元昊采纳张元之策,于天都山(今宁夏海原东)集左右厢兵10万,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一路出鼓阳城,一路出刘蹯堡(今宁夏固原西北),钳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企图诱宋军出击,聚而歼之。闰九月初一,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自渭州(今甘肃平凉)至瓦亭寨(今宁夏隆德东北)阻击。

初九,葛怀敏进抵瓦亭寨,会该寨都监许思纯、环庆都监刘贺部,违令北进,进屯五谷口(瓦亭寨北)。王沿遣使持书戒勿深入,命其背城为营,示弱诱敌,设伏奇袭,攻其不备。葛怀敏不从,会知镇戎军曹英、泾原路都监赵珣、两路都巡检李良臣、孟渊等部,集兵数万,继续北进。

二十日,进至镇戎军西南,走马承受赵政以为距夏军已近,不可轻进。葛怀敏乃止,晚趋养马城(约今宁夏固原西北)。继旋曹英、泾原都监李知和、王保、王文、镇戎都监李岳等亦自镇戎军至。诸将闻元昊移军新壕(今宁夏固原西北古长城壕)外,议次日黎明前往袭击。赵珣以为夏军远来,利于速战速决,建议依马栏城(今陕西旬邑东北)布栅,扼其归路,固守镇戎,以保障粮道,待其兵疲而击。葛怀敏不听,命诸将分兵四路趋定川寨。 

二十一日,沿边都巡检使向进、刘湛行至赵福新堡(约今宁夏固原西北),遭夏军截击,退守向家峡(赵福新堡附近)。元昊乘势挥军抵新壕,向宋中军进逼。葛怀敏、赵珣、曹英、叶芝春等人守定川寨。近午,夏军毁新壕板桥,断宋军粮道和归路,又断定川寨水源,困扰宋军。葛怀敏率军列阵出击。元昊集兵分别进攻,先败河(今宁夏固原北清水河)西刘贺军,再击阵于寨东葛怀敏军,因阵坚攻不动,转击阵于寨东北曹英军。时狂风突起,飞沙弥漫,宋军部伍相失,营阵大乱,士卒惊骇,争相入城。葛怀敏为众所拥,几乎被践踏致死。赵珣率刀斧手和勇士据门桥奋击,夏军稍退。是夕,夏军围城。葛怀敏与诸将商计,突围走镇戎军。赵珣料途中必遭夏军截击,力主出其不意,迂回笼竿城(今宁夏隆德北)前往,诸将不从。

二十二日黎明,以曹英、赵询为先锋,刘贺、许思纯为左右翼,李知和、王保、王文等殿后,结阵东进。临行,属下拦马再谏,请求转道而行,葛怀敏不允,策马东南,驰行二里,长城壕桥已断,归路被阻。夏军乘宋军混乱之际,断其后路,以逸待劳,从四面冲杀过来。怀敏与部将曹英,李知和、赵珣、叶芝春、王保、王文、刘贺等十六位将领战死,宋军九千四百余人近全军覆灭。走马承受王昭明、赵政等退保定川寨,后军一部迂回笼竿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连破数寨,直抵渭州,在纵横600里地区,焚民舍、毁城寨,所到之处,宋军皆壁垒自守。十月初,元昊得知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范仲淹率军来援,又受陕西诸路20万屯兵的牵制,未再深入,大掠而还。

定川寨之战结果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归还对方,史称“庆历和议”。

定川寨之战点评  

此战,元昊料敌用兵,首先占据有利地形,诱宋军出战,尔后断其粮道与归路,集兵围攻。一举获胜。宋将葛怀敏不谙兵法,轻敌贪功,违令冒进,屡拒部将正确建议,招致失败。 

庆历和议

庆历和议是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与西夏达成的和议。宋夏战争爆发后,宋朝屡遭失败,损伤惨重,朝野震惊。且军费开支浩大,人民负担加重。宋遂密派使节与西夏言和。西夏在对宋战争中损耗也颇严重。又因双方停止互市,西夏国内物资日见匮乏,故亦欲遣使与宋议和。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双方定议:①西夏首领元昊答应取消帝号,而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②宋每年赐予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另有其他岁时赏赐,合计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③重开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高平寨(今宁夏固原)等沿边榷场贸易。史称“庆历和议”。中文名庆历和议。 别名宋夏和议,宋夏合约。 时间1044年(宋庆历四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 签订国北宋、西夏。 结果暂时结束宋夏战争,两国设立榷场。 

庆历和议签订背景

宋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北宋藩属西平王元昊(又名曩霄)称帝,国号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史称西夏。翌年,宋仁宗下诏褫夺元昊所受宋朝官爵和赐姓,以定难军节度使悬赏其首级。元昊则出师攻宋,挑起宋夏战争,自康定元年(1040年,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至庆历二年(1042年,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先后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战胜宋军,俘宋将刘平、石元孙,杀任福、葛怀敏。宋朝无力消灭西夏,主和意见占上风,而西夏在进一步攻击时被宋朝知原州景泰挫败,无法实现“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目标。

元昊作为军事上占优势的一方,其决定停战议和,主要出于三点:

1、连年战争使西夏本身就很脆弱的经济难以再承受继续大规模作战的重负,上下困乏;

2、由于宋知延州范仲淹等人的经略,宋方的军事防御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并且坚壁清野、严守城寨,不与西夏正面交锋,使西夏难有新的作为。

3、契丹借宋夏战争之机向宋索取更多岁币的要求得到满足后,接着对西夏施加压力,元昊与契丹交恶,西夏面临两大国夹击的危险境地。

西夏在宋夏战争中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在建国称帝之前,西夏每年都可以从宋朝得到“岁赐”的白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这是夏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在沿边榷场,党项人还以境内所产的青白盐及畜产品换取宋朝的粮食、茶叶和其他手工业产品,这些物资都是夏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宋朝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停止“岁赐”,关闭榷场,不准青白盐入境,禁止双边贸易,从而给夏国的经济以致命的一击。在夏宋战争中,虽然夏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本国也伤亡了很多人马,正如常言所说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致使元昊为发动战争而点集人马越来越困难。按照西夏的兵制,各部落青年平时从事生产,战时人人都是兵,不是当正军,就是从事杂役。一声点集,由部落首领带领,立即出动,还要自备马匹和粮食。元昊称帝后,连年对宋用兵,使田地无人耕种,牛羊无人放牧。连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

总之,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以致民间有“十不如”之谣。加上西夏与契丹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议和。

庆历和议议和过程

康定二年(1041年,天授礼法延祚四年)正月,元昊派人到泾原乞和,又派归塞门寨主高延德到延州,与知延州范仲淹约定正月二十九日至保安军。范仲淹看到高延德后,发觉元昊并无诚意,且无表章,不敢上报宋廷,于是派监押韩周携带自己写的劝和信,同高延德一起送到元昊那里。二月,元昊一面发动好水川之战,一面让亲信野利旺荣回信范仲淹,言辞更加傲慢,范仲淹当着西夏使者的面焚烧书信,并将副本上报宋廷,随即因私通书信被降职,并调知耀州,宋仁宗以庞籍知延州。

庆历二年(1042年,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庞籍报告元昊被唃厮啰打败,野利家族叛乱,而且又有旱灾和鼠灾,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想要求和。于是让知保安军刘拯写信劝降野利旺荣,野利旺荣假装派浪埋、赏乞、媚娘等三人到青涧县请降,知青涧城种世衡也派部下王嵩携蜡书谒见野利旺荣,试图离间元昊和野利旺荣的关系,野利旺荣上报元昊。元昊本来就防范野利家族,由此更怀疑野利旺荣,一面将王嵩囚禁于窖中,一面派教练使李文贵出使宋朝,表示西夏国力疲敝,愿意和谈。庞籍不信其言,将李文贵扣押在青涧城数月。定川寨之战后,宋廷“益厌兵”,无意再战,契丹使臣也说“元昊欲归款南朝而未敢,若南朝以优礼怀来之,彼宜洗心自新”。于是宋廷在十月下旬命庞籍招纳元昊,让元昊向宋称臣。庞籍乃放回李文贵,向元昊传话“悔过从善,称臣归款,以息彼此之民,朝廷所以待汝主者,礼数必优于前”。元昊不愿由自己提出讲和,看到宋方先去和,便释放了王嵩,一个多月后又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野利旺令、嵬名环、卧誉诤等的书信来延州,与庞籍议和,但表示“如日之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仍不肯去帝号。但宋廷还是允许和谈,于是庞籍围绕“僭号”问题,与西夏使臣李文贵反复谈判,但始终没有破裂,双方约定元昊去帝号,才能将其国书转达宋廷。

庆历三年(1043年,天授礼法延祚六年)正月,元昊派六宅使兼伊州刺史贺从勖携国书出使宋朝,自称为宋帝之子,即“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宋廷批准他来开封,并同意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开放榷场,提供绢、茶等“岁赐”。四月,派签书保安军判官事邵良佐以著作郎头衔出使西夏。七月底,西夏使臣吕你如定、幸舍寮黎等与邵良佐来到开封,宋仁宗在紫宸殿接见了他们。西夏方面提出十一项要求,包括:

1.求和;

2.求宋割土;

3.求宋割属户;

4.求至开封贸易;

5.求宋罢修沿边城寨;

6.求宋派朝臣接待夏使;

7.求称男而不称臣(保留“僭号”);

8.求卖青盐;

9.求进奉乾元节(宋仁宗生日)及贺正;

10.求岁赐;

11.求颁誓诏。

宋朝群臣对元昊的多数要求都反对,尤其是“称男而不称臣”一款。八月,宋朝派大理寺丞张子奭、右侍禁王正伦出使西夏。十二月,元昊又派张延寿出使宋朝。此时元昊面临契丹威胁,遂对宋做出妥协,同意称臣。其后主要围绕岁赐数额展开谈判。庆历四年(1044年,天授礼法延祚七年)五月以后连续派尹舆则、杨守素出使宋朝,敲定条件,九月派杨寿素向宋呈上誓表,遵守和议内容,宋仁宗于十月初二日赐誓诏,标志着庆历和议的达成。

庆历和议和议内容

元昊去帝号,对宋称臣,宋册封其为夏国主;

宋给西夏岁赐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加上乾元节和贺正回赐及仲冬赐时服,合计绢十五万匹、银七两、茶三万斤,此外西夏国主生日时赏银器二千两,细衣着一千匹,杂帛二千匹作为生日礼物;

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

从此以后,如宋夏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

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上栲栳、镰刀、南安、承平等地和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区全部从中间划界;

宋夏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

庆历和议签订影响

庆历和议达成后,宋仁宗于当年十二月派张子奭、张士元为正、副册礼使,封元昊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的“夏国主印”。但此后元昊奉行外王内帝的政策,并且为了撑持一方独尊的皇帝地位,不愿在夏国民众面前用客礼接待宋朝使节,暴露自己对宋朝的臣属地位,将宋朝派来的使臣挡在宥州(今陕西靖边东),设馆安顿,不让他们到夏国都城兴庆府。与此同时,宋朝政府还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两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但禁止西夏售卖青盐。宋夏和平维持不到二十年,到宋仁宗嘉佑年间,西夏再次犯边,宋朝则停止岁赐。宋神宗以后,宋夏和战无常,庆历和议往往难以落实。南宋以后,宋夏不接壤,庆历和议名存实亡。

第二次宋夏战争

大顺城之战

  后来,治平元年(1064年),西夏攻略庆州,在大顺城被宋军击败,夏毅宗李谅祚受伤,一年多后去世,西夏之后逐渐处于守势。由于宋英宗在位时间较短,这一时期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事。

  大顺城之战是宋治平三年(西夏拱化四年,1066年),西夏毅宗李谅祚攻打宋朝,宋军于大顺城(今甘肃华池东北)击退西夏军进攻的一次作战。

  宋治平元年(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三月,西夏遣使祭吊宋仁宗,并贺宋英宗继位。因宋引伴与其为礼仪发生争执,引起西夏怨愤。是年秋,西夏毅宗以侮其使为由,发兵10万进攻宋秦凤、泾原路,杀掠甚众,宋夏战争再起。宋治平三年(西夏拱化四年,1066年)九月,夏毅宗李谅祚亲率步骑数万围攻大顺城、柔远(今甘肃华池)等城寨。宋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蔡挺得知西夏军即将来攻,集边民于诸城堡,坚壁清野,令诸军扼守要地,严加戒备,毋轻出战。他认为大顺城城坚难破,不加兵力而秘布铁蒺藜于城外池壕中;柔远城防不固,命副都总管张玉率重兵守卫。西夏军攻大顺城,渡池壕者多伤。西夏毅宗李谅祚近前督战,中弩退走,继而率军转攻柔远寨。张玉率勇士3000,夜袭其营。西夏军惊溃,退守金汤城(今陕西志丹西南)。不久,西夏军复围大顺城。宋遣使诘责,停其岁赐银帛,并罢互市。时西夏欠收,李谅祚恐失岁赐,诡称系边吏擅自出兵,掳掠而还。宋治平四年(西夏拱化五年,1067年),复与宋议和。

第三次宋夏战争

熙河之战

宋治平四年(西夏拱化五年,1067)正月,宋帝赵曙病故,谥号英宗,太子赵顼(劝旭)继位,是为宋神宗。其时,宋廷内忧外患,辽与西夏交相侵扰,赵顼急欲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朝廷有识之士亦希望富国强兵,革除朝政之弊逐渐成为潮流。

宋熙宁元年(1068),建昌军司理参军王韶入朝,上《平戎策》3篇。王韶(1030—1081),字子纯,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早年因试制科未中,客游陕西,访采边事,故对宋夏关系及西夏扰边侵疆颇为熟知。他在《平戎策》中指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治今甘肃临夏东北)、湟(治今青海乐都),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因而建议先招谕吐蕃确氏贵族,使率其部族居于河西,“为汉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无所连结”。赵顼对其所言颇感惊奇,令召其入官,详细询问治边方略,随即委他为管勾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

蕃部首领俞龙珂的部众于青唐羌(吐蕃族的一支)诸部中势力最为强大,渭源羌(吐蕃族的一支)与西夏都竭力拉拢他,欲使之隶属于自己。宋秦凤路经略司诸将力主发兵先征讨俞龙珂部,王韶正巡视边境,遂亲率数骑人吐蕃境,直抵俞龙,珂帐下,向他申明成败大义,招谕其归顺宋廷。直交谈到深夜,索性留宿其帐中。次日凌晨,王韶将返回,俞龙珂等即遣其首领随王韶赴宋境。以后,俞龙珂又率其部众12万人内附。

宋熙宁二年(1069)十月,王韶主张修筑渭州(治今甘肃平凉)、泾州(治今甘肃泾川西北)上下两城,以屯驻军队,安抚、招纳居住于洮州(治今甘肃临潭)、河州的叶蕃各部落。此议交泰凤路经略使李师中再议,李师中则以为不可,认为:“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及令蕃部纳土,招弓箭手,恐西蕃及洮河、武胜军部族生疑。”因而他主张:“今不若先招抚青唐(今青海西宁)、武胜及洮、河诸族,则西蕃族必乞修城寨,因其所欲,量发兵筑城堡,以示断绝夏人抄略之患,部人必归心。”李师中之议遭宋帝反对,遂下诏,罢免其经略使职。

王韶又主张“渭源至秦州(治今甘肃天水),良田不耕者万顷,愿置市易司,颇笼商贾之利,取其赢以治田”,请求官府贷钱为本。赵顼从其所请,下诏令秦风路经略司将益州(治今四川成都)交子务钱交予王韶,且令他提举市易司。李师中又上奏以为不可。宋同书门下平章事王安石则力主王韶之议,遂削李师中职,贬为知舒州。另以窦舜卿接替,且派李若愚核实王韶募人耕种缘边土地情况。李若愚到边境,向王韶询问耕田所在,王韶无言以对。窦舜卿又查寻文簿,仅得垦田一顷,然而该地主人对此有诉讼,只得将地归还本人。为此,李若愚上奏朝廷,称王韶欺诈。王安石又将窦舜卿罢免,再改任韩缜。韩缜则附会此事,谎报耕田。于是王韶又升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其后鄜延路(治今陕西延安)统帅郭逵亦上奏,称王韶贪污秦凤经略司所贷市易钱。王安石认为是无稽之谈,而将郭逵改任为镇泾原。正是在宰相王安石的全力支持下,王韶方得以排除众议,悉心经略河、湟,扭转了西部的战局。

赵顼决意收复河州、陇州(治今陕西陇县),下令筑古渭城为通远军,委王韶为知军事。宋熙宁四年(1071)八月,宋廷置洮河安抚司,令王韶为长官,开始经营河湟地区。熙宁五年(1072)七月,王韶率军进击河、湟地区吐蕃部,筑城渭源堡及乞神平。吐蕃蒙罗角、抹耳水巴等吐蕃部据守险要,以迎击宋军。宋军诸将欲于平坦之地布阵,与吐蕃军交战。王韶则认为:“贼不舍险来斗,则我师必徙归。今已入险地,当使险为吾有。”乃指挥宋兵直趋抹邦山,居高临下,压敌军而阵。王韶告诫众将士:“敢言退者斩!”未几,吐蕃部兵向宋军阵营发起猛攻。宋军虽奋力抵抗,仍稍有后退。王韶见状,亲自挽弓,披挂上阵,指挥帐下卫兵迎击敌兵。吐蕃部兵大溃而逃,遂焚毁其庐帐。宋军大捷,洮西地区为之大震。

吐蕃瞎征部闻宋军来攻,即起兵援应蒙罗角、抹耳水巴部。方渡洮水,即遇溃败之兵,瞎征遂聚集溃兵,欲迎击宋军。王韶令其别将大张旗鼓,自竹牛岭进军,而自己则率兵悄悄越过武胜(今甘肃临洮)。王韶领兵进击,与瞎征首领瞎药所部遭遇,宋兵勇猛冲击,再大败之。随后,王韶令兵士于此筑武胜城,建成镇洮军。城成,瞎征集部兵来攻,宋军再击败之,且收降其部众2万,余众溃逃而去。王韶此次出击,屡败吐蕃部兵,拓地1200余里,收降吐蕃部众30余万口。宋廷论王韶之功,进为右正言、集贤殿修撰。不久,赵顼令镇洮军更名为熙州(治今甘肃临洮),且将熙州、河州、洮州、岷州(治今甘肃岷县)四州以及通远军(今甘肃陇西)合为一路,置熙河路,治所设于熙州,王韶则以龙图阁待制知熙州,又进为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然而其时河、洮、岷三州犹未收复。

宋熙宁六年(1073)二月,王韶统兵进击河州。于击败吐蕃兵后,占领河州。不久,宋军收降的吐蕃部众复又反叛,王韶立刻率兵返熙州平息叛乱。瞎征乘宋军大部撤离之机,重新占据河州。王韶闻讯,又领兵回击,攻克诃诺木藏城,穿越露骨山,南入洮州境。宋军进兵所经之地,山地崎岖,道路狭窄,马不能行。王韶遂令兵士下马步行,因此进军缓慢。瞎征认为有机可乘,遂留下部分兵士戍守河州,自己率兵尾随宋军,寻机进攻。王韶令宋军与之激战,终击退追兵,瞎征再度败逃,宋军又乘胜收复河州。九月,王韶率军又连续攻占岷州、宕州(治今甘肃岷县西南)二州,洮州、迭州(治今青海西宁)的吐蕃首领相继献城宋熙宁通宝降宋。此次王韶出兵连续行军54天,长途跋涉1800里,尽据河、岷、宕、洮、迭五州之地,斩首数千级,缴获牛、羊、马匹以万计。先后“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其所经营的河湟地区,幅员已达2000余里。宋廷为王韶所取得的胜利大为振奋,百官人朝向宋帝祝贺,赵顼甚至解下自己所佩玉带,赠予王安石,同时升任王韶为左谏议大夫、端明端学土。次年,又召王韶入朝,加资政殿学士,且赐第崇仁坊。

宋熙宁七年(1074)二月,宋知河州景思立与吐蕃部将青宜结鬼章战于踏白城,宋军不敌,战败,景思立亦为吐蕃兵所杀。青宜结鬼章遂率兵进围河州。一时间,吐蕃气焰复炽,吐蕃部将木征亦率兵围攻岷州。宋军处境极为危急,宋朝臣甚至主张放弃熙河路,赵顼也感到左右为难,而下诏告诫王韶坚守城池,持重勿出。

王韶返回熙河,行至兴平年(今属陕西),即闻景思立兵败,河州遭围攻,遂日夜兼程,急驰至熙州。熙州守将方部署城防,欲守城御敌。王韶入城,下令撤除城防,乃选精兵2万,与诸将商议进兵去向。诸将认为当进兵河州,夺回城池。王韶向众将分析道:“贼所以围城者,恃有外援也。今知救至,必设伏待我,且新胜气锐,未可与争。当出其不意,以攻其所恃。”遂领兵直奔定羌城,拔之。又击败吐蕃结河部,切断吐蕃与西夏国的通道。继而又兵进宁河,分兵令偏将统领出南山,彻底扫除吐蕃设于河州外围的援兵。瞎征正围攻河州,见援军相继为宋军击败,料河州难以破城,只得拔寨而去。围攻岷州的木征部,亦为宋将高遵裕击败。撤围而走。宋廷得知王韶击退吐蕃军,熙河路安然无羌,极为欣喜。

王韶还师熙州,随即派兵沿西山,绕至踏白城后,袭击集结于此处的瞎征部众,焚毁其8000余帐。瞎征见大势已去,走投无路,只得向宋军乞降,宋兵俘获瞎征,熙河路自此稍得安宁。

熙河之役为北宋建国以来,对外用兵的一次重大胜利,使北宋重新据有河湟之地。王韶亦因此再擢升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未几,复召为枢密副使。然而,其后因与宰相王安石及赵顼有隙,遂罢职遭贬。

  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熙宁年间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路,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与熙河拓边同时,宋神宗也开始尝试攻取夏土。他先是选取了横山方向对西夏发起进攻。治平四年(1067),宋将知青涧城种谔率兵逼降西夏绥州嵬名山部。熙宁四年(1071),韩绛统兵建抚宁、啰兀城以期尽城横山,实现进攻西夏的战略构想,但这一军事行动却以西夏军队先后攻破二城而告终。在这一形势下,神宗采纳了王韶等人的建议,兵出秦州,招抚、攻占熙河地区散居的羌和吐蕃部族,以期达到东西两路夹击西夏的军事构想。但随后相继发生的辽宋边境争端和交趾侵宋事件,以及熙河路羌、蕃部族的反宋战争,却打乱了这一军事部署的继续实行,宋神宗被迫停止了西征的脚步。

元丰五路伐夏

  元丰四年(1081),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宋神宗部署李宪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刘昌祚受高遵裕的节制),王中正部出河东路,欲一举攻克西夏兴、灵二州。按作战计划,泾原、环庆两路合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先会师夏州,再攻怀州,最后四路合攻兴州。宋廷还请吐蕃出兵渡黄河攻取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

虽然李宪身为宦官,不少人总是持有偏见,但他经略西北、征服河湟、收复兰州、拓地降敌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容抹煞的,无愧为北宋宦官之翘楚。李宪卒后,朝廷追赠其为武泰军节度使,初谥敏恪,后改谥忠敏。《宋史·李宪传》对他的盖棺定论是“宪以中人(宦官)为将,虽能拓地降敌,而罔上害民,终贻患中国云”。但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其实有违道理,因为紧紧抓住宦官身份不放,力图抹杀其历史功绩,无端捏造“罔上害民”之说,真不知其所谓何意也。

李宪虽然出身寒微,不得不少年净身入宫以谋生计,但他颇爱读书和思考,以至于精通兵法,深得立誓奋发有为、以振皇宋神威的宋神宗赵顼信任,曾协助老将王韶征战河湟,立下了无数战功,这在长期积弱、对外乏力的北宋朝廷而言,无疑是强势之举。但由于他的宦官身份,总是遭到群臣的歧视,一开始就反对他带兵,尤其是知枢密院孙固一直想谋杀他。本来,李宪被任命为安南行营道副都总管,远征交趾,但由于和赵卨不和,被孙固趁机撤掉了职务,还差点被杀头。五路伐夏时,宋神宗派李宪带领熙河军,又遭到孙固等人的激烈反对。这或许是因为汉唐宦官执掌兵权的历史教训,尤其是唐朝的鱼朝恩等大宦官可以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给宋人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吧。但事实上,宋朝的军队都是完全国有化的军队,无论派谁作主将都不怕被他私有化,而李宪本身的用兵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八月底,熙河军率先进发,直指西使城(今甘肃榆中三角城)。禹藏花麻并不忠诚于西夏,带蕃兵出城与熙河军接战,一触即溃,直接逃回了兴庆府。梁乙埋派来的西夏军二万余骑进攻熙河军,李宪列阵御敌。西夏骑兵虽然厉害,而且占据有利地形,但是李宪的阵法水平很高,而且宋军开始动用神臂弓,夏军确非对手。激战半日,夏军开始不支。前军副将苗授率领宋军骑兵向夏军发起猛攻,夏军不能接战,纷纷败逃。此战宋军生擒三名首领,阵斩二十余名裨将,斩首两千余级,获马五百匹。守城的讹勃哆、厮都罗潘等人也放弃抵抗,率兵万余投降,李宪轻松攻占西使城。梁乙埋又派兵数万前来救援西使城,赶到方知该城已失,遂退保龛谷城(今甘肃榆中小康营乡境内)。西夏在龛谷城保存了大量物资,号称“御庄”,是必须坚守的战略要塞。李宪先向汝遮谷(今榆中苑川河谷)驻扎的夏军进攻,夏军占据背靠山涧的有利地形勉力支撑,与宋军对射,但夏军火力岂是神臂弓的对手,遂于半夜逃离,来不及带走的有尸首六百余、马数百匹。李宪又率军进围龛谷城,龛谷已失外援,不日攻克,获得了大量粮食、武器。李宪又令新归顺的巴令谒等三族进攻邻近的撒逋宗城(故址不详),蕃兵为了显示忠诚,奋勇作战,不日攻克。旋即率部攻占兰州地区。李宪上书朝廷,说兰州地势险要,可以控制附近大片地区,建议修筑金城关(今兰州城前身),并在城中设立了都大经制司帅府,总领熙河、秦凤两路,及兰州、会州的蕃部。兰州城筑好后,夏军马上前来攻打,隔河扎营,李宪派中军副将王文郁率死士渡河劫营,夏军大败而逃,被迫撤出了兰州地区。

攻占兰州后,熙河军逗留了一段时间。宋神宗比较急躁,屡次催促李宪继续进发。李宪留下中军正将李浩留守兰州,自率大军向天都山(今宁夏中卫境内)进发。梁太后听说兰州已经被李宪攻取,令各部落放弃城池,带着物资凭据山川险要坚守,但都被李宪一路袭破,势不可挡。熙河军一路推进至祁连山东端的屈吴山(今甘肃靖远东南部),旺家族大酋长禹藏郢成四率军抵抗。李宪先派前军佯败,夏军果然中计来追,宋军伏兵四起,全歼千余夏兵。又趁势向夏军大营发起进攻,夏军大败,被斩首两千余级。禹藏郢成四带领全族六个大首领请降,李宪受降后让其部为先导,直捣天都山南牟宫。南牟是西夏从李德明起历代修建的行宫,极尽奢华。李宪认为西夏国主按帝制修建的宫殿违制,于是将其付之一炬。西夏统军使仁多零丁(亦作菱丁、啀丁、伶仃等)率大军来救南牟,李宪陈军于啰逋川(故址不详),仁多零丁见宋军早有准备,本不想战,但也无奈,遂硬着头皮冲阵,结果大败,被斩首数千级后逃离。李宪又挥军至满丁川(今宁夏中宁境内),大破嵬名统军。

北宋五路伐夏进程中,李宪率熙河军最先进攻,纵横千里,斩首数万余级,焚毁西夏南牟行宫,收复了自中唐以来丢失三百余年的大片国土,将战略前沿推进到了距离灵州很近的地方,为以后围困西夏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虽然李宪身为宦官,不少人因此持有偏见,但他征服河湟、收复兰州的历史功绩却是不容抹煞的,无愧为宦官之翘楚,宦将之强将。

这次大举伐夏,最初提出倡议的种谔是最积极的人,本来议定八月底出兵,但他按捺不住,八月初就从绥德军出兵,大败夏军,斩首两千余级,提前暴露了战略目标,引起了西夏人的高度警觉。朝廷诏令他不可轻举妄动,并要求他听从王中正的节制。八月底,总攻命令下达后,种谔迫不及待地进围米脂,守将令介讹遇据城坚守,宋军猛攻数日不下。这时传来消息说西夏大帅梁永能已率八万精骑来援米脂,其中包括最恐怖的夏军重甲骑兵“铁鹞子”。夏军士气大振,而宋军疲态显露。这时种谔连忙稳定军心,并布置了围城打援的策略。宋军围着城挖壕沟,让城里的人出不来,然后在山川险要处设伏,在无定川(即无定河)口布下大阵以御强敌。

无定川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上源红柳河源于定边东南长春梁东麓,流经陕北在青涧城汇入干流,曾是历史上许多大战的战场。唐代诗人陈陶有一首著名的《陇西行》,其诗曰:“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为此河平添了许多历史的悲壮。现在,宋夏两军中又有无数男儿将要成为“无定河边骨”。

不多时,梁永能的大军在浓雾中现形。鄜延钤辖高永能观察了敌阵后对其弟高永亨说:“敌军势大,有些轻视我军,我们占据山川地形,从两翼合击必能取胜。”第二日天明,大雾逐渐散去,决战展开。高永能、高永亨从左右翼杀出,种谔亲率中军主力推进。鄜延军经过大科学家沈括的调教,阵法和指挥系统更加先进,种谔在阵后以鼓声和令旗传令,如同电脑游戏一般精确,很快就让梁永能陷入苦战。但是梁永能手下毕竟有铁鹞子这支超级骑兵,这支部队人马均被重甲,能够抗击神臂弓的远射,骑士锁在马上,虽死不堕,而且全部采用西域良马,速度极快,冲击力极强,比辽军的铁林军更加强悍。

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强大的铁鹞子,又一支宋军传奇骑兵登场了:选锋军!这也是一支北宋军中的精锐骑兵。西夏建国后,宋军的马源比宋初更加困难,李继隆时代威风八面的静塞军早已名存实亡。陕西军将为数不多的战马和骑士精选后编成选锋营,有一部分隶属在鄜延第六将郭景修麾下。郭景修在高处观战,见铁鹞子实在厉害,虽然主阵的神臂弓向他们发起了铺毯式射击,但他们仗着装甲坚厚,浑身插满箭支还在往来冲突。见前阵的装甲步兵已经支撑得非常艰难,郭景修大喊一声:“危矣!”率领选锋营的千余骑从高处冲下,直扑铁鹞子。铁鹞子和选锋营的重甲激烈地碰撞在一起,如同云层中的正负电极相撞,发出阵阵惊雷般的响声,两军将士的鲜血如同倾盆大雨一样洒在黄沙尘土之间。在宋军各兵种的密切配合下,渐渐将夏军攻势抵回。种谔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伏兵从山川中涌出,将夏军拦腰截断,宋军发起了毁灭性打击,夏军前后不顾,纷纷败逃。夏军后阵疯狂奔走,遭到高永能兄弟的追击,遗尸数十里。而陷入包围的夏军前阵数万人无路可逃,只能徒步蹈渡无定河,竟然使河水断流。宋军趁势掩杀,夏军被杀溺者无数,史称“银水为之赤”。无数夏军的尸体被河水冲走,连“无定河边骨”都没做成,直接化作“春闺梦里人”。此战,鄜延军斩首八千级(实际杀敌可能五万有余),生擒西夏枢密院都按官麻女阣多革等七员大将,另有俘获无数。经此一战,种世衡、种谔以及后来的种师道祖孙三代,从此在宋军中树立了“种家军”的赫赫威名。

令介讹遇还要坚守,但夏军士气已溃。种谔秘密联系东门守将,放开城门,讹遇只好带领五十余名酋长请降。进城后,宋军纪律很好,安抚了一万余户居民,并赠送了冬衣。捷报传到东京,宋神宗大喜,诏令鄜延军可以不受王中正节制。种谔仍留令介讹遇守城,自率军向银州(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子村)、夏州(治今陕西省横山县东,后移治永乐城,即今陕西省米脂县西北)进发。知夏州索九思早已闻得梁大帅惨败,不敢与种谔接战,提前逃遁。种谔又攻银州,派官麻到城下劝降,守将遂降。

这时梁永能却另辟蹊径,带兵偷袭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其实他的战术非常正确,因为当时留守后方的宋军确实很少,他只要坚决进攻,不难攻克延州。能在危机时刻想到这样的妙计,梁永能也无愧为一代名将。然而不幸的是,他这次面对了一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沈括。沈括被誉为人类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科学家(第一个是亚里士多德,第三个是牛顿),其智力水平远非常人可以想象和媲敌。沈括手下虽然兵少但是粮草众多,按常理应该据城坚守等待援军,但沈括却派钤辖李达仅率千余士兵前往拒敌,还携带了十万人的军粮,并声称自己有大兵即将开到。如果梁永能是宋代以前的蛮族军头,多半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李达这点人马给抹了,但他也是一位科班出身的正规指挥官,他通过详密的谍报探明李达确实携带了十万人的军粮,不得不相信沈括的谣言,老老实实地列阵迎战。这时,沈括又派出钤辖焦思耀率最后的三千人从侧翼突击夏军,李达趁机从正面鼓噪而进。夏军本来心里负担就很重,此时竟被彻底吓倒,遂败退而去。沈括趁机进攻西夏边境的浮图城(故址不详)、磨崖砦(故址不详),俘获无数。沈括以数千弱兵智退梁永能的数万精兵,显示了卓越的智慧与超人的胆识。

另一方面,号称代皇帝出征的王中正(也是宦官)所在的河东军也开入夏境。河东距离战场略远,所以较晚到达可以理解。战略规划中河东军与鄜延军会合,经草原从北路攻取夏州,进而合围灵州。我个人觉得这个计划是有点问题的,这一路军的任务比较艰难,而且最有可能面对敌方的大帅梁永能,但却让最不懂军事的王中正担任主将,而且刚从内陆募集的新兵也大多跟在此路,难道是觉得种谔太强了吗?河东军出塞后就遇到大雾,王中正号称谨慎,遂原地驻扎,空耗了九天的粮草。

雾散后,又沿着无定川去追鄜延军,结果不小心走进沼泽,死了不少人,又耽误不少时间。王公公初上战场,心理非常紧张,害怕烟火引来敌军袭击,不许生火做饭,士兵们吃生食,大批将士病倒。其实,种谔在前方开路,西夏人早就跑得没影了。出发前,转运判官庄公岳向河东军发粮,王中正大言不惭地说只要半个月粮草即可,并且声称就算不够,河东军和鄜延军会合后可以借用他们的粮,庄公岳苦劝不听,还是多发了八天的粮食,共二十三天。但是,河东军在草原上耽误了不少时间,而且按原计划河东军和鄜延军应该在横山下会合,种谔却已经接到独立进军的诏令,直取夏州,而后方运粮的将官找不到王中正的确切位置,也无法给他补给粮草,致使不少内陆新兵开始逃亡。王中正大怒道:“必竭力前进,死而后已!”遂率所部进攻宥州(治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东敖勒召其古城)。其实,宥州的守军也早就跑光了,只剩下五百余户居民,王中正入城后杀良冒功,抢夺牛羊以充军粮。所幸侦骑发现城外有一个西夏的窖藏,有一千骑兵驻守。王中正大喜,派知州折克行带兵前去,将其击溃后斩首九百余级总算打了一场胜仗。后方的沈括派景思谊前来接应,河东军总算吃了一口饱饭,退回顺宁砦(今陕西志丹)休整。

熙河、鄜延两路军连战皆克,高遵裕的环庆、泾原两路也开入夏境。原州(今宁夏固原)就在灵州(今宁夏吴忠)正南方不远,一直是夏军重点防御的方向。环庆、泾原本应同时出兵,但由于高遵裕迟迟不到,刘昌祚及其副使姚麟率泾原军五万余人沿着葫芦川(黄河支流清水河)先期出发。梁乙埋亲率十万(《西夏书事》称三万)夏军精锐扼守住了磨脐隘(在今宁夏同心境内、清水河边)的险要地势,宋军诸将认为无法攻取,应该向东去韦州(今宁夏同心韦州镇)与环庆军会合。刘昌祚慷慨陈词:“遇贼不击,这是自保,是没有军纪!而且远征作战,必须速战速决,各位现在离开就能自保吗?”于是,召开参谋本部会议,制定了盾牌兵在前,神臂弓次之,弩兵再次之,骑兵跟随其后,强渡葫芦河夺取隘口的方案,并宣布此战的奖金提高三倍。宋军欢声雷动,响彻山谷,夏军听到不知所措。此前,刘昌祚的父亲刘贺在定川之役中牺牲,他被录为官吏,以勇猛善战累官至西上閤门使,此次被任命为泾原路主将,身先士卒,手执两盾先登,宋军士气大振。但西夏人也明白到了保家卫国的关键时刻,国相梁乙埋亲临一线,冒枪顶矢,带领夏军苦战。激战了整整一个下午,宋军神臂弓的火力实在太猛,夏军渐渐不支。刘昌祚趁机令郭成率选锋骑兵挂着响环从后阵冲出,夏军听到宋骑响声大作,再不能抗,纷纷败退,于是宋军夺取隘口。梁乙埋督亲军再战,又败,宋军追杀二十余里,斩获大首领鲊啰卧沙、监军使梁格嵬等十五级,小首领二百十九级,生擒梁乙埋之侄吃多理等亲将二十二人,共斩首二千四百六十余级。

攻取磨脐隘后,泾原军继续进发到赏移口(故址不详),有两条路可通灵州:一条径直向北通过黛黛岭(即牛首山),一条往西北绕道至呜沙州(今宁夏同心)。诸将认为应该走黛黛岭,但刘昌祚认为军粮已经不多,得到谍报呜沙州“御仓”储备了大量物资。宋军攻取呜沙州后,果然掘到了御仓,得到粮食百万石,解了燃眉之急。满载着物资,泾原军来到灵州城下。夏军还在黛黛岭等他,未料出现在灵州城下,城门不及关闭,郭成率选锋军急趋,守军不及拒,被斩首四百五十级。然而正当宋军大队将要开入时,却传来了高遵裕的军令,让刘昌祚立即停止进攻。

高遵裕的环庆军动作最慢,十月十三日才从环州洪德砦(故址不详)出发。等到他出兵,韦州监军司的夏军都逃走了,高遵裕进入韦州城,命令招抚百姓。知州张守约认为夏军现在四出御敌,灵州必然守备不足,可以遣轻兵携十日口粮奇袭,可惜高遵裕没有采纳。及至西夏各路兵败,采取了全线收缩的防守战略,放弃外线,集中兵力防御灵州时,奇袭的机会转瞬即逝。但高遵裕带兵直接穿越了旱海(自环州到灵州之间的沙漠),也算出其不意,没有遇到抵抗就抵达灵州城下。高遵裕本身就是骄狂自大之人,因在出兵前宋神宗表示过不喜欢迂阔的刘昌祚,并授权高遵裕可以节制乃至撤免刘昌祚的军权,所以高遵裕非常轻视刘昌祚。在进军途中,报称刘昌祚已经攻破灵州,高遵裕慌忙奏称是他派刘昌祚进兵攻克了灵州,上奏后才知道是误传,大大丢了脸面,心中更加忌恨刘昌祚。环庆军抵达灵州后,刘昌祚来见高遵裕,高遵裕故意怠慢,刘昌祚隐忍不发。高遵裕问灵州战事如何,刘昌祚说:“差一点就打下来了,因为您的军令停止进攻。”又说:“现在灵州是孤城,两军会合后十余万众,加上民兵有三十余万,全力围攻,不日可下。”但高遵裕不愿刘昌祚分了他的功劳,让他带兵巡营,号称自己带一万兵垒个土山就可以攻克。还下令刘昌祚交权给姚麟,但姚麟没有接受。

由于两军不合,而夏军已经被逼到了悬崖边,无不奋力死守,并且灵州确实是表里山河的坚城,环庆军连续攻城十八日不克。十八日中,不断有援军赶到,刘昌祚将他们一一击退。其中一次,西夏名将仁多零丁带领数万兵来援,一名白马将军策马突前,刘昌祚大喊:“谁能杀他?”郭成带领选锋营冲出,立即将其斩于马下。宋军争相发射神臂弓,刘昌祚也亲自出阵发弩,命中仁多零丁手臂,夏兵败退而去。刘昌祚把战利品分了一部分给环庆军,想调解与高遵裕的关系,但是高遵裕异常傲慢地拿钱购买战利品,泾原军一片哗然,几欲兵变,被刘昌祚制止。战争继续拖延,环庆军粮草已尽,刘昌祚又命从呜沙州取出粮草供应环庆军,但高遵裕还是不领情。他命刘昌祚砍伐树木制造攻城器具,结果能找到的树木都很细小,无法制作器具。高遵裕大怒,要斩刘昌祚,众人苦劝得免。刘昌祚在军前忧愤成疾。范仲淹之子范纯粹当时任转运判官,力劝高遵裕前往探视,终于改善了关系,但攻城始终没有进展。高遵裕急切之下,甚至对着城上喊道:“你们怎么还不投降!”西夏人觉得可笑,答道:“你又打不下来,我们为什么要投降?”

这时,西夏收缩防御的策略取得了成效,深入大漠的宋军后勤部队纷纷遭到袭击,而战兵进攻无法缴获物资。李宪的熙河军在取得不错战绩后,因受到夏兵阻击,已经停止进军。种谔的鄜延军进抵盐州(今宁夏盐池)后遇到大雪,士卒数万冻饿而死,被迫撤回。现在只剩下环庆、泾原两路军还在围攻灵州。虽然缴获“御仓”后军粮不缺,但是时序进入冬季,三十余万宋军却没有御寒的衣物和薪炭,甚至烧弓箭和旗杆取暖,已经非常困难。夏军在黄河上游修筑了七级大堤蓄水,此时仁多零丁下令决堤放水,河水奔涌进入宋军营寨。宋军筑堰挡水,但在寒冬的塞北,这么多水是挡不住的。泾原钤辖种诊向高遵裕进言,现在已不可能攻克灵州,敌军决堤放水,再不搞撤走就要全部冻死。按照当时宋军军纪,无诏班师要被诛族,但此时高遵裕还是体现了大将风度,道:“以我一人换取两路生灵,还是值得!”于是宋军开始撤离灵州,之前很多干枯的河道现在都充满水流,高遵裕命令将砲具砍断作桥梁。夏军趁机追杀,却见刘昌祚手提长剑,坐在水上,指挥泾原军抵挡追击的夏军,苦战数日,保护其余部队撤到韦州。但是在进入韦州营寨时,宋军还是秩序大乱,被夏军抓住机会痛击,死伤无数。

各路宋军在接到灵州败报后纷纷撤离,除了李宪一路有秩序地安全撤回兰州,其余各路其实都是自身后勤不继而败退,损失非常严重。尤其是王中正的河东军军纪全无,十余万人拥塞在延州城下,一度形势非常危险。按理说,这些都是逃兵当斩,而且现在作乱的危险很大,有人提议用督战的河东十二将把他们全部屠杀。但是沈括非常妥善地处理了这件事情,首先斩杀了率先带队逃离的种谔部将左班殿直刘归仁,并宣谕全军:士卒们都是远离故土,千里迢迢为国效忠,理应受到抚恤。士卒们无不感激,在他的指挥下很有秩序地撤回关内安置。之后,沈括又派大将曲珍率军出塞,声东击西,击退西夏追兵,保护了全军的安全,不愧为最伟大的科学家。

回到朝廷,宋神宗懊悔地对孙固说:“如果当初听你的,不会有今天的大败!”辽帝国也遣使责备宋帝国侵略西夏的举动。高遵裕、刘昌祚、王中正、种谔被贬官处理,李宪则因战功升为泾原路经略安抚制置使,配给卫士三百人,加封景福殿使、武信军留后,降将董毡也进封为武威郡王。除了刘昌祚有点冤枉外,功过还算比较分明。

关于元丰四年(1081)北宋五路伐夏的历史评价,后人往往指出宋神宗听信种谔轻敌冒进,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深入不毛之地,必将失败。宋军曾一度围攻灵州让西夏人绝望,但由于高遵裕的傲慢偏见,从而死里逃生,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高遵裕责任最大。至于宋军的损失,各种资料说法不一,反战派说死了几十万人,《西夏简史》说损失四十余万,这些数字都有夸大之嫌,现在很多人考证死伤共二十万的说法比较可信。五路伐夏的功亏一篑又被很多现代人当作“文弱”的证据,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宋军深入沙漠作战,表现得非常英勇,攻占了兰州、银州、夏州、宥州等西夏重镇,击溃夏军精锐无数,尤其是占据了西夏境内经济最发达的米脂地区,兵临灵州城下也是值得赞赏的壮举,最后因为后勤问题不败而退,着实令人扼腕。

  五路中,李宪以大将李浩为先锋,由今临洮出发,翻越马衔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内),进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兰州。李宪设帅府于城内,并建置兰州,李浩为知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兰州归入北宋版图。

  种谔作战积极,率所部沿无定河西进,起初势如破竹,通过一系列间接攻城战略的运用,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但很快就因为军粮供应不继,又逢大雪,部队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二以上。

  泾原路刘昌祚部作战勇猛,乘胜直抵灵州城下,但高遵裕缺乏对战局的整体把握,在缺乏攻城器械、后勤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命令刘昌祚直接攻城、宋军屯兵坚城之下,围攻十八日不克。而西夏军放黄河渠水灌淹宋军营地,又断绝其粮饷之道,宋军士兵因冻溺饥饿而死者极多。宋廷因此下令班师。此战宋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但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

永乐城之战

北宋与西夏的重要战役之一。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西夏国王秉常听闻宋欲在夏、银、宥三州交界之处筑永乐城(又名银川砦,今陕西米脂县西)屯兵戍守,甚感威胁,遂遣军三十万,前往攻取。宋军在此役之中的损失约在二万到三万战斗部队以及留在城内的厢军和保甲等,二十万为后人政治目的而夸大。永乐城之战后,宋神宗开始悔悟,而不再轻言开战。中文名永乐城之战。参战双方西夏与北宋。地点永乐城(今陕西米脂县西)时间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主要将领徐禧、曲珍、高永能。结果西夏军队胜。 

永乐城之战事件背景  

北宋与西夏自从庆历和议以后,双方一直打打和和,互有胜负。到了宋神宗时期,西夏外戚梁太后与其弟梁乙埋当权,国势衰落,政治腐败,西夏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梁太后虽多次出兵攻宋,想提高国内政治威望,却都惨败而归。而宋神宗认为西夏无理,下令攻打西夏。宋军于元丰四年(1081年)11月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夏军,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遂命给事中徐禧、鄜延路兵马都总管种谔于元丰五年(1082年)9月带兵攻夏。

大安八年(1082),西夏王闻宋在夏、银、宥三州界筑永乐城(又名银川寨,今陕西米脂县西)屯兵戍守,甚感威胁,遂遣军三十万,前往攻取。西夏军先出动号称“铁鹞子”的骑兵抢渡城东无定河,与北宋军激战于城下旷野。铁鹞军驰骋冲杀,锐不可挡,宋军尽被击溃。西夏军主力继围永乐城,截断水源,堵绝馈运,城内北宋军渴死大半,城终被攻克。此役,西夏歼灭宋兵约二十余万。宋廷为之震憾,被迫与西夏议和。

永乐城之战事件经过  

种谔西讨,得到银、夏、宥三州却不能驻守。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想在横山修筑城墙,俯瞰平夏,筑永乐城,朝廷下诏徐禧与内侍李舜举去探察筑城这件事。徐禧、李舜举及沈括等到延州,蕃汉十余支军队共率领八万人,民夫运粮的人倍之。李浦率领前军,吕真为副将;曲珍率领中军,高永能为副将;王湛率领后军,景思谊为副将;李稷主持馈饷、修筑城墙这些事。谋画、进止这些事情,实际上由徐禧自己做主,沈括只是负责一同签字画押而已。徐禧说:“银州虽然占据明堂川、无定河的交汇之处,但旧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没,其西北边又被天堑阻隔,实在不如永乐的形势险厄。我认为银、夏、宥三州,已经陷没了百年,今日兴复,对于边将的功劳来说,实在是俊伟,军队的士气,固然已经百倍于之前;但一旦开始建立州城,烦杂费用不可计量。如果选择要会,建置堡栅,名义上虽然不是州,但却实际上有这块地方,旧有的疆塞,仍然在腹心之地。已经与沈括商议修筑砦,堡各六个。大砦周长九百步,小的五百步,大堡二百步,小的百步,用工二十三万人次。”于是修筑永乐城,用时十四日修成。徐禧、沈括、李舜举等人回到米脂。第二天,几千名西夏骑兵直赴新城,徐禧立即前去察看。有人对徐禧说“:你开始只是受诏辅佐筑城,抵御敌人,不是你的职责。”徐禧没有听从,与李舜举、李稷一起前行,沈括独自镇守米脂。在此之前,种谔认为永乐城距银州故城不远,三面绝崖而无水泉,力谏说在永乐筑城必然失败。徐禧怒然变色,对种谔说:“君独不畏死乎?敢误成事。”谔曰:“城之必败,败则死,拒节制亦死;死于此,犹愈于丧国师而沦异域也。”禧忖度不可以屈服种谔,于是奏谔跋扈异议,皇帝乃下诏种谔守延州。诏书中言道:“昨大兵出界,种谔迂路舍取直之利,可降一官;王中正不审议道路迂直利害,及不讨荡左厢地分贼党,可降两官,并不用敍复法”故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凤州团练使种谔降授文州刺史,金州观察使、提举西太一宫王中正降授嘉州团练使。种谔说:“横山之劲兵在东,先时已闻贼据米脂及银、夏等处,故我迎其锋败之。军声既振,千里之行无敢抗者。若由西路取直,虽近巢穴,大敌出於前,重兵摄於后,则有背腹之忧矣,不知何以御此。”种谔由是怨怼。

不出十日,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曲珍忙报知徐禧等。徐禧与李舜举、李稷等,统兵往援,令沈括留守米脂。夏兵二十万屯驻在泾原的边北,听闻修筑了永乐城,就来侵犯。报信的有十几波,禧等皆不信,曰:“他们要是来的人多了,正是吾立功取富贵的时候啊”。大将高永享说:“城池小,人又少,还没有水,不可守。”徐禧认为他动摇军心,想杀了他,想了想,不久后送到了鄜延路的监狱中。部下高永能建议请求趁西夏没有列好阵的时候袭击。徐禧却说“你知道什么,王师不鼓不成列。”。永能退,对人说:[我不知道会死在哪里。]。徐禧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永定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曲珍在水滨列阵对敌,与西夏军交战不利,将士均面带惧色。曲珍报告徐禧说:“现在众人的斗志已动摇,不能战斗,战必败,请收兵入城。”禧曰:“君为大将,奈何遇敌不战,先自退邪?”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永乐城中缺水,“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沈括领兵至无定河川,欲分兵救永乐城及应接粮道,为贼兵所隔,不得前。于是上奏说:“已转战往绥德城,部督将兵照应诸寨。”。时贼游骑犯米脂,括退保绥德,故有是奏。永乐之始围也。括仅有兵万人,不足以战。括集将佐议曰:“永乐之胜败,未系边势之重轻。绥德,国之门户,失绥德则延州为敌所逼,胜败未可知,关中必震。此大机会也,宁释永乐而救绥德。” 。

鄜延路总管种谔因为怨恨徐禧,竟未能及时予以援救。禧日怀两个烧饼,往来巡城,亲以矢石击贼,困则枕士兵大腿假寐,士皆扶疮忍渴以拒贼。贼蚁附登城,积尸如山,后来的人踩着他们的尸体登城。夏军知道沈括退保绥德,永乐孤绝,攻击的更加急迫。高永能对李稷说:“新城长时间被雨水泡,土质疏松,不如尽出金帛招募死士,突围而出,十人犹可活七八人;不然的话,只是坐以待毙。”。鄜延路副总管曲珍也把这话告诉徐禧,徐禧不听,并责珍说:“曲侯已败军,又欲弃城耶!” 

永乐城之战最终结果   

夏军围城多日,派遣使者叫城上的人求和,徐禧知道势必不能战胜,乃遣吕文惠应之。文惠到了敌军大帐后,敌帅让他坐在地上,说道:“你只是个小将,不可以议约,应当让曲珍来”即遣文惠回去。禧认为曲珍总领军政,不可去,而景思谊自己请求出使,徐禧说:“万一蹉跌,恐伤国体。”思谊曰:“如今局势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倘若能用口舌说服他,使他们暂缓进攻以等待外援,不就可以了吗?想要存活数万人的性命,岂能顾惜一身耶!”敌帅见思谊,说道:“如果归还我们的兰会、米脂,就立即解围而去。”思谊说:“这是朝廷才能决定的,不是我等边臣可以自作主张的。”夏军囚禁了他。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新建城墙浸水后被夏军擂垮,宋军饥疲不能拒,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李舜举、高永能死难,稷为乱兵所杀。宋军一万多士卒阵亡,得免者十无一二。只有曲珍、王湛、李浦、吕整裸跣逃脱。舜举将死,撕裂衣襟草奏道:“臣死无所恨,惟愿官家勿轻此敌。”稷亦草奏云:“臣千苦万苦也!”。帝中夜得报,起环榻行,彻旦不寐。史称灵武之役。

永乐城之战历史影响 

永乐城一战,西夏军队大获全胜,宋朝想灭掉西夏的梦想已成泡影。永乐城之战以后宋夏之间一直矛盾不断,直到宋绍圣二年(1095年),宋哲宗派人进攻西夏,在米脂大破夏军以后为止。

1、《宋史徐禧传》:种谔西讨,得银、夏、宥三州而不能守。延帅沈括欲尽城横山,瞰平夏,城永乐,诏禧与内侍李舜举往相其事,令括总兵以从,李稷主馈饷。禧言:「银州虽据明堂川、无定河之会,而故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堑,实不如永乐之形势险厄。窃惟银、夏、宥三州,陷没百年,一日兴复,于边将事功,实为俊伟,军锋士气,固已百倍;但建州之始,烦费不赀。若选择要会,建置堡栅,名虽非州,实有其地,旧来疆塞,乃在腹心。已与沈括议筑砦堡各六。砦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用工二十三万。」遂城永乐,十四日而成。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九》: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凤州团练使种谔降授文州刺史,金州观察使、提举西太一宫王中正降授嘉州团练使。以上批「昨大兵出界,种谔迂路舍取直之利,可降一官;王中正不审议道路迂直利害,及不讨荡左厢地分贼党【一五】,可降两官,并不用敍复法」故也。初,令谔分析,谔乃言:「横山之劲兵在东,先时已闻贼据米脂及银、夏等处,故我迎其锋败之。军声既振,千里之行无敢抗者。若由西路取直,虽近巢穴,大敌出於前,重兵摄於後,则有背腹之忧矣,不知何以御此。」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9》:沈括言:「臣领兵至无定河川,欲分兵救永乐城及应接粮道,为贼大兵所隔,不得前。」又言:「已转战往绥德城,部督将兵照应诸寨。」时贼游骑犯米脂,括退保绥德,故有是奏。永乐之始围也,括仅有卒万人,不足以战。方命济师於延州,羌领凌结阿约勒以八万人南袭绥德,属羌三百人欲翻城应之,阿约勒之弟兴嫩以告括。括集将佐议曰:「永乐之胜败,未系边势之重轻。绥德,国之门户,失绥德则延州为敌所逼,胜败未可知,关中必震。此大机会也,宁释永乐而救绥德。」先期之一日,括入绥德,取反者三百人尸诸城,阿约勒以众退。延州之师未至,有诏括退保绥德,无得辄救永乐,以待援兵之集。(「永乐之始围也」以下一百六十字,据括自志。客话云:「己亥,游骑迫米脂,括退保绥德。」按:永乐己亥陷,己亥,二十日也。括此奏乃十七日到,则括弃米脂必不在二十日也。)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二十九一》:贼骑稍逼,禧乃命曲珍等悉城中兵阵於崖下水际,禧植黄旗,手剑,坐城上临视之。贼先以骑五万当我,禧即遣奇兵突而前,阵坚不可动。三战,敌全师俱进,奇兵奔,我师遂溃。曲珍扣城谓禧曰:「兵败矣!敌人当我者皆其精锐,前军胜而惰,在後者皆老稚,公可速出,潜师逾西山,绕出其後,击其老稚,敌众必乱,此攻心法也。」禧闭壁不应,珍乃犯关入保,收散亡得万五千人,骑兵皆弃马缘崖而上,禧怒汗如雨。永乐城依山无水,下滨无定河,为井十四,筑垒营之。敌众骤至,李稷惜军食,不纳役卒,卒以所持耰锸掘垒为磴道【二三】,争先登,敌乘之,遂夺水寨。城中掘井三,及泉,仅足饮将领,於是士卒渴死者大半,至绞马粪而饮之。禧日怀二烧饼,往来巡城,亲以矢石击贼,困则枕卒股假寐,士皆扶疮忍渴以拒贼。贼蚁附登城者【二四】,积尸如山,践之以登,新城守具未备,贼知沈括退保绥德,永乐孤绝,攻愈急。高永能谓李稷曰:「新城久雨,土濡且坏,不若尽库币以募死士【二五】,突围直出,十犹可得七八;不然,坐致死耳。」曲珍亦以告禧,禧讫不从,又责珍曰:「曲侯巳败军,又欲弃城耶!」 

第四次宋夏战争

洪德城之战(洪德堡之战)

宋夏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会战,也是宋夏战争中的根本性转折点。此战后宋朝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之后宋夏虽仍各有胜负,但宋朝步步紧逼,西夏国土渐渐遭蚕食却终成定局。名称洪德堡之战。发生时间1092年。地点洪德堡。参战方宋朝、西夏。结果宋朝获胜。主要指挥官章楶、折可适;梁太后。 

洪德堡之战简介

洪德城战役和其他宋夏战争的战役一样,由于缺乏西夏文记载,在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汉文史料,由此引致研究结果的相对性应当注明。不过,也应当指出,章楶是宋陕西列帅中比较重视核实战功、防止虚冒,因而洪德城战役在宋夏战争的记载中也相对上比较详尽。除了纪传、墓志和《续资治通监长编》(以下简称《长编》)的概述外,《长编》的注中还收录了章楶覆奏枢密院的一份黄贴子和他所上折可适功状所附的两份小贴子,这些文件对战斗序列和作战经过有较深入的描述,这也是洪德城战役值得重视之处。

洪德堡之战背景

洪德城战役酝酿于元佑初年貌似平静,实则充满暗涌的国际形势。元佑年间旧党回朝,摒弃了新党的开边政策,但对于如何巩固边防还是大费思量。司马光主张尽数退回熙丰时所占的城、寨、州、军,但得不到旧党内部的一致认同。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人敢保证西夏得回城寨之后能保持和平,反而忧虑一旦示弱,对方会变本加厉,又来犯边。结果,朝廷采用了折衷路线,保留兰州作熙河帅府,只退还几个城寨,看看西夏的态度,结果显示,西夏求和的意愿不甚明显。事实上,西夏后族梁氏执政期间,政争激烈,透过军事胜利来巩固权力的企图,并不因宋的缓和政策而降温。于是,如何设定边防战略又再度成为开封朝廷的重要课题。

自1091年二月获除环庆路战区主帅以来,章楶先后上奏讨论边防战略。针对是年十二月降下的御前劄子,章楶对「坚壁清野」的指示作出了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回应。章楶持有一种战略互动的观点,反对生搬硬套。他认为「坚壁清野」是自古御戎之策,但不可「只循一轨,使贼知我无通变之路,反为贼所制伏」。他批评片面强调「坚壁清野」,而不讨论如何打击敌军的被动防御,指出当时所谓「坚壁清野」战略只可施于前沿堡寨,纵深二三百里内已是「居民甚密」,频繁的清野会影响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在军事上,他批评各处将兵都「束在城寨」,自陷于被动。他举出1087年镇戎军之役为例,当时「十一将兵尽在城内,蕃众掳掠三百里以上,如行无人之境」。到敌军退却时,「一夕而遁」,根本无从追袭。他又指出沿边城寨城门的阔度只可「并行人马」,设若一万人的守军要出城集队,也要花一个上午,怎可能及时追击?

经过细心考虑,章楶强调野战军的角色,提倡「大抵战兵在外,守军乃敢坚壁」的主张。他计算环庆路城寨共三十多处,若西夏动员二十万精兵,尽围各城寨,每处便不及一万,无足深患;若不尽围,便无法阻止宋军互相策应,进行机动战。他提出具体措施,主张一旦探知西夏入侵,帅府应即下令各将兵马出城,「亦不使便当贼锋,令逐将与使臣、蕃官分领人马,择利驻劄,高险远望,即不聚一处。贼马追逐,又令引避」。那样,敌军有后顾之忧,便不能从事持续的攻坚或抄掠。西夏若敢长躯深入,则宋军可扼其退路伏击。经过章楶的修订,前沿将兵在外线威胁敌军的角色得到明确指定。这是当年年底洪德城战役成功的主要关键。

洪德堡之战经过

1092年十月十二日,西夏梁太后大举亲征,沿马岭水(今环江)发动强大攻势,同日,围环州(今环县)及其西北四十里外的乌兰、肃远、洪德及永和等寨。西夏兵力的具体数字似已失载,环庆路经略司的文件多处都作「数十万」,失于含混,但西夏既然国母亲征,与章楶事前估计的二十万应不会有太大出入。宋环庆路驻军约五万,扣除各城寨基本戍守部队后,大约剩下二万六千人左右的野战部队,编成七将,另外可以调发四千名下番兵。此外,泾原路虽曾派遣援军,但未抵战场前西夏已退兵,没有参与战斗。因此,总兵力对比之下,环庆路宋军以数倍劣势于对方。章楶后来在战报中亦不讳言兵力寡弱。自环州于十二日受围,章楶在十四日自庆州派遣都监张存率兵五千赴援,在十六日又再派出副都部署李浩和一支不到二万的援兵后,「已别无重兵相继可遣」,「只是虚张声势,以示相续遣师讨击之势」而已。

兵力对比虽然对宋不利,但章楶却胜在能先敌展开兵力。在西夏举兵之前,他已透过间谋得悉对方主攻重点在环州,便先在初八日派出皇城使、第七将折可适兼统第二、第六将,合三将兵共约一万,与庆州方面三将兵分头控扼,另派人在环州近城百里的水源下毒。当地食水来源有限,洪德城一带时至今日仍有「河水苦涩」的地理特征,可作参照。章楶的作战计划和熙宁年间制订的战役指引不同。1071年,枢密院曾颁下《陕西四路防秋法》,虽然在很多处都反映出弹性防御的特征,可是对于环庆路环州方向的作战指引仍然比较保守,说「贼若寇环州,即移业乐之兵截山径路趋马岭,更相度时势进兵入木波,与环州相望,据诸寨中,又可扼奔冲庆州大路,其沿边城寨只留守兵,不责以战,自余军马并屯庆州,以固根柢」。以上的战役指引,虽然在快速机动和转换正面两处体现了弹性防御的构想,但其作战意图却完全是以帅府的安全,而不是以歼灭敌人为主要考虑的。章楶则不然,他强调在机动战中打击敌人,「贼进一舍,我退一舍,彼必谓我怯,为自衞计,不复备吾边垒。乃衔枚由间道绕出其后,或伏山谷,伺间以击其归」。遵照这项指导,折可适便先于十二日移师至马岭,在纵深待机。

从十二日至十四日,西夏完全握有主动权,前锋深入环庆二州之间的重要路口木波镇(今环县木钵乡),但所获有限。到十四日,章楶派出都监张存率兵五千赴援环州,开始进入反击阶段。同日,折可适探得西夏开始退兵,于是将部队中「手脚迟钝之人」留下,由权第七将许良肱暂时照管,会合第六副将刘珩、同管干第六将党万、权第七副将张禧,合兵八千四百八十八人,取间道自金村堡往环州以北的安塞寨。据现代地图所示,马岭以北数公里处有金村寺,疑即宋代金村堡:此外,环江近木钵处有一条发源自北方老爷山(标高1774公尺)的支流安山川,疑与宋代安塞堡的地名有关。谭其骥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安塞堡的位置标在安山川上游近老爷山主峯处。如果上述推断无误,折可适避开西夏前锋屯驻的木波镇,自马岭取道金村堡往北,绕途至安塞堡,隐然威胁西夏大军的北翼。

折可适到达安塞堡后又收到谍报,说木波镇的西夏军「翻寨下环州,日夕头回,并取洪德大川路」。当时按章楶奏报所形容,「洪德、肃远、乌兰三寨至环州相去共只四十里。其乌兰之北,尽是西贼驻劄之处,贼势至重,道路不通」,宋军第二、六、七三将兵只能在蕃官带领下,取「大虫谷道于贼寨傍偷路前去洪德下寨」。宋军选定洪德城来作伏撃点,与附近的三五条山沟所造成的复杂地形有关。大虫谷今地不详。如上述安塞堡在今安山川上游无误,则大虫谷可能穿越安山川与代城沟的分水岭。代城沟是环江另一支流,发源自老爷山,流向西南,在今二十里铺附近入环江。谭其骊将乌兰寨标在今二十里铺附近,肃远寨标在今庙儿沟流入环江的河口,而洪德城距今环县环城镇二十四公里,与章楶奏报所述折合里数大致相符。如以上方位无误,则可推断折可适在十五日那天,大致上是沿着今天老爷山西麓代城沟一带转向西南方向行军,绕过当时正在包围环州的西夏主力,在乌兰寨一约今二十里铺附近重新回到马岭水河谷的大路。由于西夏亦置有相当兵力来监视乌兰、肃远和洪德三寨,因此才发生「贼势至重,道路不通」,必须「于贼寨傍偷路前去洪德下寨」的情况。

十月十六日,折可适、刘珩、张禧、党万及蕃官孟真各带领所属部队进入洪德城。据李之仪为折可适撰写的墓志铭所载,折可适分兵二千给蕃官慕化和摩勒博,潜入乌兰、肃远二寨待机,并约定举火为号。同日,章楶派副都部署李浩率四将兵赴援。李浩兵力不到二万,但已是当时环庆路最大的兵力集结。李浩接受命令后昼夜兼程,当日自中午前出兵,傍晚抵达故府寨,次日午后赶到木波镇,在一日另两个时辰赶了一百四十里路。过了木波镇,西夏重兵在前,不能像先前那样赶路了,便下寨休息。十七日一整天,折可适和慕化分头在洪德城和肃远寨整顿待机,而西夏大军则大概在深夜从环州撤围。

十八日凌晨稍后,折可适看见肃远寨举火为号,确认了西夏大军取道洪德城出塞,即时下令党万、孟真率部在路旁险要设伏,并亲自在城中整顿伏兵,放西夏前锋过去。大约卯时,或说辰时左右,西夏「前军已远,中寨方来」,折可适认明西夏梁太后旗号,出其不意,大开南门出战,其余各处伏兵亦相继杀出,截断大路。慕化在肃远寨也挥军杀出。接战至紧要关头,折可适从西门放出劲兵急攻,西夏中军大乱。另一方面,李浩在午后未时抵达环州,还未探知折可适的确实方位,更因昼夜行军,人马疲乏,便在州城内外稍事休整,喂饲战马,同时,派遣部将张诚率蕃汉精兵追击,然后再派人马相续接应。据章楶事后解释,李浩没有全军立即投入战斗,还考虑到西夏「自来行兵入境,则精锐在前,出境则精锐在后」,而当时「殿后者皆铁骑,又隐轻骑于其间,其气可呑我军。……行阵壮坚,势甚雄伟」,令李浩不敢轻敌急击。章楶战后检讨说,当时权第四将马琮追击太急,反被西夏军包围,经全体将士奋力营救,才最后脱险。

洪德城方面的战斗持续至午后出现反覆,宋军第二、六、七将一度处于下风。章楶的奏报和〈小贴子〉中所述战况开始吃紧,说未时以后「贼军铁鹞子数万迫近洪德寨」,后来又提及西夏「后军继亦奔溃」,显示西夏后军曾经加入战斗。再结合前述西夏以铁骑殿后的特点,及李浩不敢对敌军尾部施以太大压力的情况来看,似乎西夏后军约莫在未时抵达战场,以精锐的铁鹞子把宋军又赶回城寨。折可适的部下自卯时至戌时「血战不已」,已达八个时辰。当战情出现逆转,他敏锐的转入防御,让部队得到歇息。他首先组织部下向敌骑来路撒铁蒺藜,又在城上设神臂弓、硬弩交叉射击,然而,西夏铁骑「犹奔冲不已」。最后宋军以虎踞炮加入,矢石交击。至午夜,西夏军驼马受伤渐多,开始登山引避。在三更时份,折可适再开门出击,西夏军马「自相腾塌,坠入坑谷,驼马、甲士枕籍积叠死者不知其数」。梁太后「几不得脱」,从间道走免。

洪德堡之战结果  

章楶事后下过一番工夫来核实战报,力求避免「以易为难,夺甲为乙」。此役宋军只斩得首级千余,扣除宋军三将兵的损失,「除亡失与所获准折,计获首级三百二十一级」。以一日一夜的恶战而言,的确战果不大,这与中间一度退入城寨,不能始终占领战场或有关系。同时,「其落崖扑死,及散在民间不在此数」;误饮经已下毒的泉水,「人马被毒」,失足堕入坑谷而死,及重伤而死的都已无法统计了。宋军缴获马六百余匹、驼九百余匹。驼多于马,显示出宋军的确攻击了敌军的辎重。另外,缴获监军已下铜印二十四枚及梁太后衣服、龙牌等,也证明宋军的确冲击了敌军的指挥中枢。西夏遭受这次意外失败,立即借辽朝名义斡旋,向宋请和。

洪德堡之战评价  

宋军在洪德城战役的成功有赖主帅章楶严密的战役计划。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将外线机动部队第二、六、七三将兵在作战前四日派出,以免被西夏大军围困在沿边堡寨,而李浩麾下的四将兵则在开战后四日,当对手萌生退志时才派去,这八天的时间差是整场战役的关键。同时,宋军也充份发挥了对地形的掌握,否则,折可适的外线机动不大会成功。洪德城战役也体现了弹性战略防御对指挥官的要求,必须灵活敏锐、顾全大局、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折可适伏击、退守、再出击的判断,和李浩赴援迅速,而追击则转趋慎重的表现,比起早期时刘平后)、任福等可说称职得多。美中不足的是李浩到达环州时没法和折可适联络上,不能发挥前后夹击的最大威力,将整场战役发展成一场歼灭战。这也反映出事前章楶对诸将相互策应的可能性估计得太乐观。

如果纯以斩级的数量来计算,1092年的洪德城战役并不算是宋军很大的胜利,将伤亡和斩级扣除之后,所获更是有限。可是,这场不大的战术胜利,背后代表着不容低估的战略意义。环庆路经略司经过慎重的研究,挫败了西夏倾国而来、以压倒性优势打击宋军一路的战略。这个以寡击众的问题在庆历年间还没有完全解决。宋军不但保存了所有州、军、城、寨,更在宋夏战争中唯一一次击破西夏的「中寨」、即中军御营。同时,这一役也是宋军争回战略主动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再经过延安之役和平夏城战役,西夏就转落于下风,宋军达成了庆历以来筑城横山、建立巩固前治的战略构想。这一役的成功和府州折氏的后起之秀折可适杰出的指挥水平分不开,而路帅章楶对弹性防御所作出鲜明精辟的演绎,更是功不可没。

  如果纯以斩级的数量来计算,1092年的洪德城战役(洪德堡之战)并不算是宋军很大的胜利,将伤亡和斩级扣除之后,所获更是有限。可是,这场不大的战术胜利,背后代表着不容低估的战略意义。环庆路经略司经过慎重的研究,挫败了西夏倾国而来、以压倒性优势打击宋军一路的战略。这个以寡击众的问题在庆历年间还没有完全解决。宋军不但保存了所有州、军、城、寨,更在宋夏战争中唯一一次击破西夏的“中寨”、即中军御营。同时,这一役也是宋军争回战略主动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再经过延安之役和平夏城战役,西夏就转落于下风,宋军达成了庆历以来筑城横山、建立巩固前治的战略构想。这一役的成功和府州折氏(折家军)的后起之秀折可适杰出的指挥水平分不开,而路帅章楶对弹性防御所作出鲜明精辟的演绎,更是功不可没。

平夏城之战

平夏城之战,平夏城之战是宋夏战争的组成部分,是北宋与西夏展开的决战性战役,宋将章楶以数万宋兵大破四十万夏军。名称平夏城之战。发生时间1098年。地点泾原。参战方北宋,西夏。结果北宋大胜。参战方兵力宋军数万。夏军四十万。伤亡情况夏军死亡两万以上。主要指挥官北宋:章楶;西夏:梁太后、夏崇宗。

平夏城之战第一次平夏城之战  

从1093到1095年,宋廷重新调动陕西前沿的人事任命。吕惠卿这个新党强硬派成员当上鄜延路经略使,而孙路继承王安礼任河东路经略使一'职。王安礼乃王安石幼弟,但反对用兵。武将王文郁取替范纯粹成为熙河路经略使,而章楶则出任泾原路经略使。开封方面,朝廷罢免韩忠彦及其余旧党支持者,战时政府和战区指挥体系重新建立。

1096年,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在上任的五十日内,组织了十四次小规模的出击行动,激起党项人全力反扑。1096年末的延安一役,双方动员大量军队。西夏集结五十万大军,意图击溃鄜延路所有军事力量。吕惠卿得到来自开封的增援,将部队改组为二十二个军。他保留一半部队在延州城内^当时延州改称延安府,其余部队则驻扎在延安府附近。党项人沿乌延口翻越横山,分成三个纵队,东路威胁青涧城,中路包围塞门寨、龙安寨和金明寨。西路方面,党项人组织迅速而大纵深的突击行动,一日之间,由边境顺宁寨通过安远寨,杀进距延安府五十里以外的地方。侦察到宋军的密集调动,西夏军筑起十一座堡寨对付十一路宋军。在延安府中,经略使吕惠卿亲自指挥一切调动事宜,协调各路军马。无法在短短数天的包围战中攻下延安府,考虑到会有被吕惠卿切断归路的潜在危险,又不能再往南面掠夺宋土,西夏军遂转移到金明寨,经过两天的包围,终于攻陷金明寨,消灭二千八百名宋军,只有五人幸存。西夏军随后撤退,吕惠卿派部队追截,但给龙安城附近的党项骑兵击退。是场战役以西夏的战术胜利而结束。然而,动员五十万人,只杀死少于三千名宋军,战果无疑微不足道。

与此同时,熙河路经略司着手构筑女遮谷的防御工事,保护贯通通远军到兰州的唯一路线。早于1095年,哲宗便下令在这个以前西夏驻军的地点建筑堡寨。正当西夏集中兵力攻击鄜延路时,熙河路经略司便趁机在这座山谷筑起堡寨,伸展至熙河边界的右翼。同时,一支泾原部队突袭没烟峡的西夏堡寨,夺取通往天都山的要途。

西夏军入侵鄜延路无功而退后,泾原路经略使章楶加快展开葫芦河攻略,兵临天都山。葫芦河是黄河支流,其河谷是传统丝路,由唐朝内陆城市通往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石门口位于宋朝边界四十里外,是天都山的大门,西夏称之为「唱歌作乐地」。在天都山的南牟会,有一座西夏宫殿,附近是西夏军点集之处,还有一片盐湖。从1097到1098年,双方为了控制这块土地而艰苦角力。

1097年初,泾原路经略使章楶准备好筑城材料,要求其余各路佯攻,分散西夏军注意力。吕惠卿于是命令一名将官发兵劫掠横山上的洪州。孙路则派遣部队短暂占领盐州。同时,熙河路经略使钟傅拓展兰州外围,在黄河北岸建筑金城关,威胁西夏的右厢兵。尽管宋军多番努力,西夏结果仍然动员了十二个监军司中的其中六个,分别为甘州、右厢、卓罗、韦州、中寨和天都山,全归名将妹勒都逋统率,对付宋军泾原路的作战单位。两军在近石门口的地方交战。战前,章楶获得熙河、环庆和秦凤三路的支援。熙河将姚雄撃溃一个西夏部队,斩首三千,俘虏三万余。可是,折可适在没烟峡追撃西夏军队途中损失二千名熙河士兵。有别于永乐城之惨败,宋军在建筑石门城和好水河的二十二天工程中,能进一步控制附近有利地带。竣工后,这两座城名为平夏城和灵平寨,隐含消灭西夏王朝之意。

平夏城之战第二次平夏城之战

平夏城的竣工标志着一连串宋军攻击的开始。由于西夏军的败退,陕西五路收复自1085年后失去的堡寨,并在西夏境内构筑一系列防御工事。河东路于1096年初取回葭芦寨,于1098年在该寨西北二十里筑起神泉寨。三交堡落成后,与上述两寨在那里形成一道三角防线。

鄜延路也巩固无定河和大理河的防衞,占领横山东部的战略地带。1097年初,吕惠卿加强乌延口的防衞,此乃沈括、种谔于1082年进筑横山时选定的原址,也是两年前党项人入侵延安府的要途。当西夏主力在石门口与泾原部队交战时,吕惠卿把握战略时机,赶快筑成浮图寨。浮图寨和其余两座于大理河的堡寨竣工后,宋军便控制了无定河和大理河的分水岭。是年秋,吕惠卿在乌延口以外筑起另一座堡寨,以威胁西夏人的农耕地。翌年,吕惠卿发动大规模进攻,命令王愍越境攻击。基于西夏人的抵抗大为削弱,宋军士气高昂。吕惠卿分别委派第六将筑米脂寨,第二、四将筑开光寨。另外,第三、五和七将则掩护进筑那娘。他保证给予厢军、保甲以及民夫额外的薪金、津贴和奖赏,令每项工程得以于五六日间火速完成。结果,鄜延路总共完成九座堡寨,修直连接麟府路的边界。某些工程如乌延口、开光岭和浮图寨,曾经是以前种谔规划进筑之处。换句话说,四分一世纪之前,种谔在罗兀战役的任务,现由吕惠卿完成。

环庆路则取得白马川往灵州的据点,筑起兴平城,作为攻击西夏韦州监军司的踏脚石。同时,孙路下令在山峦高地筑起横山城。工事完成后,党项部落渐次投降。于是,孙路只需动员厢军和保甲便可,不用徵集民兵或雇募苦工。

泾原路在平夏城近郊筑起四座城,全面控制石门城和葫芦河西岸。接着,章楶在那里驻扎第十一将,保护这个关出部。他又推荐其手下、能干的将领郭成担任那里的指挥官。其后,章楶下令部队推进六十里,在没烟峡的进出口筑起两座堡寨,堵塞西夏从天都山入侵的路线。据曾布说,没烟峡以外的旷野有多条小路,党项骑兵就是沿此进行突袭。为了解决安全问题,章楶编成第十二将,提拔爱将折可适为将官。为避免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宋军决战,西夏人陆续将军队及部落迁移往内陆。

在熙河路前线,钟傅保持积极的姿态,加强兰州及其近郊的防线,从西南逐渐逼近天都山。1097年夏,钟傅在青石峡筑城。这一条要道掩护着熙河路的补给线,并迳抵西夏剡子山监军司。1098年初,钟傅进一步完成会宁关的工事,宋境亦得以向东扩展,穿越天都山,连接平夏城。

和永乐城之战一样,西夏军把反击矛头对准最要害的平夏城。1098年夏,枢密院收到环庆路关于党项人大举动员的报吿。在彻夜的讨论中,曾布衷吿章惇下令前线戒备。这份报吿证实了之前一名降宋西夏官员的口供,声言西夏不会集中「实衮都宗托卜德」,意谓包围及攻击城寨。相反,这名降官透露西夏会渗透和剽掠近郊地区。枢密院不予轻信,发出了《划一指挥》共七项,强调弹性防御和各路之间的协调。这份文件还包括训练、纪律、计划、后勤和工事等九项「检举指挥」。随着军事冲突的危险状况渐次升级,宋人加快防守准备。西夏表面上拜托回鶄使节团转达和平意愿,但宋廷考虑到并不清楚党项人的真正打算,对外交斡旋所起的作用没有寄予厚望。初冬,枢密院收到泾原路另一份报吿,据一名逃俘所说,一支庞大惊人的西夏军队,为数多达一百五十万,在天都山以北安营,距离没烟峡宋军堡寨仅五十里。其后,有报吿指这支军队沿泾原路边界推进超过十天,动向未明。正当枢密院衡量党项突然转换攻击目标的可能性,西夏军向平夏城展开空前猛烈的攻势。

西夏进行第二次平夏城之役,是一场组织完善的战役。一如以往,他们在战争中表现出灵活性和高度智慧。梁太后挟着小皇帝乾顺亲自指挥是次战役,声称动员超过百万大军,实际上只是四十万,向没烟峡推进。纵使动员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党项人直到最后关头仍小心地隐瞒作战目标。战前,梁太后及众将一起标绘平夏城的位置,认为「平夏视诸垒最大,郭成最知兵」,若果西夏攻占平夏城,则其余堡寨的抵抗会相继瓦解。为达成如斯重任,六路统军嵬名阿埋负责包围平夏城,西寿监军司妹勒都逋则率领拦截部队对付宋朝援军。据蕃将李阿雅布说,这两名西夏监军非常勇悍、能干和精明。在他们的指挥下,西夏军队同时包围六座新近建成的宋军堡寨,四座在平夏城附近,其余两座在没烟峡,日夜努力不懈地攻击平夏城。在十三天的包围中,西夏运用了不同战术,包括挖地道、冲绷和楼车。

然而,宋朝的弹性防御战略足以抵销党项的攻击。陕西前沿守军的左右翼即时回应。河东路深入西夏反击,熙河路副经略使王愍则攻击卓罗监军司和右厢监军司,共杀死一千三百名士兵,俘获二万四千头牛只。他亦焚烧方圆七百里以内的农舍和仓库。在获悉平夏城之围以前,枢密院已命令环庆路派兵一万,内含三千骑,开往泾原路,作为战略预备队,由种谔之子、将官种朴率领。同时,秦凤路也派遣了数量与之相当的军队。确定党项的目标是平夏城后,开封催促环庆和秦凤两路给予更多支援。一支由副都部署王恩统领的诸路联军在泾原路登场,向平夏城进发。由于双方都全面动员,一场决定性战役已无可避免。

宋军前沿的第十一和十二将只得二万人,在郭成和折可适的领导下顽强抵抗。他们在城墙上用神臂弓射击和在夜间扰敌。心据王之望所载,当平夏城处于危急存亡之际,泾原路的军官郭祖德,也是郭成的义兄^建议不顾任何代价以解平夏城之围。副都部署王恩和将官姚雄、姚古都一致赞成,但种朴提议延迟反击。他要求郭祖德侦察敌方兵力,并向在场所有人详细地解释:「夫婴孤抗剧贼,所持以坚士心者,援兵矣。今吾众寡不敌,战而胜,围未必解。不幸小挫,贼驱所获示城市,则士卒解体,谁与守者?且郭公在,城何忧?」

正如种朴所预测,郭成和城内第十一将的四至五千名士兵,造成西夏军大量伤亡。随着天气渐渐转坏,某一晚,党项的楼车遭到强风摧毁。加上西夏军队的口粮已消耗殆尽,看到军队陷于恐慌和无秩序的状态,梁太后痛哭不已,全军在子夜时份撤退。正当西夏军士气下降之际,姚雄和姚古展开反击,派一支伏兵重创敌军。后来,人们问及这个成功的防御心得时,郭成表示他唯一忧虑是救援部队可能过早到来。种朴和郭成之言,解释了章楶的防御战术原则:「大抵战兵在外,则守兵乃敢坚壁。」

西夏军撤退不久,章楶下令第十一和十二将以骑兵展开快速反击,并增援郭成和折可适骑兵一万。他们将部队分成六个纵队,渗入天都山。受到之前章楶四度越境「浅攻」所欺骗,西夏六路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司妹勒都逋并未预期到宋军骑兵竟然深入攻击。宋军突然杀到,令正在举行猎后宴会的两位西夏监军束手就擒,「俘馘三千余,获牛羊不啻十万」。同时,宋军蕃将李忠杰也组织骑兵渗入剡子山,袭击卓罗监军司的大本营,统军仁多保忠仅以身免。对于是次辉煌胜利,哲宗心满意足,接受百官祝贺,并厚赏曾布、章楶以及两位将官。郭成罕有地晋升为雄州防御使,折可适为诧州防御使。此外,哲宗命令章楶将这两名西夏将领套上伽锁,用囚车送往开封。章楶以两人具情报价值,恳求皇恩大赦,收归旗下。

平夏城之战结果

宋朝的军事胜利带来国际回响,西夏三度请求契丹军事介入。不久,辽国使者抵达开封,促请即时停战。随着形势转变,大辽干预宋夏战争的潜在动机表面化起来,宋朝灭掉西夏并不符合契丹的战略利益。进行正式调停之前,辽使透露这次斡旋乃监于西夏的危急情况,要求和解。辽廷的有关决策过程没有清楚记录,但据一些零星资料显示,似乎是一个三重政策。第一,辽国似乎为促使和平实现,密谋对付西夏强硬派。据宋人谍报,辽道宗不单拒绝西夏军事介入的要求,还派使者毒死被视为好战成癖的战争发动者梁太后。结果,乾顺恢复亲政,主导和平谈判。第二,辽国催促宋朝放弃并归还所有占领的土地、堡寨和州军予西夏,「休退兵马,还复疆土」,以突出大辽在两国之上的优越地位。第三,契丹皇帝似乎运用了武装规劝政策。他在接近宋境代州的地方巡狩。宋朝情报指,辽营距雁门关以北只有五至七里。

针对这样的形势,开封存在两派意见。宰相章惇建议不用理会契丹的调停,无论是战争抑或和平,应由宋朝决定。「夏国作过未已,北使虽来劝和,亦须讨伐,若能服罪听命,虽北朝不来劝和,亦自当听许。」枢密使曾布和鄜延路经略使吕惠卿则认为,宋朝应着眼于从西夏身上得到实际利益,不应进一步破坏宋辽关系。伊始,章惇的建议似乎较具影响力。经过哲宗与章惇、曾布及其余高级官员的广泛讨论,朝廷修正立场,允许:「夏国罪恶深重,虽遣使谢罪,未当开纳。以北朝遣使劝和之故,令边臣与之商量,若至诚服罪听命,相度许以自新。」然而,宋逼澄清辽夏关系有别于宋夏关系,坚持宋是西夏的宗主国。诚如国书所述,辽和西夏是父与子婿的关系,宋和西夏则是统治者与子民的关系。宋朝惩罚子民并不意味着与辽国对立。而且,国书宣称所有西夏土地都是由宋太宗和宋真宗授予李继迁的中国领土。所以,如果西夏不打算投降,中国仍保留收回统治权的最终权力。又指出夏人反覆无常的态度,「一面修贡,一面犯边」。更重要的是,国书道出准备战争作为战略取向,并非宋朝所创。相反,辽兴宗曾明确地用以对付西夏的侵略,「元昊纵其凶党,扰我亲隣,属友爱之攸深,在荡平之亦可」,而宋朝只不过仿效前者。最后,国书承诺谈判。在逗留开封三十五天之后,辽国使者接受国书而回。同时,宋朝促请西夏呈上谢罪书和交还两名战犯珪布默玛和凌吉讹裕,作为换取和平的必要条件。在西夏未履行这些要求之前,宋军加快进行横山和天都山的防御工事。

正当西夏兵败平夏城,宋朝全面占据横山和天都山。东路的鄜延路建筑暖泉寨,距离米脂寨东北四十五里。同时,河东路在黄河西岸建置了四座堡寨,加强对横山的控制。1099年夏,宋朝动员超过十万大军,十天之内筑成另外八座堡寨。结果,鄜延、河东和麟府三路连成一道新防线,沿横山绵延超过三百里,将党项人驱赶到沙漠地带。为巩固对新占领地的控制,宋朝在葭芦寨设立晋宁军。此外,环庆路经略司在横山兴建三座重要堡寨外,另于沙漠边缘、距离前西夏韦州监军司仅十里的地方筑了一寨。值得注意的是,从1038年起,宋朝占据原属白豹城和金汤城控制的地带,这两座堡寨牢牢地楔入鄜延和环庆两路之间。完成两座堡寨的工事后,朝廷决定沿用其名,以为纪念1041年范仲淹关于收复该两座堡寨的初步构想,首次揭开了宋夏争夺横山的序幕。

同时,泾原路扩张边面,由平夏城以北,伸延到西夏行宫南牟会的原址,设立天都山的指挥部于西安州。西安州距熙河路通会堡仅五十里,边面连接,而西夏天都山监军司自此失去了所据的地盘。据方勺和韩滤说,占领附近的盐池以后,宋朝每月出产的盐值达十四万贯,足以应付熙河路部份地区的支出。1099年秋,泾原和熙河两路完成会州及其余三座堡寨的工事,重新确认从兰州经黄河到会州,再沿天都山北峦穿过没烟峡,最后抵达平夏城的领土。1099年秋,西夏遣使谢罪,其谢表用辞谦卑。1099年底,双方终于重归和平,宋夏新疆界确立。《宋史》着者评说:「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足以标志着哲宗一朝在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就。   

第五次宋夏战争

横山之战

  宋军在在检校太尉、开府仪同三司、武康军,武信军,武宁军,护国军,河东,山南东道,剑南西川,剑南东川节度使、太傅、泾国公、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领枢密院事童贯、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事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西夏横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且恢复旧时赐名曰赵乾顺。宋徽宗同意休战,下令陕西六路罢兵息战。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被女真金国所灭,南宋与西夏不再接壤,宋夏战争结束。

  【政和四年(1114年)冬,环州定远大首领夏人李讹以书遗其国统军梁哆曰:"我居汉二十年,每见春廪既虚,秋庾未积,粮草转输,例给空券,方春未秋,士有饥色。若卷甲而趋,径捣定远,唾手可取,定远既得,则旁十余城不攻而下矣。我储谷累岁,阙地而藏之,所在如是,大兵之来,斗粮无赍,可坐而饱也。"哆遂以万人来迎。转运使任谅先知其谋,募民尽发窖谷,哆围定边,失所藏。越七日,讹遂以其部万余归夏。乾顺筑臧底河城,遂诏河东节度使童贯为陕西经略以讨之。

  五年春,遣熙河经略刘法将步骑十五万出湟州,秦凤经略刘仲武将兵五万出会州,贯以中军驻兰州,为两路声援。仲武至清水河,筑城屯守而还。法与夏人右厢军战于古骨龙,大败之,斩首三千级。贯奏凯,皆迁秩。秋,仲武、王厚(误,已死)复合泾原、鄜延、环庆、秦凤之师攻夏臧底河城,败绩,死者十四五,秦凤第三将全军万人皆没。厚惧,厚赂贯而匿之。冬,夏人以数万骑略萧关而去。

  六年春,刘法、刘仲武合熙、秦之师十万攻夏仁多泉城,三日不克,援后期不至,城中请降,法受其降而屠之,获首三千级。种师道以十万众复攻臧底河城,克之。十一月,夏人大举攻泾原靖夏城。时久无雪,夏先使数万骑绕城,践尘涨天,兵对不睹,乃潜穿壕为地道入城中,城遂陷,复屠之而去。宣和元年,童贯复逼刘法使取朔方。法不得已,引兵二万出,至统安城,遇夏国主弟察哥郎君率步骑为三阵,以当法前军,而别遣精骑登山出其后。大战移七时,前军杨惟忠败入中军,后军焦安节败入左军,朱定国力战,自朝及暮,兵不食而马亦渴死多。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盍朱峗,守兵见,追之,坠崖折足,为一别瞻军斩首而去。是役死者十万,贯隐其败而以捷闻。察哥见法首,恻然语其下曰:"刘将军前败我于古骨龙、仁多泉,吾常避其锋,谓天生神将,岂料今为一小卒枭首哉!其失在恃胜轻出,不可不戒。"遂乘胜围震武,刘仲武、何灌等赴之,乃解去。震武在山峡中,熙、秦两路不能饷,自筑三岁间,知军李明、孟清皆为夏人所杀。

夏军集主力于西线,三月在统安城全歼宋大将刘法所部。但在东线,四月,童贯统宋军主力,出萧关向西夏兴、灵腹地方向出击。虽然同征的大将刘仲武、刘延庆的班秩都比种师道高,但还是以种师道为都统制。大军出动后,西夏不战而放弃了永和、割踏两要城。宋军一直推进到鸣沙也没有遭遇西夏主力,遂退兵(大约还是由于粮草餽运不济所致)。战后的六月十七日,种师道因此而建节——拜为保静军节度使(见《宋大诏令集》379页…种师道保静军节度使制‟)。随即,师道以年老衰病为由,请求隐退,宋徽宗御笔挽留。御笔批谕:“卿之私谋,固云得计;朕之注意,殆将付谁?”

十月,夏遣使来贺天宁节,投以誓诏,不取。贯不能屈,但迫馆伴强之,使持还,及边,遂弃之而去。贾炎得而上之,贯始大沮。钦宗即位,遣使来贺正旦】

北宋和西夏长达八十年的横山之争

北宋和西夏争夺的横山,在陕西省北部(今陕西横山县)。从战略角度看,横山之地对于宋夏双方都很重要,对西夏来说,它直接关系到西夏能否立国,并日趋强大。西夏据有横山当自德明始,在这之前,西夏仅据有银、夏、绥、宥等州,因为没有占据横山,远居漠北,与北宋以沙漠为界,在同宋对垒时,往往处于不利境地,自得横山之后,如虎添翼,凭险拒守,聚兵就粮,从而化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对北宋来说,失去横山,西夏人“居高以临我”,使北宋沿边一些州县均暴露在西夏人的眼皮子底下,为了守住这些地方,不得不调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加强其前沿阵地。同时,宋军主动出击,也因失去横山,刚出宋界,便入水草、人烟俱无的荒凉沙漠地区,一旦兵饷粮运供应不上,只好不战自退。北宋用武力夺取横山虽然开始于英宗治平之际,但其最早谋划则出现于仁宗庆历年间。从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首议开始到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最终夺取为止,共计77年。

姚嗣宗、范仲淹首议

1042年,姚嗣宗、范仲淹首次提出了渐复横山的方案:将主力分三路,每路步兵一万,骑兵三千,使三路军互掠于横山。先鄜廷军,引诱西夏军来应,我方则退守边寨或据险要,不与之战。待其困乏撤军之际,则派出环庆军继续引诱其回兵应战,此时再派出泾原之师加入战斗,使西夏军奔命不暇。这是总结历史上在作战经验而编制的夺取横山的比较完整的作战方案。姚、范的之一谋取横山的方案,虽因1044年的庆历和议(宋夏间因此和议形成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局面)而未能实现,但给后来几次夺取横山的方针以直接的影响

熙宁、元丰兴师

宋神宗即位以后,任用王安石为相,“奋然将雪数世之耻”,变法图强,励精图治。熙宁年间向西攻取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路,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与熙河拓边同时,宋神宗也开始尝试攻取夏土。他先是选取了横山方向对西夏发起进攻。治平四年(1067),宋将知青涧城种谔率兵逼降西夏绥州嵬名山部。熙宁四年(1071年),韩绛统兵建抚宁、啰兀城以期尽城横山,实现进攻西夏的战略构想,但这一军事行动却以西夏军队先后攻破二城而告终。在这一形势下,神宗采纳了王韶等人的建议,兵出秦州,招抚、攻占熙河地区散居的羌和吐蕃部族,以期达到东西两路夹击西夏的军事构想。但随后相继发生的辽宋边境争端和交趾侵宋事件,以及熙河路羌、蕃部族的反宋战争,却打乱了这一军事部署的继续实行,宋神宗被迫停止了西征的脚步。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梁太后囚禁夏惠宗秉常导致国内政乱。宋神宗认为攻占西夏的良机已至,趁此发动五路伐夏大战。宋神宗部署李宪部出熙河路,种谔部出鄜延路,高遵裕部出环庆路,刘昌祚部出泾原路(刘昌祚受高遵裕的节制),王中正部出河东路,欲一举攻克西夏兴、灵二州。按作战计划,泾原、环庆两路合取灵州,河东、鄜延两路先会师夏州,再攻怀州,最后四路合攻兴州。宋廷还请吐蕃出兵渡黄河攻取凉州,以牵制西夏右厢兵力。五路中,李宪以大将李浩为先锋,由今临洮出发,翻越马衔山,至康古城(今榆中境内),进而取西市新城(今榆中三角城),九月二日,攻克兰州。李宪设帅府于城内,并建置兰州,李浩为知州。次年正月,宋廷改熙河路为熙河兰会路。兰州归入北宋版图。

种谔作战积极,率所部沿无定河西进,起初势如破竹,通过一系列间接攻城战略的运用,先后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银州等地。但很快就因为军粮供应不继,又逢大雪,部队非战斗减员达三分之二以上。泾原路刘昌祚部作战勇猛,乘胜直抵灵州城下,但高遵裕缺乏对战局的整体把握,在缺乏攻城器械、后勤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命令刘昌祚直接攻城、宋军屯兵坚城之下,围攻十八日不克。而西夏军放黄河渠水灌淹宋军营地,又断绝其粮饷之道,宋军士兵因冻溺饥饿而死者极多。宋廷因此下令班师。此战宋军只占领了银、石、夏、宥诸州和横山北侧一些军事要点,使西夏在横山沿边地带不敢耕者二百余里。但相比于消灭西夏的初衷,战果确实一般。

元丰五年(1082年)9月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带兵攻夏,准备一举灭夏。徐禧等人攻入西夏横山地区,直逼西夏首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了灭夏,徐禧等人在永乐川筑永乐城(今宁夏境内)。西夏梁氏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三十万攻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夏军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宋军战败,退入城中。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流经城中的水源;沈括以及宦官李宪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种谔未予援救。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万多士卒役夫阵亡。

童贯终取

徽宗即位后,继续对西夏主动出击。他任命童贯总领永兴、鄜廷、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六路边事,整个北宋西北边防大权掌握在童贯手中。童贯“少出李宪之门”,自掌握西北边防大权后,继续推行李宪进筑之策,上疏进筑横山,合诸路兵出塞进筑,一步步向横山推进。宣和元年(1119年)四月,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等为将,率领鄜廷、环庆之兵出肖关(今宁夏同心县南),“取永和寨、割沓城、鸣沙会,大败夏人而还”。由于这次战争宋军大获全胜,最终夺取了横山地区,意味着北宋和西夏横山之争的彻底结束。

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金朝所灭,西夏获得生机,得以蚕食宋朝西北领土,宋夏战争结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攻打西夏功败垂成,损兵20万,令宋神宗大哭的永乐城之战
北宋和西夏长达八十年的横山之争
雷家圣:北宋时期绥州的战略地位与宋夏关系
宋夏战争:决定大宋和西夏命运的五次大战
兵家必争——第三期:大白高国的不死军团“铁鹞子”
北松与西夏百年战争:宋军从屡战屡败逐渐控制战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