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和健身者谈谈学练太极拳的几个阶段【四】(李力行)









 

三、重意不重形阶段

当动作基本上做到了松沉自然,化掉了拙力,开始带动内气连续不断地运行,实际体会到了内劲和拙力的区别,可以逐渐过渡到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是“炼气化神”阶段,从前期的“周身相随,内外一致”到后期的“稳固根基,充实内气”,使内气逐渐充盈,内劲逐渐增强,最终达到全身意气鼓荡、周身一家(注19)、大小周天(注20)俱通、动作变得轻盈灵活、心神开始变得虚静的目的,为下阶段的意形合一作好准备。

这个阶段一方面由于内劲愈来愈足,阻力感愈来愈强,动作和其幅度有受限制的感觉(所谓的盘架三层意境(注21));另一方面希望动作愈来愈轻灵、愈来愈舒展,即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将造成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的关键还在于“放松”,但这里重点要放在心神意气的放松上,突出一个“静”(注22)字。精神的放松可以促进肢体的放松,肢体的放松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心理上的平静。心理的平静还会使身体的内动感觉更加明显,有利于内劲的增强,也为练习桩功打好基础。由于此时动作的规范性已成自然,不必过多地关注它,并且已经达到了以气运形、节节贯串的程度,贯气也已习惯成自然,这就为从肢体放松过渡到心意放松和达到心静创造了条件,只要坚持以意引气,以气领劲,以内劲支配动作,内气和内劲就会逐渐增强,增强到一定程度,必定会使肢体和心意在新的水平(在内劲足、阻力感强的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放松,使动作变得愈来愈轻盈灵活,心神愈来愈安定,从而从“浑劲”中练出“轻灵劲”来(“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又能圆活运转的内劲14),达到轻灵、气通和虚静的“松静”(注23)境界:

(1)轻灵:一举一动处处全靠运用意识来支配而无丝毫拙力,每个动作的过程在意识引导下变为无数的一举,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动中寓静,静中寓动。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轻灵功夫自然会得到提高。

(2)气通:通过长期调身、调息、调心的锻炼过程,则会真气充实圆满,丹田内似有一气球随意念滚动,并带动全身虚实变化。渐至大、小周天俱通。

(3)虚静(注24):太极拳练到高深程度,则进入默然养心、凝神忘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境界,此时,无需再注意各部位的要领和外形动作,只需使意念集中在求虚静止,这样会使精神得到更为宁静的养息。

在这个阶段,由于动作已完全由内劲支配,每一动作意、气、劲三者的运行路线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22(只可用意,不可用力),而且处处体现出有掤劲。在身法方面,除了仍应注意保持立身中正和形体放松,审查形体、姿势不要走样外,一般已不再重点关注在一招一势的姿势上面了。

为了增强内劲,都要做到以腰脊为轴,做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前送,命门后鼓。需要几个方面的有机配合(初时难以同时兼顾,可按以下顺序逐步做到,最后融会贯通):

(1)上肢:一般先从增强上肢的内劲开始,随着肢体的放松,可通过意念沿手臂走向劳宫穴和五指(主要是中指),做到意到、气到、劲到。

(2)下肢:进一步可以把意念注意到下肢。随着动作趋向定势,让上身往下沉,同时注意圆裆,使气沿着大腿下到脚掌的涌泉穴和足指尖。

(3)周天运行:进一步为了使气能沿着大、小周天运行,要求注意身子的挺直,这可通过下肢下沉、上身通过百会穴往上顶,上下对撑,把身子撑直。

这一阶段,练拳时动作要求逐渐做到“端引”(注25),即把动作一般练法的过程倒过来,做到进则“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沉”,退则“根节抽拽,中节顺遂,梢节要跟”(注26)23,只有端引才能做到真正的松开。端引是靠意识引导的,是练拳过程自然发展的结果,不能强求。

在这个阶段,动作的速度宜先快后慢,快慢结合。慢练虽然有利于增强内气,但在开始阶段,动作慢时气感不强,时断时续,不容易体会怎样调整动作才能增强内气,不利于如何增强内气的探索;动作快则容易产生气感(象水中的阻力感那样),让气感在动作的全过程尽可能地连续,有利于如何增强内气的探索。练了一段时期以后,随着内气的逐步增强,气感更加明显、连续,动作的速度可以逐步地慢起来,到后来也可以快慢结合起来练,但仍以慢练为主。此时慢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动中求静”,培养形、神、意、气的结合,追求虚领之劲。

随着以上几方面的逐渐熟练,就会逐步做到融会贯通、配合自如,逐渐做到周身一家。同时,随着大、小周天的逐渐打通,还会出现舌底生津、酸麻感、热流沿经络运行、放屁等气功现象。

自上一阶段后期开始,练太极拳有时会出现手指抖动现象,后来甚至脚趾也会有所抖动(有人称之为“手指跳舞”现象(注27))。这种现象开始时时有时无,到第三阶段逐渐变为经常性的现象。这一方面是以意行气时,内气充盈,催动气血运行,自然流注于指梢的结果,说明体内已经有内气在运行;另一方面则说明经络开通得还不够,因而发生“跑气”现象。随着进一步的以意行气,指梢的经络将逐步开通,此时抖动现象会有所减少,甚至消除。但随着内气的进一步充盈,指梢经络的开通程度显得又不够了,抖动现象会重新出现,如此循环往复。这种现象完全是自然、自发的现象,对待这种现象的正确态度是任其自然,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有意抑制它。到了经络完全开通了,全身变得轻灵以后,这种现象最终自然会得到消除。

在此阶段,呼吸的细和匀也是主要要求之一。此时呼吸将会自然地和动作配合,只要稍加注意就行,不要去勉强追求。后期则要求和呼吸的密切配合,并要学会使用腹式逆呼吸。逆式呼吸的基础训练可参照吴自立的《陈氏太极拳拳理与经脉运行》一书中的有关内容。13第58-61页

1.周身相随,内外一致

这一时期内气逐渐充盈,连续不断(打拳过程中不会消失,收势后慢慢使内气汇入丹田),内劲逐渐增强,动作浑厚凝重,阻力感逐渐增大,以意驾驭形体,不再以形体为主,而主要以增强内气、内劲为主。最关键的是气沉丹田和腰脊的磨转碾气,使内气源源不断地由此发出和增强。为了增强掤劲,在练拳时,每个动作都可假想在相反方向有一根具有弹性的橡皮筋在阻碍行进,橡皮筋的阻力随着每个动作的不断行进而逐渐加大。

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使姿势顺遂,内气贯通。在这一阶段,就不许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而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气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势,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圆转自如。动作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此时已做到了周身一家,每个动作都成一个整体,所产生的内劲都是整体劲。

通过这一时期练习,已经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而不走弯路。继续深入研究,就可逐步进入奥妙境界。

2.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意思是指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下盘稳固,上肢自然轻灵。”6所说的“下盘”,就是指身体的下半部分“腿”而言,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圆活自然、沉稳。

在这个时期的练习中,随着练拳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必须严密配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阶段应该学会使用腹式逆呼吸(注28)21第8页,24,它和通常的胸式呼吸不同,与医学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

到了后期,最好能配以站桩,站桩是练意、练气、练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增强内气和内劲,加强腰腿功夫,有利于向第四阶段的过渡。站桩基本采取混元桩(注29),站桩时,要求在盘拳走架时的所有的劲法变化都要保留,但主要是以内气运行来带动4第25页。站桩是静中求动,也就是练精气神,其中的动是指气势的动,是内劲的动,它是由意来控制的(可以名之为“意想拳”)。此时,还可以利用平时在散步、坐车、甚至躺在床上等时间来打意想拳,这样就等于增加了练功时间和练功效果。但应注意,必须身体的松柔程度达到相当的层次、内劲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才能练习这种桩功,否则很容易出偏差。在站桩的起初阶段,可能由于内气的运行而引发身体的外动,对于这些外动不要追求。内功到了一定的程度,静中求动的站桩时间甚至会超过动中求静的盘拳走架时间。再到一个新的层次,则变得动静如一了。

本阶段开始时,在练拳过程内气还时断时续,先无后有,先弱后强,到了后期,内气和内劲在强度上持续走强,内气充盈而鼓荡,内劲强劲而有轻柔感;在空间上内气流畅着全身,内劲有整体感;在时间上内气和内劲自始至终、连续不断地充盈着练拳的全过程。与此同时,意念放得又远又广,有天人合一、心旷神怡、浑身筋骨舒坦之感;动作有很强的外撑感和拉气感,动作幅度(包括关节间骨缝的松开和韧带的伸长)得到最大的开展,“先求开展,后求紧凑”14的要求此时将达到转折点。当内气和内劲练得比较充足以后,通过新一轮的放松过程将使各关节进一步变得节节贯串,从而产生轻灵劲,最后大小周天俱通,整个身体就会变得轻灵起来。此时形意已逐渐趋于合一,无需再注意各部位的要领和外形动作,逐渐进入了凝神忘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虚静境界。

拳艺到这个阶段,要特别注意精神的放松,特别注意心静,进步主要靠及时抓住练拳时不断产生的新的感觉,并通过意念把它加强,变成持久化、经常化、稳定化。要不断有新的感觉,必须长期坚持认真的练拳实践,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更要有心去认真地感受和经常、反复地琢磨和分析研究。要做到这些,所花的时间不是以日计算的,至少要以月计算,所以必须有耐心,有毅力。


问题征答


注19.周身一家:“整劲的锻炼方法,除了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以及两臂的运动,都要运用两足的蹬劲和贴地拧旋之劲来带动外,还必须做到周身一家,节节贯串。也就是两足底之劲来带动两胯,以两胯之劲带动全身及两臂。足、胯、臂、手之间的劲,必须同时、同步。同时起劲,同时到点,不能有松动、间歇和时间差。使足底之劲,直贯手指或发劲点。这就是劲起于脚,周身一家的锻炼方法。”15第3页

“周身一家包含三个主宰方面,三个宾辅方面:腰脊为第一主宰,丹田为第一宾辅;喉头为第二主宰,指掌为第二宾辅;地面为第三主宰,足掌为第三宾辅。

第一是腰脊与丹田之结合,气来自丹田,蓄发于腰脊。第二是喉头与指掌的结合,喉头一闭气间,气达指掌。第三是地面与指掌之结合,力由地起,足掌蹬地,由脚而腰而肩而臂,达于指掌。这三主三宾同时发动,内外一致,迅如雷霆,才能发出周身一家之力。”3第75页

注20.大小周天:“周天功的运行路线和方向有多种提法,常用的几种:

1.周天运行路线是从元气产生后,由丹田降至会阴,由尾闾上行,沿督脉(后正中线)到鼻唇沟内侧缘的龈兑穴,再用舌接入任脉,沿任脉(前正中线)下行入丹田。随呼吸升降,周而复始。

2.第二种同第一种大致相同,只是得气后先通带脉(绕腰一周),待丹田充实后,再沿上述路线运行。

3.认为上两种元气运行路线是周天筑基功,属于小周天。此步完成后再行大周天,它的路线是在任督脉沟通后,在十二经脉中任何一经或两条经脉有元气运行,即为大周天形成。

4.认为在任督二脉交通后,元气再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运行。即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为一个周天,再到肺经,周而复始。

5.认为任督脉沟通之后,只要元气通往全身某个脏器,就是大周天形成。

6.认为任督二脉沟通就是大周天形成,而小周天的路线只限于腹部前丹田(气海),后丹田(命门),下丹田(会阴),神厥(肚脐)小范围的运行才是小周天。

上述几种,我认为一、二为多,有典籍可考,第五种次之。而第四种虽路线具体又有理论依据,但对初学特别自学者难度较大,不易为大多数人掌握。第六种提法小腹内行周天,可能为流派杜撰,无从查考。

这里还须注意:行周天的方向,都是先由后(督脉)再向前(任脉),只有极个别的方法相反运行,也称乾坤倒转。”43

注21.盘架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此为郝为真先生所记)。”44第58页

注22.静:“太极拳中的‘静’,并不是枯坐不动的‘静’,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制动。所以学拳者,决不轻露于人,外示安逸,举止从容,临危不惧,量敌而进,待机而动。功夫高者,极静极动,势不可挡。初学者,应知道动静的法则关系,以养心静为主,学习心静而形静,形静而内气收,内气收归于静,静中有动,动则内先动,内动而外形动,内外结合,内气与静配合,行拳有序。”13第76页

“太极拳的静是生机勃勃的,是活泼泼的,是内劲盎然的,是要真正能产生动的,而且是不静不动,小静小动,大静大动,那是很高的境界。……我们练太极拳讲静中求动,就是要通过静,让我们人身的许多潜在的功能自然调动起来,恢复出来。因此,静中求动的工夫远比动中求静要复杂。……

静中求动就是练气化神的一个途径。”4第152页

“太极拳的静有如下形式:安静、平静、宁静、虚静、定静、真静、灵静,最后是清静。……

太极拳讲静,讲‘以静制动’,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动,……心先要安静下来,这是指先排除外界的干扰,所谓‘收心离境’是也。……

慢慢地我们的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这时就是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和畅和顺,有一种好像冬天晒太阳的懒洋洋和煦之感。这时候脑子里也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觉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

再深入一点的状态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脑子开始静下来,很多杂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就随之扩大。……这时候可以体会所谓‘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再往下,就进入虚静的阶段了。这个阶段你有点感觉不到自己部分肢体的存在。比如说,好像两只胳膊没有了,完全感觉不到了,开始恍兮惚兮、似有似无的一种状态。……

定静,是脑子里有很多图像的产生,我们都清清楚楚。比如一个风景、一朵花、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你的意不转移,也不走,那时就是定静的状态。……这时候,才开始讲控制住图像,逐渐控制了身体里开始产生的变化,……

真静了,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内劲运行,……此时你松的条件越好,感觉到身体越来越柔软,才能开始体会到你是不动的,但是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这时身体里面的动就越来越明显,……

到了灵静的状态,我们的情绪得到调整,精神得到安宁,身心都得到锻炼。由此接着往下,到了灵静的状态,才能体会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我们说太极拳动静如一,就是说真正到了灵静的阶段,……

太极拳讲静的最高阶段还是清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到这个阶段,是要动静二相皆不着,浑浑穆穆,连静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这时候就是真正见到‘自性’了,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4第20-24页

注23.松静:“松静──是在灵活之上保持全身放松的精神状态。愈松静愈能达到轻慢圆匀。这是进入太极拳境界的要领。”3第73页

“太极拳讲究松静为本,返璞归真,动中求静,复归无极。太极拳最后且最高的追求就是‘求虚静’。在这里,动是因,静是果,动是手段,静是目的。”45

注24.虚静:“求虚静,是太极拳架走向高级阶段的锻炼法。所谓求虚静,就是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意思。初学时,凡蹬足、拧足、运劲、发劲等都是实实在在地在蹬、在拧。然而练到一定程度则应尽量用意不用力。活步中的明劲,也应改为暗劲。当然,必要的用劲还是少不了的。特别是动步时的后足底蹬出之劲。不用力只是指加强意念。这就是实中求虚。

在运劲中,要悉心体味空气对手、对足、对全身的阻力。要有空气的气流如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的感觉。这样专心一致地锻炼,自然心不外驰,从而可达到动中求静的境界。”15第1页

注25.端引:“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手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腱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领导全身,所谓‘虚领顶劲’。这种端引是靠意识引导的。”16第100页

注26.前(梢)节、中节和根节:“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自咽喉至丹田为中节,由大腿至脚趾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手臂言之,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44第67页

“练拳之初,应以放长筋骨、松开骨缝为第一要义。特别是要松肩部和腰胯。所谓‘松肩沉肘’,是说力不可聚肩部,要将力移至臂部肘前一节,由肩而臂,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从而力舒筋长。进则‘根节要沉,梢节要领,中节要随’,退则‘根节抽拽,中节顺遂,梢节要跟’。此为太极拳用劲法则。

根节沉则肩松,肩松则肘坠,坠肘则形成坐腕,反之,坐腕又利于坠肘,坠肘又利于松肩,松肩又利于根节沉。所谓‘节节贯串节节通’。此时,着力于腕部,进则掌心外吐,手心手背分离,内劲自出,退则掌心内含,手心贴手背,指掌力自生矣。如根节不沉,容易探身,所谓‘探身易递肩,递肩身形变’。”23

注27.手指跳舞现象:“在演练拳架时出现手指自动现象,完全是自然、自发的现象,是在身心极度放松后,尤其是手掌掌心空松、手指节节放松后,内气充盈、以意行气,内气自然流注于指梢,催动气血运行的结果。如全身僵劲未摧,只是少数部分身躯肢干的放松,特别是手掌、腕、指关节都没有放松,是不可能出现上述手指跳舞现象。……事实证明,只要你能做到全身关节的节节放松,练拳时纯以意念指挥运行,就一定会出现‘手指跳舞’现象,不是有无问题,只要全身彻底放松了,僵劲去掉了,以意行气,这一手指跳舞现象也一定会在你身上出现。”46

注28.腹式呼吸:“自然呼吸有两种:一是胸呼吸,以胸部的起落进行呼吸,一是腹呼吸,以腹部的起落进行呼吸。……胸呼吸不好,它压迫心脏,而且肺活量不大。它不利于内脏活动,容易产生内脏病患的现象。” 腹呼吸也分两种:“顺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逆呼吸──与顺呼吸相反,吸气时腹部收缩,呼气时腹部隆起。顺呼吸练熟后,再练逆呼吸。这时膈肌已经强韧,肺活量已经增加之后才能进行的呼吸方法。不要忙于追求逆呼吸而用力憋气,憋气则反而有害。到膈肌能自由支配其松紧上下时,再练逆呼吸。逆呼吸能使肺活量得到较大的增加,而且能使内脏受到类似按摩的作用,增强内脏抗病能力,以增强体质。”3第54页

“‘腹式逆呼吸法’……吸气时,小腹内收(横膈)上升,相应的吊裆,胸部含,项部着重虚领,舌尖上顶上腭。呼气时,舌尖下顶下齿龈,小腹外放(横膈)下降,裆部落松(吊裆与落裆,都是用意),提肛(用意收缩肛门),拔背(胸椎三至五椎的部位。与含胸一样,用意不用力),顶劲(头顶百会穴部位,以意导气,化神于此,并使头顶平,与虚领相适应),沉肩(这样使头部阳气从上往下降)。”39第6页

注29.混元桩:“站式:两腿分开,距离为一脚长(或如肩宽),两腿微屈(不必超过大腿屈平),上身要求如坐式,重心在脚掌,两手举起如抱球,臂力不足可稍低于口。这样站立不动,能坚持多久即坚持多久,臂腿酸疼即是增长气力,但也要有休息。

坐式:坐在凳子上,上身正直,全身放松,颈不僵直,两肩下沉,胸部内含(不挺胸),腰向后松(腹不前突),两脚分如肩宽,脚尖向前(不向外分成八字),手置膝头,脚跟离地(不穿紧而硬的鞋)。这是练气功的基本外部要求。

外部要求:两眼平视,但不见物(不注意),而不闻声。口中牙合而不咬,舌尖抬起抵上颚,并不时在唇齿之间搅舌头,使出唾液,分口咽下。呼吸听其自然。坐稳后,双手端起,如抱大球,手高不过口,手指略分,指不用力。臂酸时可放下休息一会,然后再端起。心平气和,全身松静,多注意精神是否安静,并察查全身内外之松静状态,如有不适,应即调整放松。”3第53、52页(网络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式太极拳三三原理(一)
太极“十三势”是以无力生有力的换劲技术,是练功与养生的阶段
太极拳周身俱能轻灵
太极拳的开合相寓,内劲散聚即开合
《练拳心得笔记-孙昌瑞》第三集(上)1
浅谈太极拳的修炼要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