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改写世界肺癌诊治指南,这位上海专家荣获「泰山奖」

他以一己之力,在国际肿瘤诊治领域不断推出“中国标准”和“上海方案”。

国际胸外科界都知道,中国有个叫陈海泉的医生。

发表在国外的190多篇期刊论文中,研究成果23次被纳入13项国际指南;在有“国际胸部肿瘤外科精英俱乐部”之称的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国际胸部肿瘤外科峰会组委会,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担任组委会委员的中国医生,也是参加创立的唯一的亚洲成员。

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苏黎世大学医学中心等多家国际医学中心和顶级学术会议上,都有陈海泉教授“大查房”和分享成果的身影;他还曾作为首位受邀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哈佛Gerald and Elaine Schuster Distinguished Lecturer in Thoracic Surgery讲坛”讲授早期肺癌诊治的“中国经验”。

在他的带领下,复旦肿瘤医院成为世界著名的胸外科中心,早期肺癌生存率领先国际10%以上。其所提出的“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诊疗体系”也在深刻影响着每个外科医生。

凭借一系列开创性成果,陈海泉教授获得“医学界价值医疗泰山奖2021年度诊疗方案奖”。

陈海泉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诊治组首席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副会长)

从1.0到3.0:肺癌微创
迈入精准治疗时代

很长一段时间,以“切口小”“少打洞”著称的“微创”治疗方式是患者和外科医生的共同追求,大家普遍觉得,切口小意味着创面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陈海泉教授称这只是肺癌微创的1.0时代。通过研究回顾性文献,他发现尽管病人的手术创伤有了明显减小,但胸腔镜手术对早期患者的预后并无显著改善。

在他看来,微创治疗的优势在于减少手术损伤的同时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1.0时代下的的“手术创伤”只局限在“看得见的伤口创伤”。

到了肺癌微创2.0时代,专家们在追求可见创伤最小化的同时,开始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肺功能,减少脏器损伤。这意味着,手术在切口小、打洞少基础上,要精确划定手术范围,减少对手术脏器的损伤,致力于将胸腔内部的损伤降至最低。

在对2.0时代下的肺癌手术体系展开研究后,陈海泉教授团队通过术中快速冰冻术的病理判断,早期肺癌只用做部分切除就可以达到治疗目标,无需切除肺叶;但对原发性的浸润性腺癌,仍需做标准的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


“该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可达96.5%,为保证肿瘤的有效切除、避免脏器的不必要损伤提供了精准依据。”陈海泉教授指出,微创手术应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术中除了要减少脏器的损伤,还要选择性的清扫淋巴结,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免疫组织,以减少全身性损伤。

基于近8000例临床数据,陈海泉教授提出,不仅要考虑伤口创伤,“脏器损伤”和对全身系统的影响同样至关重要。在2016年召开的第5届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 FOCUS会议上,他首次准确描述并定义了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的理念:

全面微创应该是一种运用腔镜技术、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治疗中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合适的切口,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


陈海泉教授眼中的肺癌微创治疗是建立在综合诊治前提下的个体化治疗,包含多个学科、从生理到心理,从家庭到社会,与精准医学和价值医疗的内涵相契合。
“以'双肺多发结节’患者为例,按照传统的手术疗法,医生会切除大面积的肺部组织,这就造成患者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因为过多切除组织会对脏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而陈海泉教授团队的研究提示,临床实践要避免过度诊疗,在平衡患者的获益-风险比后再考虑手术或随访计划。“医生要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合适的切口以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肺功能和淋巴结,使患者既获得最佳疗效,同时损伤最小。”

陈海泉教授为患者做手术

改写世界肺癌诊治指南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诊疗规范和指南“垄断”了肿瘤诊疗领域,但受疾病谱和遗传等因素影响,西方国家的诊疗标准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患者。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许多基于国人特征的肿瘤学研究已顺利开展,陈海泉教授团队更是以一己之力,在国际肿瘤诊治领域不断推出“中国标准”和“上海方案”。

2017年,“肺癌全面微创治疗3.0诊疗”理念在被誉为外科学圣经的权威学术期刊《外科学年鉴》发表后,引起了国际胸心外科界的高度关注。

国际医疗界普遍认为,该体系为减少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创伤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也为今后世界各国在开展肺癌微创治疗时提供了重要的理念和实践指导。

同年,这一研究成果收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肺癌诊治指南,并把这种用术中病理指导手术方式的理念和“上海标准”用作全球肺癌临床工作实践。

在切除肿瘤时,肺叶到底能不能保留、保留多少?临床中并没有清晰依据,陈海泉教授团队经过研究后提出:

术中将肿瘤样本送病理检测,如果判定良性,则不必继续做肺叶切除;如果是原位癌和微浸润癌,则只做局部切除,不进行淋巴结清扫;如果术中病理报告肿瘤为浸润性腺癌,才会按照传统的手术方式手术。术中冰冻和术后最终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达到96%。


这一研究课题于2016年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后,被誉为外科个体化治疗早期肺癌的重要进步,2017年被引入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早期肺癌诊治指南。

190多篇期刊论文中,研究成果23次被纳入13项国际肺癌诊治指南,陈海泉教授团队在肺癌筛查、磨玻璃样结节诊治、冰冻病理指导亚肺叶切除、选择性淋巴结清扫、肺癌微创手术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颠覆性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很多临床实际问题。

CT发现的肺小GGO处理流程(复旦标准)

在外界看来,陈海泉教授已经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但他却说自己“仍在学习”。

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为目标,近些年,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早期浸润前肺癌处理原则3.0版”:良性的不能当恶性的开,早期的不能当进展期的开,惰性肿瘤不能当激进肿瘤治。“选择合适的时间手术和怎样的手术方式是关键”。

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以及手术时机,陈海泉教授团队也有自己的标准。“在为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时,除了首先考虑病情以外,还要考虑他的年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等等,要充分为患者考虑,一起选择一个最佳的时机。”

由于一系列开创性成绩,陈海泉教授被众多国际权威组织邀请发言并授予头衔,包括AATS会员、会员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胸外科临床实践标准委员会委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国际理事,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协会(ASCVTS)理事等。

陈海泉教授受邀在美国胸心外科学
胸外科年会(AATS)上进行专题授课

他还多次受邀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中心等国际知名的医学中心进行“大查房(grand round)”,并在一系列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分享来自团队的原创研究成果。

陈海泉教授受邀赴比利时鲁汶
大学医学中心讲学

2021年,他成为首位受邀在哈佛大学布莱恩医院“Schuster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演讲的中国大陆医生,向参会的国际专家学者介绍早期肺癌诊治的“中国经验”,把个人照片和简历永久留在了哈佛大学布莱恩医院的荣誉墙上。

“走进手术室,就在做科研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每年的肺癌手术量约6000多例,年门诊量超过5万人次,辐射圈从华东六省一市扩展至全中国。

手术做了不少,但陈海泉教授却并不屑于拿数量多来说事儿。他对“医学界”说:“我一直强调要看结果,患者的生存要好,肺癌手术的准确率要高。”

不追求腔镜率,也不追求手术数量,不管是做临床医生还是科室主任,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一直是陈海泉教授追求的目标。

他所在的胸外科科室数据显示,肺癌IA期患者五年生存率高达93.6%,达到治愈效果;IB、IIA、IIB及IIIA期患者五年生存分别为84.1%、77.5%、74%及45.8%,遥遥领先于国际水平。

 
手术中的陈海泉教授

食管癌研究是陈海泉教授团队的又一个攻关难题。中国食管癌病例数约占全球50%,食管手术也是目前创伤最大、风险最高的外科手术之一。

为了优化食管癌诊疗技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陈海泉教授团队在食管癌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开展了系列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对这一领域的争议作出了结论性成果,手术方案为更多的食管癌患者赢得了更长的生存时间。

凭借这一努力,科室食管癌手术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63%,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5年生存率更是达到73%,数据远高于国内外前沿水平。

陈海泉把成果归因于“临床问题驱动和结果为导向”的临床体系和思维,在他看来,外科医生“走进手术室,就在做科研了”。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围绕临床,所有治疗都是为了让患者活得更长更好。患者活得长了,生活质量高了,你就会发现你的文章也有了,研究也会做得好,所以我们肺癌、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陈海泉教授介绍,为了实现“分期准确,治疗规范”目标,科室每周都要进行2次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而每月一次的医疗质量研讨会,从2008年6月至今从未间断过。“这既是对我们日常工作的总结也是监督,同时也是做科研的过程,只有把这些数据整理扎实,才能拿得出高质量的数据。”

陈海泉教授为患者解答病情疑惑

从医近40年,做了上万台手术,每周除了固定的二三十台手术外,会诊、会议、带教、科研等工作一个不少,极少有休息时间,但他从未打算过“慢”下来,用他的话说,自己是在“享受从设计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2022年8月13日

第三届“泰山奖”颁奖活动

将于上海举办

敬请关注!

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海泉教授:将肺癌微创治疗做到极致,附赠一个术后精准随访利器!
重新定义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不用开的刀一定不开
科研和临床能兼顾吗?这位知名胸外科医生的故事是很好答案!本文已有100w次观看
磨玻璃型肺癌如何诊治随访?上海专家领衔国际共识今亮相美国胸外科年会
陈海泉教授:微创3.0时代,肺癌手术这样做......
复旦大学最新研究:叶肺叶切除的精确指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