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大山人朱耷:剑走偏锋出奇品,梦里情归旧山河

#历史开讲#中国画一代宗师朱耷(1626年—约1705年,60岁时取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江西南昌人 。

崇祯十七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父亲不久后也去世了,一时国破家亡,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即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一生亦僧亦道。僧道也只是他这个遗民用来避世自保的外衣。

一度还在外面搭草房住:“一室寤歌处,萧萧满席尘,蓬蒿丛户暗,诗画入禅真,遗世逃名志,残山剩水身,青门旧业在,零落种瓜人。”这是他自己的写照。

但其画作现在却都是天价,在2010的西泠印社拍场,一幅《竹石鸳鸯》的成交价就达到了1.187亿。

其成长于显赫的宗室家庭,从小就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

后来由于江山已改,只能四处云游,在僧院或道观里落脚。如此独特的处境让他发展出个性强烈的书画风格: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则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同时擅书法,能诗文,用墨极少。

现在看他的画作,会觉得是跨历史的新鲜与惊喜,在崇尚个体自由的今天你会发现在追求自我的表达上古人有着极致的创造力。

像在正统的水墨写意画中,又有专擅山水和专擅花鸟之别,但八大山人则两者兼而善之。尤其花鸟造型,不是简单的变形,而是形与趣、与巧、与意的紧密结合,画作空间布局得当,带来无限想象空间。

例如他所画的鱼和鸟,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倾是而非。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是个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看的鱼、鸟的眼睛,生活中鱼、鸟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山人的鱼、鸟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哩。

他画的山石浑浑圆圆,上大下小,头重脚轻,他想搁在哪里就在哪里,也不管它是不是稳当,立不立得住。树木也是干枯枝,仅仅几个杈椰,几片树叶,感觉荒荒凉凉,透出另类怪诞,有种兀傲之气。

还有他画的《古梅图》,树的主干已空心,虬根露出,光秃的几枝杈椰,寥寥的点缀几个花朵,像是饱经风霜雷电劫后余生的样子。完全大胆剪裁,不求物象的完整性,但带来意念的延伸。

要解开他画意的则要仔细思量他的题画诗,不然很容易如迷如雾。有时他不仅仅是展露亡国奴的情绪外,还具体会有所指。

例如他有一个画押写作 ,很长时间人们一直称它为龟形画押,因为其形状特别像一只乌龟。后来才看出,原来是由“三月十九日”几个字变形组成,这恰好是明代最末一个皇帝崇祯自杀的日子,标志着明朝的灭亡。那么这个画押,也就表示对亡国的纪念。

总体上,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最突出特点就是“少”,用他的话说是“廉”。少,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有时总共不过七、八笔便成一幅画。

每一条鱼,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一个果,甚至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便都可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所谓“惜墨如金”只有八大山人才真正做到了这点。

首先是他在用笔用墨上的功夫。他的用笔由方硬变圆润,饱和墨汁与运笔的方法相结合,一下笔就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

他是第一个充分主动利用生宣纸特性以加强艺术表现力的画家。生宣纸的吸水能力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这本来是缺点,而八大却把它变为优点,不但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创造了人们对水墨写意画的新观念。

朱耷在六十岁时才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

出家后他生活基本上是很清贫的,常常蓬头垢面,又爱喝酒,动辄酒醉。醉时,大笔挥毫,一挥十多幅,山僧、贫士、屠夫、孤儿,向其索画,有求必应,慷慨相赠。

晚年后,心境上更开阔,从避世到无惧,他在诗文的表达上获得了从前未有的自由。

如同在其自题山水册所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薍石枒杈树,留得文林细揣摩。”看来梦里的旧山河才是他一切创造的源泉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 清 山水画】
最贵的一只鸟 价值6000多万
超凡脱尘——八大山人朱耷风格的水墨写意画作品
嘉德日历 | 八大山人的传承与创新
欣赏 | 清四僧: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特殊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