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陆机《文赋》

一、陆机《文赋》写作的背景

(一)    陆机其人

我们松江人,对陆机其人可说是耳熟能详了,所以在这儿只消稍作简单的介绍。他是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陆机居住的松江具体地点,大致是小昆山附近。据杨潜《云间志》引《旧图经》说:“华亭谷水东有昆山,相传即其宅”。他在南京秦淮河边也有住宅,那可能是父亲陆抗去世后,兄弟几个分领父兵他担任“牙门将”时的住处。陆氏家庭是什么时候迁居松江的呢?《吴地记》称:“汉庐江(今属安徽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有隙,使侄陆逊与其子绩率宗族避难,居于是谷(华亭谷)”。据此说陆家就在此时入居华亭小昆山,所以有“玉出昆冈”之说。

陆机生于吴景帝永安四年(261年),卒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出身在东吴显赫的贵族世家。祖父陆逊出将入相封侯(华亭侯),父陆抗官拜奋威将军、大司马(国防部长)、荆州牧。晋太康元年(280年)灭吴,陆机之兄陆晏、陆景战死,陆机与其弟陆云被俘,后释放回乡,苦读十年,于太康十年(289年)被征召入洛,入洛以后,拜见太常张华,张华说:“伐吴之役,利得二俊”,陆机、陆云开始了在晋朝的仕宦生涯,在洛阳颇有文名,晋八王之乱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任为前锋都督,因受到牵制,手下将领又不听军令,导致河桥一战,兵败被杀,并夷三族,时年四十三岁。历来对陆机的人品有两点非议,一是“热衷仕进,好游权门”,二是“与贾谧亲善,与二十四友之列”,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的评价是“热衷仕进,性格卑污”(范文澜《中国通史》)。我把这些评价归结为“传统偏见”(解放日报,新论内刊。《试论〈晋书〉陆机评价中之传统偏见》)。对此今天不宜展开。但是,有一点,即使批评陆机性格的论客,对陆机在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上的贡献,也都作了高度肯定,这是毫无疑义的。

(二)    文学的自觉时代

众所周知,魏晋以前,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创作,基本上遵循儒学的文艺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文艺观点就占了统治地位。遵循的是孔子论诗教的理论“诗可以兴(激发志气),可以观(提高观察能力),可以群(与人合群),可以怨(抒发愤懑)。迩之事父(事奉父亲),远之事君(待奉国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增加知识)。”(《论语·阳货》)。文学的社会功能呢,就是“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先王以是经夫妇(理顺夫妻关系),成孝敬(养成孝敬习惯),厚人伦(敦厚人际关系),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强调的是文学的社会功能,文学的审美功能、娱悦功能被轻忽了。

公元220年,魏国灭了西蜀,同年,权臣司马炎篡政,建立了晋朝,280年灭吴。290年,晋惠帝登基,这个惠帝十分昏庸,百姓没饭吃,大地上饿殍遍野,他想不通,居然说没有米饭,“为什么不吃肉糜?”社会复又动荡。陆机就处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可是魏晋的文学创作却与两汉有了变化。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父子两人,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小觑。曹操作风是尚“通脱”,做文章没有顾忌,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突破成规,颁布求贤令,竟说,不孝的人只要有才,我也用。简直是振聋发聩。此前有地位的人去世前,要写《遗令》,遗令是有一定格式的,他不管,不但不依格式,里面还写到身边那些女人怎么安排的问题。以至陆机《吊魏武帝文》批评他“贻尘谤于后王”。而曹丕呢?篡位为帝,文章通脱之外,又加上华丽,他在《典论·论文》中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所以,魏晋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而且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说人总是要死的,而文章却可以流传千古。然后是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文人辈出,这些文人貌似反儒家,反传统,不拘小节,其实这表象,是逃避迫害的手段,但追求个性自由是一致的,形成一种“名士风度”。所以,魏晋时代,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全集(三)而已集》。有点接近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了。陆机,就处于这样的文学氛围之中。这就是陆机《文赋》的写作背景。

二、历代《文赋》研究概况

距曹丕《典论·论文》之后的七十年,陆机的《文赋》问世了。《文赋》是以骈赋的形式撰写的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如果说曹丕《论文》(仅800余字)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启动的标志,那未陆机《文赋》则显示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趋于成熟。这两篇文章堪称中国文学的理论史上双峰并峙的姐妹篇,创造了两个“第一”,《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较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文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地、系统地全面论述创作的文学理论作品。它细致地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提出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陆机也因此被誉为“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者。

正因为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所以,对陆机《文赋》的研究,可谓代不乏人。

最早的研究者当属200多年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他将《文赋》收进了《昭明文选》,成为读书人的范本,从此被历代封建士大夫所诵读。嗣后从唐代到清代,很多学者对《文赋》作了校勘、诠释。最早的注释本,恐怕是隋唐间扬州江都(今扬州)人曹宪。《旧唐书·曹宪传》称他“所撰《文选音义》,堪为当时所重”,同乡李善师从曹宪,显庆三年(658年)《文选注释》成,此后又有《五臣注本》。那时叫“文选学”。《文赋》问世300多年后的李善(约630~689)是唐高宗时的崇贤馆学士,学识博渊,有“书簏”之称,他的后半生就以教授《文选》为业,可以说是“吃《文选》饭的”,他对《文选》作注释,《文赋》自然包括在内,这更导致了《文赋》的广为流传。从而达到了“天下何人不识君”的程度。此后,从唐至清,诠释校勘《文赋》的大家,近30余家。可谓硕果累累。所以我们今天研究《文赋》,起点就可以高一些,也省力多了。要读通《文赋》,可供选择的注释本很多。喜欢原汁原味的,就选唐代李善的注本(1999年中州出版社《昭明文选》),喜欢白话的就选1985年中州出版社出版的《文选诗品注译》,疑难字词都作了注音解释,而且每句都作翻译。如欲研究,资料就更多了。

从20世纪初开始,对《文赋》的研究,从传统的校注、评点中超越出来,切入了理论研究的深度。“五四”以后,研究者日众,各种版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包括郭绍虞、游国恩、朱东润都列有专章论述《文赋》。20世纪来,《文赋》的研究进入高潮,有影响的《文赋》研究的论文就不断涌现,各各从文学审美、形式内容、辞、意等角度展开论述,夏承焘先生《关于陆机〈文赋〉的三个问题》,阐述了《文赋》“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周振甫《谈陆机〈文赋〉》指出《文赋》“是古代杰出的文学理论”。由此,对《文赋》的研究愈发拓展,有研究陆机“缘情”说的,“源泉”说的,“灵感”说的。更有研究《文赋》创作年代的,有20岁作,29岁作,41岁作的各种说法不一而足。顺便提一句,《文赋》作于20岁,出于杜甫诗《醉歌行》“陆机二十作文赋”,如此说成立,那末陆机肯定是在今松江区的昆冈完成了这篇巨制,也为咱们松江留下一段佳话。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对《文赋》的研究论文达六七十篇,其中张少康《文赋集释》,张怀瑾《文赋译注》,钱钟书先生《管锥篇》对《文赋》也作了研究,而且钱钟书见解有别于唐代的李善。

以上是历代对《文赋》研究的概况,挂一漏万,不很全面,仅供参考。讲到这里,我感到有些遗憾的是,陆机《文赋》的研究,作为陆机诞生地的松江,仅在2000年,由区史志办公室编了《松江文选系列丛书》,出了一本由王永顺主编的《陆机文集·陆云文集》之外,并无更多的有份量的研究作品,似乎显得有些寂寞。同时也感到欣慰,因为从不久前始,松江各界对陆机的关注度,提高了,研究者多了起来,比如陆机的《平复帖》,《松江报副刊》上的讨论就很热烈,希望不久,将会有研究陆机和他的《文赋》的重要作品问世。

三、陆机《文赋·序》和首段的解读

讲到这儿,各位会说,讲了这么些,还不知《文赋》是何模样。那我们就讲讲《文赋》。不过首先打个招呼,《文赋》的解读,由于时间的关系,很难全面展开,在这里,我仅对《文赋》的《序》和第一段作较详尽的解说,以便“窥豹一斑”,有个感性的体验,从而多花些时间,集中来谈一谈《文赋》的亮点和它的突破性,原创性贡献。

(一)《序》的解读           译文: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    每当阅读才士的作品时,就会

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体会他们创作的用心。那些作

妍(yan)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   者遣词造句变化多端,文章的

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  好坏可以评论。当自己写文章

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故  时,尤其可以体会这苦心。感

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  到困难的,思想常常是不能与

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所表达的客观事物相吻合:文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  字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思想。这

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  不是“知”的困难,而是写作过

言者。具于此云尔。              程中的“能”的困难。所以我做

                         《文赋》,用来阐述作者的美文,

                          借此谈谈创作成败的原因所在,

                          将来可能去掌握创作的奥妙。就

                          像拿着斧子伐木做斧柄,虽然有

                          样子在这儿,但手势的随时变化

                          ,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我能用

                          语言表达的见解,都在这篇文章

                          里了。

  “序”,主要表达的是作《文赋》的动机和目的,“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序”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共性,“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八个字,是“关键词”。在坐各位写作时,是不是也遇到过这“共性”的问题呢?我想是有的。这文学创作的“共性”现象,被陆机一语道破了。这里的“意”,是创作主体即作者的思想意识,“物”即作品表达的客观对象,“称”是动词,主体心中的“意”与表达的客体不吻合,就难以表达客体的全貌和本质;主体的“意”一旦用文字表达,又不能“及”,也就是不能完美表达。这就是文学创作的两个难题。而《文赋》的创作动机,就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讲到这里想联系讲一下《典论。论文》的写作动机,曹丕的写作动机与陆机不同,其原因是批评“文人相轻”的现象。劈头就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曹丕所言文人相轻和我们今天的理解不一样:“各以所长,相轻其短”,擅长某种文体的作者,轻视擅长另一种文体的作者,指的不是无原则的低俗的文人纠纷,他批评这种状况的产生是“不自见之患”,即缺乏自知之明。文章体裁很多,你能件件都精吗?曹丕引用俗语“家有弊帚,享之千金”,一把破掃帚,看得价值千金,不该啊。所以来论各种文体的奥妙。寄希望于文人“并足齐驱,以此相服”,也就是互相敬佩,并驾齐驱。这对我们今天,仍有教育意义。曹丕原来是为批评“文人相轻”而论各种文体,不料歪打正着,,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作品,想想也很有意思。

回过头来,讲陆机的“序”,在“序”中他还提出了一个文学创作的新观点,那就是“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这句话指的是文学创作,就像用斧子砍木,做斧头柄,这斧头柄的样子(“则”)虽近在眼前,但一斧一斧砍木时的手势难以把握,随时会变,“砍”的结果就不一样。 “变”,实在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深层的意思是,文章的写法是多变的,很难用一种死板的格式来死套,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文无定体”,手势不同,斧子砍下来的效果不同么。但是文章就没有规律可循了?有,那就是所谓的“大体则有”,举个简单的例子,“大体则有”就是文章的一般规律是有的。比如开头,过渡,主体,结尾,这就是斧头柄的样子“则”,但是在“大体则有”的情况下,变化无穷,无法规定得一定怎么写,所以“定体则无”。这就是随手之变的“变”。正因为如此,所以鲁迅先生最反对初学者去看什么怎样写文章的讲义,而提倡多看,多想,多改。当年鲁迅先生大学上课时,许多学生问先生怎么能写好文章?鲁迅背转身子,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改”字。有人说“文章是改出来的”就是此意,越改“意越称物”,“文越逮意”。

《文赋·序》的主要贡献,是首次提出“意”的概念,首次提出“意”、“物”、“文”三者关系的理论,首次提醒作者创作时应做到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对象)吻合;应巧妙地遣词用句,把自己心中的具体的生动的“意”(文思)完美地表达出来。这是《文赋》突破性的贡献。

(三)    文学创作源泉论(首段解读,创作准备)

   原文:            译文: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    身在现实天地之间深刻观察,在古代典籍

于典坟。遵四时以叹   中任意浏览。随着四季的变化,感叹光阴的

逝,瞻万物而思纷。   流失,秋风吹落叶的伤感,春风吹绿枝条的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   愉悦。看到霜雪心情敬畏,看到云层壮志凌

条于芳春。心懔懔以   云。咏古人德行的骏烈,诵前辈文章的芳馨

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在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华丽词章的文采。

。咏世德之骏烈,诵   于是援笔写作,把感受表达在文章中。

先人之清芬。游文章  

之林府,嘉丽藻之彬   

彬。慨投篇而援笔,  

聊宣之乎斯文。       

《文赋》的首段,阐述的是创作的准备阶段。陆机在这里提出的是文学创作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陆机认为客观世界是文学创作之源,这具有前无古人的原创性。

首段的原创性于在首二句,“伫中区以玄览,颐(yi)情志于典坟”,这两句是本段的关键词,也有论者称“全篇的纲领”。意思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深刻观察大自然,在前人的经典作品中神游,汲取营养,从这过程中,产生创作的冲动。陆机指出客观世界和前人的著作,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作者应一只手伸向客观世界,另一只手伸向古人的典籍,去体察、去把握、去取舍,积蓄创作材料,汲取丰富营养,产生创作冲动,经过充分的筹思,才可以动手(慨投篇而援笔)。这体现《文赋》创作源泉论的思想,这思想,前人是从未论及的,具有突破性和原创性。

文学创作的源泉是生活,这观点反对的人不多。讲到这里不妨举一个例子,这当然是自己的体会,也许比较大胆,也许有人会不同意,我姑妄言之,大家不妨姑妄听之。

明代出现了一部小说叫《金瓶梅》,主要的人物形象是西门庆。写他生活的奢侈、糜烂、怙恶不悛,是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人物。明代有这样的人么?有!《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的创作源泉,正来自于客观世界。近一年半以来,我阅读了近几百万字的有关徐阶的史籍和笔记,发现有一种说法,这“西门庆”其人的原型,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严世蕃这人智商极高,但生活糜烂到极点,爱钱,所以他利用父亲的权力“卖官”,而且明码标价;渔色,家中姬妾成群,在母亲欧阳氏去世守丧期间照样淫乱;爱古董,谁家有古董被他看上就得献出,不然非搞得家破人亡不可。最为惊人的是家中的物件都极其奢侈,举两个例:玉唾壶、金溺器。何为玉唾壶?那就是姬妾的樱桃小口,严世蕃欲吐痰,有专门的姬妾得张口承接,不就是玉唾壶么?严世蕃撒尿的器具是用金制作,而且尿壶的口制成女性下体的形状,用上海话来说这叫作“恶形恶状”!

为什么说西门庆的原型是严世蕃呢?有人提出严世蕃号“东楼”,“西门”正与“东楼”成对,这是古人玩对对子的把戏。但是这名“庆”怎么来的呢?没有人作过解读。我以为恰恰是这个“庆”,泄露了天机,“世蕃”的意思就是世世代代昌盛。世世代代昌盛,不就是“家有余庆”吗?完全对上了号。而兰陵笑笑生,极可能是王世贞,此人是明代文坛“后七子”的领军人物,独步文坛几十年,他与我们松江的士大夫往来颇多,徐阶救助过他,徐阶的墓志铭就是他写的,各位读松江的古史,就会发现不少他在松江的足迹。王世贞与严嵩、严世蕃有杀父之仇。他的长诗〈尚书乐〉就是讥刺严嵩义子工部尚书赵文华的。他又作昆曲〈鸣凤记〉,鞭挞的就是严嵩。自然可能写〈金瓶梅〉。这当然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为了说明文学的创作源泉来自生活而已。

至于文学的源泉还是来自书本,其实也容易理解,天下有两种书,一种叫“无字书”,即社会,一种自然是有字书,书本。“昭君出塞”,是汉朝的事,昭君为什么被选出塞和亲,据说汉元帝欲与后宫美人亲近,先让画师毛延寿画像,然后看画像挑选,昭君没有向画家毛延寿送钱,毛延寿把她画丑了,所以元帝没有宠幸她。等到决定让昭君和亲,皇帝看到了昭君是个大美人,不免后悔,一怒之下,把毛延寿杀了。这都是书本上的记载。后人都把这书本记载作为创作的源泉,写诗骂毛延寿,而王安石呢?反其道而行之,写了组诗《明妃曲》,其中一首是这样的“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迥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时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昭君太美了,这美是画家无法表达的,毛延寿被错杀了。这些诗文创作的源泉,当然是书本。不过,严格地说,书本的知识也来自于生活,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算是“流”。

所以说,陆机《文赋》的源泉论,颠扑不破。

至于《文赋》的第二至第二十段的内容,列表如下:

第二段          文学创作的基础

第三段          构思与想象

第四段          形式和内容

第五段          艺术手法

第六段          风格

第七段          作文的结构、意律、气势

第八段          如何遣字造句

第九段          主题

第十段         创新

第十一段       如何雅俗共赏

第十二段       力避单调

第十三段       切忌颠倒美丑

第十四段       追求生动

第十五段       格调要高

第十六段       不能直露

第十七段       不拘一格(文无定体)

第十八段       不能眼高手低

第十九段       灵感说

第二十段       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

四、陆机《文赋》的杰出贡献

《文赋》的贡献除了以上介绍的提出“意”、“物”、“文”三者关系和创作源泉论之外,在如下几个方面也有原创性。

(一)文体分类的创新

曹丕《典论·论文》把文学体裁分为四科八体,并指出这八体的特点,他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那时没有小说一说。奏,议是公文,公文欲雅(稳重典雅);书、论是议论文,应该条分缕析(逻辑思维),铭称人功德,申明鉴诫,诔是悼词,都崇尚实事求是(例:操刀以革);诗和赋这种文学体裁应该华丽(形象思维)。

陆机《文赋》在曹丕《典论·论文》的基础上作了创新,提出十体说,那就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这是一个创新;其次是把公文类文体置于最末,把诗、赋类文体提到前两位,说明陆机对诗、赋这类纯文学的文体的重视。

(二)“诗缘情”的大胆创见

自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以后,孔子又强调了“诗言志”的观点,“言志”就成了诗歌创作的社会功能,《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些论述中,“志”和“情”是分离的。两汉到魏,作者都遵奉儒家的这一文学理论。《文赋》的突破在于把“诗言志”的社会功能推进了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未被重视的“诗缘情”的社会审美功能,那就是“诗缘情而绮丽”,不但强调了诗歌的抒情功能,而且提出“颐情志于坟典”,把诗歌的抒情功能和孔子的“言志”功能珠联璧合,揉合起来,第一次明确地告诉人们,诗歌包括文学创作,就是作家主观心灵的自然流露,完善了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文学创作不仅应有教育的作用,同时具有抒情的社会功能,高扬起“绮丽”的旗帜,凸现了创作的美学思想。

(三)突出了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创造了“主体论”

有些论者说“诗缘情”是对儒家正统的“诗言志”的挑战,说明陆机是背离儒家思想的。我认为这种观点难以成立。臧荣绪《晋书·陆机传》中称陆机这个人“服膺儒术,非礼不动”,说明陆机信奉的是儒家的正统思想的,这从《文赋》对文学创作中“理”的论述得到证明。他说:“理扶直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文章就像树,“理”是文章的主干,“理”一定要“直”,理直气壮;而“文”各种技巧和手法呢,就是“理”这棵树的主干“垂”下来的“枝条”,“枝条”也应该很繁盛。类似的论述《文赋》中还有,兹不一一列举。这一观点被学术界称为《文赋》的主体论,文学创作一定要把握“理”这个主体,而且这主体要正确“直”,我们不论从事何种文体的创作,主体是不可或缺的,这主体也就是主题。这一论点对此后的文学创作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唐杜牧称“意(主体)犹帅也”王若虚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就是对《文赋》“理扶直以立干”的拓展。联系《文赋》中“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就可以看出,与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论语·为政》),“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yi)》)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今天从事文学创作,自然也应该“禁邪(错误的思想,观点,理念)制放(放纵,靡靡之音)”。

(四)驰骋想像推陈出新重视风格

《文赋》对文学创作的论述是全面的、严密的,《文赋》的贡献还可以从驰骋想像、推陈出新、重视风格等多方面加以探索,略加阐述如下:

1、文学创作应重视形象思维

“其始也,皆收听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收视反听”即对外界不听不看,听而无闻,视而无见——投入;“耽思傍讯”,即专心致志研究思考,四面出击拓展思路;“精骛八极”即思想像烈马一样在四野奔腾;“心游万仞”即心思在广阔的空间遨游。这四句非常形象地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尤其是他那“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云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这些描绘大自然的佳句更为陶渊明、谢灵运等山水田园诗的兴起打下了理论基础。

2、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这是去陈言,取清秀之意。

早晨开的花已经枯萎了,就不取;晚上花蕾刚抽出来,尚未开足,就取用。这是借喻,“朝花”指“意”,“词”,“句”式,“披”指脑袋答落,花的盛开期已过,我不取用,“唯陈言之务去”,他人嚼过的馍不吃。“启”即采用,应采用那些含苞待放的,刚秀出芽来的花(意、辞、句)务求创新。在新闻界叫“抓活鱼”。

1700多年前《文赋》的告诫,当代文人多束之高阁了,发一篇“谁动了我的奶酪”,不多久全是“谁动了……”,思想的枯竭,无以复加,甚至不知羞。此种现象,应该杜绝。

3、对创作风格的重视

《文赋》对文学创作风格的论述也是一个首创。文学创作主体不同,风格是不同的,这是陆机的创见。他说:“夸目者尚奢,惬意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善于夸张说事的作者,他的风格就崇尚华艳(奢);擅长说理的作者,他的风格是严谨(贵当);喜欢把事理说透的作者,他的风格是不狭隘(无隘);喜欢阐明道理的作者,他的风格是气势通达(旷)。《文赋》的这一发见,体现的是“文如其人”的理念。这观点大体上说得过去,但是不能绝对化,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但他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金刚怒目的诗句。李清照“寻寻觅觅,凄凄惨惨切切”其风格婉约,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刚强。道德文章写得好(旷)的作者,道德品质低下的,也不乏人,所以,对此观点,应辩证对待。但他毕竟启发后人,从事文学创作,应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他重要的还有“灵感说”,首次提到了创作灵感问题;社会功能说,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作用,“立片言以居要”说,提示锤炼令人过目难忘警句,凡此种种,都值得研究、借鉴。

总之,《文赋》对文学创作的论述是全面的、系统的、严密的,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文赋》中一两句话深入探究,就可作洋洋洒洒的论文,内容极其丰富,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顺便提及一下,《文赋》作为一篇骈赋论文,它本身就极富审美价值。就以我们刚分析过的首段为例,几乎每句就一个动词领起,“伫”、“颐”、“遵”、“瞻”、“悲”、“喜”、“咏”、“诵”、“游”、“嘉”等,既有节奏感,分析细致,又有气势,作为一篇论文,已经实现了他自己的“论精微而朗畅“的要求,是值得精读深思的。总之,曹丕〈〈典论。论文〉〉标志着我国古典文学理论启动,陆机的〈〈文赋〉〉承前启后,为文学理论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为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南朝齐梁间钟嵘的〈诗品〉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坚实的基础。近代大家章学诚先生就指出:“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而昌言文心”。(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文德〉)。在晋代,陆机所达到的理论高度,确实是当时任何作家,任何作品都不能望其项背的。这是我们松江的骄傲!

林林总总,就说这些,挂一漏万,不是在所难免而是肯定存在,这是有待于诸位指正的。末了,谢谢大家花费这么多时间不厌其烦地听我讲完。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二节 《文赋》
古文论辽宁官方笔记3
陆何晓论文
中国国学网-- 魏晋文学自觉思潮一个被忽略的细节
釜谷武志 | 文学史研究、学术史研究与文学批评史研究 ——以曹丕为中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