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皇帝到百姓全民爱茶,到底是什么让宋朝茶文化如此盛行?

大学者陈寅恪先生曾经有一句著名论断:“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同样兴于唐,盛于宋。自神农氏尝百草“得荼而解”,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以来,历经商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盛唐,茶叶逐步从其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过度到饮用价值,真正成为后世千百年来的茶饮。

一、茶文化之兴唐盛宋

茶叶的文化属性,更多的是伴随着社会政治生活而逐渐兴起,最初是从魏晋文人雅士风流人物圈子里传播开来。到了大唐盛世,尤其是茶圣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道文化大兴,朝堂高庙、商贾巨富,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以饮茶为荣为乐。《旧唐书·李玉传》记载:"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对于饮用者来说,饮茶就如同吃饭和食盐一样,缺一不可,足见当时饮茶之风多么盛行。

及至两宋,较之唐代饮茶风气,有过之而无不及,上至朝堂下至民间,斗茶成趣。梅尧臣在《南有嘉茗赋》中说:华夷蛮豹,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无厌不宁。意思就是说不论是蛮荒偏远之地,还是京华烟云之所,不论富贵还是贫贱,喝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本能和习惯,成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开门七件事。所以才有《梦梁录》中“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记载。

虽然宋朝饮茶风气盛行,但我们知道,真正推动茶文化向前发展的还是文人骚客风流雅士们。老百姓喝茶斗茶,旨在于寻常生活,与文化扯不上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有多少美学意义。这与今人百姓喝茶类似,当然不是说老百姓喝茶就喝不出雅意,而是更多时候,文人骚客喝茶与乡间百姓的出发点和归宿都不在一条线上。

二、宋朝文士饮茶的两种类型

1.半壁山房待明月,一杯清茗酬知音

自古以来,好友来访,作为主人,必然会拿出珍藏已久的嘉茗来招待友人。这是待客之道,也是中华传统茶文化的精髓部分。在宋朝时期,香茗待客是文士之间交往的必要媒介。

南宋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寒夜》中有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在寒冷的夜晚,友人来访,主人点火烧茶,以一杯茶热驱散寒意。在这样美好的时候,连寻常的窗前月都显得不一样了,与刚刚盛放的寒梅相映成趣,尽显名士风流。

宋朝僧人释德洪在《题梦清轩》说过:“微风吹篆缕, 活火发茶铛。遥想佳眠夕, 萧萧雨叶声。”在山野幽林,清风微醺之地,邀二三好友,共试嘉茗,作诗以兴,唱和成趣,茶之清幽与佛之禅悟融为一体,禅茶文化氛围氤氲而生。这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分支。

“一州佳处尽裴回,惟有东丁院未来。身是江南老桑苎,诸君小住共茶杯。”大诗人陆游在《同何元立蔡肩吾至东丁院汲泉煮茶》中,也以茶待客。在另外一首诗在《过武连县北柳池安国院煮泉试日铸顾渚茶》中:“我是江南桑苎家,吸泉闲品故园茶。只应碧缶苍鹰爪,可压红囊白雪芽。”同样提到吸名泉,煮日铸雪芽与顾渚紫笋的情形,彰显了诗人爱茶之心和以茶待客之诚。

2.樵径有苔休埽叶,茅庵无客亦煎茶

除了用香茗待客之外,宋朝文士饮茶更多的是自适,也就是自己日常饮用。茶可清心,令人神清目明,心旷神怡。所以辛弃疾才会在《定风波》中说: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而忧国忧民,不忘写下遗书《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人陆游,也只有在闲暇的休闲时光,写下“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

宋朝诗人喝茶,多在饭后,既有消食的意思,也有休闲的寓意。从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很多宋代茶诗中,大致可以领略这份光景。比如说范成大在《题张氏新亭》中云: 烦将链火炊香饭,更引长泉煮斗茶 。” 典型的饭后饮茶,饭饱茶香 , 瞌睡之时便上床。这份闲适,唯有衣食无忧的文人青客才能做到,要是搁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泥腿子老百姓,想做也做不到。

宋朝文士还喜欢在出游期间,携带茶具,于山林溪边,亭廊轩榭之处汲水煎茶。陆游在《出游》中提过:火就炊朝甑饭,汲泉自煮午瓯茶。闲游本自无程数,邂逅何妨一笑譁。辛弃疾则自称 “ 行李溪头,有钓车茶具,曲几团蒲 ” , 可见茶兴之浓 ,饮茶风气之盛,真可谓一日不可无茶。

三、宋朝饮茶风气兴盛的内在审美因素

1.制茶属于精致艺术工艺,美感十足

我国制茶历史悠久,从生煮羹饮到晒干收藏,从蒸青造形到龙团凤饼,从团饼茶到散叶茶,从蒸青到炒青,从绿茶制作到其他几大茶类,几千年来,经历了极其复杂精巧的制作演变过程。而宋朝时期,正是龙凤团茶盛行的年代。根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述,“宋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

而宋朝龙凤团饼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其中凝聚了无数茶人匠师的心血。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龙凤饼主要分为六道制作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在宋朝文士眼中,制茶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颇具美感。所以陆游曾作诗云:小楼有月听吹笛,深院无风看磴茶。其实这个道理,放在今天同样也能理解。对于文人雅士来说,眼中看到的制茶过程,更多是茶树从一片叶子变成一盏香茗的神奇,也符合当时封建时代上流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思想。毕竟,在那样的年代,读书人就是高人一等。

2.煮茶手法器具的诗意审美

宋朝人煮茶,多以茶鼎或茶铛为主。鼎是自商周以来的重要饮具,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赏玩价值,而且一般造型比较古朴,且有严格的使用限制,等级森严,不是谁都能用的。所以,用鼎煮茶,是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范成大在《 午窗遣兴,家人谋过石湖 》中提过: “ 茶鼎松风午梦回”。

而引火工具又叫做茶灶,不同于后世的红泥小火炉,宋朝茶灶多称之为风炉,可随身携带,郊外远游亦可煮水煎茶。陆游出门游玩时,就喜欢随身带着风炉,以备随时煎茶。活火静看茶鼎熟,清泉自注研池宽 。”在炉火闪耀和泉水静默的动静之间,得人生之大欢愉。这就是宋朝文人对于茶的美好想象,对于茶文化内在审美的诗意展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且将新火试新茶:聊一聊宋代咏茶词的兴起及原因
中国茶文化的繁盛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迁1
宋——茶风正盛
从宋代诗词中探析宋代茶文化
为什么别人煎茶就那么好喝,原因你有想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