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石涛《搜尽奇峰图》

中国古代名画鉴赏(一百零九)

清·石涛《搜尽奇峰图》——胸有沟壑在,指点江山

《搜尽奇峰图》

搜尽奇峰图》作者

石涛(公元1641一约1707年),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伶仃老人、苦瓜和尚等。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明亡后朱亨嘉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yù]键处死。石涛在全州湘山寺削发为僧,取法名原济,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

他因逃避兵祸,四处流浪,得以遍游名山大川,饱览“五老”、“三叠”之胜。从事作画写生,领悟到大自然一切生动之态。至康熙朝,画名已传扬四海、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动”的因素,因而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他不甘寂寞,从远离尘嚣的安徽敬亭山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南京。康熙南巡时,他曾两次在扬州接驾,三呼万岁,并奉献《海晏河清图》。他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并未与之结交,故而功败垂成。他既有国破家亡之痛,又期望得到清王朝上层人物赏识,内心充满矛盾。到了晚年,这种思想尤为明显,他在诗中说道:“五十年来大梦春,野心一片白云间。今生老秃原非我,前世衰阳却是身。大涤草堂聊尔尔,苦瓜和尚泪津津。犹嫌未遂逃名早,笔墨牵人说假真。”其伶仃孤苦、怀才不遇之情明晰可见。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许与不甘岑寂之间矛盾地度过了一生。好在他聪明绝顶,巧妙地把这种矛盾发泄到他的画作之中,“一生郁勃之气,无所发泄,一寄于诗画,故有时如豁然长啸,有时若戚然长鸣,无不以笔墨之中寓之。”所以他的作品纵横排阔、闪转腾挪,充满了动感与张力,这也正是他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

为了晚年有个定居之所,石涛在扬州卖画,为他人设计园林垒石,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 )前后,用自己的积蓄营建了“大涤草堂”,为此他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画《大涤草堂图》。信中特别嘱托八大山人在画上“莫书禾尚,济有冠有发之人,向上一齐涤”。又有印语日“于今为庶为清门”。《庚辰除夜诗》有“擎杯大笑呼椒酒,好梦缘从恶梦来”,“尔今大涤齐抛掷”之句。这些是说,他要将过去的一切洗涤去,做一个世俗之人,并从此有了一个晚年常用的别号“大涤子”。自还俗后,又有家口之累,故其晚年作品相当丰富。《苦瓜和尚画语录》,则是其一生实践与求索的理论结晶。1707年7月,石涛画了《设色山水册》(书画十二帧),自此之后石涛画迹不再出现。这一年秋冬之际,大师石涛走完了他的一生。

石涛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态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

石涛画风对后人影响深远。郑板桥有一闲章“石涛神韵”,可见他对石涛的喜爱。现代山水画大家傅抱石崇敬石涛,遂改名为“抱石”,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为“抱石斋”,并喜用一颗名章“抱石斋主人”。

《搜尽奇峰图》局部

搜尽奇峰图》鉴赏

康熙三十年(1691 ),石涛自北京南归前,创作了杰作《搜尽奇峰图》卷,根据题跋可知,石涛此画深有用意。除了表现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主张之外,更重要的是抒发了他胸中的不平之气。因此画中以水墨淋漓,苔点繁密,老笔纵横的画法一气呵成地绘制了这幅高头大卷。正如卷后潘季彤跋中说的“一开卷如宝剑出匣”,寒气袭人,光芒四射,“令观者为之心惊魄动。”图中石壁险峰,奇峦怪石,古木飞瀑,长城如巨龙蜿蜒盘桓于山巅峡谷之中、山中小道崎岖险峻,曲尽其态,这是他北游中所见风景。全画笔墨纵横飞舞,繁皱密点,气势磅礴,画中特别突出的是苔点,尽管石涛的山水画几乎都有苔点,但这幅满山上下点满苔点,且以浓点、枯点为主,满纸皆是点子世界,正如他在一幅画中的题跋所说:“古人写树叶苔色,有淡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介字、品字、△字,以至攒三聚五桐叶、细叶、柏叶、褚叶、柳叶等,垂头、斜头诸叶,以形容树木山色风神态度。吾则不然。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索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焦墨似漆通遏透明点。更有雨点,未肯向学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噫,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但仔细体察,在密不通风的淋漓笔墨中,依然有着书法艺术中所讲求的疏能走马的空间,体现着画家的艺术匠心与高超的笔墨运用,使人耳目一新。卷末有一段长题,其中说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鉴赏云乎哉!”在这里,石涛对脱离客观生活的盲目创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也阐明了自己“搜尽奇峰图”的艺术观点。

但是当时的京师画坛,流行的是受皇帝、权贵赏识的“四王”体格,石涛的绘画没有更多的立足之地,最后也只能毅然南归了。

《搜尽奇峰图》局部

《搜尽奇峰图》是石涛山水画中的杰作。作品中的款题“搜尽奇峰图”几乎成了石涛的专利。人们纷纷从该款题中去发掘其价值—有人认为石涛的奇峰意识意即不欲平庸;有人悟出了石涛师造化的道理,与师古人的四王相对,从中抽取出进步意义;有人则由“搜”字深入,以为其是石涛注重胸次丘壑,进而注重修养的明证。就好比“六法”是谢赫的标志,“南北宗论”是董其昌的专利一般,“搜尽奇峰图”成了画论史上的千古名言。《搜尽奇峰图》画卷迎首处,石涛自题:“搜尽奇峰打草稿”,钤“老涛”。画尾的空白处,有石涛于画兴之余所题写的长篇画论:

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习气安可辩焉?自之曰:此某家笔墨,此某家法派,犹盲人之示盲人、丑妇之评丑妇尔,赏鉴云乎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学者知之乎。时辛未二月,余将南还客且憨斋,宫纸余案,主人慎庵先生索画并识请教,清湘枝下人石涛元济。

最后钤“苦瓜和尚”、“冰雪悟前身”、“石涛”。后隔水及尾纸,有墨香堂、陈奕禧、徐云、叶河音布等家题诗和题记。全幅钤鉴藏印数十方。

《搜尽奇峰图》局部

几乎是一篇艺术宣言!包含了他关于题材规定、师造化之重要性、概念化程式化处理弊病的思想。石涛这一题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对清初画坛上诸如华亭、吴门、新安等画派末流习俗进行了毫不客气的指摘。石涛所针对的,是由明末而来形成的崇尚董其昌趋仿倪云林的模式化现象。石涛师造化的目标正是对当时画面程式中不思进取、空泛抒泄逸兴的修正。现在,当我们回顾那段画史时,“搜尽奇峰图”大有代表整整一个时代画风的高度。从学古自囿到走向自然领略意趣,折射出“四僧”与“四王”间确有艺术目标上的出入,但绝不是对抗性的体现在这幅《搜尽奇峰图》中,其沉郁苍茫的意境,赞其具有开清初画坛风气之先的价值实不为过。

搜尽奇峰图》追踪

清·石涛《搜尽奇峰图》,纸本,墨笔,纵42.8厘米,横28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搜尽奇峰图》题跋

本文由“静笃斋”整理,编辑刘露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B105:原济【0333】——苦瓜和尚(2023年11月2日)
把这和尚的画放大10倍后,我被逗乐了 |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
我国古代诗人,扬州八怪,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人生本来世俗丨走寻
清代画家石涛笔下的竹石之美,搜尽奇峰打草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