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川镇的王朝兴衰史
武川镇的王朝兴衰史(一)陆三
武川镇也就是现在的武川县,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州的武川县,现在是一个很不惹人注意的地方,但是历史上,说到这里,就会想到千年之前的北魏、南北朝、隋朝以及千年盛世的大唐。
古说母凭子贵,这是很传统的说法,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但是在封建的古代,有人不断的繁衍,才能一个氏族不断的发展壮大,这也是历史的规律。就是放到现在的文明社会,各个国家的最终竞争也是人口的竞争,人口红利、廉价劳动力以及那些高素质的人才,让社会的运转更加高效快捷。武川镇这个边塞的不毛之地,为什么可以留名千古呢?为什么在几代君王之中有不可或缺的历史低位和战略区域位置呢?还是因为人,因为敌人,因为地狱位置。因为这个地方出了很多有地位、有才华和决定历史的人物,哪怕只有一个,他注定也会绽放光芒。
先秦,这里也许是千里荒漠或者万里草原,但是这里毫无疑问是属于敌人的,当然这里也可能是战场。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人口的激增,区域标志的明显化,这里成了胡人、汉人、匈奴等等,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争夺区域,这里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古代不讲究每秒必争,但是强调天时地利人和,地利就是占领这个区域,也就意味着你可以操控周围的一切,有足够的先机。这么就说到了北魏的拓跋氏族,也就是历史上那个有名的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是武川镇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后来很多历史的转折点。陈寅恪先生把武川镇贵族的兴起成为关陇集团,他认为这个地域的人才决定了南北朝、北魏、隋朝和唐朝的命运,当然这只是后人的总结,但是当时的历史人物完全是没有概念的,我们也看看都是那些人出自关陇集团的武川镇。
北魏天兴初(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圭将其东部地区的高门弟子及豪杰两千户迁到北部居住,以镇守边塞。宇文陵“随例徙居武川”(《北史》卷9第311页),此为“武川”一名最早的记载。北魏拓跋政权的首都开始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属于山西大同,十分的靠近北方的游牧民族,面临巨大的危险。为了保护首都的安全,北魏政权迁徙了大量的氏族和人口到现在的武川镇附近,建立起来军事基地,这样构成了第一道首都的保护屏障,这也是武川镇正式的走进历史视野。其实当时建立的镇子有六个,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北魏北方六镇,也为北魏拓跋政权埋下了历史隐患。现在六镇也进行了演变,百度了一下,可以做个了解:
1、沃野镇,始置于汉沃野县故城,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太和十年,迁至汉朔方故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正始元年(504),又迁于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
2、 怀朔镇,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正光四年(523),改置为朔州。 3、武川镇,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旧名黑城,后改为武川。武泰元年(528),改镇为郡,更名神武郡,属朔州。 4、抚冥镇,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 5、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
6、怀荒镇,今河北张北。此外,在六镇东面,尚有御夷镇。原为御夷城,在今河北沽源东北。后置镇,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改镇为州。
大家都知道,功高震主或者割据军阀,北方六镇就是军阀的存在,和北魏政权产生了很强的离心力,加上北魏拓跋为少数民族政权,中原人、胡人错综复杂,更加决定武川镇就一颗随时爆炸的地雷。王气汇聚,龙兴之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其后几百年,这里的帝王也是错综复杂。北朝赫赫有名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很多出自武川。
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李世民外曾祖父,武川镇人)。
柱国大将军李虎(李渊祖父,武川镇人)。
柱国大将军独孤信(杨广和李渊的外祖父,武川镇人)。
柱国大将军赵贵(武川镇人)。
柱国大将军侯莫陈崇(武川镇人)。
大将军侯莫陈顺(武川镇人)。
大将军宇文导(宇文泰侄子,武川镇人)。
大将军贺兰祥(宇文泰外甥,武川镇人)。
大将军杨忠(杨坚之父,武川镇人)。
为什么武川镇又成了地雷呢?
当然对于北魏拓跋氏族来说这是地雷,但是对于武川镇的那些王贵军事氏族来说是天然机会,也是他们他们成为关陇集团的开始契机。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更好的融入汉文化,在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也就是历史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改革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都城从平成大同迁到河南洛阳,这样北魏能够更好的统治中原,享受汉文化以及稳定的经济来源,还有一个就是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于都城的潜在威胁,可谓一举两得。但是忽略了一点,已经成为军事重镇的北方六镇,不仅自身地位降低,被忽略,而且疏远了中央。但是更重要一点,北方六镇的军事实力却在逐步增强。其次府兵制的推行,让北方六镇逐渐强大,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的六镇暴乱,也导致了北魏政权的慢慢瓦解。
武川镇的王朝兴衰史(二)
武川镇前期是北魏拓跋氏族的北方屏障,在孝文帝改革后,逐渐北疏远,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反应,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开始在武川镇这个北方偏远的小镇子登上历史舞台。
上次写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北方六镇战略地位下降,被朝廷疏远,北方六镇逐渐和北魏王朝产生了离心力,依据自身逐渐强大的军事实力,希望找回自身的存在感。
先来说一下六镇的人员构成,其实归根结底的来说,六镇的人员构成还是鲜卑族的贵族和那些氏族大家。从魏晋南北朝到北魏,以及到唐初的时候,门阀氏族一直在政治的中心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六镇的居民并没有根据迁都做迁移,但是迁移到洛阳的北魏贵族逐渐汉化,享受到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而且逐渐腐化。
迁都三十年后,对于边缘的六镇将士逐渐不能自我温饱,不公平现象逐渐加剧。
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发生大饥荒,无论是柔然游牧民族还是北方六镇的武川镇,都面临没有粮食被饿死的危机。
开始柔然游牧民族想北魏政府请求粮食资助,但是被无情拒绝,于是柔然开始了掠夺,公然进攻北方六镇,夺取食物。
怀荒镇的人民因食物资料大部分被劫夺而生计艰难,遂向镇将武卫将军于景请求赈济,但遭到其蛮横的拒绝,遂怒杀于景,于是北魏朝廷因此认为六镇边民凶顽,决定弹压整肃,这更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
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杀镇将起兵造反,其他五镇群起响应,掀起了整个北部边镇大动乱,即吹响北魏末日号角的六镇起义。
六镇起兵,引发北魏的内部混乱,接着关陇地区发生民变,北魏拓跋氏族政权危在旦夕。
正光六年(525年),二月。北魏胡太后和元诩发动政变,解除了元叉的兵权和职务,并杀死了元叉及其同党。同时派出使节带礼物出使柔然,要求柔然出动部队帮助北魏平叛。柔然首领阿那瑰率兵十万向西进逼沃野镇 ,连战连捷,大败六镇之军。
然后北魏为了结束六镇对中央的威胁,北魏军所俘六镇兵民20万被北魏政府分配在瀛、冀、定三州就食,也就是把人换个地方,解除军事基地的根基。
但是不巧,河北三州也是水灾旱灾,出现大量的灾民和迁居军民逃亡,再次引发河北地区动乱。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聚众于上谷起事,发动军变,很快起义军达到了十万之重,依然在六镇将领领导之下。
而此时,北魏政权逐渐被一个北魏将领尔朱荣控制,是北魏大将。
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基本上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掌控了北魏朝政,但是也和北魏朝廷与皇室之间没有了任何调和的可能。
尔朱荣也是一时权倾朝野,在北魏后期政权中,尔朱荣凭借镇压六镇之乱,迅速壮大了其军事力量,擢为游击将军、冠军将军、平北将军、北道都督,后来加升大都督,统领并、肆、汾、广、恒、云六州诸军事。
后尔朱荣被杀,高欢接收其二十万军队,北魏逐渐分裂西魏和东魏。
高欢来自北方六镇,也是边塞军民,高欢的儿子建立了北齐,此为第一个王朝。
其后高欢死后,宇文泰接管军队,宇文泰掌权期间,对内团结各方,澄清政治,建立府兵制,以扩大兵源。
形式上采取鲜卑旧八部制,立八柱国。
对外立足关陇,争战东魏,蚕食南梁。其亲自指挥的小关之战、沙苑之战皆是以寡胜众的军史典范。奠定了其身后关陇政权一统天下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后追尊为文王,庙号太祖,武成元年(559年)追尊为文帝。
此为六镇出来第二个帝王。
八柱国和大将军的府兵制,有大将军杨忠,其儿子是杨坚,建立了三国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后的又一个统一帝国,隋朝。
此为六镇所出第三个帝王。
其后隋朝也是和秦朝一样,烟花散尽,一瞬而亡。
八柱国之一的李虎的孙子李渊,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唐,从此开启一个全新的王朝。
此为第四个王朝。
此后北方六镇包括武川镇,也慢慢在历史的硝烟中归于平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相士走到一处发现满街王侯将相 后来此镇后裔主宰中国历史三百年
关陇集团柱国大将军,三朝皇帝的岳父,独孤信是如何崛起又为何被逼自杀的
历史课本上的孝文帝改革,竟成了北魏灭亡的元凶
(上)关陇贵族集团:史上头号政治军事集团的传奇历程及消亡过程
揭秘:西魏宇文泰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政策?
什么是八柱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